Ⅰ 中央军委认定中越自卫反击战参战部队有哪些
参战部队:
11军、13军、14军、41军、42军、43军、50军、54军、55军及20军第58师、广西军区独立师、云南省军区独立师、广西军区2个边防团、云南省军区5个边防团)、2个炮兵师(炮1师、炮4师)、两个高炮师(高炮65师、高炮70师),以及铁道兵、工程兵、通信兵等兵种部队近56万兵力的解放军部队。
战争分别由中国的云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作战方向,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云南省作战由临时调任的熟悉越军战法的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广西壮族自治区作战由当时的广州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指挥。
(1)中央军委命令扩展阅读:
作战结果:
1、根据越南国防部军事历史院编的《越南人民军50年(1944~1994)》1979年2.17日-3.18日的战斗:
越南军民消灭和重创中国3个团18个营,击毁和击伤550辆军车(坦克装甲车280辆),击毁118门大炮和重型迫击炮,中国军队在战争中损失了62500人,280辆坦克和装甲车,118门大炮。越南方面被摧毁了45000座农舍,60万平方米城市住宅,900所学校,428所医院。
2、根据昆明军区后勤部编写的《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工作总结》叙述了1979--1987年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后勤工作的情况:
1979年2月17日至3月16日,解放军共牺牲6954人,伤14800多人,尤其是2月17、18日两天伤亡达4000人。2月17--27日击毙越军15000人,28--3月16日击毙越军37000人。
Ⅱ 红军长征途中发生的事有哪些
1、通道会议
1934年12月12日,中共中央在湖南通道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议听取了毛泽东的意见,改变了原定的去湘西同二、六军团会合的路线,而取西入贵州。
2、吴起镇会议
1935年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在陕西省赤安县吴起镇召开会议,总结俄界会议后红军的行动,确定新形势下陕甘支队的行动方针,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从而宣告了中央红军长征的结束,开创了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陕北的新的历史时期。
3、四渡赤水
四渡赤水发生在1935年初,作战区域主要在贵州、四川、云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带。在三个多月时间里,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按照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赤水河两岸穿梭往来,纵横驰骋于40万敌军丛中,在运动中创造战机。
红军历经大小40余次战斗,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创造了以弱胜强的奇迹,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长征以来的被动局面。
4、强渡大渡河
发生在1935年5月。红1团第1营营长孙继先率“十七勇士”在枪林弹雨中,以一条木船强行从安顺场渡河,在国民党军视为天险的大渡河防线上,撕开了一个缺口,为红军沿大渡河两岸夹河北上夺占泸定桥创造了有利条件。
5、飞夺泸定桥
发生在1935年5月29日。战斗发起前,红军先头部队红4团两天半时间里,沿大渡河西岸崎岖的山路急行军320华里到达泸定桥。战斗中,22名勇士冒着敌人密集火力,攀援13根悬空的铁索猛打猛冲,最终夺占铁索桥。随后,红军后续部队攻占泸定城,打开了中央红军北上的通道。
Ⅲ 解放战争渡江战役是怎么回事
参与战役的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于3月初~4月初先后进抵长江北岸,开展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原局的统一部署下,地方各级党政机关竭尽全力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支前工作,与此同时,各兵团还以一部兵力拔除了枞阳、土桥、仪征、三江营等长江北岸国民党军据点10余处,从北岸控制了长江航道,为主力渡江开辟了道路。
人民解放军突破江防,占领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1949年4月1日,国共双方代表团在北平开始谈判。但南京国民党政府却拒绝签字,人民解放军即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于20日午夜发起渡江作战。冒着国民党军军舰和江防炮火的拦截,在100余公里的正面上,首先登船起渡,迅速攻占了鲫鱼洲等江心洲。接着,突破鲁港至铜陵段国民党军江防阵地,连续打退守军的多次反击,巩固了滩头阵地,尔后向纵深发展攻势,至21日,占领铜陵、繁昌、顺安等地。
4月23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了南京,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6月2日,第三野战军一部解放崇明岛,至此,渡江战役结束。渡江战役的胜利,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前进南进,解放南方各省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央军委命令扩展阅读:
渡江战役的影响:渡江战役历时42天,人民解放军以木帆船为主要航渡工具,一举突破国民党军的长江防线,并以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相结合,合围并歼灭其重兵集团。此役,人民解放军伤亡6万余人,歼灭国民党军11个军部、46个师共43万余人,解放了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以及江苏、安徽两省全境和浙江省大部及江西、湖北、福建等省各一部份,为而后解放华东全境和向华南、西南地区进军创造了重要条件。
Ⅳ 有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行动报告。部队在指定地点集积待命三个月。是否属参战部队
有中央军委命令部队行动报告,部队在指定地点及及待命三个月,是可以属于参战部队的了
Ⅳ 对越自卫反击战
对越自卫反击战(国际称“中越战争”,越南称“反中国扩张主义战争”),指1979年2月17日—3月16日期间在中国和越南之间的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短时间内占领了越南北部20余个重要城市和县镇,一个月之内便宣称取得胜利。随后解放军开始对越南北部的基础设施进行系统毁灭后撤出越南。越南人民军在中方撤出之后也宣布取得了战争的胜利。这场战争令中越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直至最低点。[1]
20世纪80年代,两国继续军事对抗,在罗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阴山等地区又相继爆发了边界冲突,时间持续达十年。20世纪90年初,两国关系逐步恢复正常,陆地边界也最终划定。[2]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军委命令,中国边防部队对侵犯中国领土的越南军队进行自卫还击作战。3月16日全部撤回国内,完成作战任务。9月17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授予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的52个英雄模范单位、79名解放军指战员和12名民兵以荣誉称号。[3]
通过十年中越边境战争,维护了中国西南边疆的稳定。对越南方面来说战争的影响是持久的,国力遭到了长期消耗和破坏,最终不得不改弦更张。1979年,中国军队在撤退回国的过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资,并沿途摧毁了越北地区的军事设施、公路、铁路、矿山。
Ⅵ 1948年12月12日 中央军委明确提出了什么战役
1948年12月12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淮海战役后举行渡江作战向全国进军的战略设想。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6)中央军委命令扩展阅读:
对于淮海战役,国民党军统帅部在战后检讨中,不得不承认:国军遭受之失败,影响全局,最为重大,尤其是华东地区。由于国军在徐蚌决战中,主力兵团全部被歼,致使国军再无力与解放军主力决战。
淮海战役的胜利,使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奠定了基础。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在兵力、装备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同国民党重兵集团展开的决定性的战略决战,最后以解放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Ⅶ 1951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了什么命令
1951年1月,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在东北工兵学校的基础上,成立高级工程兵学校。第十二兵团政委兼湖南省委书记黄克诚、工兵副司令员李迎希等同志参加了开学典礼。高级工程兵学校第一期学员于1951年3月1日开学。
Ⅷ 1954年7月,中央军委对海军航空兵发布了什么命令
1954年7月,中央军委命令:于九十月间,以海、空军轰击大陈之敌,并以一部陆军攻占一江山。海军航空兵接到命令后,开始对大陈、一江山的轰炸和侦察,为解放这些海岛做准备。
Ⅸ 中央军委向全军发布了哪一条令
1967年1月24日,中央军委专门对酒泉基地下达了关于“不搞四大,坚持正面教育”的指示。紧接着,中央军委又向全军发布了《关于军队开展“XXXXX”的八条命令》。
Ⅹ 中国发动战争或者被侵略,要经过谁的批准什么部门批准才可以出兵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
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高军事领导机构,简称(中共)中央军委。其主要职能是:直接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下属的中央军委联合参谋部主要履行作战筹划、指挥控制和作战指挥保障,研究拟制军事战略和军事需求,组织作战能力评估,组织指导联合训练、战备建设和日常战备工作等职能。
(10)中央军委命令扩展阅读:
军委机关有7个部(厅)、3个委员会、5个直属机构共15个职能部门。
1、军委政治工作部
军委政治工作部,主要履行全军党的建设、组织工作、政治教育和军事人力资源管理等职能。
2、军委后勤保障部
主要履行全军后勤保障规划计划、政策研究、标准制定、检查监督等职能。调整优化保障力量配置和领导指挥关系,构建与联合作战指挥体制相适应,统分结合、通专两线的后勤保障体制。
3、军委装备发展部
主要履行全军装备发展规划计划、研发试验鉴定、采购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职能,着力构建由军委装备部门集中统管、军种具体建管、战区联合运用的体制架构。
4、军委训练管理部
军事训练与部队管理,是部队的经常性、基础性工作。调整组建军委训练管理部,有利于加强对全军军事训练的统一筹划和组织领导,有利于加强部队和院校管理,使军事训练与部队管理紧密融合,更好推进实战化训练和依法治军、从严治军。
5、军委国防动员部
在精简常备军的同时,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是增强国防实力、保卫国家安全的需要。组建军委国防动员部,履行组织指导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职能,领导管理省军区,有利于从战略层面加强对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领导,是构建中国特色国防动员体系的一个重要举措。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