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灾情就是命令上一句

灾情就是命令上一句

发布时间:2022-09-10 02:54:46

① 疫情就是命令三句话是什么

疫情就是命令三句话是:“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也可以理解为“疫情防控就是命令和责任”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自疫情发生以来,吴山镇全镇上下通力合作,各负其责,形成“铁板一块”,充分体现了党委、政府在关键时刻的公信力、凝聚力、战斗力。

疫情注意事项有:

1、鼓励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用流动的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尤其在进餐前以及处理生熟的食物之间,处理以后必须洗手。

2、鼓励不生食海产品:提倡食物当餐烹饪当餐食用,隔顿饭菜及时放置冰箱,再次食用时需彻底加热。

3、鼓励生熟食物分开:疫情期间不提倡食用凉拌菜、散装冷荤熟食。加工和盛放生食品原料的容器及用具要与熟食的分开,使用完要及时清洗消毒。

② 大江保卫战资料

1998年洪水,是继1931年和1954年以及1991年三次洪水后,本世纪发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据初步资料,1998年和1954年相比,上游的洪峰流量和洪水量与1954年接近;由于中游洪峰流量不具备可比性,以最集中的30天洪水量相比,1998年汉口以上总来水量较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下游的洪峰流量较1954年少1万多秒立方米,洪水量少500多亿立方米。1931年由于资料不足,只能作粗略比较,上中游可能较1931年略大,下游较1931年小了很多。
应当说明,在上个世纪和更早的时期,长江都发生过比本世纪更大的洪水。据考证,自1153年以来,宜昌站洪峰流量超过8万秒立方米的有8次(1998年为6.36万秒立方米,1954年为6.68万秒立方米),其中1860和1870年的洪峰流量分别达到9.25万和10.5万秒立方米。
当前,大家更为关心的是,虽然洪水没有1954年大,但为什么1998年的长江干流洪水位,除武汉、黄石段外,都高于1954年。洪水位抬高的因素当然可以列举很多,但是最关键性的还是分蓄洪量比1954年大量减少。1954年,由于中下游堤防围垸的抗洪能力较低,许多堤防围垸自然溃口,为了降低洪水位,保住重点地区,除了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外,又在很多地方扒口分洪,总计分洪和溃口 抗洪场景的水量达1023亿立方米,其中起到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约为700亿立方米。根据1998年的洪水来量,如果要维持1954年的水位,需要有效分蓄洪量约为400多亿立方米。但是1998年的分洪溃口总量仅约100亿立方米,其中有效削减洪峰的容量估计约50多亿立方米。这样,减少分洪量约350亿立方米,约相当于减少洪水淹没面积700万亩。换言之,1998年的抗洪斗争,是通过加强防汛抢险,争取抗御较高洪水位,以加大泄洪量,减少洪水淹没损失。例如:1954年,在运用荆江分洪工程的情况下,荆江大堤沙市的最高洪水位为44.67米。按长江防洪规划,为减少荆江分洪工程的运用机遇,将荆江大堤的设计洪水位提高到45.0米。1998年,为了避免运用荆江分洪工程,将荆江大堤超设计标准运用,沙市洪水位达45.22米。又如:洞庭湖的出口莲花塘站,洪水位比1954年超过达1.85米,这是因为,在1954年,莲花塘以上洞庭湖区的绝大多数围垸、莲花塘以下长江干流两岸的绝大多数堤防包括洪湖大堤,都已溃口或扒口分洪,而1998年,莲花塘上下溃口和分洪的堤垸远比1954年还少呢。
重大的决策
应当说,这是1998年抗洪斗争中的一个重大决策,也是在1998年特定条件下作出的十分艰难的决策。1998年抗洪斗争的工程基础是:按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完成了部分水利工程。除建成了汉江、清江、沅水、资水、修水等支流的控制性水库外,还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较1954年提高0.5米左右),完成了荆江大堤、武汉市围堤、无为大堤等长江干流重点堤防和洞庭湖区、鄱阳湖区重点围垸的加高加固工程。这些都为1998年抗洪斗争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堤防没有按规划完成,特别是平原分蓄洪区工程的安全设施,在原规划中考虑不够,在实施中又没有落实,给抗洪斗争带来了极大困难,使抗洪斗争的决策处于两难困境:如果按原定规划分洪(按提高了的设计洪水位,仍需有效分洪量200亿立方米),将遭受很大损失;如不按原定规划分洪,将使堤防经受超过设计标准的洪水位,承担极大风险。考虑到1998年洪水比1954年小,以及军民团结抗洪的巨大潜力,中央毅然决心进一步抬高洪水位、严防死守、力争减少溃口和分洪损失。这是一个极其艰难的决策,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当然,也应当说明,这是在1998年超额洪水比1954年少300多亿立方米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做到。如果1998年发生的洪水和1954年洪水相当甚至更大,不分洪还是不行的。
受灾情况
关于1998年长江流域的灾情。根据卫星和航空遥感对长江中游地区所进行的多期和系统的监测与分析:湘、鄂、赣三省最大受淹面积约为1586万亩,由于统计口径不同等原因,比三省统计数小很多。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统计,中下游五省共溃口分洪1705个围垸,淹没耕地295万亩,受灾人口230万。以上数字表明,溃口分洪的多是较小围垸,平均每个围垸不足2000亩,灾情统计中绝大部分受灾农田 是由于内涝。1998年的死亡人口为1432人。这与1954年除保住荆江大堤和汉口围堤外,其他地区大多受淹,死亡人口33169人的灾情,是差别很大的。与1931年中下游一片汪洋、汉口街道行舟、南京市区被淹、死亡人口14.5万人的惨况,更是完全不同。因此,1998年的抗洪斗争,确实取得了巨大成绩。
河床的淤高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是,长江洪水位的抬高是否是由于长江河床的淤高。根据长期观测资料,长江干流河槽基本稳定,与黄河根本不同。由于某些因素,局部河段有冲淤变化,最明显的是荆江以下的监利-洪湖河段,这一段受下荆江裁弯工程影响,裁弯河段以上有冲刷,以下有淤积。据长江水利委员会资料,其代表站螺山站,低水位时由于泥沙淤积,水位有所抬高,但高水位时,因淤积面积占行洪面积的比例不大,抬高趋势并不明显。螺山站1998年的洪水位比1954年超过1.78米,据查证主要是由于1954年在螺山以下蒋家码头扒口分洪和老湾等处溃口,使洪水位大幅度降低。
关于湖泊淤积情况。洞庭湖1949年以来因淤积减少的湖泊容量约40多亿立方米,由于1949年以来围垦了1600平方公里,大约减少容量近100亿立方米。鄱阳湖的淤积量很小,但1949年以来围垦了1400平方公里,损失湖泊容量约80亿立方米。湖北省的两岸湖泊由于全部封闭,减少面积5700平方公里。1949年以来,湘、鄂、赣连同苏、皖五省,因围垦共增加耕地估计约1400万亩。
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和泥沙情况。在长江上游100万平方公里的流域范围内,根据调查统计,地面固体物质的年均侵蚀量为15.68亿吨,长江干流宜昌站的年均输沙量为5.3亿吨,输移比为0.33。这与黄河有所不同。因为长江上游主要是岩石山区,其地面侵蚀物质主要是岩石风化物,颗粒较粗,一般以山前坡积、洼地淤积、沟口洪积扇以及塘库和中小支流的淤积等形式,在短距离沉积,不能被河流远距离输送;而黄河的地面侵蚀物质是黄土,颗粒极细,几乎可以全部输送到黄河干流。宜昌以下,汉口站的年均输沙量为4.3亿吨,下游大通站为4.68亿吨。宜昌和汉口间的差值,在平水年主要淤在洞庭湖区,洪水年淤在洞庭湖区、河道的州滩及溃口的围垸内。大通站的输沙量,绝大部分送入东海。宜昌各年的输沙量,因暴雨分布情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例如,1990~1997年8年的年均输沙量仅3.8亿吨,属于少沙年;而1998年6~8月的输沙量即达6.05亿吨,超过1954年的同期输沙量(5.27亿吨),属于多沙年。据初步分析,1998年泥沙的主要来源是金沙江和嘉陵江,这是很值得进一步研究的现象。
以上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的水旱灾害所以严重,除了气象方面的客观原因外,主要的还是由于流域内生态系统的失调,集中表现为:在人口急剧增长的情况下,土地资源过度利用和不合理的开发。在山区,毁坏森林、陡坡开荒;在平原,盲目围湖造田,占用行洪洲滩。这些都招致自然界的报复。在长江流域,山区水土流失对当地的危害,比黄河更大。这是因为,长江流域为岩石山区,表土层很薄,经过一定时期的冲刷,表土冲光,岩石裸露,形成“石化”,使当地人民完全失去生存条件。贵州省已有不少“石化”山区,令人触目惊心。
编辑本段
灾难的原因

平原的盲目围湖造田和占用行洪洲滩,是近几年来长江洪水位抬高的主要原因。从长远的自然规律看,江河的冲积平原就是由江河挟带泥沙淤积而成。中华民族的经济也是在开发七大江河冲积平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如果开发利用不当或开发过度,就会受到洪水的惩罚。现在,在开发利用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土地上,就面临着这个问题,不仅洪水位越来越高,防汛负担越来越大,而且防汛的风险也越来越大。
我国生态系统失调的根本原因是人多地少。要进行生态系统的重建,必须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以综合提高生产力为目标,并注意发展、改革和稳定三方面的协调。我们认为,中央提出的要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
编辑本段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根据以上认识,从生态系统、林业建设、工程措施、新技术运用、加强领导及统筹全国水利等六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进行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重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失调,是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因此,不能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要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人口分布结构,在综合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解决人多地少的矛盾,实现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一方面,要以1998年的抗洪斗争为契机,大张旗鼓地宣传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必要性;同时,又要制定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具体规划、步骤、政策和措施,使退耕还林、退耕还湖和平垸行洪真正落到实处。
1.通过全面调查和必要的勘测,对全流域的土地进行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农林牧业结构,把整治河山、重建家园纳入流域生态系统重建的总体框架,因地制宜地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2.在山区,退耕还林要和积极发展生产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的关键是真正解决当地职工和群众的生产出路。要具体划定必须退耕还林的地区,制定解决生产出路的具体规划,定期限、定步骤,并确定责任单位,予以实施,并定期检查和验收。当前,要首先制止和防止新的毁林开荒和陡坡开荒。特别要注意防止在三峡移民中造成新的生态破坏,严格按照“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分区”,规划安置移民。
对可以不退耕还林的山区农田,要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推广坡地改梯田、坡地绿篱、横坡种植等措施。有条件的地方,扶持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开展山区的小流域治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布局,综合开发,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结合起来,这是改善和恢复山区环境,使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大力发展种草养畜
在雨量和湿度较高而坡度较陡的山地、海拔过高的高原区、不宜造林的坡地和干热河谷,应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这也是改善生态环境、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在湖区,退田还湖要和保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
长江中下游1949年以来开发湖区耕地1400万亩,连同过去一千多年来已开发的共计数千万亩土地,不仅是中下游五省的农业基地,而且发展了工业和交通,建设了繁荣的城镇,为全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要看到,根据长江洪水的规律,对于这些已开发的数千万亩土地,不可能在任何洪水情况下都不被淹没。洪水不太大的年份,可以全部或大部保住;特大洪水年份,必须牺牲相当部分才能保住重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退田还湖的难度很大,因为围垸内的大量人口需要迁移安置。就蓄洪的有效性来说,控制蓄洪比自然蓄洪更能有效地削减洪峰流量,需要的蓄洪容量也少得多。因此,湖南省提出的,对蓄洪垸实行“空垸待蓄,低水时耕种,高水时蓄洪还湖”,在技术和经济上都是合理的。但必须切实做好蓄洪围垸内的安全建设,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保险制度,使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得到可靠保障;同时,还要制定与“低水耕种,高水蓄洪”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加强管理的具体措施,才能保证高水时及时开放蓄洪。对一些地势低下、排水困难、1998年水毁严重的围垸,应坚决退田还湖,或将封闭型的围垦种植改为半封闭型的筑圩养殖,实行“退田还渔”。
要坚决平垸行洪。这些围垸建在长江和洞庭湖洪道的洲滩上,成为行洪障碍,保护面积不大,但对大局影响很大,应当坚决清除,退田还河。
建立生态经济核算制度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鉴于生态工程的长期性和全局性,要通过政策和立法,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进行扶持。国务院正在建立林价制度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这些都是必须的,应尽快加以实施。同时,对草地和湖泊、洲滩和湿地的管理也应作出切实可行的规定。
编辑本段
大江保卫战(江苏版五年级下册课文)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 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lín)峋(xún) 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ǔ) 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在安造垸(yuan),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牌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编辑本段
英雄事例

吴小红英雄事例
洪灾发生以来,吴小红副局长心里装的都是如何抗洪救灾;他每天都坚持深入一线,靠前指挥,组织开展救灾复产工作。 9月21日早上7点多钟,当他接获悉大坡发生灾情后,顾不上吃早餐,便立即动身出发前往大坡。由于洪水凶猛,他当天无法到达灾区。第二天一早,他又组织工作组,冒着大雨,不顾山体滑坡的危险,驱车直往灾区一线,深入了解灾情,参加抗洪救灾工作。 根据局党组的安排,他负责指挥大坡工作组的抗洪救灾工作。自9月22日工作组进入大坡灾区以来,他发扬连续作战、不怕苦、不怕累的作风,八天八夜坚守自己的工作岗位,主动挑起抗洪救灾中最重的担子;哪里最苦最难,他就出现在那里;哪里灾情险情大,他就紧张奋战在哪里,越是艰险越向前。9月23日晚,大坡工作组接到了负责赴白马村委会进行安抚群众、分发物资的工作任务。据了解得知,白马村委会离大坡圩有将10多公里远,在这次洪灾中遭受了惨重损失,通往村里的公路大部分已被冲毁,到达周敬过后有5公里左右的路段车辆无法通行,需要徒步进村;而由于这几天尚未得到有效救助,村民们情绪反应激烈,维稳难度大。接到任务后,吴小红副局长置个人安危于不顾,身先士卒,主动请缨,亲自带领40多位干部职工顶着雨水,踏着泥泞的山路,冒着塌方的危险,扛着救灾物资连夜奔赴灾区,直到晚上九点多才进入该村,及时为灾民送上了“救命粮”。 吴小红同志还主动负重。9月25日,我局接到紧急赶赴马贵镇六塘村委会救灾的任务。该村离马贵镇20多公里,洪灾已导致该村对外交通、通讯全部中断,群众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吴小红同志获悉后,不顾连日工作的疲惫,主动申请带领工作组深入马贵镇偏远的六塘村委会救灾。因为通往六塘的道路尚未抢通,工作组只能从古丁镇沿山路向六塘挺进。一路上,山体塌方不断,道路崎岖难行,原有的公路已经被洪水冲刷得只剩下一小部分狭窄的路基,脚边就是湍急的河水,时刻有掉进急流的危险。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吴小红副局长带领工作组徒步8个多小时,翻山涉水,克服重重困难,艰难跋涉20多公里,终于在当天傍晚进入该村,成为自洪灾以来除解放军队伍外到达该村的第一批政府救灾人员,受到当地群众的涕零感激……半个多月过去了,吴小红同志一直紧张奔忙在六塘灾区,从未离开过抗洪救灾的第一线。连日的艰辛劳累,使他的身体消瘦了,嗓子也喊哑了,但他仍然一刻都没有放松,继续带领干部职工奋战在该村清理淤泥、建桥修路、重建家园、恢复农业生产等工作中。六塘的村民逢人都竖起拇指称赞“吴小红同志真是位心系灾区的好干部!”
编辑本段
李向群英雄事例

抗洪英雄李向群从一名普通的特区青年,成长为一名合格士兵,继而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伴随着李向群迷茫中的烦恼和磨砺中的痛苦的,是他一步步攀登和追求的坚实脚印…… 陪着你走过春夏秋冬……
1996年的冬天,团荣誉室迎来一群身着崭新军装的新兵。面对英雄部队的历史长卷,和那一张张微微发黄的英雄照片,一位新战士的眸子中闪烁着羡慕。凝视“群英榜”,他冒了一句:“我也会上去的!”新兵营长一愣:“你叫什么名字?”“李向群。”“从哪儿入伍?”“海南大特区!”李向群语气中露着自豪。“像特区的兵,好好干吧!”营长赞许中含着鼓励。
当晚,李向群给自己制订了这样的目标:“队列、射击、投弹……五项训练全部达到优秀成绩。”
真正的蓝图远非笔记本上就能画出。半月过后考核,五项课目中,李向群三项不及格,名列新兵连倒数第二。伏在大榕树上,心比天高的李向群抹起了眼泪。排长周建文使劲拍了他肩头一掌:“如果你觉得自己还是块当兵的料,明天就照着我的样子练!”
负重20公斤的5公里武装越野,是体能训练中最艰苦的一项。周建文让李向群紧跟着自己。跑着跑着,李向群的步子渐渐慢了,忽地瘫倒在地,喘着粗气说:“我实在受不了了,歇会吧。”
“这就是运动中的极限,站起来,挺过去,超越它!”排长一把扯起李向群,命令道:“牵着我的衣服继续跑。”
李向群终于跑完了5公里路程。两个月的新兵训练,他成绩全优。一年之后,他的名字果真上了团里的军事训练标兵榜。
磨砺,岂止在训练场。部队提倡士兵不吸烟、不喝酒、不进发廊。从前每天要抽两包烟的李向群,入伍不久就郑重宣布:“今后谁见列兵李向群抽烟,可罚他一个月津贴。”
这一次,李向群真的感受到了锤炼意志的艰难:每当犯烟瘾,他坐立不安,竟将残留着淡淡烟味的手指放在鼻子上嗅。班长王绍心痛地说:“戒烟有个过程,实在难忍就抽一口吧。”李向群摇摇头:“定下的事,咋能说变就变。”他把戒烟的图案用红漆画在了右手食指上,再犯烟瘾时,抬手看到戒烟的图案,连指头也不嗅了。一个月下来,李向群硬是把烟戒掉了。
人生即选择。“选好目标铺好路,走好人生每一步”,不断给自己树立标杆,在艰苦的磨砺中一步步超越自我,就是李向群的选择。事实上,放弃经商赚钱机会和家中舒适的生活条件从军入伍,李向群也正是奔着这种人生的超越来的。
“李向群印名片啦!”不胫而走的传闻传到了连长陈海武的耳朵里。陈连长纳闷:李向群当过小老板,有名片不奇怪,可现在是军人,部队明文规定不准印名片,难道他?
李向群只好向再三查问的连长拿出了几个名片盒。打开一瞧,陈海武吃了一惊:一叠叠名片般大小的纸片上,密密麻麻抄记的是训练要则、军事知识、法律条文、文学常识、格言警句……
军营浓厚的学科学文化氛围熏陶着李向群,也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自身文化素养与将要担负的使命的反差。他在日记中写道:“21世纪是高科技时代,每个人都要为走向新世纪作准备。”
参军不到两年,李向群记下了5万多字的读书笔记。就在奔赴长江抗洪前夕,西南军地两用人才培训中心,给他寄来了法律单科结业证书和优秀学员证书;军营20个月,李向群一步步实现着人生的最大值:两次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一次荣立三等功……直至成为一名党员的8天后,永生在大堤上的他被追授“抗洪勇士”,并被追记一等功。
追寻这位同龄英雄走过的路,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们感慨万千:“他的人生就像攀登一座山,一步步都在往上走,每一步都走得那么深沉、那么坚实。”
作为与改革开放一起长大的新一代,李向群与许多特区青年一样有着开放的个性,遇事喜欢表达见解。刚入伍那阵子,他对诸如不准留长发、不准进地方歌舞厅娱乐等部队规定硬是想不通,当众向连队干部提出质疑。一名班长调走,他甚至提出了民主选举班长的建议。
对李向群这样性格鲜明的年轻人,部队没有采取简单生硬的强制和说教,而是运用润物细无声的办法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一次强度训练小憩,指导员胡春林说:“谁表演个节目,轻松轻松。”“看我的!”李向群跳进大家围坐的圈子,即兴将手中的手榴弹当“话筒”,让战友们把冲锋枪作“吉他”,边舞边唱:“咱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战友们前仰后合,训练场上爆出阵阵欢笑声。指导员鼓着掌顺势说:“当兵的人有啥不一样?有严格的纪律、严明的规定,因为我们穿着绿色的军装啊。”
这件事对李向群震动很大。他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军队就是军队,只有把开放的个性融入铁的纪律,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军人。
拉练中不慎碰掉群众一个桔子,他在树下的石头上压下了身上仅有的两元钱,担心不够,还把地址留了下来;战友家人遭了欺负,准备回家用拳头解决,他说服战友不要意气用事,并帮助起草了诉讼书,运用法律解决了纠纷。一天中午,连队积肥。李向群与新战士温宝添同一组,沿路扒拉着草丛中的牛粪。烈日当空,臭气熏人,温宝添捂着鼻子说:“脏兮兮的,干脆到老乡家买一担交差吧。”李向群擦着脸上汗水说:“连队规定是捡不是买,再说粪可以买到,艰苦奋斗的精神哪里买呀?你到树下透透风,我来捡。”
在军营大熔炉的不断冶炼中,烙着鲜明时代特点的李向群,思想和行动变得更加理性。
款式新颖的服装在游客纷至的桂林格外抢手,家里开着两处服装厂的李向群对时装很在行,聊天时不免常常议论一番。战友们见他谈得头头是道,好奇地问:你这么有经验,难道不想帮家里推销些服装?李向群一笑:“想倒是想过,可军人严禁经商,我不能犯纪律呀。”这两年,过去生意场上的几个朋友多次让他在部队驻地联系客户,许愿利润分成。可是李向群反复给他们讲部队纪律,就是没帮这个忙。
正是胸中装着铁的纪律,即使可以通融的特殊时期,李向群也决不违反规定。
战胜了长江第五次洪峰,团里安排连续奋战了4天4夜的九连就地休整。班长王绍带着全班,到南平镇打扫卫生,李向群负责的那一段正好有一家发廊。见解放军帮他们做好事,热情的老板非要免费给他洗头,李向群摆摆手。老板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劝道:“抗洪抢险特殊时期嘛。”尽管好几天没顾得上洗澡,头皮也痒痒的,但部队纪律不容他半点违犯。他谢绝老板的一片好意,又埋头扫了起来。
编辑本段
编入教材中的课文

苏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23课大江保卫战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 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③ 三大江保卫战批准三个告急,三个感叹号,两个就是,烘托了环境表达出灾情

“三个告急,三个
感叹号
,两个就是”烘托了环境的险恶,表达出灾情的紧急。
原文语句:
荆江
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④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这句话用了隐喻(又称暗喻)的修辞手法,隐喻是比喻的一种。
灾情(本体)就是命令(喻体),灾区(本体)就是战场(喻体)。

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也叫“譬喻”、“打比方”,中国古代称为“比”、或者“譬(辟)。着名文学理论家乔纳森·卡勒为比喻下的定义:比喻是认知的一种基本方式,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依据描写或说明的方式比喻可分为“明喻(直喻)”、“暗喻(隐喻)”、“类喻”、“借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⑤ 疫情就是命令,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防控就是责任。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也希望你能够采纳,谢谢!

⑥ 大江保卫战课文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7月27日 凌晨两点,九江赛城湖的大堤塌陷了。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这是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中的真实写照。

面对肆虐的洪水,更显出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 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

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晃晃的电杆。在安造垸,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

⑦ 疫情就是命令三句话是什么

疫情就是命令三句话是:“生命重于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使命在前,身着警服的我们,必须冲到第一线,我的任务就是守护好高桥镇这三万多老百姓,我相信,肯定有人也在如此守护着我的妻儿。

在此,向所有坚守在防控一线的,警察、白衣天使、社区工作者、记者等致敬!

注意

她“逆行”,他守护!

“她是逆行者,我是守护者,希望疫情赶紧过去,我们都能平安归来。”小张是北京大兴公安分局的一名民警,从大年初一就扎进基层社区。他的妻子小徐是北京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大年初五奔赴武汉,忙碌在“战疫”一线的两人每天通过电话互报平安,“注意安全”是他们对彼此最大的承诺。

⑧ 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谈一谈这句话的理解。

一旦有灾情就要立即投入到救灾的行动中去,在灾区以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的精神去保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⑨ 仿写句子例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地震灾情就是命令,( )就是( )

原句:灾情就是命令,灾区就是战场
仿写:地震灾情就是命令,灾区一线就是战场

⑩ 险情就是命令,战士们个个( ),把个人的生死( ),争相跳进汹涌的激流中,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一道冲不

险情就是命令,战士们个个(奋不顾身 ),把个人的生死( 置之度外),争相跳进汹涌的激流中,用自己的身体筑成一道冲不垮的(铜墙铁壁 )。堤上堤下的指战员们(默契配合 ),终于修好了大堤。抗洪将士们这种(舍生忘死 )的精神,将(名垂青史 )

阅读全文

与灾情就是命令上一句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程序员放弃后会怎样 浏览:182
河北模具编程 浏览:187
adb查找命令 浏览:321
安卓手机视频文件夹怎么打开 浏览:309
平板加密手机后怎么关闭 浏览:567
流媒体服务器应该注意什么 浏览:537
d8命令编译 浏览:964
压缩包解压需要多少空间 浏览:145
如何查找app属性 浏览:388
android人脸识别技术 浏览:322
pc104编程 浏览:335
二维码反编译破解推广 浏览:682
修改服务器的mac地址 浏览:528
好玩的编程软件 浏览:899
编程语言创始人有钱吗 浏览:805
短视频app怎么获客 浏览:16
查看云服务器的应用 浏览:436
javadump工具 浏览:565
程序员16g 浏览:445
程序员没有办法成为top怎么办 浏览: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