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德绝对命令的三条原则是什么
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解释: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解释: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解释: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拓展: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
2. .康德的“绝对命令”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他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康德的绝对命令学说对于这种全球伦理的建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实践理性批判》,第30页)。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3. 康德三大绝对命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由分别是什么意思
康德三大绝对命令里普遍立法就是时间空间的自在性是一切的基础。人是目的,最终时空存在以人的存在结束。意志自由,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改变自己适应世界。
4. 康德所谓的“绝对命令”的意义有哪些
要达到欣赏悲剧的审美意味,需有较高境界的生存情感。我们可以借康德哲学来说之。康德不是讲“人是目的”吗?因此必须有伟大的道德律令来规定人生的价值,因为人心的理性自由高于对事物之功利的知性考虑。这就是康德所谓“绝对命令”之意义。
5. 康德的绝对命令和孔子的推己及人有什么区别
不一样的。
康德的绝对命令一个要求是treat everyone with respect, 要求我们把每一个人当作目的本身而不是手段来尊重,把他们当作理性存在来尊重,因为人是有理性的,这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但是孔子的黄金法则却是依赖于一个偶然性的条件:即每个不同的人期望被怎样对待,在这一个条件下它是会有不同的,因为每一个人对别人的对待有不同的要求。
所以这个时候绝对命令要求我们有一个普遍的原则,将对人的尊重从偶然性中抽出来,用一个universal law来尊重理性个体。
6. 康德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第一条: 我所要做的能否成为世界的普遍的行为准则。
如果我去救她,那么其他人也要去救。
康德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所有不会将定言命令局限于某部分人。
7.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绝对命令是指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7)谁的绝对命令扩展阅读
康德哲学是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开始的,不同的是他并不怀疑普遍必然性原则存在,他认为自己要做的是为已有的科学知识寻求其可能性条件,并划定科学知识的范围,从而为科学重新奠定牢固的基础。为了说明这一点,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他一方面赞同经验论的观点,即世人的一切知识都是经验知识,离开经验世人没有任何知识;另一方面,也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
8. 求教,请大家给我解释一下康德的“绝对命令”这个概念
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比如做善事是因为在做善事之后会得到嘉奖及名誉,这是假言命令,而定言命令则是指做善事的原因就是觉得这是对的事情,这是人性的准则。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实践理性批判》﹐第30页)。在这里,康德比较推荐定言命令。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9. 康德“绝对命令”是什么意思
德国哲学家康德,I.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直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假言命令是有条件的,认为善行是达到偏好和利益的手段。定言命令则把善行本身看作目的和应该做的,它出自先验的纯粹理性,只体现为善良意志,与任何利益打算无关,因而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康德把绝对命令表述为:“不论做什么,总应该做到使你的意志所遵循的准则永远同时能够成为一条普遍的立法原理”(《实践理性批判》,第30页)。康德还推出一条实践原则:你的行动,要把你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人格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康德的“绝对命令”,在于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伦理学的实质。
10. 什么被称为绝对命令
善良意志的自律被康德称为绝对命令(categocaJ imparative)。绝对命令是相对于假言命令而言的。两者区别何在呢?假言命令以“如果……那么”的句式表达,条件分句表示目的,结论分句表示手段。假言命令要求人们按照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来行事。假言命令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和因果关系一样,是通过经验而被发现的;第二,条件分句表达的内容是感性的要求或欲望,结论分句则指出满足这些欲望和要求所必须采取的行为,这种行动不是意志的自由选择,而受感性条件所束缚,因此不是出于善良意志的道德行为。比如,“如果要有好名声,那么就得慷慨施舍”,这和“如果要赚钱,那么就得做生意”一样,都属于假言命令;两者引起的行为虽然不同,但慷慨施舍既然是赚取好名声的手段,它的本性与赚钱的手段实在没有什么不同,没有道德价值。
绝对命令以直言句式表达,它没有条件句,只是命令“应该如此如此做”或“不应该如此如此做”。绝对条件是无条件的,或者说,是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康德根据绝对命令的性质,推导出绝对命令的内涵。他说,一切以自身为目的之合理要求,都有这样的普遍形式,这就是:“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康德解释说,任何行为规则都是主观的,都是以我自己的判断为依据的,但我的判断同时必须符合理性的普遍要求,或者说,以行为的合理性为自身目的,我的规则同时也就成为普遍规律。这样,绝对命令就具备了合理性(完全按照理性的规则)、普遍性(普遍的规律)和自足性(不假任何外在条件的规则),它因此是理性的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