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为什么程序员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因为职位都是干活的,不能给亲朋好友带来好处
❷ 感觉中国程序员前景一片灰暗,是这样吗
是这样的,一片灰暗,超级灰暗,伸手不见五指,抬头不见苍天的那种。
一、二级互联网公司的技术总监和架构师都是这样的。三四线城市企业的董事、经理和技术专家可以解决一线城市的房子和汽车问题。前景是否黯淡取决于你是否相信。只能说这个行业的技术更新很快,未来需要更多的程序员,但很难保持或跟上他们的步伐他说,人们的学习能力和体力都很高,有的是灰色的,有的还是一片光明。
❸ 为什么程序员的社会地位不高
1:占用的社会资源少,工作只用一台电脑
2:多数程序员都不善于交际,他们活跃的地方只有各个技术论坛
3:因为写代码是个很熬人心血的事,所以很多程序员不注重外表,给人一种很屌丝的感觉
4:流失太快,最老的一批程序员都在35岁以前转行了,导致社会活跃的程序员都很年轻,主力军22-28岁之间,换句话说都是愣头青,年轻人
5:多数程序员混迹1 2线城市,虽然工资多,但也只是企业里的一个螺丝钉而已
6:程序员本质上是一种技工,你能说技工社会高吗?
楼下那个说人多的你是在逗我?中国程序员保守估计在350W左右,金融行业人员500W左右,教师1600W左右,公务员900W左右,都比程序员多,但是金融人员,公务员,教师的社会地位要比程序员多很多,
❹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最后,如果你身边有这样的程序员朋友,请你好好珍惜他,因为他们不像口中所说的那样老土和死板,相反,他们的脑海中有一个大世界。
❺ 为何国内程序员的平均技术水平不高
高级程序员是不能只靠读若干本书和写几万行代码练就的,笔者更注重的是低层的环境,即程序员现实的工作环境。因为程序员的高低还得从实际的工作来衡量,而非其它。所以我想说的是,中国的软件公司的性质直接影响程序员的水平的高低。而我所说的软件公司,不是指某个或者某几个,而是指主流的软件公司,大众型的软件公司。所以我希望那些已经步入一个理想的公司的程序员理解我这篇文章的定位。 软件公司的无偿加班对程序员的影响 国内的软件公司中程序员是常常加班的,每日加,周未也常加。基于这种性质,出现了一种很莫名其妙的现象:每天程序员的实际下班时间总是要晚于规定下班时间,至于晚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还是更多这就另说,总之,程序员这份工作,如果按时下班反而自己感觉自己像是做贼似的。表面上公司并没有强迫谁加班,但实 际上在潜移默化中有一种威慑力,要求你要多为公司工作几个小时,而且表面上你所工作的这几个小时还是你自己愿意的。正因为是“自己愿意的”,所以公司更有理由认为是无偿的。 还有就是周未加班,一般周未加班是因为“忙”(关于这个带引号的“忙”,见“软件公司的‘忙’对程序员的影响”)。但周未加班一般是无偿的,至于法律所规定的那种“偿”就更尝不上了。不过一般公司是这样规定的:周未加班可以倒休。关于倒休,一般是周未的班真的加了,倒休却遥遥无期,原因很简单,公司 “忙” 嘛!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消极、软弱无主见、虚伪、对前途渺茫。 软件公司的“忙”对程序员的影响 软件公司的“忙”其实有时也是真忙,从原因来说,软件公司认为是程序员(其实也有其他员工,但本文不涉及讨论)造成的,程序员认为公司造成的。而根据“一 个巴掌拍不响”原则来看,应该是公司与程序员合作不协调出现的恶性循环造成的。深层原因大家自己研究去吧。不过从我这里的表象来看,这种“忙”有这么几 点,这几点如果不代表大家的意见,大家可以补充: 1、项目开发与计划脱节,表现为项目开发慢于计划。 2、突如其来的事件。 3、为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原因,像是作秀。 4、假忙。 5、真忙。 上面说的第一种情况最常见,这涉及到软件工程的话题,其实也是软件公司做不大,程序员水平提不高的核心。 上面说的第二种情况也常有,比如偶尔赶个标书,比如客户那里突然出现了BUG,急着去改等等。 第三种情况就很让人晕菜了,有点无病呻吟的感觉,比如不知道从哪里冒出一个会议,开到个七八点; 第四种情况很特别,也比较常见,大家同室坐、彼此各自心。一片共同耕作的美好景象,但果实见不到两颗豆呢。这可是大家齐心虚度时光。程序员可以拿出这个时间提高自己吗?当然不可以了,你表面上还是得干活呢。 第五种情况就不说了,因为这是正根。 总之软件公司是“忙”的,一般是以上三种“忙”,偶尔这三种都没有了,第四种就马上出来的。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混乱无序、怨由心生、虚伪做作、学习时间少。 软件公司的流程不规范对程序员的影响 无像样的需求、无像样的设计、没有测试、没有文档、没有维护(所谓维护也大都是客户测试出BUG来改一改)。 其实说到需求这一块也并非完全是软件公司的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客户也是根据程序员直接上来编码后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渐渐明白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的。 “什么都没有”的问题在于,什么也不清楚,如果写一堆以不变应万变的代码,第一,时间不允许,第二,难度太大。要是稀里糊涂去实现,扩展与维护性又差,整个一堆豆腐渣工程,总之是没法下手。长了一堆“打铁”技巧,神不像神,程序员不像程序员的。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无规划性、代码质量低、手忙脚乱、技术永远停留在“打铁”水平。 软件公司对程序员员工的“全能型”要求对程序的影响 装系统、修打印机、写文档、编代码、见客户、扫地搬桌子、接网线,在国内软件公司中程序员做什么事都有可能。单单说技术方面,也是要求事事能做,看一下招聘要求就知道了。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影响:术业无专攻。 软件公司的工资拖欠对程序员的影响 很悲哀,这是存在的。我向来认为一个员工与公司合作的最底线应该是按时按量发工资。但很多公司打破了这个底线。一个朋友开玩笑地说过:“家庭有钱,谁干程 序员呀!”这话虽只可信一半,但是从国内情况来看,程序员的生活质量还是不高的,工资的拖欠直接影响到程序员的心态,甚至影响到程序员的生活。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影响:低调、迷茫、心态不稳、思想徘徊、生活困难。 软件公司对软件开发的要求对程序员的影响 软件公司对软件开发的要求一般是实现即可。如果说写一个和记事本一样的程序,公司感觉程序员应该在一天内搞定;如果写一个WPS,公司也就感觉程序员应该 在两到三个月搞定。这不是浮夸,事实就是这样的。公司所着眼的点在于“就这么一点功能”,而非在于“怎么实现这‘一点’功能。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开发难度大、维护难度大、压力大、难沟通。 软件公司的承诺对程序员的影响 国内软件公司一般实际行动能力差,但没理难说话,他们也知道自己没理,所以比较爱承诺,把实际问题抛向以后解决。然而承诺也只是口头的,有一点“我以人格 担保”的意思。不过一般情况下,国内的程序员还是比较有忍耐能力的(从上文来看不忍耐还能混吗),但公司层面的“人格”却是不可信,多承诺少兑现,员工面 试时听到的说话到干了两年走了都没做到的事根本不少见。然而路遥马乏力,日久人变心,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使公司与员工走入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对程序员的影响:不满、被动、拿不起放不下、进退两难。 总结 消极、软弱无主见、虚伪、对前途渺茫、混乱无序、怨由心生、虚伪做作、学习时间少、无规划性、代码质量低、手忙脚乱、技术永远停留在“打铁”水平、术业无专攻、低调、迷茫、心态不稳、思想徘徊、生活困难、开发难度大、维护难度大、压力大、难沟通、不满、被动、拿不起放不下、进退两难。 上面这些短语概括了程序员的性格、心态、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等方面,它们就像毒素一样,日久能把一个健康的程序员毁掉。在这样的环境下,还问为什么你的技术这么低?太搞笑了。
❻ 感觉中国程序员前景一片灰暗,是这样吗
感觉中国程序员前景一片灰暗,是这样吗?如果你是程序员,我感觉你可以退圈保平安了,毕竟这一行,确实难,996福报是大佬站过台的,目前越演越烈,加班估计是停不下来了。有人嗤之以鼻,用年入百万的大佬做榜样,但是可悲的是有几个人最终成为了少数人?
如果你仅仅只是因为这一行钱多,或者不知道干什么,然后看到身边有人做这个又赚到钱了,所以你也想来做这一行,那么还是要慎重点,还是得分析和想一想自己擅长什么,做什么会比较快乐。
❼ 为什么国内程序员代码能力没有国外的高
追求极致。为啥在某些领域国外的业余运动员水平比国内专业运动员水平还高(乒乓球除外),在国外的氛围是,一旦兴趣使然,就会不断的练习,练习,练习~,直到无法再提高为止。国外的程序员也一样,以兴趣为导向,真正喜欢的东西,往往能玩到极致。
追求深度。国外的教育体系,前期注重广度,后期注重深度,而广度到深度的转变,取决于个人的选择和兴趣,一旦确定专业方向,这里的深度往往远超乎想象。
追求展现和表达。从老 S 的身上,我就可以深切的感受到这一点,老 S 在代码中的注释,有时比专业文档写得还好,在Q&A 论坛中只是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绝少看到老 S 寥寥数语, 往往都是三段论。个人感觉,国外教育体系培养的都是销售,国内教育体系培养的都是工程师。通过培养销售体系中出来的程序员,自然在表达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上本身具有的深度理解和逻辑思维,在博客上能够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坚持再坚持。老 S 编写的公司最核心的基础代码库,第一个版本是2007年完成的,8年的时间,从代码日志上可以看到老 S 对这个基础代码库不断精益求精的进行打磨,根据标准和协议的变化不断的演进。在这个过程中,老 S 的技术能力不断的得到锤炼和提升。
国外的大环境。在国外,程序员之间其实也是“文人相轻”的,一个程序员是否被其他程序员在内心中尊敬,和他以前写过的代码和项目直接相关,和他现在所在的位置关系不大。从职业发展上,某些资深的程序员,待遇会和VP 不相上下。正是因为有这些保证,老 S 身为Director,仍旧可以每天奋斗在代码的第一线;Google 的Sanjay Ghemawat和Jeff Dean,可以没有任何管理头衔,继续在技术上探索,而且继续被大家所崇拜。
所以说国外程序员更专业其实并不是一种偏见,而是事实。
❽ 为什么现在的程序员,真正的大牛非常少
简单算个账:近十多年来,中国的各种大学每年有30万计算机相关专业毕业生,加上其他行业的转入,编程岗位每年新增超过20万人,全国的规模大约300万。平均每人年15万成本,大约需要4500亿成本。市场有多大呢?手机万亿级,互联网万亿级,游戏万亿,企业服务市场万亿。至于不足的那部分在哪里呢?中国之外, 还有很多国家。
而IT和编程这种转移成本几乎为零的行业,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占领。以美国为例, 它本国市场规模比中国还大, 却也占领了世界上其它国家包括中国的大部分市场。美国大约有700-800万程序员,编程工资相当于中国的2-3倍,原因正是因为我们不能自给。世界范围来看, 把上面的市场单位换成美元就好了。
当程序员, 确切的说是码农, 是一个见钱最快的职业, 这也就导致现在干这个的特别多,各种培训机构也满天飞。当然, 程序员也是有分水岭的, 这取决于掌握的知识技能的多少。也有一些比较精深的知识,如数据结构算法、编译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面向对象等这些, 如果能掌握,会让一个程序员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有巨大的提高 , 也有了向高阶程序员进化了资格 。 然而, 对于一份普通的写代码的工作, 这些东西最多只能算是绵上添花, 掌握与不掌握, 对于饭碗没有本质的影响 。 假如把掌握这些知识作为程序员的入门标准, 那么程序员的数量估计会少一大半。不过话说回来, 不应该说程序员的数量多, 而是整个IT行业的从业人员多, 像做设计、产品、运营这方面的人, 数量不比程序员少吧。
❾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作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之前,研发频道曾发过《东方程序员怎么看西方程序员》和《西方同行眼中的东方程序员》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下面是来自知乎网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一位叫吴涛的程序员的回答: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一样可以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业的历史。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非常相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做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很少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出现,即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状况。记得劣质盗版VCD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做出一款丑陋但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因为计算机“热门”而已。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因为也不会做别的什么了。另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很少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自己使用的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相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乏情调、土。可偏偏又自负而且互相看不起。总而言之,在中国做一个程序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人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状况中,使劲贬低自己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过,就好像黑人可以自称或者互称“黑鬼”,但是白人如果敢讲立刻会惹祸一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最后,英语有类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做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Dilbert就有不少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cube farm说的并不是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往往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作,大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如果不是令人向往,至少也并无贬义。补充:本版同文所说的code monkey在英语中的语用,与“码农”在中文里的用法并不一样。code monkey是指以计算机程序员或者那些以编码为生的人。这个术语可能包含轻微的贬义,这意味着开发者可能编写代码,但不能执行复杂点的任务,比如:构建软件结构、分析和设计,一般指初级程序员。如果一名code monkey正在努力增加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那么会有另一个等级名词赋予他。其实code monkey这个术语在层次划分上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像那些真正熟练的开发人员或程序员他们仍然在做编码工作。或许像这样划分会好一点:coder:编码员programmer:程序员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software analyst:软件分析师software architect:软件架构师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初级”、“中级”、“高级”这几个前缀。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等级、技能水平和薪资。请注意:它只能在小范围确定的某种层次结构,例如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在A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可能比B公司的中级架构师所要求的技能更多。下面是关注前端技术的邓陈华同学的回答:首先, 问题的题目”“是有一定的可辩论性的,因为我所了解的事实是,大多时候是“中国的程序员自称为码农”,很少有不同行的人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当然,可能和我所处环境有关系。认可涛吴所说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就像他所举的例子,黑人允许自称,但不允许白人称呼,同样的词在熟人说来是亲切、是自嘲、甚至可以是自讽,但在外人说来,那不仅是不尊重,还有可能是侮辱。其次,身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工作辛苦,加班再正常不过,项目进度、突发情况、公司文化都可能成为加班的理由,虽然收入不一定差,但够苦逼。另外一方面, 程序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向来是一个强调能力的开放行业,有多少能力就拿多少工资,这样注定有相当大一部分因为水平不够,导致收入问题成为“码农”的心病。而“ 工作辛苦”、“收入低”和农民有类似,所以无论自嘲或者是被别人冠以“码农”的称谓,辛苦、收入低这两个标志包含其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两者兼有,那就是纯种‘码农’一枚,够苦逼。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像赵劼姐夫这样,“弹钢琴的码农”,已经做“码农”做到一种境界,并不一定强调其辛苦、更不会收入差,以“码农”调侃的口吻戏谑人生,这个心态和大家自称屌丝是一样的,更多的自嘲自讽。其实,这样收入高而且相对不这么辛苦的精英“码农”在行业内也不少。下面是在读研究生吴洲提供的,来自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的首卷语:《所谓码农》一文的解释:对于“码农”这个称呼,有些人喜爱有加,有些人不以为然。区别在于对待“农”这个字的感觉。农当然是指农民,这个词寓义很丰富,既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渺小。说它伟大,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农民,而且中国一直是个农业为本的国家,曾经说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这意味着往前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