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刚入行的程序员小白如何才能快速成长
每个大牛都是从小白成长过来的,对于刚刚步入职场的程序员来讲,面对身份的转变和还未熟悉的工作,都难免会有不适应,对自己未来的成长也会比较迷茫。
No.1
大部分的程序员从小白到大牛都是要经历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程序员的成长也是分阶段的,而每个阶段的侧重点又都不一样。
很多人总想一口吃成胖子,可往往就是这种急躁的心理,反而使得自己更难静下心来夯实基本功,适得其反。
要知道,成长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对于IT小白来说,IT培训http://www.kmbdqn.cn/介绍怎样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呢?
No.2
首先,要制定详细而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工作时如果有一个目标,会帮助你找到努力的方向,对自己的事业发展也很有帮助。而越详细、越明确的目标,其可实施性就越高,这也能使你找到短期奋斗的动力。
其次,要利用空闲时间多学习。技术实力始终是一个程序员能否往前走的关键,没事的时候多看代码,保持对代码的敏感度。只有看的多了,琢磨的多了,才能培养出好的代码审美感。
除了要保持对代码的敏感度以外,还要让这种敏感度成为你写代码中的利器。因此,你需要勤写代码,多做总结,不断优化自己写的代码。
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在项目中去锻炼自己。项目开发是帮助程序员快速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实践出真知,只有多实践,才能发现自己在实际的项目开发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找出来并及时改正,将为自己积累下十分宝贵的经验。
No.3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空杯心态”?
“空杯心态”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你的杯子是空的,新东西就比较容易进去;反之,如果你的杯子已经满了,新东西就进不去。
举例来说,可能会有一小部分自以为是的同学,他们在刚从学校出来时思维较为固化,自己的东西太多,顽固又不肯放弃,新东西自然难以学进去,成长自然就慢。而具有空杯心态的同学,他们会适时清空自己,甚至有意识清除脑中顽固区域,虚心主动学习,渴望更多知识,学到的自然就会多。
因此,要想快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就要学会保持空杯心态。
随着技术更迭速度的不断加快,IT行业对程序员的学习能力要求也变得更高。只有时刻保持对学习的热忱,保持空杯心态,才能早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同时,要坚持自律,懂得自我约束。越是在特殊时期,保持学习的自律能力就越重要!
‘贰’ 一个程序员所要经历的步骤
程序员应具备的12种能力
毕业四年来,感觉自己也是从一名不合格的程序员一步步走过来的。回头反思一下,合格的程序员有很多标准和要求,下面是我总结的一个合格程序员应该具备的12种能力。中国软件行业的崛起,靠的是合格的程序员。任何华丽的管理制度都不能保证软件项目的成功交付,合格的程序员就是有力的保证,是项目成功的基础。写下这些,是为了给刚刚进入程序员这个职业的新同学们一点参考。我一直以为,当程序员是很辛苦的,如果不是真正的喜欢,很难坚持下去。如果真的不喜欢这个职业,也该尊重这个职业,尊重自己,赶紧改行。
1. 编程语言能力
不用多说,作为合格的程序员,精通一门语言是必须的。这种精通,不是说看了一本《24小时精通XXX》,抄了几个程序就能说精通的,要靠长时间的积累和浸淫。
2.编码能力
我曾经看多很多程序员写的代码,在同一个jsp或者java源文件里,出现了三种以上的对方法的命名方式,有下划线间隔的,有全大写的,有拼音首字母的。就像一个菜市场,杂乱无比,估计10天后,他自己都无法看的懂。遵守编码规范,是一个程序员最基本的要求,可悲的是,很多程序员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随意堆砌网上搜来的代码,根本不管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只要能实现功能就行了,心想做完这个项目,就拍拍屁股走人了,缺少最基本的职责素养。我经常把代码必须成程序员的孩子,你就是是孩子他爹,孩子他妈,是有感情的。对你自己的孩子,你能不仔细呵护吗?你是称职的父母吗?这是我编写的一个Java编码规范,供大家参考,这里可以下载http://gurudk.javaeye.com/blog/111734
另外一个就是注释,要注意不是为了注释而注释。对类,以说明职责为主;对方法,以说明意图为主;对方法体,以说明实现思路为主。对于大段大段的代码,要分段,使用空行隔开,并使用行内注释进行说明。
思维的条理性,写代码之前,先简单计划一下,用自然语言把流程写下来,用于整理实现思路。不要看了需求或设计之后,马上就敲代码了,敲完代码马上就debug。花点时间思考,敲代码只是最后一个很简单的工作,不要把自己变成一个代码打字员,编写边想,写了删,删了写。安安静静把实现过程想清楚,在脑子里先实现一遍。再去敲代码,水到渠成。
3.面向对象思维能力
如今,多数编程语言都是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而这些面向对象的编程语言的共同的精髓就是面向对象的思想。掌握这些比面向对象语言本身更重要,比如对继承,多态,重载的理解。对面向对象基本原则的理解,比如开闭原则,接口隔离原则,单一职责原则等。在此基础上,应该掌握常用的设计模式,比如工厂模式,策略模式,观察者模式,模板方法模式,命令模式等等。我面试过很多程序员,没有一个能说得上几句的。
4.利用工具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趁手的家伙,工作效率可以提升数倍。你编程序,有没有选择一个很好的IDE,以前听说编程高手都用记事本写程序,我觉得那是一种自虐。就像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说一帮户外旅行爱好者,出去旅游,背了重重的旅行包,里面装着什么压缩饼干等快速食品。他们宁可就着矿泉水啃压缩饼干,也不肯去1里路都不到的快餐店,农家菜馆吃饭。工具是为目的服务的,好用,提高效率就行,形式无所谓。
另外一个常用的工具就是日记本,好听点可以称为知识管理工具,我用的是myBase,感觉非常好用,在之前,我的所有的片段内容都是记录的单独的文本文件里的,非常不好找,管理也很混乱。
经常上互联网,看到好多好的资料想保存下来,作为日后查看之用.一开始,我用的是firefox自带的书签,但是自己分类太累,多了之后不便于查找,很麻烦。后来用了得乐书签(del.icio.us)的firefox插件,非常方便,现在成为了我必备的一个工具。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就是搜索引擎了,我装了google forfirefox插件,感觉不错,还有英文翻译功能。按照我同事的说法,内事用,外事用google。很多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用google搜索效率高一些。搜索引擎用好了,就等于打开了一扇通向知识宝库的门,使用搜索引擎,关键字选择很重要。
经常去浏览大牛的blog,逐个网站访问很麻烦,去看了又可能没有更新,可以借助于RSS订阅工具,我是用iGoogle桌面工具,每天早上花半个小时扫一下,大牛的最新文章尽收眼底了。
5. 英语能力
新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的,英语国家的IT技术走在我们前面至少10年(这是我自己估计的数字,可能正在缩小)。就连印度,一个连基础设施建设都不太完善的国家,因为其英语基础较好,其在软件外包领域的发展也非常迅猛,远远超过了我们。学英语,首先是有信心,其次就是花时间。多阅读英文资料,使用金山词霸,google的firefox插件等工具配合,贵在坚持。
6.学习能力
在IT也混饭吃不容易,整个环境进化的太快,你不学习,就等于落后了。学习要有针对性,别今天学ruby,明天学python,后天php的。首先要认清自己的目标,自己短期目标是什么,1年后,3年后,5年后的目标是什么。结合这些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计划,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然,多掌握几门编程语言也是好的,可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目标服务。
要想系统的学习一门技术或工具,看书是最好的方法。看完后,然后上网找相关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学习要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比如电脑启动要花1分多钟,旁边放一本书,可以看上几页了。公交车上,地铁上也可以看。
当然,不能只学习技术,要经常联系自己的软技能,比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你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解释给自己的同事听,既加深了理解,又增进了同事之间的交流。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你能够把学到的东西解释给别人听,这才说明你理解了。在学习心理学上,称之为构成主义。
我学一样东西,总是先上网了解有没有相关书籍,如果想学,就买一本或者去图书馆找相关的书来读。我买的书,家里快放不下了(到目前位置,我买了1万多块的书)。我多半是把目录看完,了解这本书讲解的主要内容,然后需要的时候,我就可以立即补充它进入到我的知识结构。每个人可能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并能够根据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这种能力更重要。
7.创造能力
普遍认为,东方人模仿能力很强,但创造能力差。我见过很多这样的程序员,经常说,“这个只能这么解决了,我想不出有什么别的方法。”可能他根本都没想过别的方法,或者懒得去想。对任何一个问题,找出两种以上的解决办法都是非常容易的,简单的google一下,可能就是数十种。悲哀的是,有些程序员经常止步于自己构建的狭小领地之内。对待客户也是这种态度,不是积极的帮助客户解决问题,而是推脱这只是唯一解决方案。
打破这一思维定势的首先的一个办法就是在面临一个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没有不可能”,或是“一切皆有可能”,前面那个是阿迪的广告语,后面是李宁的。只有这样去想,才能寻找解决问题的别的出路,即使最后我们试了很多种办法,还是只有着一种解决方案,但我们在这种寻找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很多好的想法,这样才会使我们真正深刻思考一个问题。建议大家看一看《水平思考》这本书,他提供了一些进行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工具。
但我认为,坚持认为存在另一种解决方案的信念是第一位的,方法和工具都是其次。
8.文档能力
也许有人会质疑,程序员跟写文档有什么关系。大家开源软件也用过不少,看看Spring,hibernate,Struts等最流行的开源软件的文档就知道,他么的tutorial,他们的getstarted,他们的reference文档写的多么的易懂。其实写代码也相当于写文档,只不过用的是编程语言。同样,写文档,用自然语言,也相当于写程序,简单明了,清晰易懂,这样的“程序”谁看谁舒服。同样,对于想进阶到设计师或者需求分析员角色的程序员,文档能力更是非常重要。
word是一个最实用的工具,很多程序员,多级编号都不会用,索引目录也不知道如何生成,更别灵活应用样式了。很多排版都是所谓的dirty work。垃圾样式一大堆。其实,静下心来,稍微学习一下,就能写出一篇格式漂亮的文档。
9.抽象能力
抽象能力是认识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如果你只是停留在“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层次,客户说什么,你就做什么,设计怎么做,你就怎么实现,从来不过问为什么,也不去想他是满足了用户哪些方面的需求呢。这样可能只解决了表面的问题,可能会引起返工。认识到本质,才能让你的程序具备更大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在做企业应用软件开发中,抽象能力体现为对问题域的理解能力,对领域模型的抽象。合理的抽象也是代码重构的前提,每一次重构,都是向更好的抽象迈进了一步。
10.代码评审能力
代码评审和单元测试是保证代码质量的两种常用手段之一。代码评审能力,说明了你的审美标准,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优雅的代码,什么是糟糕的代码,你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
11.单元测试能力
没有单元测试的代码,只能说是半成品。因为没有什么能证明你的代码是可以运行的。测试驱动开发是一个非常好的敏捷过程的最佳实践。单元测试还可以作为回归测试,在修改代码时,起到警戒线标志的作用。是否具有单元测试的意识是区分程序员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写不写单元测试是区分平庸程序员和优秀程序员的重要标杆。
12.DRY
DRY是一种原则,就是Don't RepeatYourself.出自《程序员修炼之道-从小工到专家》。这条原则可以用到很多地方,比如你经常要编译,打包,部署应用程序,供集成测试用。每次你都在重复你自己,写一个自动化脚本(比如用ant,批处理命令)来将这些工作自动化,以提高效率。
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切换IP,如果每次手工做,也非常浪费时间,写一个bat命令可以解决,找一个小工具也可以解决。
编码时,对代码的复用也是在重复你自己,虽然拷贝过程很爽,但是维护一致性就要付出巨大的工作量,特别是将来维护的人不是你的时候,使用代码生成工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如果你发现你经常做一些重复的工作,就要警惕了,是否违背了这个原则,想一些办法将他们自动化。
‘叁’ 做程序员的黄金年龄是在多少岁
黄金年龄原则上来说是越小越好,因为你的专注力比较好,而且没有过多的生活,家庭的琐事来干扰你。这个时候你可以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当中去。不过中年和晚年各有各的好处。
所以黄金年龄如果对于身体来说,当然是年龄越小越好。不过还是要看自己怎么努力,就算你年龄很小,但是不学习的话那也没有用。
‘肆’ 想做一个程序员
以下的虽然有点长,但是希望你能耐心的看完.
当好一名合格的程序员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多思考,多实践,勤看书,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平时多和别人交流,俗话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上网看看一些资料,看看别人对同一问题的看发会有很大的启发,要知道不是你一个人在写程序而是和大家一起写程序,注重团队的力量!编程是一种艺术,要好好的发挥团队的力量把它做的漂亮,完美。
勤奋联系,多写一些程序,然后在根据程序代码多想想用多种方法去测试运行它`实习基地给我们提供了实际做一些项目的机会`我会借这个机会多学习`多思考,多实践。多看一些相关的书,不断提高自己。
我觉得做一名程序员是很难的,特别是做一名合格的程序员就更要严格要求自己,增加团队合作能力,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1.1 程序≠软件
现在很多人以为程序就是软件,软件就是程序。事实上,软件和程序在20世纪80年代时,还可以说是等同的,或者说,在非pc领域里它们可能还会是等同的,比如说某个嵌入式软件领域,软件和程序可能是等同的。但是,在pc这个领域内,现在的程序已不等于软件了。这是什么意思呢?
1. 软件发展简述
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pc刚诞生,这时国内还没有几个人会写程序。那么,如果你写个程序,别人就可以拿来用。这时候的程序就能产生价值,这个程序就直接等同于软件。
但软件行业发展到现在,这里以中国的情况为例(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程序已经不等同于软件了),程序也不等同于软件了。因为现在会写程序很容易,但是你的这个程序很难产生什么样的商业意义,也不能产生什么价值,这就很难直接变成软件。要使一个程序直接变成软件,中间就面临着很高的门槛问题。这个门槛问题来自于整个行业的形成。
现在,你写了一个程序以后,要面临商业化的过程。你要宣传,你要让用户知道,你要建立经销渠道,可能你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说服别人用你的东西。这是程序到软件的一个过程。这门槛已比较高了。
我们在和国内的大经销商的销售渠道的人聊天时,他们的老板说,这几年做软件的门槛挺高的,如果你没有五、六百万做软件,那是“玩”不起来的。我说:“你们就使门槛很高了。”他说:“那肯定是的。如果你写个“烂”程序,明天你倒闭了,你的东西还占了我的库房,我还不知道找谁退去呢。我的库房是要钱的呀!现在的软件又是那么多!”
所以,如果你没有一定的资产的话,经销商都不理你。实际情况也是这样的,如果你的公司比较小,且没什么名气,你的产品放到经销商库房,那么他最多给你暂收,产品销不动的话,一般两周绝对会退货。因为现在经销商可选择的余地已很多了,所谓的软件也已经很多了。而程序则更多,程序都想变成软件,谁都说自己的是“金子”。但只有经受住用户的检验,才能成为真正的“金子”。
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在20世纪90年代几乎没有什么新的软件公司产生的原因。只是原来80年代的大的软件公司互相兼并,我吞你,你吃我。但是,写程序的人很多,美国的程序变软件的门槛可能比我们还高,所以很多人写了程序就丢在网上,就形成了共享软件。
2. 共享软件
共享软件是避开商业渠道的一种方法。它避开了商业的门槛,因为这个行业的门槛发展很高以后就轻易进不去了。我写个程序丢在网上,你下载就可以用,这时候程序又等于软件。共享软件是这样产生的,是因为没有办法中的办法。如果说程序直接等于软件的话,谁也不会轻易把程序丢到网上去。
开始做共享软件的人并不认为做它能赚钱,只是后来用的人多了,有人付钱给他了。共享软件使得程序和软件的距离缩短了,但是它与商业软件的距离会进一步拉大。商业软件的功能和所要达到的目标就不是一个人能“玩”得起来的了。这时的软件也已不是几个人、一个小组就能做出来的了。这就是在美国新的软件公司没法产生的原因。比如netscape网景是在1995~1996年产生的新软件公司,但是,两三年后它就不见了。
1.1.1 商业软件门槛的形成
1. 商业软件门槛的形成
商业软件门槛的形成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任何一个行业初始阶段时的门槛都非常低,但是,只要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后,它的门槛就必然抬高。比如,现在国内生产小汽车很困难,但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的时候,你装4个轮子,再加上柴油机等就形成汽车。那时的莱特兄弟装个螺旋桨,加两个机翼,就能做飞机。整个行业还没有形成的时候,绝对可以这样做,但是,到整个行业形成时,你就做不了了。所有的行业都是这样的。
为什么网站一出来时那么多人去挤着做?这也是因为一开始的时候,看起来门槛非常低,人人都可以做。只要有一个服务器,架根网线,就能做网站。这个行业处于初始阶段时,情况就是这样的。但这个行业形成后,你就轻易地“玩”不了了。
国内的软件发展也是如此。国内的软件自从软件经销商形成以后,这个行业才真正地形成。有没有一个渠道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形成的很重要的环节。任何一个行业都会有一个经销渠道,如果渠道形成了,那么这个行业也就形成了。第一名的经销商是1994年~1995年成立的,也就是说,中国软件行业大概也就是在1995年形成的,至今才经历8年时间的发展。
有一种浮躁的思想认为,中国软件产业应该很快就能赶上美国。美国软件行业是上世纪80年代形成的,到现在已经发展了20多年了。中国软件行业才8年,8年才是一个懵懂的小孩,20多岁是一个强壮的青年,那么他们的力量是不对等的。但也要看到,当8岁变成15岁的时候,它真正的能量才会反映出来。
2. 软件门槛对程序员的影响
现在中国软件行业正在形成。所以,现在做一个程序员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现在已经不等于以前了。你一定要把所有的问题搞清楚,然后再去做程序。
对于程序员来说,最好的工作环境是在现有的或者初始要成立的公司里面,这是最容易成功的。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已经很困难了。即使现在偶尔做两个共享软件放在网上能成名,但是也已经比较困难了。因为现在做软件的人已经很多了。这也说明软件已经不等于程序了,程序也不等于软件。
程序要变成软件,这中间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没有门槛以前,它没有这个商业过程,现在有这个行业了,它中间就有商业化的过程。这个商业的过程就不是一个人能“玩”的。
如果你开始做某一类软件的时候,别人已经做成了,这时你再决定花力气去做,那么你就要花双倍的力气去赶上别人。
现在的商业软件往往是由很多模块组成的,模块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个人要完整地写一个商业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软件进入windows平台后,它已经很复杂了,不像在dos的时候,你写两行程序就能卖,做个zip也能卖。事实上,美国的商业编译器也不是一个人能“玩”的。现在你可能觉得它是很简单的,甚至linux还带了一个gcc,且源程序还在。你可以把它改一改,做个vc试一试,看它会有人用吗?它能变成软件吗?即使你再做个界面,它也还是一个gcc,绝对不会成为visual c++那样能商业化的软件。
可见,国外软件行业的门槛要比中国的高很多了。我觉得我们中国即使再去做这样的东西,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这个门槛你是追不过来的。不仅要花双倍的力气,而且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你还要完成别人已经完成过的工作,包括别人所做的测试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你的软件与别人有竞争力,能与它做比较。
1.1.2 认清自己的发展
如果连以上认识都不清楚,很可能就以为去书店买一本mfc高手速成之类的书,编两个程序就能成为软件高手。就好像这些书是“黄金”,我学两下,学会了vc、mfc,就能做一个软件拿出去卖了。这种想法也不是不行,最后一定能行,但要有耐心,还要有机遇。机遇是从耐心中产生的,越有耐心,就越有机遇。你得非常努力,要花很多的精力,可能还要走很多的弯路。
如果你是从mfc入手的,或是从vb入手的,则如要做出一个真正的能应用个人领域的通用软件,就会走非常多的弯路。直接的捷径绝对不是走这两条路。这两条路看起来很快,而且在很多公司里面确实需要这样的东西,比如说我这家公司就是为另一个家公司做系统集成的,那我就需要这样的东西,我不管你具体怎么实现,我只需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行了。
任何软件的实现都会有n种方法,即使你是用最差的那种方法实现的,也没有问题,最后它还是能运行。即使有问题,再改一改就是。但是,做通用软件就不行了,通用是一对多,你做出来的软件以后要面向全国,如果将来自由贸易通到香港也好,通到国外也好,整个产品能销到全世界的话,这时候,通用软件所有做的工作就不是这么简单了。所以说,正确的入门方法就很关键。
如果你仅仅只是想混口饭吃,找个工作,可能教你成为mfc的高手之类的书对你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你想做一个很好的软件,不仅能满足你谋一碗饭吃,还能使你扬名,最后你的软件还能成为很多人用,甚至你还想把它作为一个事业去经营,那么这第一步就非常关键。这时就绝对不能找一本mfc或找一本vb的书学两下就行,而是要从最底层开始做起,从最基本做起。
1.2 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1.2.1 高手成长的六个阶段
程序员怎样才能达到编程的最高境界?最高境界绝对不是你去编两行代码,或者是几分钟能写几行代码,或者是用什么所谓的可视化工具产生最少的代码这些工作,这都不是真正的高手境界。即使是这样的高手,那也都是无知者的自封。
我认为,一个程序员的成长可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能熟练地使用某种语言。这就相当于练武中的套路和架式这些表面的东西。
第二阶段
此阶段能精通基于某种平台的接口(例如我们现在常用的win 32的api函数)以及所对应语言的自身的库函数。到达这个阶段后,也就相当于可以进行真实散打对练了,可以真正地在实践中做些应用。
第三阶段
此阶段能深入地了解某个平台系统的底层,已经具有了初级的内功的能力,也就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第四阶级
此阶段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比较深层次的开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说是进入了高层次。这时进入了高级内功的修炼。比如能进行vxd或操作系统的内核的修改。
这时已经不再有语言的束缚,语言只是一种工具,即使要用自己不会的语言进行开发,也只是简单地熟悉一下,就手到擒来,完全不像是第一阶段的时候学习语言的那种情况。一般来说,从第三阶段过渡到第四阶段是比较困难的。为什么会难呢?这就是因为很多人的思想变不过来。
第五阶级
此阶段就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上的问题了,而是能从全局上把握和设计一个比较大的系统体系结构,从内核到外层界面。可以说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到了这个阶段以后,能对市面上的任何软件进行剖析,并能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设计,就算是ms word这样的大型软件,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也一定会设计出来。
第六阶级
此阶段也是最高的境界,达到“无招胜有招”。这时候,任何问题就纯粹变成了一个思路的问题,不是用什么代码就能表示的。也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
此时,对于练功的人来说,他已不用再去学什么少林拳,只是在旁看一下少林拳的对战,就能把此拳拿来就用。这就是真正的大师级的人物。这时,win 32或linux在你眼里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每一个阶段再向上发展时都要按一定的方法。第一、第二个阶段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只要多用心去研究,耐心地去学习。
要想从第二个阶段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有一个高手带领或公司里有一个好的练手环境。经过二、三年的积累就能达到第三个阶段。但是,有些人到达第三个阶段后,常常就很难有境界上的突破了。他们这时会产生一种观念,认为软件无非如此,认为自己已无所不能。其实,这时如果遇到大的或难些的软件,他们往往还是无从下手。
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程序员都是在第二、三级之间。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不过这样的程序员一般在软件公司也能独当一面,完成一些软件的模块。
但是,也还有一大堆处在第一阶段的程序员,他们一般就能玩玩vb,做程序时,去找一堆控件集成一个软件。
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软件人才现在是一个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大量的中等水平的程序员,而初级和高级程序员比较少。而我认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初级的程序员,中级程序员很少,高级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人才结构是“方塔”形,这是一种断层的不良结构。而真正成熟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平滑的三角形结构。这样,初级、中级、高级程序员才能充分地各施所长。三种人才结构对比如图1.1所示。
图1.1 三种人才结构对比
1.2.2 初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区别
一般对于一个问题,初级程序员和高级程序员考虑这个问题的方法绝对是不同的。比如,在初级程序员阶段时,他会觉得vb也能做出应用来,且看起来也不错。
但到了中级程序员时,他可能就不会选择vb了,可能会用mfc,这时,也能做出效果不错的程序。
到高级程序员时,他绝对不是首先选择以上工具,vb也好,vc也好,这些都不是他考虑的问题。这时考虑的绝对是什么才是具有最快效率、最稳定性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软件和别的产品不同。比如,在软件中要达到某个目标,有n种方法,但是在n种方法中,只有一种方法或两种方法是最好的,其他的都很次。所以,要做一个好的系统,是很需要耐心的。如果没有耐心,就不会有细活,有细活的东西才是好东西。我觉得做软件是这样,做任何事情也是这样的,一定要投入。
程序员到达最高境界的时颍�氲木褪恰拔揖褪浅绦颍�绦蚓褪俏摇薄U馐焙蛭乙�鲆桓鋈砑��换嵊凶约褐鞴鄣乃悸罚��且曰�鞯乃悸防纯悸俏侍猓�簿褪撬担�褪且猿绦虻乃伎挤绞嚼此伎汲绦颍��皇且晕胰ド杓瞥绦虻姆绞饺ニ伎汲绦颉U庖坏闳绻�坏奖冉细叩牟愦问遣荒苊靼椎摹?
你设计程序不就是你思考问题,然后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程序吗?
其实不是的。在我设计这个程序的时候,相当于我“钻”入这个程序里面去了。这时候没有我自己的任何思维,我的所有思维都是这个程序,它这步该怎么走,下步该怎么走,它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我动这个部分的时候,别的部分是否要干扰,也许会动一发而牵全身,它们之间是怎么相互影响的?
也只有到达这个境界,你的程序才能真正地写好,绝对不是做个什么可视化。可视化本身就是“我去设计这个程序”,而真正的程序高手是“我就是程序”,这两种方法绝对是不同的。比如,我要用vb去设计一个程序,和我本身就是一个程序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别人也许觉得操作系统很深奥,很复杂,其实,如果你到达高手状态,你就是操作系统,你就能做任何程序。
对待软件要有一个全面的分析方法,光说理论是没有用的。如果你没有经过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这四个阶段,则永远到达不了高境界。因为空中楼阁的理论没有用,而这些必须是一步一步地去做出来。
一个高级程序员应该具备开放性思维,从里到外的所有的知识都能了解。然后,看到世界最新技术就能马上掌握,马上了解。实际上,技术到达最高的境界后,是没有分别的。任何东西都是相通的,只要你到达这个境界以后,什么问题一看就能明白,一看就能抓住最核心的问题,最根本的根本,而不会被其他的枝叶或表象所迷惑,做到这一步后才算比较成功。
从程序员本身来说,如果它到达这一步以后,他就已经形成了开阔的思维。他有这种开放性思维的话,他就能做战略决策,这对他将来做任何事情都有好处。事实上,会做程序后,就会有一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会怎么样把问题的表象剖开,看到它的本质。这时你碰到任何具体的问题,只要给点时间,都能轻而易举地解决。实际上,对开发计算机软件来说,没有什么做不了的软件,所有的软件都能做,只是看你有没有时间,有没有耐心,有没有资金做支撑。
这几年,尤其是这两三年,估计到2005年前,中国软件这个行业里面大的软件公司就能形成。现在就已经在形成,例如用友,它上市后,地位就更加稳固了。其他大的软件企业会在这几年内迅速长大。这时候,包括流通渠道、经销商的渠道也会迅速长大。也就是说,到2005年以后,中国软件这个行业的门槛比现在还要高很多,与美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此时,中国软件才真正体现出它的威力来。如果你是这些威力中的一员,就已经很厉害了。
别人可能知道比尔•盖茨是个谈判的高手,是卖东西的高手,其实,比尔•盖茨从根本上来说是个程序高手,这是他根本中的根本。他对所有的技术都非常敏感,一眼就看到本质,而且他本身也能做程序,时常在看程序。现在他不做董事长,而做首席设计师,这时他就更加接近程序的本质。因为他本身就有很开阔的思维,又深入到技术的本身,所以他就知道技术的方向。这对于一个公司,对他这样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他判断错误一步,那公司以后再回头就很难了。计算机的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不能走错半步。很多公司以前看上去很火,后来就
销声匿迹了,就是因为它走错一步,然后就不行了。为什么它会走错?因为他不了解技术的本质在哪里,技术的发展方向在哪里。
比尔•盖茨因为父母是学法律的,所以他本身就很能“侃”,很有说服力,而他又是做技术的,就非常清楚技术的方向在哪里,所以他才能把方向把握得很准确,公司越来越大。而别的公司只火一阵子,他却火了还会再火。就算微软再庞大,你如果不把握好软件技术的最前沿,一样也会玩完。就像intel时刻把握着cpu的最新技术,才能保证自己是行业老大。技术决定它的将来。
所以,程序员要能达到这样的目标,就要有非常强的耐心和非常好的机遇才有可能。事实上,现在的机会挺好的,2005年以前机会都非常大,以后机会会比较小。但是,如果有耐心的话,你还是会有机会的,机会都是出在耐心里。我记得有句话说“雄心的一半是耐心”,我认为雄心的三分之二都是耐心。如果你越有野心,你就越要有耐心,你的野心才有可能实现。如果你有野心而没有耐心,那都是胡思乱想,别人一眼就能看穿。最后在竞争中,对手一眼就看到你的意图,那你还有什么可竞争的?
1.2.3 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吗
很多人都认为程序员是三十岁以前的职业,到了三十岁以后,就不应再做程序员了。现在的很多程序员也有这种想法,我觉得这种想法很不对。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那时软件还没有形成行业,程序员不能以此作为谋生的手段时,你必须转行,因为你年轻的时候不用考虑吃饭的问题,天天“玩”都可以,但是以后就不可能了。
据我了解,微软里面的那些高手,几乎都是四五十岁的,而且都是做底层的。他们是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玩”程序的,所以对于整个计算机,他们是太清楚了。现在有些人主观臆断地希望微软第二天倒闭就好了,但那可能性太小了。因为那些程序员是从cpu是4004的时候开始,玩到现在奔腾iv,没有哪一代东西他们没有经历过。
你知道他们现在正在玩什么吗?现在正在玩64位的cpu。你说你普通的程序员,有这个耐心吗?没有这个耐心,你绝对做不了,你也绝对做不了高手。他为什么能做?因为他不仅是玩过来的,而且他还非常有耐心,每一步技术他都跟得上,所以对他来说,没有任何的难度和压力。
因为计算机技术没有任何时候是突变的。它的今年和去年相差不会很大,但是回过头来看三年以前的情况,和现在的距离就很大。所以说,如果你每年都跟着技术进步的话,你的压力就很小,因为你时刻都能掌握最新的技术。但是,如果你落下来,别说十年,就是三年,你就赶不上了。
如果你一旦赶不上,就会觉得非常吃力;如果你赶不上,你就会迷失方向;如果你迷失了方向,你就觉得计算机没有味道,越做越没劲。当你还只是有个思路的时候,别人的产品都做出来了,因为你的水平跟别人相差太远,人家早就想到的问题,你现在才开始认识。水平越高,他就看得越远,那么他的思维就越开阔;水平越低,想的问题就越窄。
64位cpu是这个十年和下个十年最重要的技术之一,谁抓住这个机会,谁就能抓住未来赚钱的商机。cpu是英特尔设计的,对这一点他肯定清楚。举例来说,如果从64位的角度来看现在的32位,就像从现在的角度去看dos。你说dos很复杂吗?当你在dos年代的时候,你会觉得dos很复杂。你说现在的windows不够复杂吗?windows太复杂了,但是你到了64位的时候再去看windows,就如同现在看dos一样。
整个64位系统的平台和思维方式、思路都比现在更开阔,打个比方说,现在的windows里面能开n个dos窗口,每个dos窗都能运行一个程序。到达64位的时候,操作系统事实上能做到开n个x86,开n个windows 98,然后再开n个windows 95都没有问题,系统能做到这一步,甚至你的系统内开n个windows nt都没有关系。这就是64位和32位的差别。所以,微软的那些“老头”,四、五十岁的那几个做核心的人,现在正在玩这些东西。你说微软的技术它能不先进吗?是linux那几个玩家能搞定的吗?
微软的技术非常雄厚,世界计算机的最新技术绝对集中在这几个人手里。而且这几个人的思维模式非常开阔,谁都没有意识到的东西他早就开始做了。现在64位的cpu都出来一二年了,你说有什么人去做这些应用吗?没有,有的就是那几个unix厂商做好后给自己用的。
所以,追求技术的最高境界的时候,实际上是没有年龄限制的。对我来说,现在都三十三了,我从来没有想过退出这行,我觉得我就能玩下去,一直玩到退休都没有问题。我要时刻保持技术的最前端,这样的话对我来说是不困难的,没有任何累的感觉。
很多人说做程序不是人干的事情,是非人的待遇。这样,他们一旦成立一个公司,做出一点成绩,在辉煌的时候马上就考虑退出。因为他们太苦了,每天晚上熬夜,每天晚上烧了两包烟还不够,屋子里面简直就缺氧了,好像还没有解决问题。
白天睡觉,晚上干活,那当然累死了,这是自己折腾自己。所以,做程序员一定要有一种正常的心态,就是说,你做程序的时候,不要把自己的生活搞得颠三倒四的。如果非得搞得晚上烧好多烟才行,这样你肯定折腾不到三十岁,三十岁以后身体就差了。
事实上,我基本上就没有因为做程序而熬夜的。我只经历过三次熬夜,一次是在学校的时候,1986年刚接触计算机时,一天晚上跟一个同桌在计算机室内玩游戏,研究了半天,搞着搞着就到了天亮,这是第一次。然后在毕业之前,在286上做一个程序。还有一次就是超级解霸上市前,那时公司已吹得很大了,那天晚上没法睡觉。
一般来说,我也是十二点钟睡觉,第二天七点就起了。所以说,只有具有正常的生活、正常的节奏,才有正常的心态来做程序员,这样,你的思路才是正常的,只有正常的东西才能长久。搞疲劳战或者是黑白颠倒,时间长久后就玩不转了,玩着玩着就不想玩了。
‘伍’ 程序员怎样才能达到编程的最高境界(送给喜欢写代码的朋友)
我认为,一个程序员的成长可分为如下六个阶段。
Ø 第一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能熟练地使用某种语言。这就相当于练武中的套路和架式这些表面的东西。
Ø 第二阶段
此阶段能精通基于某种平台的接口(例如我们现在常用的Win 32的API函数)以及所对应语言的自身的库函数。到达这个阶段后,也就相当于可以进行真实散打对练了,可以真正地在实践中做些应用。
Ø 第三阶段
此阶段能深入地了解某个平台系统的底层,已经具有了初级的内功的能力,也就是手中有剑,心中无剑。
Ø 第四阶级
此阶段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比较深层次的开发。基本上,能达到这个层次就可以说是进入了高层次。这时进入了高级内功的修炼。比如能进行VxD或操作系统的内核的修改。
Ø 第五阶级
此阶段就已经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技术上的问题了,而是能从全局上把握和设计一个比较大的系统体系结构,从内核到外层界面。可以说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到了这个阶段以后,能对市面上的任何软件进行剖析,并能按自己的要求进行设计,就算是MS Word这样的大型软件,只要有充足的时间,也一定会设计出来。
Ø 第六阶级
每一个阶段再向上发展时都要按一定的方法。第一、第二个阶段通过自学就可以完成,只要多用心去研究,耐心地去学习。
要想从第二个阶段过渡到第三个阶段,就要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例如有一个高手带领或公司里有一个好的练手环境。经过二、三年的积累就能达到第三个阶段。但是,有些人到达第三个阶段后,常常就很难有境界上的突破了。他们这时会产生一种观念,认为软件无非如此,认为自己已无所不能。其实,这时如果遇到大的或难些的软件,他们往往还是无从下手。
现在我们国家大部分程序员都是在第二、三级之间。他们大多都是通过自学成才的,不过这样的程序员一般在软件公司也能独当一面,完成一些软件的模块。
但是,也还有一大堆处在第一阶段的程序员,他们一般就能玩玩VB,做程序时,去找一堆控件集成一个软件。
现在一种流行的说法是,中国软件人才现在是一个橄榄型的人才结构,有大量的中等水平的程序员,而初级和高级程序员比较少。而我认为,现在中国绝大多数都是初级的程序员,中级程序员很少,高级的就更少了。所以,现在的人才结构是方塔形,这是一种断层的不良结构。而真正成熟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平滑的三角形结构。这样,初级、中级、高级程序员才能充分地各施所长。
‘陆’ Java程序员如何自我提升
一、编写可读性强的代码
曾经碰到过多少人认为编写一些不可思议的、复杂的代码可以为他们提供工作的保障。“如果除了我其他人都不知道薪资报告模块是如何工作的话,上面就肯定不敢炒我鱿鱼!”
当然,这在理论上可能是对的(尽管有太多的人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往往高估了自己)。虽然企业老板可能不会炒掉你,但他们也不会支付你很多薪水。如果公司不能在薪资报告模块上失去你,那么自然而然也不会晋升你。它不会把你放到另一个更受人瞩目的项目上。这样做只会让你牢固地待在当前位置,就像死水一样波澜不惊。
而且,不要自欺欺人地以为这也可以测试市场反应。企业总是希望程序员能够编写干净、可维护的代码。他们需要刷掉不合格的人以满足业务需求。如果你的简历主要特点是精通某一个点,那么你就不会有很多选择,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晋升考验中,你的老板总是会略过你。
不要走那条错误的路。与之相反,你需要编写能够使其他人受益的代码,并让业务灵活起来,无论是在项目人员配置上还是在对代码进行更改的时候。
二、了解你的代码如何让别人赚钱
如果有人付钱让你写软件,那么你的输出结果就应该产出经济效益。学习并了解这个利益关系。发展向任何人解答这方面内容的能力。
对最新的客户端技术或在云中进行加速的能力感到兴奋的开发人员比比皆是。对这些东西感到兴奋,并且了解如何使用这些能力来赚钱的开发者就少见的多了。
如果你能针对产品特征好好培养对业务动机的理解,那么你就能做得更好。你会找到既能节省时间又同样能实现业务目标的替代方法。或者,当有一个产品特征证明不可能实现时,你可以提出能降低一部分成本的建议。
企业(特别是真正支付薪水的大boss)喜欢这种软件人的思维。这将意味着你可以晋升,提供咨询服务以及担任领导角色。
三、对职业的思考
擅长编程代表了职业生涯的其中一个方面,并且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建议多考虑许多其他的方面,并且有目的地去发展和培养那些习惯。在你自己的时间里,你应该通过一切手段,爱上这个职业。当然还要确保你可以为他人和为自己赚到钱。
‘柒’ 程序员未来前景如何大龄程序员出路在哪里
年龄大的普通程序员,将来的出路无非就是以下三个:
1、稳定地待在一家公司,有一定产出效率,成为一颗螺丝钉,不出彩也不出丑,就像之前棉纺厂的工人那样,直到这家公司不行了,找另一家,继续做个普通一兵。其实这事儿和几十年前的工人一样,只是时代不一样,职业的名字变了。
2、寻找相对优势,到稀缺你技术、能力、经验的地方,找到存在感。比如一线城市回退到二线、三线;比如互联网顶级公司的普通程序员进入小公司;比如互联网行业的普通程序员进入传统行业有软件部门的公司。
3、转行,想干什么干什么去,很多人认为,一个 35 岁以上的程序员相比较一个 20来岁的毕业生,精神状况、身体状况必定是不如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所以要尽早转行。那么问题来了,程序员是吃青春饭的吗?程序员的职业发展到底如何呢?
首先,我觉得时至今日,相比其他职业,程序员仍然是一个投入产出比比较高的职业。程序员不是一个“吃青春饭”的职业,而是一个常青的职业。程序员其实也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累,很多互联网公司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员工福利都是非常不错的:弹性工作,定期团建,免费健身;一日三餐、零食饮料应有尽有。对于头脑灵活、思维敏捷,但还没有明确职业目标的理工科毕业生而言,把程序员作为职业生涯的起点,应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以北京为例,应届毕业起薪在 8000-10000 元,比其他职业高出不少。程序员现在小蜜蜂云工作了解很多远程可办公的,全职兼职都是有的,可供的选择还是比较多的。
程序员在职业生涯第一个阶段,通常是 3-5 年。这个阶段要以职业探索为主,脚踏实地写好每一行代码。只有快速学习和成长,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这样才能在职场立足,走好未来的路。现在程序员的职业领域已经细分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比如:大数据工程师、云计算工程师、某某语言工程师、系统架构师、web 前端工程师、嵌入式软件工程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