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程序员第一次接私活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要找这种先支付再工作的平台,要不然如果对方为难你,你做完了人家不给钱也没办法(你还真能跟他打官司?时间长费用高,没有证据你还不一定能胜诉)。当然这对企业方也有好处,比如企业如果找渠道联系接活,要先给工程师预付款,有些工程师拿了预付不做或者磨洋工的也有很多,这就是走他们平台的优势,担保交易,钱在平台那,双方都有保证。
还有一点就是找按时薪付费的比较好,别看有的项目动辄就是8万,10万的,一个创业公司怎么会有那么多钱给你一个人?这么多钱都可以找一个团队开发了。而且时薪付费的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如果对方改需求(不知道在大家的团队里有木有遇到,反正我们组的产品妹妹就是这样,有的时候都快上线了,产品妹妹一叫我大哥,我就知道要改需求,大哥不好当啊,呜呜),这样如果对方改需求,那么他改多长时间,就要加多长时间的钱,避免了让你承担改需求的金钱风险,他改需求的话肯定会很慎重了。
当然,如果你兼职做过很多的话就会发现有些创业公司愿意按照项目计费,而不是时薪,原因是人家担心你按时间磨洋工。公平的讲,这个可以理解。所以如果在平台上走项目计费的话,要注意以下几点:1、必须在工作前有项目文档,这样的话不会因为改动大的需求而出现纠纷。2、对于小的需求改动或者增加,不耽误多少时间的话个人觉得无所谓,但是如果大的需求,双方要在工作前约定好如何处理,比如重新预估新需求的工时和费用,等等。
兼职是你跟企业双方给予彼此的一份信任,平台虽然给双方解决了这些财务和用人风险,但是真诚还是需要作为做事的前提,因为这是给后来兼职的小伙伴和企业们一个更好的环境。
B. 2个程序员完成一个任务要8小时,现4个程序员完成这个任务时,需要的总工时是多
大于8小时
C. 怎样更好的评测一个程序员的工作质量
量化:
1、必须要对程序员负责模块所需工时有个精确估计(要根据代码量和难度进行区分,然后结果和实际进行对比)
2、测试时记录程序员负责模块的bug数(当然也是平均bug数与实际bug数对比,当然跟代码量有关)
D. 给程序员定工时的管理制度是否合理
我感觉还是稍微有点不合理的,那程序员本身的工作强度就比较大,他需要长时间在自己的面前,然后不停的修改自己的程序,本身来说他们的压力就比较大,如果他们的工作时间继续增大的话,那他们的压力会更大,那他们会产生良好的心理。
E. 程序员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
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别把每一件琐事都交给自己的大脑存档。适当的做一个“待办事项清单”效果会更好。清单的作用,除了能时刻提醒我们有哪些事情没有做,还能让自己的工作更紧凑,并且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工作并不只是加速完成,更重要的是合理安排时间。而合理安排的前提就是:清楚的了解自己需要解决的事情到底有哪些。一味的追求速度,容易遗漏部分工作任务,事后补救的时间会远远大于你节省下来的时间。并且必须及时更新自己的未做事项清单,让具体工作催促你加速。
F. 程序员的工时如何计算
所以就有需求分析了。
包括复杂度等等
代码不是按行数计算的,更不是按斤称的。
代码量并不代表开发的进程
就如同我们不喜欢用重量来衡量飞机的制造进程一样。
G. 一个软件项目如何评估工作量和成本
软件开发成本估算过程可进一步细分为软件规模估算、工作量估算、成本估算和确定软件开发成本等四个过程。
其中成本估算需要对直接人力成本、间接人力成本、间接非人力成本及直接非人力成本分别进行估算。
国家标准《GB/T 36964-2018 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中建议的软件开发成本估算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国家准中的四个估算过程,层层递进,逐步细化,最终达到科学、一致的成本估算。
一、软件规模估算
通常情况下,规模估算是软件成本估算过程的起点。
估算规模是后续计算软件项目的工作量、成本和进度的主要输入,是项目范围管理的关键,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首先进行规模估算。
在规模估算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在规模估算开始前,应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类似文档明确项目需求及系统边界。项目需求除包含最基本的业务需求外,还应进行初步的子系统/模块划分,并对每一子系统或模块的基本用户需求进行说明,以保证可以根据项目需求进行规模预估。
依据项目特点和需求详细程度不同,通常估算人员在选择估算方法时应采用纳入国际标准的功能点方法进行功能规模估算,在适用IFPUG或NESMA方法时,可以根据需求的粒度和管理需要,选择预估功能点方法、估算功能点方法或者详细功能点方法。
若当前的项目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可不进行规模估算,而直接采用类比法或类推法估算工作量和成本。
二、工作量估算
在完成规模估算后,应当开展工作量估算工作,若当前项目未开展规模估算,也可直接启动工作量估算工作。
工作量估算时,可采用方程法、类比法、类推法、功能点法:
方程法:即基于基准数据建立参数模型,通过输入各项参数,确定估算值。
类比法:即将待估算项目的部分属性与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进行比对,进而确定估算值。
类推法:即将待估算项目的部分属性与高度类似的一个或几个已完成项目的数据进行比对,并进行适当调整后确定估算值。
功能点法:从用户视角出发,通过量化系统功能来度量软件的规模,这种度量主要基于系统的逻辑设计。功能点规模度量方法在国际上的应用已经比较广泛,并且已经取代代码行成为最主流的软件规模度量方法。
在开展工作量估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情况:
当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如果此时具有高度类似的历史项目,则可直接采用类推法,充分利用历史项目数据来粗略估算工作量。
当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如果此时具有与本项目部分属性类似的一组基准数据,则可直接采用类比法,充分利用基准数据来粗略估算工作量。
对于规模估算已经开展的项目,可采用方程法,通过输入各项参数,确定待估算项目的工作量。若客户或高层对项目的工期有明确的要求时,在采用方程法估算工作量时,工期要求有可能是方程的参数之一。
为追求估算的准确性,建议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两种估算方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交叉验证,若估算结果差别不大,可直接使用两种估算结果的平均值或以某种估算结果为准,若差别较大,需进行差异分析。
工作量的估算结果宜为一个范围而不是单一的值。
三、成本估算
在获得了工作量估算结果后,可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成本估算。
在成本估算过程中,应需要注意的情况:
类比法和类推法,同样适用于需求极其模糊或不确定时的成本估算;
间接成本是否与工作量估算结果相关取决于间接成本分摊计算方式。在绝大多数组织,项目周期越长,项目组成员越多,其分摊的间接成本就越高,此时项目的间接成本与工作量估算结果直接相关;
直接非人力成本通常与工作量估算结果无关,宜单独分项测算;
成本估算结果,也通常为一个范围,而不是单一的值。
四、确定软件开发成本
在《软件工程 软件开发成本度量规范》中,将软件开发成本分为四类,主要是为便于对成本构成(即哪些成本属于开发成本,哪些不属于开发成本)进行清晰界定。
而在实际确定软件开发成本时,通常并不是分别测定四类成本,加和后获得总成本,而是通常采用以下两种方式确定总成本:
根据人力成本费率及工作量估算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获得总成本;
根据规模综合单价和软件规模,测算出直接人力成本和间接成本之和,再加上直接非人力成本,获得总成本。
在进行软件的规模、工作量、成本估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在规模估算时,应根据项目特点和需求的详细程度选择合适的估算方法;
充分利用基准数据,采用方程法、类比法或类推法,对工作量和成本进行估算;
工作量和成本的估算结果宜为一个范围值;
在进行成本估算时,如有明确的工期要求,应充分考虑工期对项目成本的影响,可以根据项目实际情况以及工期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对成本的估算结果进行调整;
成本估算过程中宜采用不同的方法分别估算并进行交叉验证。如果不同方法的估算结果产生较大差异,可采用专家评审方法确定估算结果,也可使用较简单的加权平均方法;
在软件项目的不同场景下(如预算、招投标、项目计划和变更管理等)采用国家标准时,相关要求见国家标准中附录A。
除了上述主要原则外,我们还需注意在使用基准数据时:
对于委托方和第三方,建议使用或参考软件行业基准数据进行估算。估算模型的调整因子的增减或取值有可能随着行业基准数据的变化而变化。
对于开发方,在引入行业基准数据的基础上,可逐步建立组织级基准数据库,以提高估算精度。组织级基准数据定义应与行业基准数据定义保持一致,以便于与行业基准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并持续提升组织能力。
H. 程序员工时怎么计算的
你真强!
你估算一下需要花多少时间,按时间要钱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