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战狼2 接到上级命令迟迟不来,你会开火吗
会。有句话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❷ 《疯狂动物城》|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想起有人对你说过,《疯狂动物城》是一部伟大的电影,赶紧翻出来看,果然是上乘之作。
它无愧于2017年2月获得的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
那些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的故事,那些关于信任的故事,久久萦绕你的心。
1.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兔窝镇有一只龅牙小兔子叫朱迪,梦想当一名警察。
朱迪父母觉得朱迪的想法脱离实际。
告诉朱迪,种胡萝卜也挺好,当一个警察太难了,也没有兔子当警察的先例。
知足常乐吧,尝试会犯错误的。可朱迪说,我喜欢尝试。
朱迪制止狐狸吉丁抢小山羊的电影票,吉丁凶狠地把朱迪推倒在地:哼,去种胡萝卜吧,还想当警察。
朱迪爬起来说:在目光短浅的人看来我的理想不可能,但我就是要做警察,我要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朱迪怀揣理想,经过警校的残酷训练毕业,分到动物城当了一名警察。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首先那个牛局长就不待见她,遇到失踪案,把任务分配给其它大块头动物警察,却要她去贴罚单。
她很沮丧。
朱迪看上去那么弱小,只及熊的腰、长颈鹿的脚踝、牛局长的肚子。
犀牛警官的拳头都比她脑袋大两倍,听她说,她要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犀牛警官呵呵了,感觉朱迪的牛皮大了点。
狐狸的嘲笑,父母的担心劝告,警察局从上到下的看不起。
这些并没有让朱迪丧失信心。
朱迪是警校优秀学员,但局长却不买账:那又怎样,先去开100张罚单再说。
在朱迪看来是小菜一碟,不到中午就开出200张。
朱迪把偷盗商店的黄鼠狼抓进警局。牛局长嘲笑她办了一个价值20枚洋葱的“大案”,却造成了市区混乱。
正告她越了雷池。朱迪万分委屈,说她不要做交警,要做一个真正的警察。
牛局吼她没商量,叫她不要做美梦。
刚好此时水獭太太报案丈夫花匠水獭失踪10天,万分着急。
牛局长说自己很忙,不理会。
朱迪接话说她可以帮助她。局长怒吼,说她违反上级命令要解雇她,除非48小时把花匠水獭找到。
朱迪在牛局长苛刻的要求中接受了一件真正警察干的工作。
她和尼克协作配合,依据绵羊副市长的监控找到了悬崖看守所,发现了狮子市长囚禁发疯动物的秘密。
当狮子市长被拷,朱迪说,“市长你有权保持沉默,...”的时候,她在警校的摸爬滚打,被犀牛讥讽,被豹警官嘲笑,在丛林野地玩命冒险...。
一切努力都没有白费。
朱迪成长为一个经验丰富,勇敢无畏,英姿飒爽的女警官。
牛局长也终于在新闻发布会上对记者说,破获14只食肉动物失踪案件,朱迪功不可没。
朱迪深信 只要努力,就能有所作为,把不可能变成无限可能。
2. 信任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在动物城,狐狸尼克是个老江湖,没人相信他。
他骗朱迪出钱帮它在大象那里买来大冰棍,融化后做成小冰棍卖给仓鼠,从中牟利。
然后又把别人扔进垃圾桶的冰棍木条收集起来卖给老鼠,还说是红木做的。
尼克把臭鼬屁股皮毯子卖给黑社会头头大先生,向他吹嘘这是一张非常昂贵的羊毛毯。
尼克的牛皮连累了朱迪,险些一起被大先生扔进冰窟窿。
尼克在主流生活的边缘,虽然潦倒,也无所谓,他灵活多变,动物城没他不知道的动物,也没他不知道的事情。
由于警局没人帮助朱迪破案,朱迪只好求助尼克。
牛局长责怪朱迪违反规定找尼克帮忙,叫朱迪交出警徽,说她两天之内没找到花匠水獭,就走人。
朱迪太委屈,眼泪扑簌簌下来,尼克安慰她,“别让他们看到你的眼泪。”
狐狸尼克备受食草动物歧视,但他内心的良知仍在。
小时候想加入童子军,融入集体。宣誓忠诚的时候,被一群食草动物打到在地,因为他是一只狐狸,他不配得到信任。
那时稚嫩敏感的他还小,所以格外伤心。
他发誓绝不让人家看到脆弱的一面。
他消极的认为,既然全世界都认为狡猾的狐狸不值得信赖,那就没必要再做其他尝试了。
直到遇到朱迪。
朱迪听完尼克的叙述,由衷地说,尼克你比想象中好。
尼克感到温暖和信任。
多少年,尼克在夹缝之中求生存,干倒买倒卖的事情。
就像《猎场》里的郑秋冬出狱后,由于蹲过大牢,有前科,招聘单位带着有色眼镜看人,不信任他,想要找一个心满意足的工作几乎不可能。
所以,他只有用个假身份去应聘山谷公司。结果又被揭穿,恶性循环,越发找不着工作了。
笔者见过几个本性善良却无耐心的人,早年耍小聪明被上司或朋友识破出局。
也不检讨自己为什么失了信誉难以翻身,也没有《猎场》中郑秋冬触底反弹的决心和毅力。
只好靠铲点小生意满足糊口。除此外,喝茶、摆玄龙门阵,听李白清。
看上去优哉游哉,但能力埋在线下,内心无契机打开。
尼克运气好,得到朱迪的信任。
有了和朱迪一块儿追踪罪犯的机会,并破了宗黑幕。
尼克的聪明睿智在信任中熠熠光彩。朱迪说他就是个当警察的苗子。
刘备三顾茅庐的信赖,换得诸葛孔明的泣血辅助两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信任真是个很神奇的东西。
3. 被利用的善良,不是善良。
带着大框时尚眼镜的市长助理绵羊,野心很大,想扳倒狮子市长取而代之。
明面上她没有竞争力,就搞暗黑动作。
她指使下属给食肉动物注射一种含毒素的注射液,食肉动物瞬间变得十分凶猛疯狂,见着食草动物就撕咬。
狮子市长把疯了的动物秘密抓起来,研究它们为什么疯了。其实也是一项政绩。
但还没出成果,就被绵羊助理透露给朱迪和尼克,利用朱迪把“研究”过早地公之于众,市长怏怏下台。
但问题继续发酵,27只食草动物又被咬伤。
绵羊助理私心爆棚,以破坏动物城的和谐为代价攫取权位。
利用食草动物的恐慌,利用朱迪和尼克的调查,把大众舆论引向邪路,她好坐收渔利。
朱迪在记者发布会上说食肉动物带着几千年前的动物本性的DNA,要防止他们的伤害。
一干食肉动物灰溜溜的。因为怕吓着来访者,前台豹警官被调到地下档案室。
尼克想起小时候被戴上嘴笼的事情。
对朱迪说,第一次见面你就带着防狐狸喷雾器,你们还是不信任我们,我不做你的搭档,把警员工作表还给了朱迪。
动物之间分成两派,互不信任,互不尊重。
动物城没有了和谐,没有了和平共处。食草动物是多数派,绵羊自然坐上了市长的位置。
由此想到,在大国的挑唆和支持下,世界上一些小国战火不断,比如中东几次战争就是例子。
绵羊市长要朱迪代言动物城的时候,朱迪觉得自己错了。
她办案,不是为了分裂动物城,但一时又找不到答案,于是交出警徽。
她回到了兔窝镇农场种胡萝卜,偶然之间发现了叫“午夜嚎叫”的花。
妈妈告诉朱迪,并不是食肉动物吃了“午夜嚎叫”会发疯,食草动物吃了也会感觉异常。
发现盲点,朱迪非常兴奋地驾车找到尼克,顺藤摸瓜,揭开黑幕,把绵羊市长绳之以法。
如何开解自己的善良被利用,那就是继续前行,总有一天你会发现真相。
4.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朱迪通过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警官。
现实生活很残酷,很复杂,她没有被打垮,始终保持忠诚理想,善良和努力。
朱迪相信不管你是大象、狐狸,还是山羊、兔子,你都会有弱点和不足,都会犯错。
但只要努力,就会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改变自己,让这个世界更加美好。
朱迪相信不管你是大象、狐狸,还是山羊、兔子,你都有长处。
即使是黑道大先生也会遵守诺言,有恩报恩,有仇报仇。
她在甜甜圈下救了大先生的女儿,大先生的女儿也救了她和尼克的性命。
朱迪相信尼克,尼克就向他展现智慧和聪明,协助她破了大案要案。
尼克也改变了命运,从底层跃迁,成为她的警察搭档。
朱迪相信绵羊市长,绵羊市长却利用了她。
朱迪跌了跟斗,说了错话,做了错事,一时迷茫沮丧,找不着出路。
但她仍然选择相信。
其实,人与人之间也是这样,在相信中发现彼此的闪光之处,也发现善良,也发现恶意。
但你别怕,不要缩回来,仍然选择不断前行,才能收获硕果。
就是李宗盛那句直击人心的话: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❸ 美国一个小队失踪了,教官不听上级命令带队寻找,还发现了外星人,是什么电影
你说的绝对是这个电影:2000年的《火星任务/目的地火星》,去火星探索并且发现了外星人,其中一个队员选择坐飞船跟外星人走了,其他队员回到了地球。
电影前期的科幻设定其实挺硬的,牵扯到火星人的情节,以当时年代看结局也挺震撼的,毕竟2000年的这部片子,里面的许多设定依然被沿用在新科幻片里面。
❹ 寻开场是一个黑人逃狱,以前是特种兵,因为违抗上级命令殴打上级而被判入狱的美国电影
极限特工2
❺ 抓捕艾希曼的电影有几部
【法律文化】三部电影三个视角丨 对艾希曼的审判:人性、法律、哲学的拷问
人民法院报
《世纪审判》剧照
阿道夫·艾希曼,纳粹德国的高官,负责执行了对犹太人实施大屠杀的“最终方案”。他在这一“最终方案”中,负责向集中营运输犹太人,对600万犹太人的死亡负有直接责任。二战结束后,艾希曼被美国俘虏,但随后逃脱,最后辗转流亡到阿根廷。以色列特工于1960年5月11日将其逮捕,并秘密运至以色列。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决定对其进行公审,不仅是为了伸张正义,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下一代也让全世界了解纳粹曾对犹太人犯下的暴行。1961年4月11日艾希曼于耶路撒冷受审,被以反人道罪等15条罪名起诉;这次审判也引起国际社会的注目,由于有不少的大屠杀受害者出面作证,以色列政府将艾希曼安排在防弹玻璃后面受审。艾希曼对其所有犯罪的指控,都以“一切都是依命令行事”回答。艾希曼于1961年12月12日被判处有罪并被判处死刑,并于1962年5月31日被执行绞刑。艾希曼是以色列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法庭判决死刑的罪犯。
这里涉及的三部影片,都是对艾希曼以“执行命令”为其辩护时所做的拷问。不同的只是三种拷问分别采取了人性的、法律的、哲学的视角。
人性的视角:《世纪审判》
《世纪审判》(2015年),是BBC为纪念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70周年而拍摄的,是以1961年对艾希曼的世纪审判进行电视转播为题材的电视电影。为了记录这次世纪审判,以色列方面成立了摄制组,并请来了着名导演里奥·赫尔维兹。里奥在二战结束后就拍摄了反法西斯的纪录片杰作《陌生的胜利》。他在摄制之初,有这样一个信念:不相信有什么怪物,那些创造法西斯主义的人也并不是怪物,他们跟我们一样都是普通人。他在拍摄过程中,坚持要用一个机位近拍艾希曼,要从他的表情反应中,在他身上找到有着“丁点良知”的“真正的艾希曼”。但是,这种坚定的信念最后导致了他几近崩溃。4个月的审判过程,艾希曼面对15项罪名的指控皆以执行命令、不知内情为由加以否认。在庭审过程中,有112位幸存者与见证人出庭指控和作证,纳粹对犹太人所犯下的闻所未闻、惨绝人寰的残暴罪行一一被揭露出来,以致摄制人员都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而艾希曼一直面无表情。为此,制片人米尔顿与里奥发生了冲突。米尔顿希望这部纪录片所录制的是一个节目,因而必须作为一个整体来拍摄,而里奥则执着地盯着艾希曼。电影的高潮应该是在法庭放映纪录片《通往集中营之路》时。里奥要求在放映影片时,在法庭所有灯都熄灭之后唯有一束灯光照向艾希曼。但是,随着电影的放映,摄制组面对影片中惨不忍睹的画面都离开了机位,而艾希曼仍然没有任何的反应。面对艾希曼的冷漠,里奥在极度的震惊中,再也承受不了了:“你怎能就坐在那里?!你怎能不转过脸去?!”里奥相信,这些画面、这些控诉,总能“击垮”艾希曼,但最终,还是里奥自己被“击垮”了。里奥自认失败,也就是他没能找到阿道夫·艾希曼的“人性”。米尔顿则反问里奥:如果他本来就没有人性呢?里奥痛苦地回答说:“抱歉!我没法相信这点!那太糟糕了!”
里奥的悲哀在于他对人性的抽象看法。他相信那种与生俱来的“良知”,就如孟子所言的仁义礼智“四端”一样。里奥说,创造出了法西斯主义的人们并非怪物。这话,根本经不起推敲。就像人们说人性本善可又说明不了现实的恶如何产生一样。里奥忘记了更重要的一点:法西斯主义可以反过来改变人性!如果这种“主义”已深入到骨髓,你怎能让他存有那“丁点的良知”?这里不能不说到海德格尔了。海德格尔在他1927年发表的《存在与时间》中,专门论及到了人的良知。在他看来,人们正是依此“良知”才把自己从沉沦在“常人”之中唤起。可是,这良知也只是从自身之中升发出来的,所以,这种“呼唤”也就是自己呼唤自己。很有讽刺意味的是,海德格尔对自己在纳粹上台后为迎合纳粹的所言所为,从没有认错和道歉。良知又何在?纳粹上台后,海德格尔于1933年3月加入纳粹党,不到1个月即被认命为弗莱堡大学校长。他在职期间多次发表演说,吹捧希特勒,称希特勒为德国的救星,宣称“德国民族的未来都系于元首一身”,要求大学的学生应该对“我们民族的救星”进行“效忠宣传”。此外,他还发表了不少排犹的言论。不少海德格尔的拥趸者为其辩护,声称他之所以迎合纳粹的主义是出于他的哲学信念。如果这种辩护成立,我们又岂能忍受这种“哲学”:它怎么能无视这种主义所导致的大屠杀与集中营?!这种抽象的人性,必将在这种疯狂的主义与固执的哲学面前被击得粉碎!
法律的视角:《艾希曼》
《艾希曼》(2007年),根据以色列官方审讯手稿(1960年—1961年)改编。以色列当局在捕获艾希曼之后,并不想直接依靠档案证明或目击证言就将其送上法庭,而是先指派了警官阿夫纳·勒思上尉对其进行审讯。审讯长达275个小时,留下长达3500页的审讯手稿。
审讯一开始,艾希曼就声称,他只不过是高速运转的机器上一个微小的齿轮罢了。在整个审讯过程中,对于各种指控,艾希曼的回应则是,要么自己完全不记得,要么根本不在现场,要么没有文件证明。这部电影用了较多的镜头展示了艾希曼在纳粹时期的各种活动。影片刻画的艾希曼,是一个冷漠、残忍、狡猾、自大的纳粹军官。这也预示了审讯艾希曼将是一场斗智斗勇的较量。
审讯一开始,勒思就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周围的亲友甚至认为,对于艾希曼加以审讯而不杀了他,那就是背叛了人民。因为以色列建国后还没有设立死刑,所以以色列民众要求直接送给艾希曼一颗子弹。艾希曼的审讯和审判,引发了以色列民众的抗议浪潮。勒思上尉也被抗议民众视为“叛徒”,他与其家庭都受到了各种威胁。同时,勒思上尉的父亲曾被艾希曼直接签发命令送进奥斯维辛集中营毒气室的事实也即将被曝光。这也就意味着勒思上尉能够审讯艾希曼的时间不多了,因为作为受害者必须回避这样的审讯。近7个月的审讯,勒思上尉耗尽了心力,每次快要抓住艾希曼的时候,他都溜掉了。就在勒思几乎快要崩溃时,艾希曼对与其上司希姆莱之间关系的极力回避,引起了他的注意,也成为审讯的一个突破口。
勒思向艾希曼宣读了另外一个纳粹高官在受审时的供述:“艾希曼蔑视希姆莱关于停止杀害犹太人的新命令,宣布将所有的犹太人以及他们10岁以上的儿童都发送到奥斯维辛集中营和达豪集中营的毒气室。”对此,艾希曼极力否认,宣称他决不会违反命令。勒思展示了艾希曼亲自签署的命令。艾希曼被逼到了死角!这也就宣告审讯的结束,终于找出了可以彻底“击垮”艾希曼并非都是“一切依命令行事”的证据了。被击败的艾希曼,最后只是希望勒思转交给自己孩子们的信。艾希曼流着泪,声称很爱自己的孩子们。勒思质问,你这样爱孩子,为何却把50万的犹太儿童送进了集中营?!艾希曼的回答是:因为是犹太人!
电影最后有一段勒思上尉真实的录音。这段录音让人警醒,值得在这里抄录。他说,对艾希曼的审判,“完全改变了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比如相信真正的民主,只有它,才能从艾希曼这种人手中挽救人类。周围潜在着许多艾希曼式的人物,但艾希曼这种人,只有在专制制度下才会生长,而专制绝不会有民主。要维护民主,我们必须尽全力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防止新的艾希曼再次产生。”
哲学的视角:《汉娜·阿伦特》
《汉娜·阿伦特》(2012年),主要讲述的是旅居美国的着名犹太女哲学家阿伦特受《纽约人》邀请,为艾希曼的审判进行撰稿进而引发争议的过程。影片就是以艾希曼在阿根廷被诱捕开始的。她之所以参与和研究艾希曼的审判,是要去验证她多年对“恶的本质”的思考,要看看艾希曼这个“活生生的”典范。
阿伦特本身就是一个纳粹的受害者。她在1933年曾经受到盖世太保的拘捕,最后流亡法国。但是,到了审判现场,她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艾希曼尽管罪行令人发指,但他看起来就是一个普通的人,一点都不让人感到可怕,并不是那种有着邪恶动机与凶狠性格的人。她说,艾希曼始终以一种官僚体制的腔调在说话。艾希曼声称,他只是在遵守命令,没有自己“丁点的意图”。而遵守命令则是这些官僚系统成员的所谓“品德”:“每个官员都曾在就职时候宣誓,谁要是违背了誓言,他就是卑鄙小人。正如我站在法庭上,宣誓来讲述实情一样,在任何时候,誓言就是誓言。”这一声称,强烈地触动了阿伦特。
阿伦特就是在艾希曼的审判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这种“平庸之恶”,表现了罪犯自身全面缺乏判断能力。她对这样的恶,有这样的描述:这种平庸之恶,因为没有通过思考获得,所以它就是没有深度的,进而能够“像表面的真菌一样”蔓延与传播。艾希曼就是这种“平庸之恶”的体现:他拒绝思考,拒绝自己的个性!
阿伦特这里提到了“思考”。可是,这思考,就是当年她的情人海德格尔教给她的。电影中多次出现她回忆中的海德格尔讲述“思考”的镜头。海德格尔向纳粹宣誓就职之后,阿伦特一直感到胸闷想吐。1950年后,阿伦特曾对海德格尔说:“我无法想象教给我思考的这个人,竟然会做如此傻事。”海德格尔则这样回复:“我知道那个时代对你来讲是多么地艰难,到处是险境,无以依靠,无法还击。对我来说,其实也不轻松。”海德格尔坦承:“在政治方面,我既没有天生具有的才能,也没有信手拈来的能力,但从中已让我学到不少,并且我还想再学更多。当然,也不会把思考丢弃掉。”阿伦特继续追问:“但你为什么不对此进行一个公开的解释呢?”可惜的是,在电影中这段对话就此终止了。海德格尔何以不道歉,在思想史上本身就是一个谜,所以电影也无法接下去了。但是,就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阿伦特的政治科学与海德格尔纯粹哲学之间的差别。尽管海德格尔对阿伦特思想影响巨大,但是,阿伦特最终还是以海德格尔政治哲学的批判者出现的。在她看来,在海德格尔那里,单个人自身被视为真理的处所,形成了与虚假的社会整体的对立。因为他拒斥“常人”习以为常的世界,实际上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基础,而这最终导致对人性在实践上的否定。阿伦特暗示,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使人们对野蛮的罪恶毫无抵抗能力。海德格尔的这个“思考”再一次显得抽象。关注海德格尔哲学的人都知道,他的这个思考,就是一个无须知识的一种思考,不是基于理性的思考。没有知识的思考、没有理性的思考,又是一种什么思考呢?
阿伦特在《纽约人》上的文章发表之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她遭到了犹太世界的严厉谴责。这一谴责,主要是针对她对二战时的犹太人委员会领导机构的指责,认为他们是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的帮凶。至于她提出的“平庸之恶”,也引起一些误解,被认为是对艾希曼的辩护。事实上,阿伦特并不认为不应当处死阿希曼。但是,如果我们撇开艾希曼是否有个人的故意或自己的判断这样的具体问题,阿伦特为我们指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恶”,这应当是她对政治哲学的重要贡献。在阿伦特看来,艾希曼的审判引出的是以往的法典中尚无规定的罪行,引出的是纽伦堡对纳粹战犯的审判之前尚无概念的罪犯。当她提出这个概念时,根本不是要为艾希曼辩护,而是尝试去理解这种“恶”。当我们再看一位法学教授并担任宪法法官的哈德·施林克所着的《生死朗读》(1995年)一书及根据其改编的电影(2008年)时,我们对这种“平庸之恶”就可能更好理解了。《生死朗读》中的汉娜,只是一个普通的纳粹集中营的看守,甚至还只是一个文盲。因执行上级命令而被判犯有罪行时,汉娜反问法官:“换了您,又会怎么做呢?”她绝不认为自己也是有罪的。
三部影片,虽都是纪实风格,并融入了当时的庭审录像等纪录片的片段,但毕竟是经过编剧、导演等再创作过的,自然有他们的观察角度和独特理解,因此,我们不必追究影片是否真实再现了那个审判与审讯,也不必追究影片是否反映了真实的艾希曼。对真实的探求,是史学家的事。影片如能给我们带来思考,那就是它的价值所在,况且,影片也不是纯粹的编造,而是以一定事实为根据的。
❻ 如何评价《孟买酒店》这部电影的原型是什么
《孟买酒店》是一部富有内涵、饱含敬意的电影,同时也充满力量、令人心痛。
导演花了不少时间叙述了恐怖事件发生当天的活动,比如当第一次见到恐怖分子时,他们正在为这项任务做准备,听着他们的领导人在录音中给出的指示,让观众真正进入这些年轻人的大脑,然后我们看到他们犯下最可怕的罪行。
《孟买酒店》虽然以印度泰姬陵酒店为故事背景,但不少内部场景实际上是在澳洲拍摄的。拍摄中,导演会播放真实的枪响与爆破音效,以追求真实度。
❼ 有一部美国电影,男主人公是军人,他接到上级命令射杀平民但是他违抗了命令,他遭到陷害新闻上说是他主动
《交战规则》2000 。。
导演: 威廉·弗莱德金
编剧: 斯蒂芬·加汉
主演: 汤米·李·琼斯 / 塞缪尔·杰克逊 /安妮·阿彻 / 盖·皮尔斯 / 本·金斯利
类型: 剧情 / 动作 / 惊悚 / 战争
制片国家/地区: 美国 / 加拿大 / 英国 / 德国
语言: 英语
上映日期: 2000-03-31
片长: 128 分钟
又名: 火线冲突 / 烈血的规条 / 国际公约 / 交战守则
❽ 求一部电影·一个大兵看到女孩后没有开枪·没按上级命令办事·被判刑·后又取出来刺杀总统夫人·被出卖·
《一号通缉令》
十字勋章获得者邓恩原本是海军陆战队成员。在一次执行狙击任务时,邓恩因拒绝杀害被怀疑为密使的六岁男童,导致长官意外丧命,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在被押往死囚营途中,一不知名的恐怖组织劫持了邓恩,并以免除其死刑为承诺,强迫他参加恐怖暗杀活动。毫无选择的邓恩奉命暗杀贩卖生化武器的商人卡波特。可就在他将枪口瞄准目标的一瞬间,却发现卡波特身边的第一夫人已倒在血泊之中。而他很快就成为全国皆知的、价值千万美金的"头号通缉犯"。值得庆幸的是邓恩发现女医生维多莉亚拍下了整个暗杀过程的录像带,他急欲以此洗刷罪名,而暗杀活动的幕后主使者,也急欲销毁这份惟一的证据,于是不仅邓恩成为百口莫辩的替罪羔羊,就连维多莉亚也成为了恐怖组织的暗杀目标,而惟一知道内幕的联邦调查局却采取冷眼旁观的态度。等待邓恩和维多莉亚的只有无声的逃遁和惊险的追杀。如何才能逃出军警两方的重重包围?怎样才能洗刷不白的冤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