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

发布时间:2022-11-01 16:55:30

A. 减字花木兰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O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B.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赏析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赏析,诗的作者是毛泽东,是作者一首非常着名的诗作,这首诗是一首写景叙事诗,内容主要写红军将攻打吉安的心情,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以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赏析:

逐句分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整体把握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

毛泽东历史贡献:
一、毛泽东引导中国走上发展道路,确立了基本制度。
二、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道路,开始了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三、开创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开始了实现的艰辛而曲折的探索。
四、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对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执政地位作了不懈的探索。
五、奠定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大国地位,为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作了不懈的努力。

人物评价:
毛泽东虽然在晚年犯了严重的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不可争论的功绩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他仍然受到中国人民的崇敬。中国共产党在他逝世5年以后,对他的全部革命活动和革命思想以中央委员会决议的形式作出了全面的评价。毛泽东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仍然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作者资料: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他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被称为毛泽东思想。因毛泽东担任过的主要职务几乎全部称为主席,所以也被人们尊称为“毛主席”。毛泽东被视为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也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赏析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您的好友吧,更多你想要的诗句、古诗词,这里都有!
关注微信公众号:miyu_88,精彩内容每天推送!
;

C.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

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D.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抒发了作者豪迈的革命英雄气概和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表现了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是毛泽东创作的近代词之一,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这首词创作于毛泽东在吉安陂头参加会议期间,回忆了1930年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全词原文如下: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白话文意思是天全白了, 大军在雪中前进,心情迫切。 头上是峻岭, 狂风漫卷红旗越过关山。 此行将去何方? 赣江畔风雪正迷乱。 命令昨日已下达, 十万工农武装就要直取吉安。

(4)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1930年2月7日至9日,红军和江西地方党委一起,由毛泽东主持,在江西吉安东固地区的陂头村召开会议,共同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决定攻占江西中部县城吉安,建立工农政权,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取得胜利。

月中旬,毛泽东率军从赣南文昌向吉安进发,这首词即作于北征途中,虽是马上即兴之作,然激情澎湃,意涵丰富,且构思新奇,笔力劲健。

这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抑扬起伏,开篇就以漫天雪花为材,为整首词设置了异常广阔的背景,同时也为全篇定下了基调。在勾勒出这广阔的背景后,再转而写人,描绘出一幅雪中行军的图画。

红军战士不畏严寒,顶风冒雪前进,“雪里行军情更迫”,军情紧急,风雪严寒,无疑增加了行军的困难,而红军战士完成任务的决心却更为强烈、迫切。起首这一句既写出了雪中行军时的自然环境,也显示了当时的军事形势和社会环境,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精神宛然可见。

词人接下来并不顺接直写,反以形象之语转写他物。高山巍巍,矗立在眼前,又像横在人头上,似是道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风卷红旗过大关”在此未直接写人而写红旗,但是不难想见,真正过关者,人也,漫天飞雪中,伴随着狂风翻卷着红旗,红军战士就轻松地跨越了山上的古道雄关。

风雪严寒,凸显出环境形势之恶劣,也衬托出人的壮志豪情。这里虽未直接写人,实则借旗写人,以红旗来映照、表现广大工农红军勇往直前、顽强不屈的性格和不畏困难、坚忍不拔的精神,虚与实,直笔与侧写,写实与浪漫在此自然地融为一体。

词的上片描绘的是行军场景,下片则指明了此次行军的目的和方向。在描绘了漫天飞雪与风中红旗后,又用设问引起下文:“此行何处?”继而自答:“赣江风雪迷漫处。”答语并未明指此次行军的具体方向,而只是泛言滔滔赣江上的风雪迷漫之处。

紧接着最后一句:“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明确点出此次部队出征的最终目标,又立时将情绪提起,语极平易,然力有千钧,让人仿佛看到千百万已被革命唤醒并组织起来的工农武装,正精神抖擞、信心百倍地奔赴战场,在他们面前,没有不可克服的困难,没有不可战胜的地方。

E. 减字木兰花阅读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场景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描写(行军)的一个场景,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

F. 这是毛主席的哪首诗词呀

这是毛伟人诗词《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原词: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切。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写作背景:1930年1月上旬,毛伟人和朱德分别率领部队离开古田,中旬离开闽西回师赣南,巧妙地粉碎了老蒋的围剿。2月3日,毛伟人自永丰的藤田到吉安的富田,7日在吉安陂头参加了会议,会议规定了扩大苏区、深入土地革命、扩大工农武装三大主要任务,并决定召开江西全省工农大会。就在这期间,毛伟人激情满怀,回忆起1月中、下旬行军在广昌路上的情景,写下了这首词。

G.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一九三O年二月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赏析】这首词基本上是写实,是一首典型的军旅进行曲,是一幅威武雄壮的雪山行军图。在大雪纷飞、漫天洁白的大环境下,毛泽东率领十万工农大军,高举红旗,渡过重重难关,向着赣江畔的吉安急速进军。 毛泽东作词,一般先将美丽的大自然描绘在面前,然后再将重大的历史事件放在这个壮美的环境之中,从而营造出极为和谐的诗歌意象和典型的文学形象。此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上阕描写行军的场面。起句“漫天皆白”全景展现了恶劣的行军气候。“漫”、“皆”二字,充分写出了降雪之大。“雪里行军情更迫”用自然困难与心情的对比,拉大反差,突出了“情更迫”,写出了行军人内心的焦急,使人感到了行军步伐的不断加快,表现出行军队伍对困难的藐视。同时,它也给人留下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为什么那么急迫?接下来可以看到,在大雪之外还有困难。“高山”、“风”、“大关”都挡在面前。然而“红旗”意象的出现,展现了红军队伍翻山越岭的动人画面,表现出红军战士具有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和一往无前的精神。 下阕回答行军的任务。作者先自问自答,故意不说透。“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站在雩山向吉安望去,只能看到赣江那边风雪迷漫,可见雪还在下,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写得既真实又形象。“命令昨颁”露出底牌,令人眼前一亮:“十万工农下吉安”。原来是十万之众的各路大军要一起会攻吉安。这时,作者不仅回答了行军的目标任务,而且回答了“情更迫”的原因,因为是十万人争相进军,所以要想不落人后就要快走快走再快走。这里一个“下”字,加强了工农武装力量雷霆万钧的气势和必胜的信念。 纵观全词,意境壮阔,感情豪放。特别是“行”、“过”、“下”三个动词的运用,串起了整个事件的开始、经过、结尾,使动词的独立性与连贯性达到了高度统一。 这首词可以看做《如梦令·元旦》的姊妹篇。所不同的是,《元旦》写突围转移,这首写进攻。

阅读全文

与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命令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文件系统pdf 浏览:762
原神安卓区服什么意思 浏览:34
贝壳app怎么线上发布 浏览:157
如何挑选安卓系统机顶盒 浏览:53
安卓快充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浏览:909
黑马程序员的云计算网课 浏览:946
endnotestyle文件夹怎么导入 浏览:460
讲解少儿编程演讲会开头 浏览:424
思科交换机基础命令 浏览:497
便签可以设置加密吗 浏览:339
免费漫画app怎么看书 浏览:27
华为笔记本电脑怎么安装抖音app 浏览:412
阿里云国际版试用的服务器怎么搞 浏览:895
java正则表达式工具 浏览:160
oa服务器怎么设置ftp 浏览:10
安卓如何安装obb 浏览:442
QQ聊天记录journal文件夹 浏览:118
苹果公司云服务器地址 浏览:85
加密记事本手机 浏览:437
汽车压缩机变频阀 浏览: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