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程序命令 > 程序员不要主动重构代码

程序员不要主动重构代码

发布时间:2022-11-03 01:17:03

⑴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我就是写业务代码的,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么就觉得low啦?

所以,做为一个企业,支撑发展的肯定是他的业务,不管是卖什么服务,都要通过业务来赚钱,可能针对业务,企业内部还会做一些细化。比如说,有人会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后端,还有运维,运营,产品的配合。前端再细化,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页面的展示,呈现,还有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适合业务的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单单写页面的,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点低,你没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举个例子,比如说常见的后台管理系统,因为功能都很类似的,那你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个通用的模版吗,还是就是不断地去重复。

这个别人的产出,做了一个vue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模版,现在的GitHub star在6万多,通过这个项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业务代码就是low的,要善于去总结,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经验,没准你也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好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以上都是个人结合实际经历的一些体会,喜欢的加关注,我是一名深漂的嵌入式程序员,欢迎私信留言,感谢!

我有面试过一个40岁的程序员,做过几百个网站,要求工资才6000元,他只会做简单的企业网站,因为他一直在很小的公司工作,只能做小项目,这我觉得是业务代码,就是做一些重复和没难道的工作。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有人觉得low

1.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吧,用的都是一些成熟的技术框架,就是一些增删改查而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写业务代码就很简单,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业务逻辑,业务逻辑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果对业务逻辑业务背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很难实施下去,其实现在很多专家级别的程序员并不是技术有多牛,而是对某个行业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2.还有可能就是内心里对业务就很轻视,这个更是不应该的,因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是业务让技术变的有价值。

⑵ 作为一个程序员,应该有哪些必须知道的事

拿得起放得下。不要害怕替换、重写、重构或者放弃垃圾代码。有时候,如果碰到可留可不留的代码,直接扔掉才是上策。永远不要爱上你的代码。

⑶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是写代码的,我不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1.首先大家所认为的业务代码就是一些和业务相关的增删改查,涉及到的技术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写熟了之后,就是复制,粘贴,不存在什么技术阻碍,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做这些工作的人也显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写业务代码的基本都是初级,中级的程序员,工作经验有限,不具备写一些公共方法和接口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以后能力不会提升,如果持续努力,也会成长为高级程序员或是架构师,谁天生就是高级程序员呢,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而且就算是写业务代码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必须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出现bug,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是写业务代码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业务代码就是非业务代码了,比如开发数据库,开发框架,或是写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接口,供初级开发者调用。写非业务代码的人技术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厉害,因为就算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之类的项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级开发,也会有一些水平较低的开发,因为写业务代码还是非业务代码和项目也有关系,如果你们团队开发的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这种的项目,那么你们团队没有人写业务代码,也不能说明你们团队每个人技术都很厉害,只是项目性质不一样罢了。

3.业务代码这个词看你的理解吧,我认为其实所有的代码都可以成为是业务代码,无论开发什么产品,都是有业务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开发的动力,对于开发数据库来说,数据库的需求就是业务,对于开发框架来说,框架的功能就是业务,所以我认为广义上来讲都是业务代码,没有非业务代码这一说,所以具体看你认为业务的定义是什么了。不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去嘲笑或是去贬低别人吧,嘲笑或是贬低一类人就更不应该了。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对于处理业务逻辑都是“嗤之以鼻”。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但是,作为程序员来讲,如果不是做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的话,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这些拧螺丝的工作吗?其实拧螺丝有那么容易吗?可能拧螺丝很容易,但是拧好螺丝就不那么简单了。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其实很多程序员都跟他一样,都在痛苦的编程,一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弃现在写的代码没有技术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弃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不去付诸行动。还不停的抱怨: 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到这里,我们不禁一问: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这些代码就行了。

坚持不懈的写好业务逻辑代码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摆正心态,坚持不懈的去写,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写业务代码,积累代码量,一力降十会,在积累了巨量的代码量之后,几乎任何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构不成挑战性。当然,要想真正的通过自己写业务代码,写好业务代码还应该有接下来的这个思考。


业务逻辑代码同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其实业务逻辑代码一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而这才是能够提升你能力的本质。比如:你写了一个处理单任务的业务逻辑,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你这时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呢?单任务虽然是功能实现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处理慢,那搞个多任务处理的逻辑怎么样?任务池、线程池、内存池、并发、同步等等这些技术点都来了。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话,就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样,很多人感觉处理业务逻辑,就是一些各种循环,条件判断,只要逻辑稍微严谨点,功能就都没问题,就都实现了,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你对于业务逻辑没有兴趣的根点所在。


那你为什么不想想: 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判断可以提升效率呢?满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优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实,这个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就在于自己内心对自己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这是大实话,也是大白话。很多人就感觉只要实现了功能需求就够了,满足了用户就行了。然后,这个项目完事了,下个项目遇到差不多的逻辑,还是这么处理,又完事了,每个项目,每个功能都是这样重复的处理,从来不思考最优的实现方式,你感觉能够进步吗?你能不烦气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在重复使用。

业务逻辑的最优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简

通过一个业务逻辑实现一个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员,脑子不笨,都能做出来,做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简,我们要做就得想办法做到最好。这里的好有很多层意思。


比如: 你写的业务逻辑代码 是否能够做到准确,稳定,高效,易读,易扩展,易维护,兼容性强呢? 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你还是处理初级水平,当然不行,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机会。别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对代码大道至简的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处理业务逻辑代码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级,就容易骄傲自满,感觉可以了,我想学更高的技术,那么更高的技术是自己在处理业务逻辑中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不是干了初级的活,不用积累,直接学高级的技术,就能高级了。


我特别喜欢网上有个网友写的一段话:

其实很多技术大牛和技术专家,都是从业务逻辑做起,慢慢积累思考起来的。比如:在处理业务逻辑之前,会思考如何设计这个架构,可以让代码更好的扩展和维护。在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思考如何的处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不要对处理业务逻辑嗤之以鼻,不要以为能够满足需求就够了。你重复不思考的粘贴和复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对编程失去兴趣,自然无法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在编程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从而进阶。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天天给我讲技术栈,让你这个业务代码,半个月搞不定,然后又bug一大堆。业务代码培养人的逻辑思维和全局控制,这个是基础没有捷径。至于技术,外面一大堆,看你怎么选择。

⑷ 为什么国内程序员都很少进行代码重构

说到代码的重构对于国外的程序员提到的比较多,特别是大型的开源工程,基本上一个模块或者函数的实现会反复的修改,一个文件能被修改成千上万次,曾经订阅了linux内核组的邮件,每天的收到的修改文件成千上万,有时候一个文件都能被修改上百次,对于文件修改最疯狂的是google的chrome源码,重构的次数,让你觉得每天都在重写但是功能上感觉越来越流畅。为什么我们周围的程序员绝大部分时间做的不是这样的事情。

为啥从直觉上觉得老外的写的代买质量比我们的要高,我们国内的程序员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赶进度,准确的来讲忙着增加功能和修改bug,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国内出不了android以及Linux等影响深远的 科技 创新,从全球开源代码的占比就可以看出,差距还是很巨大的。

为什么觉得老外写的代码比我们的强?

1.国内软件发展主要阶段还在解决有没有,还远谈不上强大
中国的软件经过近几十年长足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在互联网行业已经有几个巨头跻身世界前列了,最近炒的很热的脸书的用户数据泄密事件,作为当事人扎克伯格,也在论述中提到中国有几个很厉害的互联网公司,这说明中国在互联网领域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在一些核心的领域,或者门槛很高的领域差别还是非常巨大。

任何事情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首要考虑的是不是有没有,所以如同创业初期的公司会选择短时间内搞出来个产品,哪怕是不成熟的产品,然后快速的投入市场,根据市场用户的反应同步追踪问题,等到产品差不多稳定,并且产品在市场上有了一席之地之后,后续的事情就要考虑优化功能,对里面的代码或者产品的性能进行全方面的提升,目前国内大部分的互联网一般比较年轻,还在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国内软件的发展,也会有大量的高质量的开源框架代码出来,但这一切都需要很长的时间。

所以国内的程序员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赶进度和根据需求完成功能代码。

2.软件产业的底子还很薄弱, 历史 积淀还不够
举个很典型的例子,现在很多国内的程序员到了30多岁就开始考虑后续的转型了,因为后面的轻轻人会带来很大的冲击,所以大部分的30多岁的程序员都在考虑自己后路,都要考虑转型的问题。老的有经验的程序员反而转型去做管理或者合伙创业了,哪有几个还在安心搞技术,年龄大了还在搞技术的还被人鄙视,觉得自己没有出息。

但是在国外写代码是一种很常见的职业,和别的工种没有多大的差异,40,50岁了写代码也是比比皆是,做软件是一种技术工种,经验的占比是很高的,所以老程序员写出来的代码更加有深度,稳定性更高,一切的根源还是产业的发展不够成熟,需要时间和 历史 的积淀,从这方面讲国内的软件整体产业还是比较薄弱,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工作氛围还有待慢慢的成熟,周围都是有经验的程序员在带领着如何去重构代码,如何提升代码的质量,而国内大部分的程序要还是被产品经理鞭策着增加需求和修改代码。

3.公司的文化差异
目前很多的中国技术公司更多的追求的是短期利益的最大化,在基础软件的投入远远不够,毕竟基础的投入很难短期见成效,在一个具体的场景,有一个产品主体的功能已经实现了,也能在用户那边投入使用了,一般的公司很难拿出时间来,让你做代码的重构,毕竟这种事情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这与公司本身的文化差异有很大的关系,重视的技术或者懂得技术的公司对于这方面相对比较重视,反之就差很多。

小时候课本上就说着我们落后100年,所以高楼大厦不是一天建成的,所以在追赶的道路很漫长,所以承认存在差距,然后努力加倍的去追赶。

Time is money. 以目前国内互联网的情况,需求应接不暇,程序员基本上都是被需求与业务赶着走,时间非常紧张,在这种情况下,程序员很多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赶紧实现需求的功能。所以,一个项目下来,代码基本上都变得非常非常的“垃圾”。

也有很多程序员想过在项目结尾的时候进行代码的重构,基本上每个程序员也都知道重构代码的好处,但是并不代表着真正能做起来。还是那个原因,国内互联网的速度太快,需求应接不暇,做为程序员,基本上没有时间来做这件事情。

而另外一个原因是跟团队负责人有关。若团队负责人能够意识到重构的好处,那么他可以为此单独划分一段开发时间出来,让大家分别负责一个模块进行重构,这都是可以安排做起来的。这也需要团队负责人如何在需求人员的需求与代码质量的进度上做一个平衡,进行统筹安排。

最后我想说一个可能很少意识到的原因,那就是人员流动问题。国内互联网目前人员流动非常的大,尤其是北上深这样的互联网发达的城市,基本上是平均两年就会走一大波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也会考验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即我到底要把代码写的多好,要把代码的可维护性做到多好,其实这都是从业人员自身需要考验的问题,因为完成一个功能很容易,但是要考虑的全面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人员流动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有一些代码是很难看懂的,即有些代码在人员离开后成为了“ 历史 ”,无人敢动。这也会阻碍着软件的重构工作的进行。

从我所讲的这几种情况来看,重构其实是大家都能知道的好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又有现实的约束,需要负责人来做这样的统筹安排与推动。

成本太大
大多数软件产品的开发都是经过了很多开发人员的付出,如果进行代码重构需要了解产品、了解框架、了解代码逻辑,这个过程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效益是第一位的,与其花费精力进行效益不大的产品重构,不如去承接更多的项目来的实在。
领导决策
由于大部分企业的老板都是非技术人员出身,他们更关注效益和客户,为了符合企业的发展,在进行产品开发时会更多的采用新技术来吸引客户,花费精力重构代码不如开发一套新产品或者开发更酷炫的效果更具有实在意义。
代码规范不足
由于国内互联网较之国外起步较晚,很多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加之人员流动比较大等多方面的因素,很难形成标准、严谨、行之有效的代码规范,所以很多技术人员在开发时都是根据个人风格习惯在开发,等其他人接手代码时,缺少相关标准和文档,很难理解代码逻辑,花时间去了解代码、重构代码不如直接推翻重做来的方便。
客户定制化需求
部分企业创业初期对企业信息化是不够重视的,只有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考虑信息化建设,而由于业务的限制,大多数标准化的互联网产品都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需要进行大量定制化的开发,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即使产品开发足够完善,在实际项目中也需要进行扩展,倒不如直接在项目中进行调整。
程序员的发展限定
在国内很少有终身的程序员,大部分都会逐渐转向销售、售前、项目经理、产品经理等岗位,而这些岗位则需要了解业务、了解客户,对技术的需求反而不会太高,所以与其花时间去专研技术不如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业务和项目层面。

代码能够重构对底层框架要求深度掌握、且代码框架本身要足够灵活,而国内绝大部分技术人员都是停留在对框架的使用层面、少数可以完善、结合使用,极个别的在做同语言山寨或者换一种语言重写,能够对产品体系进行把握、与时俱进扩展实在是凤毛麟角。随着国家的经济提升、IT行业逐渐成熟,在我国这么多IT公司基数下,即便是凤毛麟角的概率,重视基础框架、积累萃取、不断迭代完善的一些技术公司也会慢慢崭露头角、涌现出来的。

【国内程序员很少进行代码重构】,这个现象虽然没有什么调查统计,不过我写了十多年代码,也发现身边的程序员大多数是这样的,【宁可写新的代码,也不愿意重构老代码】。下面我也谈谈自己的看法:

系统没有问题,就是最大的功劳
我见过的大部分的传统行业的软件公司或IT部门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不太了解),“只要系统稳定,那么就是最大的功劳”,而保持系统稳定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就是尽可能的不要动系统!

可能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很多公司确实是这样,甚至公司对项目的考核标准中,项目有什么突破的权重很低,是否有生产事故的权重很高。所以很多“机智”的项目组成员,千方百计的不接需求,或者把需求推给别的项目组。在这种单位里面,别说重构了,新代码都写的不多。

测试覆盖度太低,重构代码没办法保证质量
代码重构,很重要的一个问题:“重构后的代码谁来保证?如果影响到原有的功能怎么办?”

这时候很有效的一个方法,是使用各种自动化的测试来保证重构代码的质量。

但是,大部分公司,不管是单元测试还是其他的自动化测试,都是不健全的,甚至是没有的。所以只要不是被逼不得已,程序员宁可重新写一个方法,也不愿意重构之前的代码。

其他

进行代码重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务必需要对需求熟悉;对代码 历史 变更熟悉;对代码框架,模块熟悉;对产品更新迭代做好风险把控,时间成本把控……

进行代码重构需要能力非常高,责任心非常强的人进行,甚至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完成。

为什么要代码重构?理由一大堆,我认为主要有两条,一是原代码已不适合扩展新需求,二是原代码已拥肿不堪,乱七八糟。

为什么很少重构?除了上述分析外,还有其他因素,如人员流动快,原团队原作者早已不知何去何从了。又如需求和业务繁多,完成工作开发都累得半死不活,日理万机似的,哪有时间和心情重构?

谢谢大家。

1.国内程序员技术能力不足以进行代码重构

大量的软件从业人员连编程规范都不熟悉,怎么可能做代码重构?更多的人只会写写hello world,只会拷贝粘贴小段代码,连if else这种语句都写不清楚甚至漏掉逻辑,连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都没有,谈何重构?

2.国内程序员的沟通能力说服能力一般。

进行软件重构,必须说服经理,让经理相信重构会带来软件质量的提高和故障率的逐步降低,这样经理才会安排人力进行重构。

3.国内软件开发更注重bug的及时解决

国内软件开发大量的人力被分配到解决短期的某个bug,没人抽时间思考如何长久的彻底的解决软件缺陷,其实解决bug不重要,找到软件的缺陷或者性能低下的地方才重要,这些才是重构的点。国内加班加点疲于奔命式的开发,没人考虑bug率是否长期内能够收敛,总是先解决眼前的问题再说,处于一个永远解决bug的死循环里。

这种工作模式是愚蠢的,不是smart的。

软件开发,一定要动脑子,不要蛮干,这不是耕地,力气大就耕的多。

重构代码的目的说白了,就是让软件开发人员更自由。

谢谢楼主的问题,这是一个我特别想回答的问题?

为什么?因为,第一,我是一个对代码有洁癖的人,受不了一坨,一坨那样的代码。第二,我是一个践行Clean Code 的人,给大家我主要负责的一个项目的一组数据(JAVA),总代码量20万行,UT coverage(单元测试代码覆盖率)82%,代码重复率0.5%,代码规则(sonar)违反(Code issue)0,甚至连最低的违反都没有。

也正是因为我的项目在实践Clean Code上的数据,我经常去给不同的团队做分享,也对团队对这个重构不太上心有一些理解。

大致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也是最多的,交付压力,大部分人都会抱怨,你看我们有这么多新功能,还有那么多bug,根本忙不过来,哪有时间重构?

第二,重构意识不足,老板,管理人员总是希望这个我们要有,那个我们也要实现?为什么?因为别人有,别人有我们没有可能会造成用户流逝。即使有一些有见识的程序员和老板反应这个重构问题,但是重构从来不是高优先级的。毕竟,现在的软件的生命周期可能很短。

第三,人员流动性大,这个是我听过最奇葩的一个理由,我问一个来听培训的哥们,说你代码写成这样,以后怎么维护?这个哥们说,我也知道难维护,但我明年就跳槽了。

第四,设计上就不需要重构,曾经给一个保险公司做分享,我本人也是做金融相关产品后台的,我就问你们这样写代码,可能三四年以后就非常难维护了,还是要尽快重构。他们的回答是,我们不重构,我们只重写。什么意思那?就是一个系统,三四年以后在写一遍。

第五,程序员本身的问题,可能第一写单元测试,修改命名,修改代码结构,是一件很没有成就感的事情,也是一个没有多少附加值的事情。毕竟现在你去找工作,这个代码质量方面的问题会问得很少。

第六,我见过的我不能反驳的一个回答,我的英文太差,不能很好的命名,而我也不想学英文。

第七,反正我已经实现了功能。

最后,用一句话来提醒程序员们,重构是多么重要。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挖了坑迟早要填的。

在国内,【重构】这件事是程序员最喜欢做的事,而不是公司喜欢做的事。

但程序员喜欢并不能影响公司的决策,所以,国内的现象就是软件系统很少有重构。

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国内的公司所推出的系统大多没有重构的价值。

1、国内的互联网公司存在这样一种快节奏,那就是发现一个有价值的创意,就马上进入开发,开发完成立即上线,并立马推广使用。这是一种快速试错的模式,一旦发现系统在 社会 中没有引起反响,那就马上把系统再下线。这种情况下的系统哪来的重构价值呢?

2、即使一个系统上线成功了,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貌似为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可以有重构的机会。但事实上不是,国内公司仍旧不会选择重构,因为重构带不来新的价值。所以,公司多数都会在系统上添加新的功能来吸引新的客户,而不会考虑重构现有系统。

总得来说,引起重构的原因在于能够有持续的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企业当然不会做,仅是程序员的一厢情愿而已。

你只是见到了你所在的公司现象,不代表所有,也不能代表大部分的。

代码重构还是存在的现象

代码设计烂,经常出问题、扩展麻烦、维护心累、数据混乱、结果不清醒、模块划分混乱

就可能要考虑到重构了

呵呵,

老大说:

你赶紧去修复一下这个bug,

还有几个功能没有实现,加班搞一下,

pm 说:

这个功能改一下,

还有这个,界面重新调整一下,

这个业务流,现在不一样了,

客户需求需要多几个功能,

老板说:

这东西下周能出来吗?

⑸ 作为一个程序员,面对别人写的稀烂的代码,怎么办

这心情大概就像几百个人堆积木。堆得歪歪扭扭,摇摇晃晃,乱七八糟,你千万不能抽里面的积木,指不定抽了一块就塌了。只能看见哪里觉得不牢靠不停的往那边填积木。只要不倒就好了。

每一位接手者在看代码之后,心里都想着重构。但其实重构了几个方法后,放弃的概率可能会越来越大...

还有些情况其实并不是代码垃圾,而是维护这个代码的人一波又一波的换。新上的人在没有完全熟悉这款业务的时候又不敢随便改,等熟悉了以后,又想着跳槽,或者偷懒。除非遇到一个极其负责的人维护,但是这种人很少。

综上,code review很重要,利用好code review 去统一和实践以及监督,相信可以有效提升代码质量。

网页链接

⑹ 为什么国内程序员很少进行代码重构

我们国内的程序员绝大部分的时间是在赶进度,准确的来讲忙着增加功能和修改bug,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为什么国内出不了android以及Linux等影响深远的科技创新,从全球开源代码的占比就可以看出,差距还是很巨大的。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⑺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是写代码的,我不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1.首先大家所认为的业务代码就是一些和业务相关的增删改查,涉及到的技术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写熟了之后,就是复制,粘贴,不存在什么技术阻碍,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做这些工作的人也显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写业务代码的基本都是初级,中级的程序员,工作经验有限,不具备写一些公共方法和接口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以后能力不会提升,如果持续努力,也会成长为高级程序员或是架构师,谁天生就是高级程序员呢,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而且就算是写业务代码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必须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出现bug,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是写业务代码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业务代码就是非业务代码了,比如开发数据库,开发框架,或是写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接口,供初级开发者调用。写非业务代码的人技术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厉害,因为就算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之类的项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级开发,也会有一些水平较低的开发,因为写业务代码还是非业务代码和项目也有关系,如果你们团队开发的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这种的项目,那么你们团队没有人写业务代码,也不能说明你们团队每个人技术都很厉害,只是项目性质不一样罢了。

3.业务代码这个词看你的理解吧,我认为其实所有的代码都可以成为是业务代码,无论开发什么产品,都是有业务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开发的动力,对于开发数据库来说,数据库的需求就是业务,对于开发框架来说,框架的功能就是业务,所以我认为广义上来讲都是业务代码,没有非业务代码这一说,所以具体看你认为业务的定义是什么了。不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去嘲笑或是去贬低别人吧,嘲笑或是贬低一类人就更不应该了。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我就是写业务代码的,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么就觉得low啦?

所以,做为一个企业,支撑发展的肯定是他的业务,不管是卖什么服务,都要通过业务来赚钱,可能针对业务,企业内部还会做一些细化。比如说,有人会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后端,还有运维,运营,产品的配合。前端再细化,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页面的展示,呈现,还有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适合业务的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单单写页面的,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点低,你没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举个例子,比如说常见的后台管理系统,因为功能都很类似的,那你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个通用的模版吗,还是就是不断地去重复。



这个别人的产出,做了一个vue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模版,现在的GitHub star在6万多,通过这个项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业务代码就是low的,要善于去总结,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经验,没准你也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对于处理业务逻辑都是“嗤之以鼻”。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但是,作为程序员来讲,如果不是做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的话,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这些拧螺丝的工作吗?其实拧螺丝有那么容易吗?可能拧螺丝很容易,但是拧好螺丝就不那么简单了。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其实很多程序员都跟他一样,都在痛苦的编程,一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弃现在写的代码没有技术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弃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不去付诸行动。还不停的抱怨: 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到这里,我们不禁一问: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这些代码就行了。

坚持不懈的写好业务逻辑代码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摆正心态,坚持不懈的去写,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写业务代码,积累代码量,一力降十会,在积累了巨量的代码量之后,几乎任何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构不成挑战性。当然,要想真正的通过自己写业务代码,写好业务代码还应该有接下来的这个思考。


业务逻辑代码同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

其实业务逻辑代码一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而这才是能够提升你能力的本质。比如:你写了一个处理单任务的业务逻辑,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你这时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呢?单任务虽然是功能实现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处理慢,那搞个多任务处理的逻辑怎么样?任务池、线程池、内存池、并发、同步等等这些技术点都来了。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话,就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样,很多人感觉处理业务逻辑,就是一些各种循环,条件判断,只要逻辑稍微严谨点,功能就都没问题,就都实现了,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你对于业务逻辑没有兴趣的根点所在。


那你为什么不想想: 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判断可以提升效率呢?满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优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实,这个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就在于自己内心对自己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这是大实话,也是大白话。很多人就感觉只要实现了功能需求就够了,满足了用户就行了。然后,这个项目完事了,下个项目遇到差不多的逻辑,还是这么处理,又完事了,每个项目,每个功能都是这样重复的处理,从来不思考最优的实现方式,你感觉能够进步吗?你能不烦气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在重复使用。

业务逻辑的最优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简

通过一个业务逻辑实现一个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员,脑子不笨,都能做出来,做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简,我们要做就得想办法做到最好。这里的好有很多层意思。


比如: 你写的业务逻辑代码 是否能够做到准确,稳定,高效,易读,易扩展,易维护,兼容性强呢? 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你还是处理初级水平,当然不行,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机会。别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对代码大道至简的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处理业务逻辑代码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级,就容易骄傲自满,感觉可以了,我想学更高的技术,那么更高的技术是自己在处理业务逻辑中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不是干了初级的活,不用积累,直接学高级的技术,就能高级了。


我特别喜欢网上有个网友写的一段话:

其实很多技术大牛和技术专家,都是从业务逻辑做起,慢慢积累思考起来的。比如:在处理业务逻辑之前,会思考如何设计这个架构,可以让代码更好的扩展和维护。在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思考如何的处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不要对处理业务逻辑嗤之以鼻,不要以为能够满足需求就够了。你重复不思考的粘贴和复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对编程失去兴趣,自然无法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在编程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从而进阶。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⑻ 作为一个程序员,面对别人写的稀烂的代码,怎么办

在查阅代码时,经常会发现一些写的不合理的代码。
面对这些代码,首先需要确认修正这些代码的影响范围。

最理想的处置是对代码进行重构,从根本解决代码的混乱问题。
但是大多数情况,我们没有时间进行重构,或者无法确保重构之后的代码不会出现问题。
建议先解决最棘手的问题,然后慢慢对代码进行分析,重构。

⑼ 如何避免重构带来的危险

重构代码很危险,它会给测试工作增加巨大的负担。除非你的程序需要重构,一定不要轻易重构代码。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把一个for循环改成while循环,或把一个StringBuffer改成StringBuilder,我说的是大动作,例如重写一个方法,一个函数,甚至整个类或包。如果你缺乏对一个方法或一个类的了解,那你重构它的条件就不充分。即使你有一个天才的计划,你也需要和团队一起设计其中重大的修改。当属于下列情况时,你不该重构对于你来说,它的逻辑看起来过于复杂,你没有花时间去分析它。你不理解为什么前任程序员要这样编写。你着手的是一个很重要的系统,而且时间很紧。你是团队里的新成员,或新接触这个项目,或这种语言。当属于下列情况时,你可以重构现有的代码对它要实现的功能显得过于复杂,并且你分析过它。修改后的代码远比现存的代码逻辑要清晰。你有足够的时间,人手,财力来支持对项目进行回归测试。现有的代码陈旧无效率。无人认领的,写的很烂的代码都属于此类。跟你的一位同事谈论对这部分程序进行重构的好处和存在的风险,你们两个都赞成重构。如何降低重构的风险权衡一下对一段代码进行重构的利与弊,找出降低风险的方法。调试一段你经过重构但却使产品崩溃的代码,这对你来说将会是在这个行业中最有压力的事情。使用自动化的回归测试,快速的验证你的修改。这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准备自动化测试,你应该在做任何修改前建好它。尽量让你的重构处于很短的开发周期,产品更新发布周期也尽可能短。把你重构的代码和其它程序隔离开,这样能让你更容易找到出问题的地方。为你的重构活动准备测试计划,包括回归测试,功能测试,反向测试,负载测试,性能测试和用户确认测试。投入全部精力来研究其中的逻辑,不要分心做其它事情。在需要的地方使用设计模式。不要为了设计模式而增加设计模式。设计模式应该用在合适的时间和合适地方。小粒度重构当你在开封一个方法时,如果你发现其中有一部分可以改进,那你就该考虑它,改进它。整洁的代码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写的很烂的代码我们到处可见。和你的同事讨论它们,当有人要修改你的代码时不要固守己见。重构,然后回归测试,然后才提交代码。没有人希望自己提交的代码会弄垮系统。下面是一些比较有深度的阅读材料。重构:改善既有代码的设计 代码整洁之道 Working Effectively with Legacy Code程序员的职业素养忍住你的欲望,不要试图重构你不理解的代码。多问问题,努力能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把程序写成这样。也许他们有很好的理由。如果你找到一段很古老的代码,很有可能它们是按照古老的方式写的。每天都在新增的API,模式,需求和新领会都会让这些老的方式显得陈旧。不断努力学习新的技术,但不要为了要使用这些技术而过于热心的在重构中使用它们。

⑽ 程序员最容易犯的几个技术上的错误 –

希望可以帮到你,谢谢!

阅读全文

与程序员不要主动重构代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阿里云服务器远程链接不成功 浏览:482
文件系统pdf 浏览:762
原神安卓区服什么意思 浏览:34
贝壳app怎么线上发布 浏览:157
如何挑选安卓系统机顶盒 浏览:53
安卓快充使用有什么注意事项 浏览:909
黑马程序员的云计算网课 浏览:946
endnotestyle文件夹怎么导入 浏览:460
讲解少儿编程演讲会开头 浏览:424
思科交换机基础命令 浏览:497
便签可以设置加密吗 浏览:339
免费漫画app怎么看书 浏览:27
华为笔记本电脑怎么安装抖音app 浏览:412
阿里云国际版试用的服务器怎么搞 浏览:895
java正则表达式工具 浏览:160
oa服务器怎么设置ftp 浏览:10
安卓如何安装obb 浏览:442
QQ聊天记录journal文件夹 浏览:118
苹果公司云服务器地址 浏览:85
加密记事本手机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