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康德“人是目的”是什么意思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
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康德提出了三条最基本的道德命令,这些道德命令是绝对命令。在这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康德的见解:
康德对人的理解与其对历史过程的总体理解密切相关。而且,康德对历史的研究是哲学层面的,而他的目的论又是以对历史的合规律性理解为前提的。
康德的目的论不仅说明“大自然”本身的目的性,更强调突出了人的地位。说明了大自然的目的,正是为了说明人是目的。康德目的论讨的核心其实就是确立人是目的观念。他认为,大自然的目的性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层次的。
② 责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责任:分内应做的事;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
1、使人担当起某种职务和职责。
2、谓分内应做的事。
示例:近代 高晓声 《拣珍珠》:“她是妇女主任,本大队姑娘的思想问题,有责任做些工作。”
3、做不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该承担的过失。
示例:近代 陈登科 《风雷》第一部第五九章:“俺 黄泥乡 ,戴上这么一顶落后的帽子,你们全没有责任哪?”
近义词:负担、义务、职守、 使命、仔肩
(2)责任的命令扩展阅读
一、负担[ fù dān ]
1、承当(责任、工作、费用等):差旅费由所属单位~。
2、承受的压力或担当的责任、费用等:思想~。家庭~。减轻~。
二、义务[ yì wù ]
1、公民或法人按法律规定应尽的责任,例如服兵役(跟“权利”相对)。
2、道德上应尽的责任:我们有~帮助学习差的同学。
3、属性词。不要报酬的:~劳动。~演出。
三、职守[ zhí shǒu ]
工作岗位:擅离~。忠于~。
四、使命[ shǐ mìng ]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比喻重大的责任:历史~。神圣~。
五、仔肩[ zī jiān ]
责任;负担。
③ 什么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
法律分析: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疫情发生以来,从党中央、国务院到地方各部门,在疫情防控、患者救治、科研攻关、物资保障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多地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广大人民群众也积极动员起来,群防群控、联防联控的“一盘棋”全面落子布局。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第十二条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有关传染病的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预防、控制措施,如实提供有关情况。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不得泄露涉及个人隐私的有关信息、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因违法实施行政管理或者预防、控制措施,侵犯单位和个人合法权益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诉讼。
④ 执行上级违法命令的责任认定
法律分析:公务员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但是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听从上级命令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所产生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的是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第六十条 公务员执行公务时,认为上级的决定或者命令有错误的,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者撤销该决定或者命令的意见;上级不改变该决定或者命令,或者要求立即执行的,公务员应当执行该决定或者命令,执行的后果由上级负责,公务员不承担责任;但是,公务员执行明显违法的决定或者命令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⑤ 问一个责任问题 一个主管给大家下达一个命令 大家都去做 然后又一个人做错了 比如材料不小心拿错了
如果是主管下达的是同一个命令,而只有一个人做错了,那这个人负相对大点的责任,而主管也有监督不利的责任,在上司那里应该受同等责任
⑥ 军人谈命令责任担当
命令,军命如山。
强制性。命令(令)是行政公文中最具有强制性特征的文种,一经发布,受令者必须无条件地绝对服从,迅速坚决地执行。
权威性。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有着法定的权威性。命令(令)作为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有强制特征的指挥性下行公文,最集中且最充分地体现了发令机关的这种权威性。
指挥性。指挥性主要是指命令的内容具有指挥下级机关或有关人员行动的功能。
责任是一种使命,一种素质,一种美德,责任高于一切,责任提升绩效。责任感是我们立身做事的基本条件;责任心是我们事业的基石。
“事不避难,勇于担当。”担当,就是勇挑重担、敢于负责。有无担当精神,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尺。高度负责,勇于担当,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精神。军人担当,必须着眼强军目标。实现强军梦,永远是当代中国军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⑦ 康德的四种责任观浅析
康德就阐述了善良意志这一概念,他指出善良意志就是值不值得幸福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许多从各方面看来是善的、并且甚至构成了人的内在价值的一部分的特性的那些东西,都要以善良意志为出发点,否则就有可能变为极大的恶。善良意志来源于理性,理性的真正使命在于产生善良意志,这种意志虽然不是唯一的、完全的,却绝对是最高的善,它作为实践能力去规范或引导人们追求幸福而使用的手段,强调理性具有自由性。康德认为在我们的行为中,“责任”是居于首要地位并且是其他一切行为的条件。
康德认为,责任“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虽然其中夹杂着一些主观限制和障碍,但这些限制和阻碍远不能把它掩盖起来,使它不能为人之所识,而通过对比反而使它更加显赫,发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这也就是说责任是由于尊重规律而产生的一种行为的必要性。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通过三个命题来阐述责任这一概念。
(一)“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
这一命题又被称为责任的动机命题。康德认为只有出于责任的行为才具有道德价值,区分被其他的爱好所驱使的合乎责任的行为是出于责任还是出于其他利己意图并不难,难的是怎样辨别那些既合乎责任而同时又由直接爱好去实行的行为。康德在这里举了四个例子来说明人的行为要具有道德价值“不能出于爱好,而只能出于责任。”这四个例子分别是以下几个。
1.卖主童叟无欺
康德认为商人采取童叟无欺的行为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诚实的,而实际上只是为了自利的意图,因此这一行为并不是道德的。
2.保存生命
康德认为出于本能和爱好维持生命的行为并不能算是道德的,但是,如果生命毫无乐趣可言困境之下,还能不失去信心和苦难作斗争,这样的行为才能被算做是出于责任的,才能算是具有道德内容的。
3.帮助他人
康德认为“尽自己之所能对人做好事,是每个人的责任。”康德认为为了使别人因为自己的付出而具有满足感到幸福和欣慰的行为与对荣誉的爱好一样都是出于爱好而不是出于责任,因此是不具有道德内容的,如果一个人厌恶一件事却仍然选择做这件事才能算是道德的。
4.保证个人的幸福
幸福在康德这里只是人为的社会形象的健康,是人的一种功利性的追求,而道德却是人的自我完善的要求,保证个人的幸福是责任(最起码是间接责任),只有那些“增进幸福并非出于爱好而是出于责任的规律仍然有效,正是在这里,他的所作所为,才获得自身固有的道德价值。
⑧ 公务员执行上级作出的明显违法的命令应承担责任吗
本法第十二条规定,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是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义务。下级服从上级是机关管理的基本原则,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下级必须执行,否则要依法受到惩戒。但同时,该条规定又赋予了下级公务员免责的权利。本条规定从一个角度明确了上下级之间的职责关系,既体现了机关首长负责制的原则,又为下级向上级提出意见和建议,避免由于上级的错误决定和命令造成损失提供了渠道。这条规定有三层含义: 第一,下级执行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时,如果认为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有错误,可以向上级提出改正或撤销该决定或命令的意见; 第二,上级如果仍然坚持原决定或命令的,下级公务员必须执行,执行后果只由上级负责,下级免责; 第三,如果上级的决定或命令明显违法,下级不得执行。如果下级执行此决定或命令,必须承担相应责任。
⑨ 派人办事的命令多指责任的成语
责无旁贷
【解释】:贷:推卸。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示例】:农民向国家交售征购粮是责无旁贷的任务。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⑩ 使命、责任,区别是
责任:应尽的义务;分内应做的事。一般说来,凡是与职务有关的、职务所要求的必须且应该付出的利益,便都因其更强调必须性、强制性、法规性而叫做责任。责任相对含有更重的“人情、道德”色彩,感性性质更重,主观性更强一点。
使命:派遣人去办事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使命相对含有更重的“命令、任务”色彩,理性性质更重,客观性更强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