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节令是一种命令
1 这是毕淑敏的一篇文章。
2 节令在本文中不是命令,它的意思是:
“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这句话是文章中第一次点题,借用老菜农的话引出下面作者引发的对人生的思考。“人生也是有气节的啊!”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由西红杮的生长触发到人的生长过程的思考,内容上更进一层。“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是文章的收束句,作者巧妙将西红杮和人的生命成长过程融合一起,总结全文,使文章的结构更为紧凑。
3 本文作者对人生有节气的看法
①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事情;②人生的心灵的成长与年龄的成长应该同步(或:人应随年龄来表自己,少年应该率真,老年应该稳健。)③年轻与年老都是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必厚此薄彼。
❷ 节令指的是什么
节令即节气时令,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
我国古人将24个节气用音韵组成4句口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在各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也会因为民族差异把不同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
❸ “节令就是一种命令。”
节令就是一种命令。”是的。我们可在端阳看苇叶依依,在中秋品蟹赏月,在大雪纷飞时围炉煮上一壶醇厚的美酒。冬天的西红柿不会有骄阳的热情,而板栗也要在秋日才会格外甘美。然而生活在当下,人们忙碌而疲累。父母们为生活奔波忙碌,我们为学习而扎根教室,幼年背过的“春雨惊春惊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也逐渐退到记忆的墙角——我们,迷失了季节,迷失了自然。
据说早在春秋时期,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就已经形成了对节气的最初认识。而此后的三千多年,二十四节气也是在不断的完善中变成了现在的样子:立春、惊蛰、清明、谷雨。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了望两千多年的历史沧桑,风烟弥漫,所有繁华荣辱,悲欢离合,都混杂在一起,让人难以看透。铁骑悍勇的汉逝去了,如锦的盛唐消散了,凝结血泪的明清陨落了。而只有二十四节气,伴随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农耕一直流传。
❹ 人们常说:“节令是命令。”
“节令是命令”,这是让人们顺应自然规律,而进行农耕、加减服装和劳动、休息。
比如,春天耕种,秋天收获。寒冷加衣,天暖减衣。天明劳动,天黑休息,这些都是“节令是命令”的表现。
❺ 节令是一种命令 阅读题
人们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人们要更改显示在面对真实存在的自然法则,是不可能的。
❻ 节令是一种命令
我们中国有24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处暑前后,我回老家探望母亲。母亲的院子里种了几株玉米,长势参差不齐,有两棵植株较高,玉米粒儿也饱满,我们便掰了,煮着吃了。有几个玉米棒子比较小,还在努力生长着。
一天早晨,母亲看着那几个玉米棒子说:“处暑不出头,割了喂老牛。还好它们都已经出头了。”母亲很是欣慰,边说便笑着。
我仔细看看那些小玉米棒子,它们都已经抽出青丝,青丝已渐渐转红、转成褐色,也就是它们已经结了种子,只是要晚熟一些,个头小一些罢了。
9月7号已经过了秋天的第三个节气——白露,八月十五之后就会迎来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有关秋分的农谚有:
“秋分见麦苗,寒露麦针倒。”
“秋风收花生,晚了落果叶落空。”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对于农民来说,节令果真是一种命令,趁着好时节,适时地播种,适时地收获,不宜早也不宜迟,才能有更好的收成。
节令是一种命令。 对人生而言,更需要在年少时好好学习,播下希望的种子,并立志去辛勤耕耘。到了收获时节,才能硕果累累,考入理想的高中、大学,甚至再考研、考博,继续深造,将人生的学习阶段发挥得淋漓尽致,也能将自己的人生打造得更加圆满,步步为赢!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错过了人生的黄金学习阶段,到了白发暮年,只能徒留伤悲。
❼ 节令是什么意思
“节令”节气时令的意思,指某个节气的气候和物候。廿四节气科学地揭示了天文星象与自然节律的变化规律,它将天文、农事、物候和民俗实现了巧妙的结合,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在我国一些地方会把一部分的节令当作节日来过。四时节令指得就是按季节之序,所施行的仪式和节庆。
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和太平洋的西岸地区,有着巨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从而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典型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是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混合型。冬季受来自内陆的干冷气流的影响,天气寒冷,干燥少雨;夏季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的影响,高温潮湿多雨。光照充足、降水丰沛、高温湿润的雨热同期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水热搭配好,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廿四节气不仅是指导农耕生产的时节体系,更是包含有丰富民俗事象的民俗系统。在漫长的农耕社会中,廿四节气发挥着重要作用,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衍生出大量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诸如立春(岁节)、清明、秋分(仲秋节)、冬至等一些节气既是自然节气也是民间重要节日。几乎每个节气也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节气习俗活动。遵循传统“天人合一,顺应四时”的理念,以二十四节气为中心,还形成了丰富的养生习俗。对人们来说,二十四节气不仅是一种时间体系,更是一套具有丰富内涵的节令民俗系统。
❽ 节令是一种命令的内容和主旨
内容
叙述买菜及讨教菜农一事,由蔬菜的生长转向对人生成长的论述,借节令来谈人生,从生活小事自然过度到人生哲理,大自然决定了万物的生长和消亡的季节规律,人们在收获和享用大自然馈赠的时候也要遵守自然的基本法则,否则纵算费尽心机也是瞎忙活。
主旨
节令是一种自然规律,我们要像执行命令一样地遵循自然规律行事。
节令是一种命令
毕淑敏
①夏初,买菜。老人对我说,买我的吧。看他的菜摊,好似堆积着银粉色的乒乓球,西红柿摞成金字塔样。拿起一个,柿蒂部羽毛状的绿色,很坚硬地硌着我的手。我说,这么小啊,还青,远没有冬天时我吃的西红柿好呢。
②老人很明显地不悦了,说,冬天的西红柿算什么西红柿呢?分明是吃药啊。我很惊奇,说怎么是吃药呢?它们又大又红,灯笼一般美丽啊。老人说,那是温室里做出来的,先用炉火烤,再用药熏。让它们变得不合规矩的胖大,用保青剂或是保红剂,让它们比画的还要好看。人里面有汉奸,西红柿里头也有奸细。冬天的西红柿就是这种假货。
③我惭愧了。多年以来,被蔬菜中的骗局所蒙蔽。那吃什么菜好呢?我虚心讨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乐得教诲我。口中吐钉一般说道——记着,永远吃正当节令的菜。萝卜下来就吃萝卜,白菜下来就吃白菜。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夏至那天,太阳一定最长。冬至那天,阳光一定最短。你能不信吗?不信不行。你是冬眠的狗熊,到了惊蛰,一定会醒来。你是一条长虫,冷了就得冻僵,会变得像拐棍一样不能弯曲。人不能心贪,你用了种种的计策,在冬天里,抢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长的菜,夏天到了,怎么办呢?再吃冬天的菜吗?颠了个儿,你费尽心机,不还是整个瞎忙活吗?别心急,慢慢等着吧,一年四季的菜,你都能吃到。更不要说,只有野地里,被风吹绿的菜叶,太阳晒红的果子,才是最有味道的。
④我买了老人家的西红柿,慢慢地向家走。他的西红柿虽是露地长的,质量 还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话,浸着一种晚风的爽凉,久久伴着我。阳光斜射在网兜上,那略带柔软的银粉色,被勒割出精致的纹路,好像一副生长的印谱。
⑤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春天到了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种。秋天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 获。夏天游水,冬天堆雪。快乐的时候欢笑,悲痛的时分洒泪。
⑥少年需率真。过于老成,好比是用了植物催熟剂,早早定形,抢先上市,或许能卖个好价钱,但植株不会高大,叶片不会密匝,从根本上说,该归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轻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让人疑心脑幕的某一部分让岁月的虫蛀了,连缀不起精彩的长卷,包裹不住漫长的入生。
⑦世上有句话——您看起来比实际的岁数年轻,听的人把它当作一种恭维或是赞美,说的人把它当作万灵的廉价礼物。我总猜测这句话的背后,缩着上帝的一张笑脸。比实际的年龄年轻,就分明是好的,美 的,值得庆贺的吗?
⑧小的人希冀长大,老的人期望年轻。这种希望变更的子午线,究竟坐落在哪一扇生日的年轮?与其费尽心机地寻找秘诀,不如退而结网,锻造出心灵与年龄同步的舞蹈。
⑨老是走向死亡的阶梯,但年轻也是临终一跃前长长的助跑。五十步笑百步,不必有过多的惆怅或是优越。年轻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显出对某道工序的青睐或是鄙弃,那是对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种浅薄而愚蠢的势利。人们可以濡养肌体的青春,但不要忘记心灵的疲倦。
⑩死亡是生命最后的成长过程,有如银粉色的西红柿被摘下以后,在夕阳中渐渐地蔓延成浓烈的红色。此刻你只有相信,每一颗西红柿里都预设了一个机关,坚定不移地服从节气的指挥。
❾ 节令是一种命令
一件生活的小事,蕴含着人生的睿智和机巧,作者细笔宛转,从蔬菜生长有自己的时令,栽培和食用都应尊重季节的规律,进而引出人生也有自己的节气,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不同的耕耘,结尾再次回扣,表达了应当尊重生命的流程,才是真正懂得生命的意义的感悟,读来余味悠长...
此外,文章标题明示文章旨意,一目了然,不遮掩,不绕弯,题旨自然表露,文章从蔬菜的时令和人生的节气两个方面,紧扣题目写作,选材精炼,引申恰当,关键处一语中的,“节令节令,节气就是令啊!”“人生也是有节气的啊!”使文章含蓄而不隐晦,读来明朗快意,又深刻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