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么理解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和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按照看来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的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这种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任何法律的功利,都应由其促进相关者的愉快、善与幸福的程度来衡量的。
康德的绝对道德律令:指总是按照那些同时可以成为普遍规律的规则行事。绝对命令是善良意志的自律,绝对命令是针对假言命令而言的,假言命令以经验为基础,是有条件的,而真正的道德命令是绝对的。这一命令适用于所有人,绝对命令无须涉及其他目的,其自身就是必然的一个行动。
(1)康德道德命令扩展阅读
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的意义:
1、功利主义首先是判断一个行为对错的标准,通过两个要素,快乐和痛苦去判断。边沁: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强有力的主人的控制之下:痛苦和快乐。只有他们才能向我们指出应当做什么,并决定了会做什么。
2、人的行为是遵循一个苦乐原则的,这也是人本性的一种倾向—追求快乐,逃避痛苦。边沁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他的功利主义学说,他的功利主义本质就是一种快乐主义。
3、功利主义的的这个功利是一种功效,是对快乐和幸福功效的追求,对痛苦功效的逃避。
4、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个人为出发点的,但归宿是社会。
2. 康德法律道德的名言
1、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康德
2、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3、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4、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康德
5、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康德
6、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7、生得伟大者,笑对无常。——康德
8、大海之所以伟大,除了它美丽、壮阔、坦荡外,还有一种自我净化的功能。——康德
9、谁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康德
10、哲学的义务是,去除因误解而生的幻想。——康德
11、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康德
12、天才是创造前无古人的业绩第一个——康德
13、自由不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想不干什么就不干什么。——康德
14、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无止境的欲望。——康德
15、最好的享受就是工作。——康德
16、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康德
17、自杀是可恶的,因为上帝禁止这样做;上帝禁止自杀,因为这样做是可恶的。——康德
18、给我物质,我就用它造出一个宇宙来。——康德
19、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康德
20、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21、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22、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康德
23、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24、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顶浩瀚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的道德法则。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康德
25、男人是容易被考察的,女人却并不泄露自己的秘密。——康德
26、发怒,是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康德
27、美,是没有目的的快乐。——康德
28、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没有罗盘而航行。——康德
29、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康德
30、所谓的宗教,是指我们的一切义务都要当做上帝的命令而言。——康德
31、只要你尽职尽责,人们都会由衷地对你尊敬。——康德
32、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开始于感性,然后进入到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没有比理性更高的东西了。——康德
33、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康德
34、三样东西助于缓解生命的劳累:希望,微笑和睡眠。——康德
35、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康德
36、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康德
37、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
38、工作是使生活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康德
39、人就是现世上创造的最终目的,因为人乃是世上唯一无二的存在着能够形成目的的概念,是能够从一大堆有目的而形成的东西中,借助于他的理性,而构成目的的一个体系——康德
40、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自己。——康德
41、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感觉到了空气的阻力,它或许会想象,它在真空里将飞行得更为轻快。——康德
42、对孩子的要求,如果没有充分的理由加以拒绝,就应该给予满足;如果有不答应这种要求的理由,那就不允许他耍赖。一旦拒绝,就不要改变。——康德
43、这个令人肃然起敬的“人格”观念,一面使我们从头注意到自己的行为同它有欠符合,并因些挫抑了我们的自负心,同时却使我们明白地看出了我们的天性的崇高;这个观念就是在极平常的人类理性方面也是自然发生、显而易见的。凡稍知廉耻的人不是有时会发现,他原来可以撒一次无伤大雅的谎,以便摆脱某种可厌之举。甚或为其可爱可敬的友人求得某种利益,可是他却仅仅因为害怕暗自鄙弃,而毕竟不曾撒谎吗?一个正直的人只要废弃职责,原可摆脱某种惨境,而其所以能够不辞辛苦,坚持下去,不是由于他自觉到这样才可以身作则,维护人的尊严,加以尊崇,才可以内省不疚,不怕良心谴责吗?——康德
44、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利用的工具——康德
45、有学问,然后有先见;有先见,然后能力行。——康德
46、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而且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康德
47、酒能使人出语轻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为一种道德的性质成为搬运率直之心的物质——康德
48、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49、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康德
50、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失衡。——康德
3. 康德“人是目的”是什么意思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
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康德提出了三条最基本的道德命令,这些道德命令是绝对命令。在这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康德的见解:
康德对人的理解与其对历史过程的总体理解密切相关。而且,康德对历史的研究是哲学层面的,而他的目的论又是以对历史的合规律性理解为前提的。
康德的目的论不仅说明“大自然”本身的目的性,更强调突出了人的地位。说明了大自然的目的,正是为了说明人是目的。康德目的论讨的核心其实就是确立人是目的观念。他认为,大自然的目的性不是单一的,而是有层次的。
4.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么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为:普遍的行为法则,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详见《实践理性批判》)……以下,我参照一些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 1、普遍的行为法则——“要只按照你同时认为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后来康德又对此准则做了一点延伸,即“你的行动,应该把行为准则通过你的意志变为普遍的自然规律。”这一经过变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为准则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时,强调了如何实现准则向法则转变的关键在于人自身的意志,法则体现着对意志的命令,准则则体现着意志的选择,那么当我们回忆起定言命令表达着的是自身即为意图目的,而不是作为其他目的的手段时,我们知道了与这个道德律令相关联的意志就只能是我们的善良意志了。因为“善良意志,并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并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于达到预定的目标而善,而仅是由于意愿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该律令是在保证普遍性同时解决实践原则的质料问题,即目的的依据。康德指出,人之作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为自在目的而存在着的,在任何时候都只能被当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国中是有尊严而不是仅有价值的。正因为人是最终的自在目的,人类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这才促使我们将道德律令看作是行为的直接决定者,道德毕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3、意志自律——服从定言命令的人类自身就是道德规律的立法者。任何规律皆为自由的,道德规律亦不例外。人类正是在立法的参与过程中,体现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严、人的法则也因透显着与规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为彻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并不由于他服从道德规律,而是由于他是规律的立法者,并且正因为如此,他才服从这一规律。……既不是恐惧,也不是爱好,完全是对规律的尊重,才是动机给予行为以道德价值。只有在其准则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条件下才是行动的意志,才是人们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对象。人类的尊严正在让他具有这样的普遍立法能力,虽然他同时也要服从同一规律。”对道德律的尊重最终实现的是对人性自身尊严的尊重,这样的一个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从的规律。
5.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条法则是什么
康德的道德律令体现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则之中。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强调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它体现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义和人文情怀。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善良意志作为自己的主人服从自己的立法,从而实现真正的自由。
(5)康德道德命令扩展阅读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罗以及托马斯,阿奎那等对此都作过探讨。早期称为“未写出的法律”,主要表现为“黄金定律”,即《圣经》中耶稣的箴言:“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
法国伏尔泰认为,根据道德的自然规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别人对待你那样去对待别人。
圣多玛斯以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内容和原则是“行善避恶”,这是人类原始而基本的伦理经验。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类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会生活、基本人权……等。
台湾当代学者王臣端认为:伦理生活的最大规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础根据理智指导生活,并认为道德律的最大原则是“行善避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马克思主义反对从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恒”的道德律。
6. 康德绝对命令三条原则是什么
要只按照你同时也能成为普遍规律的准则去行动。
解释:这是道德原则形式上的可普遍化要求。以定言判断表示的绝对命令,作为一个先天的综合命题,它的必然性,不是来自前提,也不是来自经验,其必然性、约束性、强制力只能来自行为准则符合规律的普遍性。在此条件之下,“我应该做什么”,主语人称的置换丝毫不会影响宾语的内容。
不论是谁,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把自己和他人仅仅视为工具,而应该永远看作自身就是目的。
解释:这是道德准则质料方面的要求。它是依据第一条准则推衍出来的。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存在本身就是目的,具有价值。因此,以普遍化原则推之,他也应该同样地对待其他理性存在者。
全部准则通过立法而和可能的目的王国相一致,如像自然王国一样。
解释:这是从整体上对全部准则作完整的规定。它所表达的涵义实际上就是“意志的自律”:人既是道德法则的制定者,又是其执行者。故而,人是自由的。动物听任本能的摆布,而人则由道德律统率,克服欲望的支配从而使人超脱于动物。诚如梯利所言:“道德规律表现人的最内在的自我,道德规律是他的命令,是每一个有理性的人的命令。人要求遵守道德规律,也就是他的自律。
拓展:
德国哲学家康德用以表达普遍道德规律和最高行为原则的术语。又译定言命令。"命令"即支配行为的理性观念,其表述形式有假言和定言两种。其经典表述为,除非愿意自己的准则变为普遍规律,否则你不应该行动。
7. 康德的道德观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
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
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是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你就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7)康德道德命令扩展阅读: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从感性开始,经过知性,最后以理性告终。由于知性以感性为基础,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获得的知识,一方面只涉及现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识: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没有达到最高最后的统一。
理性是人类认识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识的“彻底性”一一不仅要追求关于现象的经验知识,而且要超越经验界限,去追求“终极”、“完备”、“绝对”等等不受任何条件限制的东西。
8. 怎样理解康德的三个绝对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个人行为的标准必须可以成为普遍规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为必须把人当作目的,而不是当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个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颁布普遍规律的意志,即道德主体不受外界因素制约,为自己规定法则。
道德律令,是德国康德用语。指先天的可作为道德基础的普遍法则与条件。
(8)康德道德命令扩展阅读
康德的批判哲学认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个人的、特殊的、经验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断之上的先验规则之上。只有从纯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来的先验规则,才能适用于所有的时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规律是道德建设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绝对命令的形式出现,说明它是强制性的。康德认为人不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质欲望的诱惑。他们必须克服这种强迫形式的经验欲望。
9. 如何理解康德说的“人就是人,而不是达到任何目的的工具”这句话
康德是理性主义的,他主张人有用自己的理性判断思考判断的能力,而工具没有,所以康德认为“人非工具”.
"人是目的"是康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构成了整个伦理学系统的基础,是他的伦理学中最具进步性和现实性的成果之一.人是唯一具有理性的动物,理性决定了人之为人和人的道德价值,因此人是最神圣的.理性以自身为目的,而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本身就构成了自身的目的,但是康德并没有完全否定人作为手段的一方面,他用意志自律来达到了两者的统一.人的意志自律,也就是自由,自由是人的本质,人有了自由才使道德成为可能. 康德提出了三条最基本的道德命令,这些道德命令是绝对命令。在这三条最基本的绝对命令中,“人是目的”是中心。
10. 康德关于道德的名言
学家康德名言名句大全关于道德的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康德
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人不能被判为奴,他只能自认为奴。
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康德
所谓宗教,就是把我们的义务的一切都看作是神的命令——康德
对自然美抱有直接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康德
有两样东西,我思索的回数愈多,时间愈久,它们充溢我以愈见刻刻常新、刻刻常增的惊异和严肃之感,那便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能充实心灵的东西,乃是闪烁着星星的苍穹,以及我内心的道德律。——康德
哲学无法教授,哲学永远是思想者的事业。
我不是教给你们哲学,而是教你们如何进行哲学思考
当爱情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资格去享用它,当我需要爱情的时候它却离我而去。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理性一手拿着自己的原理,一手拿来着根据那个原理研究出来和实验,奔赴自然。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我是孤独的,我是自由的,我就是自己的帝王。
诚实比一切智谋更好,因为它是智谋的基本条件。
羞怯是大自然的某种秘密,用来抑制放纵的欲望。它顺乎自然的召唤,却永远同善、德行和谐一致。
不学会幽默和风趣,人就太苦了。
敬重始终只施于人,而决不施于物。事物能在我们心中唤起禀好,而且如果它们是动物(比如马、犬等),甚至唤起爱怜;它们也能唤起恐惧来,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们绝不会在我们心中唤起敬重来。……丰特奈尔说:在贵人面前,我的身子虽然鞠躬,而我的内心却不鞠躬。我还可以补充说一句:如果我亲眼见到一个寒微平民品节端正,而自愧不如,那么我的内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论我愿意与否,也不论我怎样趾高气昂,使他不敢忽视我的高位。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想要成就大事业,要在青春的时候着手。
世上最奇妙的是我头上灿烂星空和内心的道德准则。——康德
我们越是忙越能强烈地感到我们是活着,越能意识到我们生命的存在。
良心是一种根据道德准则来判断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是一种本能。
遇到缺德事不立即感到厌恶,遇到美事不立即感到喜悦,谁就没有道德感,这样的人就没有良心。谁做了缺德事而只害怕被判刑,不由于自己行为不轨而责备自己,而是由于想到痛苦的后果才胆战心惊,这种人也没有良心,而只有良心的表面罢了。但是,谁能够意识到行为本身的缺德程度,而不考虑后果如何,却是有良心的。
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
那最神圣恒久而又日新月异的,那最使我们感到惊奇和震撼的两件东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康德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康德
继续阅读
“一梦江湖”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