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潜伏》中,吴敬中为何要命令部下将家人接来一起
抗战胜利了,很多基层的官兵(天津站长也属于基层军官)都认为,天下该太平了,应该享受天伦之乐啦。再者,八年抗战,军人们奋勇杀敌,女眷们默默支前,也该享享福啦。至于做人质?以及后来的两党斗争,那不是他们这一级军官所能意料到的。
B. 莫遣旁人惊去(遣)意思
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辛弃疾发现了这些顽皮的村童,却毫不生气,反而命令家人:不要去惊动这些可爱的孩子!他自己则找了一个僻静的地方躲了起来,安闲地看着孩子们把刚熟的梨枣打摘个够。
遣:
派人
C. 当被家人欺负怎么办,是你会怎么做
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什么叫做亲人,能伤害自己越深的越是至亲的人,先不要看成欺负自己的人是亲人。设想世界上有很多无赖,这些无赖在外面恭维别人不敢得罪别人,回到家就是皇帝命令家人欺负家人找存在感,这些人渣抽烟、喝酒、赌博、嫖娼,这种混蛋欺负家里人需要道理吗。跟这些混蛋讲道理有用吗?家和万事兴不是不想去和睦幸福的生活,不是自己去选择生活而是生活在压迫,并且没有底线;
大事明白小事糊涂,首先不管自己是被无意或有意的欺负,毕竟是一个家庭,如果问题不大不是经常有能算就算了吧,如果家人确实是过于自私(有的父母确实不太在乎或压根不关心子女,我读书亲戚问读初几,父亲都答不上),自己也确实是无法接受(有人或许会说:“我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有时候确实是灾难会从天而降,好人不一定会一生平安),
个人建议:家庭始终是家庭,自己能接受是过,不能接受也是过。事态明朗,家庭状况就是这样,也不用试图去改变什么了,改变别人是愚蠢的不如改变自己,努力赚钱,等有了经济能力自己另外建房买房和家人分居,多年相处实践证明在一起就是伤害,帮忙就是拖后腿,分开各自有各自的生活习惯。但不代表分居就是断绝关系,跟家人没有感情但却依旧保持亲情,时常带礼物去探望,即使以前家人亏待自己,但经济上该给的要给足,有能力要多给。别人不仁不代表自己也要学他们;
在自己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分居之前,尽量不要去发生矛盾。但不代表自己任由家人欺负,矛盾、代沟不可化解又必须要面对的情况下处理原则是:不与对方说话,对方说话或者安排自己做什么也不理会,对方过分强制干涉或者殴打自己可以给对方一些惩罚,如果对方是欺软怕硬,可以就地体罚殴打对方(方法是:简单、粗暴、快速、在不致残的情况下尽量下手重一点,或者说下手不能太轻,目的是让欺软怕硬的对方有个深刻的印象,以结束或减少自己以后的麻烦。暴力不好,但是长痛不如短痛。有些事迟早都是要面对的,一打三分低,打骂别人是对他人的惩罚,对自己也是一种伤害)因为无赖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如果总是不反抗,对方就会没有顾虑习惯性欺负自己,所以反抗不是自己的本能而是一种无奈的自我保护;有的人会说为什么不报警或者去找自己的亲戚让他们劝阻。有一种事不关己的办事原则叫做息事宁人、好好先生。上小学时从不主动去惹事,被班里恶霸欺负无奈找老师希望可以得到公平对待,以后可以安心学习,但每次明明自己都是被动的被欺负,可是每次结果都是:“两个人都有错,你不该这样,你也不该这样,以后你们不能再犯了。好了回去上课了”。但是切记下手要有分寸,尽量不用重物、铁器、砖头;
如果(过分强制干涉或者殴打自己)自己的家人性格是软硬不吃,性格暴躁。就只能报警处理了;
如果以上都不能解决或有效缓解家庭矛盾,就只有两个办法了。一是忍。二是如果确是忍不住了,就放弃家庭自己情愿流浪做乞丐或者饿死也不接受那卑微的施舍。也不用怪谁、恨谁,只怪自己没有能力而需要依靠别人才能赖以生存。别人给一斗米我们会感激别人。别人每天给一斗米自己就会习惯,哪天别人不给一斗米了,自己就会埋怨今天为什么不给一斗米了。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自己的路,,但求无愧于心就好,,
D. 为什么经常心里堵的慌,一听到父母大声说话就烦得要死,很想去骂他们,特别是我妈经常挑我爸工作上的毛病
和她促膝长谈一次,告诉她:你太强势,得理不饶人不对,何况没理也不饶人呢?没谁愿意和泼妇生活在一起!我爸不是懦弱,我也不是不想和你吵,我爷俩都怕别人笑话,都很珍惜现在的家庭,都很爱家人,更不想伤害家人,你能不能给我爸做男人的尊严,能不能给这个家包容和温馨?你在家人面前强势有意思吗?你一次次伤害的可都是最亲的人!
E. 李渊有几个嫡子呢
李渊的夫人是窦氏,北周神武郡公窦毅之女,从小聪慧刚毅,颇有才华,母亲是宇文泰的第五女儿,姻亲的原因,从小深得宇文邕的喜爱,杨坚以隋代周,她流涕不已,痛恨不能为舅氏报仇,与李渊的结合,还有一则雀屏中选的风流韵事,嫁到李家后,持家有方,受到上下敬重爱戴,生下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平阳昭公主四男一女,由于李渊之后再无立正妻和皇后,这四子一女就是嫡出。
老四元吉,一看就与元享利贞等易学有关,李元吉出生时,其母窦氏看了他的长相很厌恶,命令家人将他抛弃,侍女陈善意表面听从,却偷偷将他抱回家抚养,等到李渊出征回家,就把经过禀告,李渊还算爷们,不大相信面相之说,把元吉抱回家。有此前缘再来看这个名字就很好理解了,元有大的意思,比如元朝国号为元,就是取大哉乾元之意。又有开始的意味,结合后面的吉字就明白了,取名元吉,寄托李渊对儿子的祝福,抱回家养育之后,就开始逢凶化吉和大吉了。
F. 孔雀东南飞主要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时期。少女刘兰芝自幼便习女红,善弹琴,能诵诗书。十七岁嫁给焦仲卿为妻,日夜辛劳,勤于家务,却不为婆婆所容,于是就去信给正在庐江郡府做小吏的丈夫,诉说不堪忍受之苦。仲卿回来为妻子求情,却遭母亲斥责,并令其休妻另娶。
仲卿长跪,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母亲大怒。因仍要赶回郡府任上,仲卿只得先请妻子回娘家,暂避一时。兰芝自然明白,如此一别,类乎休弃,今后恐难再见,便将自己常用的香囊、妆奁等物留给仲卿以作纪念。
鸡鸣天亮,兰芝精心梳妆之后,上堂别过婆婆和小姑,流泪登车而去。此时仲卿已等候在大道旁,夫妻相见。两情依依,低头耳语道:“誓天不相负。”
刘兰芝被遣回家十余日,县令即派媒人来为其子求婚,被兰芝婉言回绝;又数日,太守也托郡丞登门提亲,明言太守的五公子尚未婚配,愿与刘家结为百年之好,又被谢绝。
这下早惹恼了兰芝那位性情雷暴的大哥。兄命难违,兰芝被逼迫不过,只得一切任人安排。那边媒人回报,说刘家已允婚事。恰好三天过后便是良辰吉日,太守马上四处派人备下金帛彩礼,人马舟车,以便早日完婚。仲卿在任上闻知此变,急忙乞假告归。
第二天,兰芝整日默默无语,只是和泪裁衣。忽听得一阵熟悉的马嘶声,出门遥相望,知是故人来。兰芝手抚马鞍,一一诉说原委。仲卿提及当日誓言,二人只好相约“黄泉下相见”。
各自回家去了。仲卿回家后对母亲说道:“今天大风吹折了树木,院子里的兰花上结满了严霜;孩儿的性命犹如西山的落日,母亲今后一人,要多多保重”,遂再拜长叹而去。
这一天,迎亲的车马格外热闹,新妇已进门。黄昏后人群渐渐散去,夜深沉,万籁无声,兰芝揽裙投水自尽。仲卿得知,徘徊树下,亦自缢殉情。后两人合葬于华山旁。
(6)命令家人扩展阅读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后人盛称它与北朝的《木兰诗》为“乐府双璧”。作者不详。
《孔雀东南飞》的写作年代,历来有所争论。根据此诗“小序”,应是汉末建安时代的作品,故属“汉乐府”范围。
《孔雀东南飞》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今安徽怀宁、潜山一带)的一桩婚姻悲剧。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因诗的首句为“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故又有此名。
全诗350余句,1700余字。主要讲述了焦仲卿、刘兰芝夫妇被迫分离并双双自杀的故事,控诉了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歌颂了焦刘夫妇的真挚感情和反抗精神。
《孔雀东南飞》在艺术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已臻成熟,其主要表现为:一、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艺术形象。
作者不仅写出了人物性格中的个性,而且写出了他们性格中所特有的复杂性,有血有肉兼有神,可歌可泣又可信,这决非短小的抒情诗和一般的叙事诗所能达到的境界,这种艺术造诣是当时其他叙事诗中所看不到的。二、故事情节完整,矛盾冲突不断。
《孔雀东南飞》通过描叙人物性格之间的冲突,把普遍存在于当时社会中的矛盾现象集中概括,从而通过一个家庭,反映一个社会,使这首诗成为复杂社会的写真。
这又是当时其他叙事诗所无法企及的。三、语言通俗化、个性化,明白如话而又神情毕肖。清代陈祚明曰:此诗“佳处在历述十许人口中语,各各肖其声情,神化之笔也”,这的确说出了《孔雀东南飞》的语言艺术所达到的高水平。
G. 出自古代故事程门立雪
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有很多都是有教育意义的。那么出自古代故事程门立雪讲了什么呢?让我们来了解下吧。
出自古代故事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的典故
“程门立雪”这个故事,说的是宋代学者杨时和游酢向程颢程颐拜师求教的事儿。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出自宋代着名理学家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一生立志着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备受欢迎。
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就去拜见当时着名的哲学程颐。到了程颐家,可是门上的小书僮对他说:“程颐先生正在书房坐禅,你还是先回去吧,过两天再来。”
杨时回答说:“没关系,我在这里等一会儿好了。”
那个小书僮见杨时不肯走,也就不再理他,自己进去了。
过了一会儿,天上下起了鹅毛大雪。小书僮出来对杨时说:“这位相公,天上开始下雪了,你还是赶快回去吧,等改天天气好了,你再来见先生吧!”
“没关系,小兄弟,我还是在这里等先生坐禅结束吧!”杨时坚持站在雪地里等候程颐结束坐禅,好向他请教问题。
“谁知道先生什么时候结束坐禅呀?也许他今天一个下午都会坐禅呢!先生经常是这样的。”小书僮好心地提醒杨时。
“没关系。麻烦你等程颐先生坐禅结束以后,替我通禀一声,就说杨时在门外恭候先生教诲。”杨时仍然执意要在程府外等候。
“那么大的雪,你怎么能一动不动地站在雪地里呀?不如到屋子里来暖和暖和吧!”小书僮看到外面实在太冷了,而杨时站在雪地里一动都不动,不由地动了恻隐之心,于是想请杨时到门厅里烤烤火,避避风雪。
“不,小兄弟,我非常感谢你的好意。但是我还是在外面等好一点,你请进去吧。”杨时谢绝了小书僮的好意,仍然站在府门之外,顶着凛冽的北风和纷纷扬扬的大雪,连动都不动一下。
等到程颐坐禅结束,小书僮立即把杨时在门外冒雪静侯先生的情形向程颐禀报。
程颐一听此事,马上问:“这个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吗?”
“禀先生,这个叫杨时的年轻人,现在还在门外。”小书僮回答说。
“快,快,快开门。不知他是不是冻坏了。待老夫亲自出门去接这个年轻人进来。”程颐吩咐小书僮赶快搀扶他出去看杨时。
等到小书僮把门打开,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原来外面的雪已经积了一尺多深了,而杨时仍然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连脚都没有动一下。
“快,快!你们快把杨相公扶进屋子里来。”程颐命令家人道。
“嗨,你这个年轻人,怎么那么傻呢?改天再来不就是了!”程颐一边要家人抬着杨时到书房里去,一边连声地责怪着杨时。
“不!晚生既……然要向……前辈请……教,当然……应该……恭恭……敬敬地……在门外等……着。”杨时冻得浑身直发抖,说话时也直打颤。
程颐见杨时求师心切,又那么懂礼貌。心里非常高兴,就收下了杨时这个门徒,而且还把自己哲学思想的精髓全都教给了他。
后来杨时果然学有所成,成了国家的有用之才。
后来,“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这个故事,就叫“程门立雪”。在宋代读书人中流传很广,后来形容尊敬老师,诚恳求教,人们就往往引用这个典故和这句成语
关于程颐的个人学说
程颢与程颐一起,创立了“天理”学说。程颢曾说过:“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3]。
“理”因此成为二程哲学的核心,宋明理学也就从此得名。二程兄弟所谓的“理”,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则,也是指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它]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一切具体事物。[这就把儒家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达了出来,中国上古哲学中“天”所具有的本体地位,现在开始用“理”来代替了,这是二程对中国哲学的一大贡献。
在程颐的哲学中,对孔子的“仁”学有新的发展。他认为,“大抵尽仁道,即是圣人”。又说:“学者须知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他把先秦儒家“仁学”所强调的爱人、博施济众、克己复礼等,进一步发展成为与“万物为一体”的境界,认为前者还只是仁的“用”(表现),后者才是仁的“体”(根本)。这一思想与张载的“民胞物与”思想有相通之处。
在修养方法方面,程颐提出了“定性”的理论。所谓“定性”实际就“定心”,即如何使人做到内心的安宁与平静。他认为,要使内心平静,不受来自外部事物的干扰,就应该虽接触事物,却不执着、留恋于任何事物,“内外两忘”,超越自我。这一“定性”的理论,是程颢发挥了孟子的“不动心”思想,也吸取了佛、道二教的心理修养经验后而成的。
程颢和程颐的思想,人们一般统称为二程之学,实际上两人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程颢比程颐更注重个人内心的体验。有的学者认为,程颢的思想是后来陆九渊“心学”的源头,程颐的思]想则后来朱熹“理学”的源头[。程颢一生没有专门的学术着作,他的讲学语录及一些书信,诗文,被后人与程颐的着作合编在一起而为《二程全书》,今有校勘标点本的《二程集》。
程颢、程颐兄弟,思想体系同中有异。二程将易学的发展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伊川易传》为义理易学诠释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程氏易传》是伊川易学的精华,它继承了王弼义理派易学传统,将儒家解《易》推阐发挥到极致,可以说是集义理派着作之大成,并对朱熹易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说王弼易学是魏晋玄学、易学兴起的重要标志,那么,程氏易学则实现了由王弼易学道家化、玄学化的义理向儒家义理的转变。
H. 夏姬是怎么死的
夏姬,春秋时郑穆公之庶女。初嫁子蛮。子蛮早死,继为陈国大夫夏御叔之妻,生子徵舒。御叔死,她与陈灵公、大夫孔宁、仪行父等人私通。徵舒怒,射杀灵公,孔宁等奔楚,请楚师伐陈。她被楚庄王所俘,送给连尹襄老为妻。于襄家与襄子通奸。后襄老战死,她从申公巫臣谋,托词归郑,后申公巫臣反楚,娶以奔晋。 历史上还有一个夏姬是秦国秦孝文王的小妾,秦庄襄王生母,秦始皇嬴政亲祖母。早逝,生卒年不详。编辑本段生平简介初嫁 东周时期,陈国有个大夫叫夏御叔,食采邑于株林,娶郑穆公的女儿为妻,名叫夏姬。夏姬生得蛾眉凤眼,杏眼桃腮,狐色狐媚,妖淫成性。少女时即成为兄长与国内权臣染指的对象。传说在她及笄之年,梦见一个伟岸异人,星冠羽服,自称上界天仙,与她交合,教她吸精导气的方法,名为“素女采战术”,能使女人欲老还少。夏姬从而也得知了返老还童、青春永驻的采补之术。 她未出嫁时,便与自己的庶兄公子蛮私通,不到三年,公子蛮死去,她就嫁给夏御叔,夏姬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夏姬嫁给夏御叔不到九个月,便生下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儿子,虽然夏御叔有些怀疑,但是惑于夏姬的美貌,也无暇深究。这个孩子取名夏南(即夏征舒,字子南)。夏南十二岁时其父病亡,夏姬隐居株林。夏御叔壮年而逝,有人就说是死在夏姬的“采补之术”。夏姬成了一个不甘寂寞的寡妇,花开花落,独守空闺。 风韵犹存 这夏姬年近四十,仍是云鬟雾鬓、剪水秋眸、肌肤胜雪。没有多久,经常进出株林豪华别墅的孔宁与仪行父,先后都成了夏姬的床幕之宾。孔宁和仪行父与御叔关系不错,曾窥见夏姬的美色,心中念念不忘。孔宁从夏姬那里出来,里面穿着从夏姬那里偷来的锦裆,向仪行父夸耀。仪行父心中羡慕,也私交夏姬。夏姬见仪行父身材高大,鼻准丰隆,也有相与的心思。仪行父广求助战奇药以媚夏姬,夏姬对他越发倾心。 话激灵公 一天仪行父对夏姬说:“你赐给孔大夫锦裆,今天也请你给我一件东西以作纪念。”夏姬嘻嘻笑着说:“锦裆是他偷去的,不是妾所赠。”又附耳说:“虽然同床共枕,也有厚薄之分。”于是解下她穿的碧罗襦赠给仪行父。仪行父自此往来更密,孔宁不觉受到冷落。孔宁知道夏姬与仪行父过往甚密,心怀妒忌,于是心生一计。一天孔宁独自去见陈灵公,言谈之间,向陈灵公盛赞夏姬的美艳,并告诉陈灵公夏姬娴熟房中术,天下无双。陈国的国君陈灵公是个没有威仪的君主,他为人轻佻傲慢,耽于酒色,逐于游戏,对国家的政务不闻不问。灵公说:“寡人久闻她的大名,但她年龄已及四旬,恐怕是三月的桃花,未免改色了吧!”孔宁忙说:“夏姬熟晓房中之术,容颜不老,常如十七八岁女子模样。且交接之妙,大非寻常,主公一试,自当魂销。”灵公一听,欲火中烧,面孔发赤,恨不得立刻见到夏姬。 色迷灵公 第二天陈灵公微服出游株林,孔宁在后边相随,这一游就游到了夏家。事前已经得到消息,夏姬命令家人把里里外外打扫得纤尘不染,更是张灯结彩,预备了丰盛的酒馔,自己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等到陈灵公的 车驾一到,大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夏姬穿着礼服出迎,她对灵公说:“不知主公驾临,有失迎接。”其声如黄莺,委婉可人。灵公一看她的容貌,顿觉六宫粉黛全无颜色,即刻命夏姬:“换掉礼服,引寡人园中一游。”夏姬卸下礼服,穿一身淡装,恰似月下梨花,雪中梅蕊,另有一番风姿。夏姬前面做向导,灵公、孔宁相随入园。园子不大,却有乔松秀柏,奇石名葩,池沼亭轩,朱栏绣幕。陈灵公观看了一番,见轩中筵席已经备好,就坐了下来,孔宁坐在左边,夏姬坐在右边,酒摆在中间,灵公目不转睛,夏姬也流波送盼。陈灵公方寸大乱。酒不醉人人自醉,又有孔宁在旁敲边鼓,灵公喝得大醉。夏姬也秋波流盼,娇羞满面。 云雨欢畅 这夜,灵公拥夏姬入帷,解衣共寝。但觉肌肤柔腻,芬芳满怀,欢会之时,宛如处女。对于这个一国之君,夏姬使出了浑身解数,有少女的羞涩,表现出弱不胜情的模样;有少妇的温柔,展示出柔情万种的态势;更有妖姬的媚荡,流露出分外的新鲜与刺激;整夜风月无边,不知东方既白。灵公叹道:“寡人遇天上神仙也不过如此而已!”灵公本有狐臭,床笫功夫也不如孔、仪二大夫,但妇道人家三分势利,不敢嗔嫌,枕席之上虚意奉承,睡至鸡鸣方才起身。灵公说:“寡人得交爱卿,回视六宫有如粪土。但不知爱卿是否有心于寡人?”夏姬怀疑灵公已知孔、仪二大夫之事,于是回答说:“贱妾不敢相欺,自丧先夫,不能自制,未免失身他人。今日得以侍候君主,从此当永远谢绝外交,如敢再有二心,当以重罪!”灵公欣然说:“爱卿平日所交之人能告诉寡人吗?”夏姬说:“孔、仪二大夫,因抚遗孤,遂及于乱,再没有其他人了。”灵公大笑说:“难怪孔宁说卿交接之妙,大异寻常,若非亲试,怎么会知道?”灵公起身,夏姬把自己贴身穿的汗衫给灵公穿上说:“主公看见此衫,如看见贱妾。” 放浪三人行 次日早晨退朝,百官都散去了,灵公召孔宁感谢他荐举夏姬的事,又召仪行父说:“如此乐事,何不早让寡人知道?你二人占了先头,是什么道理?”孔、仪二大夫说:“臣等并无此事。”灵公说:“美人亲口所言,你们也不必避讳。”孔宁回答说:“这好比君有食物,臣先尝之,父有食物,子先尝之。倘若尝后觉得不美,不敢进君。”灵公笑着说:“不对。比如熊掌,让寡人先尝也不妨。”三个人嘻嘻哈哈,胡言乱语。灵公撩起衣服,扯着衬衣向二大夫显示,孔宁撩开衣服,露出锦裆,仪行父解开碧罗襦。灵公又笑,说:“我们三人,随身都有所证,改天同往株林,可做连床大会!” 陈灵公本是个没有廉耻的人,再加上孔、仪二人一味奉承帮衬,更兼夏姬善于调情,三人抱成团,弄出个一妇三夫同欢同乐的格局。夏姬的儿子夏南渐渐长大知事,不忍见其母亲所为,只是碍于灵公,无可奈何。每次听说灵公要到株林,就托辞避出,落得眼中清静。 酒酣之时 转眼间夏南长到十八岁,生得长躯伟干,多力善射。灵公为取悦夏姬,就让夏南袭父亲的司马官职,执掌兵权。夏南因感激嗣爵之恩,在家中设宴款待灵公。夏姬因儿子在座,没有出陪,酒酣之后,君臣又互相调侃嘲谑,毫无人形。夏南因心生厌恶,便退入屏后,偷听他们说话。灵公对仪行父说:“夏南躯干魁伟,有些像你,是不是你生的?”仪行父大笑:“夏南两目炯炯,极像主公,估计还是主公所生。”孔宁从旁插嘴:“主公与仪大夫年纪小,生他不出,他的爹爹极多,是个杂种,就是夏夫人自己也记不起了!”三人拍掌大笑。 祸至夏南听到这里,羞恶之心再也难遏,暗将夏姬锁于内室,从便门溜出,吩咐随行军众,把府第团团围住,不许走了灵公和孔、仪二人。夏南戎装披挂,手执利刃,引着得力家丁 数人,从大门杀进去,口中叫道:“快拿淫贼!”陈灵公口中还在不三不四、耍笑弄酒,孔宁却听到人声嘈杂,叫了声不好,三人起身就跑。陈灵公还指望跑入内室求救于夏姬,哪知门早已上锁,他慌不择路,急向后园奔去。夏南紧追不舍。灵公跑到东边的马厩,想从矮墙上翻过去,夏南扳弓“飕”的一箭,没有射中,灵公吓得钻进马厩,想躲藏起来,偏马群嘶鸣不止。他又撤身退出,刚好夏南赶到,一箭射中灵公胸口,陈灵公即刻死在马厩下。再说孔、仪二人,见灵公向东奔,知道夏南必然追赶,就换路往西,从狗洞里钻出去,不敢回家,赤着身子逃到楚国去了。 夏南不忿为人耻笑,带着家丁将陈灵公射杀,然后谎称“陈灵公酒后急病归天”,他和大臣们立太子午为新君,就是陈成公。但他想到,没有不透风的墙,害怕别的诸侯来问杀君之罪,就请陈成公朝见晋国,找个靠山。 被俘 夏南弑君,陈国人倒没计较,但楚国偏听逃亡的孔宁与仪行父一面之词,决意讨伐,抓住夏南施以“车裂”。这时候陈成公到晋国去还没回来。大臣们一向害怕楚国,不敢对敌,只好把一切罪名全都推在夏南身上,便开了城门,迎接楚军。大夫辕颇带领楚军到株林去杀了夏南,捉住夏姬,送到楚庄王跟前,请他处治。至于夏姬,楚庄王见她颜容妍丽,对答委婉,不觉为之怦然心动,但楚王听说在她身旁的男人都会被诅咒身亡,便将这个女人赐给了连尹襄。连尹襄也没享几天艳福就战死沙场,夏姬假托迎丧之名而回到郑国,然而楚国大夫屈巫久慕夏姬美艳,借出使齐国的机会,绕道郑国,在驿站馆舍中与夏姬幽会,结下秦晋之好。欢乐过后,夏姬在枕头旁问屈巫:“这事曾经禀告楚王吗?”屈巫也算一个情种,说道:“今日得谐鱼水之欢,大遂平生之愿。其他在所 不计!”第二天就上了一道表章向楚王通报:“蒙郑君以夏姬为臣妻室,臣不肖,遂不能推辞。恐君王见罪,暂时去了晋国,出使齐国的事,望君王另遣良臣,死罪!死罪!”然后带夏姬投奔晋国。当时楚庄王派公子婴齐率兵抄没了屈巫的家族。这个女人年过四旬,居然让一个外交大臣放弃整个家族与之私奔,可见其能量之大,古往今来独此一人而已。 屈巫知道自己全家死后,来到吴国,劝说吴王攻打楚国。后来屈巫用尽计谋,把楚国打得几乎灭亡。到后来楚国把伍子胥逼到吴国后,楚国又险些灭亡。这两下子把楚国完全变成了二流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