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杭州程序员被辞退后写代码给自己转账,程序员的这一行为合法吗
程序员的这种行为是不合法的,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利用自己的专项技做了违法犯罪的行为,最后被判处4年两个月的有期徒刑。
‘贰’ 浙江程序员被辞退后写代码给自己转账,此举构成了什么犯罪行为
浙江程序员被辞退后写代码给自己转账,这名男子的行为构成了盗窃罪以及妨害公务罪,目前已经接受法律的制裁。
3、公司应该怎样保护公司财产?
作为一家公司来说,必须要制定严格的资金财产管理制度,这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公司领导也应该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教育,只有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才可以从根本上扼杀这种事情的发生,相信经过这件事情之后,公司也会引以为戒,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会加强对员工的管理,也希望每一名员工能够热爱自己的公司,只有相互配合才可以相互成就。
‘叁’ 程序员被辞退后写代码给自己转账,其行为在法律上会被如何定性
离开公司后,程序员仍然掌握原公司的账户信息,利用自己的技术专长窃取公司资金。被告人马某被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人民检察院依法提起公诉,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并处罚金。如果用人单位口头上说要辞退你,你可以按时上班,也可以在收到正式书面通知(加盖公章)之前,要求用人单位给你书面通知。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2)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数额巨大,从3万元至10万元不等。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个人盗窃公私财物“极其巨大”,从30万元到50万元不等。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从具体情况来看,比如盗窃数额较大,法定最高刑为三年有期徒刑,那么追诉时效为五年,而数额特别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那么追诉时效为二十年。
‘肆’ 程序员离职删代码并赔偿公司经济损失6万元,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程序员离职删代码并赔偿公司经济损失6万元,如何从法律角度解读?
北京当地有一名男子从事程序员的工作,但是在工作当中却和自己的组长之间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双方吵了起来,这名程序员竟然一气之下就直接把自己之前所编的程序员代码给删除掉了,然后他就从这家公司离职了,但是他的做法却直接给这家公司带来了非常大的损失,所以这家公司就直接把这位已经离职的员工告到了法院,并要求他赔偿公司的经济损失。法院经过审理之后,判定这位员工需要向这家公司支付六万元的经济损失赔偿。
‘伍’ 程序员离职后收到原公司2400元,被告违反竞业协议赔18万
最近有这么一件事,一名来自洛阳的程序员在离职后的第二个月收到了原公司的汇款2400元,该笔汇款备注了竞业协议补偿款,在收到该笔汇款后不久,原公司就以“违反竞业协议”的名义申请了劳动仲裁,要求该程序员赔偿公司35万元。一起来看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收到神秘 2400 元汇款,却要赔偿 18 万?
该程序员于2019年10月31日从原公司正常离职,离职时必须签署保密协议,其中有一条条款为:离职两年内不得从事有同业竞争关系的工作。11月4日该程序员入职了新公司,社保也转到了新公司。12月12号,他收到了来自原公司的一笔2400元的汇款,该笔汇款备注了是竞业协议补偿款。在收到汇款后没几天,原公司以该程序员违反竞业协议的名义申请了劳动仲裁,要求赔偿公司损失35万元。原公司在诉状中称,该程序员的工作涉及公司核心技术,属于机密岗位。
2020 年 4 月,劳动仲裁结果出来了:原公司胜诉,该程序员需赔偿公司 183378 元。劳动仲裁庭认为该程序员在原公司从事软件开发工作,属于公司的高级技术人员,符合竞业限制的范围。其离职前已掌握原公司做软件开发业务的相应技术,离职后到新公司工作,该技术也随着一并进入了新公司,此时新公司具备了做原公司业务相同技术的条件。
此外,该程序员新入职公司的经营范围中的“软件开发”并未限制行业,故而两个公司存在竞争关系。对此,该程序员认为原公司是做城市规划等测绘相关软件的,新公司做矿山管控系统软件的,这两公司之间不存在直接竞争关系。该程序员对此仲裁结果有异议,于是上法院诉讼。
2020年8月,法院一审结果出来了。法院采取了原公司的说法,认为该程序员对于原公司来说是核心开发人员。原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软件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等”,两者均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故而存在竞争关系,所以认定小程违反了竞业协议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法院判决该程序员赔偿公司183384元,并且履行竞业协议义务至 2021年10月31日。和这位程序员一样,去年从原公司离职的三位前同事也被公司以违反竞业协议的名义告了,其中两位已败诉,还有一位在等待仲裁结果。在网友对此事的各种议论下,我认为某80后法律工作者的回复值得我们思考:
第一个,你签了协议,就代表你认可这个竞业协议;
第二个,就看你从事的这个工作和原公司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关系;
第三个,你是离职之后多久去新公司上班的,如果时间很长,超过三个月那还好;
第四个,你离职后,公司没有给你竞业的经济补偿,这个可以作为一个辩护点,所以要求你离职后超过3个月没有去新单位上班,而原公司一直没有支付竞业经济补偿,这个可以视为原公司违约。
不要简单以自己的观点认为你后来这个公司和原公司没有同业、竞业冲突,应该咨询专业人士。这里也告诫我们,不要乱签协议,签了之后还不看,看了之后还不以为然。不然违约了,支付一大笔违约金,你就后悔莫及了。希望大家引以为鉴,在签协议前多咨询和思考,了解相关法律知识。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评论留言。
‘陆’ 浙江杭州程序员被辞退后写代码给自己转账,这位程序员的行为合法吗
互联网大厂迎来裁员潮,不少程序员惨遭优化。然而,此前却有极个别程序员由于不满被辞退而报复公司,写代码给自己转账。程序员离职后仍然掌握原公司账号信息,利用技术专长盗取公司资金。由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依法起诉的被告人马某盗窃、妨害公务案一审判决,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程序员离职后仍然掌握原公司账号信息,利用技术专长盗取公司资金。近日,由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检察院依法起诉的被告人马某盗窃、妨害公务案一审判决,马某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二个月,并处罚金。
如果发现原公司有不法或者坑害消费者、合同执行不到位等行为,也可以向市场监管局、公安机关举报,这些部门是保护举报人信息的。如果举报成功,既惩罚了敢行不法的无良企业,自己也能受到嘉奖。此外,就是上网揭露欠薪行为。
‘柒’ 程序员离职后泄露公司代码后果
易控网盾文件加密软件–-企业数据保密系统!防离职删除数据,防员工离职拷贝数据泄密、防外发文件数据泄密,防第三方扩散机密文件泄密!私下将设计图纸、开发代码、财务信息、客户资料等等重要的电子文档在完全不改变用户的习惯下进行自动加密,即使这些文档被非法带离企业也无法解密和应用。
对于外发给客户(第三方)的文件,可控制对方的打开时间和次数等限制!同时可设置对员工电脑文件自动备份,数据防删除功能可以有效防止恶意删除造成企业数据的遗失!从源头防控企业数据安全!
“删库跑路”的段子一直在IT圈里广为流传,是很多程序员小哥发泄压力的口头禅。意思是互联网公司中掌握着重要信息的系统研发人员,在离开公司时由于各种不满情绪等原因,在未经公司许可的情况下,轻轻敲下一段代码,便能删除所有文件,让公司损失惨重,从而达到了自己宣泄情绪的目的。删库一时爽,后果很严重。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消息,一名29岁的程序员录某未经公司许可,在离职当天,私自将即将上线的京东到家平台系统代码全部删除,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个月。
刑事判决书显示,录某1992年出生,2021年3月入职上海某公司,负责京东到家平台的代码研发工作。同年6月18日,录某从公司离职。
就在离职当日,录某未经许可用本人账户登录代码控制平台,将其在职期间所写京东到家平台优惠券、预算系统以及补贴规则等代码删除,导致公司原定按期上线项目延后。
录某删除代码后,公司花费3万元聘请第三方公司恢复数据库。
2021年9月23日,录某因涉嫌犯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被刑事拘留,同月30日被逮捕。
法院认为,被告人录某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数据进行删除,后果严重,其行为已构成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后判处录某有期徒刑十个月。
对于程序员来说,通过删除数据宣泄情绪是极其错误的行为,不仅对公司经营造成严重影响,更将因触犯法律,受到法律的惩处。
说到删库跑路,这种事情并不少见。
‘捌’ 一般程序员的工资是多少
一般的程序员的工资在一万元左右的,这是一般员工的平均工资待遇。
‘玖’ 算法工程师跳槽至B站被原公司索赔200万,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
算法工程师跳槽至B站被原公司索赔200万,法院最终是如何判决的?下面就我们来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探讨,希望这些内容能够帮到有需要的朋友们。
此次宣判为终审判决,本次申诉成功也算得上竞业协议纠纷案中保护程序猿权益的一大获胜。在这里,给已经找个工作或将要要找工作的小伙伴们打个招呼,假如碰到必须签署竞业协议的企业,一定要看中协议书内容。尽管有的企业会给对应的赔偿,但补偿很有可能远不及你违背协议书后必须支出的赔付,乃至有的还会继续限定你辞职后做有关领域。
‘拾’ 员工跳槽反被公司索赔100多万,互联网的“竟业协议”有多坑
如果列一个“跳槽需要注意的事情”清单,打工人三天三夜都写不完。
大到如何不动声色地找好下家、怎么说离职理由才显得真情实感,小到如何体面地推出公司群,每一项都是需要职场人研究的学问,但却有很少有人会注意到“ 竟业协议 ”这个坑。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起了打工人的热议:
某大型互联网公司的两位员工离职后跳槽去了另一家同行公司,结果被老东家一纸诉状给告了,原因是违反竞业限制业务,最后法院判决,员工需要向原公司赔偿违约金100多万。
“我只是想跳个槽,没想到背上了100多万的债务”
“打工人连离职自由都没了吗?”
这个事件牵扯的关键就是—— 竟业限制
被滥用的竟业限制
所谓同行是冤家,竟业限制就是规定员工在离职之后,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2年),不得去与老东家有相同业务、有竞争关系的公司入职。
基于协议, 老东家会每个月支付员工一定的补偿金 ,补偿金一般是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60%,但如果在竟业期间你违反了约定,那么不仅要返还已经收到的补偿金,还要支付违约金,违约金一般是24个月的工资。
一般来说,普通员工是不会面临竟业限制的,因为一些基础岗位平时也不太能掌握到公司商业秘密和核心科技,竞业限制对象一般是企业高管、核心技术人员,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竟业协议本质上是为了保护企业的正当权益,本无可厚非,但是最近几年,竟业限制用的越来越泛滥了。
比如刚毕业、连试用期都没过的职场小白,都曾被竟业协议威胁过。
几乎每个离职的员工都会威胁一番,难道这辈子就不能离职了吗?
原以为竟业协议只限制高管和高科技人才,但现在不少互联网大厂的操作却是一刀切,不管你是什么级别、什么身份,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螺丝钉,都要你签。
竟业限制补偿金
程序员小程,在洛阳当地一家软件开发公司工作,离职后2个月后突然收到老东家打来的“竞业限制补偿金”2400元,
在收到汇款后没几天,原公司以该程序员违反竞业协议的名义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赔偿公司损失 35 万元。原公司在诉状中称,该程序员的工作涉及公司核心技术,属于机密岗位。
最终,法院一审判决该程序员赔偿公司18万,并且履行竞业协议义务至 2021年10月31日。
这18万怎么算的?
18万=该程序员A每月平均工资7641元 X 24个月。
虽然这位程序员的工资,怎么也看不出是“机密岗位”,但却因为违反竟业限制,要付出2年年薪的代价。
有人可能要问了,那去一家和原公司不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工作不就好了?
在判决书中,法院是如何判定原公司和A所任职的新公司是“竞品”关系的:
当地法院认为,小程的原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计算机软件技术开发、软件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新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软件开发、基础软件服务、应用软件服务、计算机系统服务等”,两者均系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也,故而存在竞争关系,所以认定小程违反了竞业协议约定,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也就是说,只要一家公司的经营范围里包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相关业务,A就不能去任职。且该竞业限制的时间规定到2021年10月31日,也就是两年的时间。
但A原本就是一名程序员,难不成他要在竞业限制的两年内转行去当厨师?? ?
一般公司会在协议中罗列出具体的竞品公司以及竞业的范围有哪些,但比较坑的是,有些公司会把行业里能叫得上名字的公司都列出来,只要你离职,2年内就不能跳槽到这些公司。
补偿金与违约金
这个案例还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 竟业协议的启动 。
是否启动竟业协议,是由公司单方面决定的 ,公司可以在你离职后3个月内,将补偿金打到你卡里就算启动。注销卡也没用,公司出具转账记录就可以了。
这也是为什么上面案例中,公司会在第二个月会给小程打一笔2400元的“补偿金”。
如果员工的在职薪资仅达该城市最低工资标准线,老东家每月仅支付很少的竞业补偿,就能锁定你2年的时间。
而且什么时候终止竞业协议,也是公司单方面决定的,最长2年,最短3个月;不管领了几个月的补偿金,违约金一律按最高24个月工资计算。
也就是说,如果你被竟业了,不仅要面临高额赔偿,还得丢掉现在的工作。只能转行或者去小公司工作,收入骤然减,赔偿金可能连正常房贷都不够。
那我不签竟业协议行不行?
为了让你“心甘情愿”地签合约,不少公司会在入职时候的劳动合同都会附赠一份“竟业协议”,不签就不能入职;或者在发放期权股票作为奖金的时候也会再让你签一次,不签就没有奖金。
在这样的职场环境下,几乎很少有人因为一份协议放弃到手的offer或奖金。
最绝的是,在员工离职的时候要求签竟业协议,否则就不给开离职证明。
我实际已经入职,但说我撒谎“还在待业”可以吗?
这种想法只能说太天真了!
对于有竞业限制协议的离职员工,老东家会给予比在职时更多的关注,他们有很多方式与你保持“联系”。
比如 寄快递 ,前东家寄一份包裹到新单位,如果物流信息中显示“本人”签收或者新单位就能成功证明你已经入职新东家。或者追踪快递员,将签收过程进行拍摄取证,甚至直接伪装成快递员接触前员工。
再比如打电话到新公司找你,只要前台说“稍等,他在开会”,就可以作为证据。
甚至找跟拍蹲点拍摄取证,一位网友说,他在新公司的工位上起身手持玻璃杯续水、抱着金龙鱼油箱子下班的都被跟拍进了视频里,这些视频都是他违反竞业协议进入老东家竞对公司上班的证据。
疯狂程度堪比007了。
不过打工人也不用过于担心,虽然在互联网竟业限制几乎已经人手一份,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签了协议而已,老东家只是保留行使的权利,一般不会启动此协议。
不仅员工希望离职时好聚好散的,公司也是一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