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张学良发布不抵抗政策的原因有那些
关于“不抵抗政策”,最接近事变的指示,是9月6日张学良致电东北军方及东三省政务委员会:“现在日方外交渐趋吃紧,应付一切,亟宜力求稳健。对于日人,无论其如何寻事,我方务当万分容忍,不可与之反抗,致酿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属切实遵照注意为要。”③
不难看出,“不抵抗”实际上是事变前南京与张学良方面的“共识”。该“共识”之基础,乃是认为日本政府有能力控制日本军方,使冲突不致扩大。
故而,事变前夕,宋子文已与重光葵商定,将于9月20日同赴东北,对中日悬案做通盘商讨。此前之万宝山事件、中村事件,也已打开僵局,结案似已指日可待。
如南京之所料,日本外务省确曾阻挠过事变。在获悉“关东少壮军官图迫中国军队使其冲突”之密报后,外相币原喜重郎曾电训驻奉天总领事,命其取缔企图寻事之浪人,时为9月5日。
电报称:“近来关东军坂垣大佐,在贵处储备相当丰厚之资金,策动国粹会浪人,制造中日事变。闻将……在九月中旬作具体之行动。希对浪人,切实取缔。”④但这种阻挠未能发生实际效果,南京显然错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约束能力。
(1)晚年张学良说不抵抗命令扩展阅读
张学良晚年对“不抵抗政策”的讲述,何以呈现出一种“反复无常”——所谓“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乃是事实;“九一八事变,我轻信了老蒋,成了万人唾骂的不抵抗将军”,亦非无因,南京方面确实高估了日本政府对军方的制约能力;
而张对唐德刚称:放弃锦州,与蒋无关,“那个时候,蒋公根本就不负责任,他不负这责任,我也根本没有向他请示的必要”,也是事实。今人重新审视“不抵抗”,须深切体察当日内政之芜杂,而不能仅将目光聚焦于蒋、张二人。
B. 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因为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张学良曾经多次在公开场合否认不抵抗与蒋介石有关,而事实上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虽然不是出自蒋介石之手,但是却是得到了蒋介石的默许的,因为九一八事变之后蒋介石并没有给张学良实质性的惩罚,而且不抵抗政策恰恰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不谋而合。
张学良在1990年和1992年接受采访的时候明确的说自己不抵抗与蒋介石没有什么关系,九一八事变下了不抵抗命令的是自己,当时是张学良要求自己的军队“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九一八发生的时候,张学良正在北京养病,张学良自称对当时的形势做出了错误的估计,张学良认为日本人发出挑衅,是想要开战。
C. “九一八”事变时,张学良为何要发布“不抵抗命令”
有关“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政策,多年来都流传说:是蒋介石下令让张学良不抵抗的,但后来又把不抵抗的责任都归到张学良头上。张学良替蒋介石背了黑锅。现在史学界正在对此进行澄清。这里专门介绍张学良晚年对此问题的说法。
不抵抗命令到底是谁下的
张学良晚年多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责任问题。他反复说明,“九一八事变”时下令不抵抗者,是他自己,而不是国民中央政府。他是在获得自由的情况下谈这一问题的。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国民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但日本广播协会的采访录认为:“关于不抵抗政策,张学良极力证明并非蒋介石的责任,考虑到他现在所处的立场,不得不做如是说。”意指张学良身居台湾,出于处境,不能不这样说,上述不能代表张的真实思想。
其实不然,张学良从来是好汉做事好汉当的性格。一般来说,他不大会屈从于形势,言不由衷。特别是到了1990年,不仅蒋介石早已逝去,蒋经国亦已辞世,他已基本上获得自由。是年6月1日,台湾政要张群等人和张学良的亲友在台北圆山饭店公开为张九十岁生日庆寿,或可视作张学良获得自由的一个标志。日本广播协会采访他是在这之后。没过多久,他即赴美访游。假如说,蒋氏父子,尤其是蒋介石在世时,他谈历史问题还有所顾忌的话,这时他应是可以直言了。也正因为如此,他这时才主动邀请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教授“为他的回忆录捉刀”。1991年张学良赴美在纽约期间,他又主动要求与哥伦比亚大学年轻留学生座谈抗日战争历史,由此引发了哥大口述历史处与张学良合作,记录他口述历史的工作。
张学良说:此事与蒋介石无关
1991年5月28日,张学良在纽约曼哈顿中城贝公馆接受纽约东北同乡会会长徐松林偕老报人李勇等8人访谈时,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说: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是我下的指令,与蒋介石无关。”
张学良不止一次谈及“九一八事变”时不抵抗问题,他都是这样说的。他不仅公开答记者问如是说,即在私下对他所信任的人也同样是这样讲的。有文章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蒋介石曾给张学良10余件电报函件,令其不抵抗。张学良的部下王卓如、阎宝航建议他将这些电报妥为保存。后来张氏夫人于凤至让张学良赴欧考察时,特地保存在伦敦汇丰银行保险柜中。因为有这些函电,西安事变后,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即以此威胁,使国民中央政府和蒋介石不敢加害张学良。但有的学者指出:阎宝航、王卓如晚年均在大陆,也写过有关张学良的文章,但均未提及将不抵抗命令原件存于汇丰银行这样的大事。据为张学良所信任,替张氏记录口述历史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工作人员张之宇记载:“张氏曾自疚,告诉笔者:我是封疆大吏,中东路,“九一八事变”,对苏、日关系,平时我有自主权,不能说有了事,就推卸责任。外间传说我有蒋(介石)先生不抵抗手谕存在于凤至手中,是扯谈。于凤至不是那种人。”张学良说:是我的责任,不能诿过他人
着名华人历史学者唐德刚应张学良之邀,为他录载他的口述历史。唐记载了张学良回答他询问“九一八事变”不抵抗问题的一段谈话。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说不抵抗是中央的命令,不是的,绝对不是的。”张学良说:“那个不抵抗命令是我下的。我下的所谓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跟他冲突,他来挑衅,你离开他,躲开他。”他解释当时他为什么下令不抵抗:因为过去对日本的挑衅,一直“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我当时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东北那么大的事情,我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我就没想到日本敢那么样来(指用武力侵占整个东北——引者注),我对这件事情,事前未料到,情报也不够,我作为一个封疆大吏,我要负这个责任。”张学良说明:“这就是我给你的解释。不抵抗,不能把这个诿过于中央。”
唐德刚教授笑着感慨道:“我们听了五十多年了,都是这个说法呢,都说是蒋公给你的指令呢!”“……都说蒋公打电报给你,说吾兄万勿逞一时之愤,置民族国家于不顾。又说你拿着个皮包,把电报稿随时放在身上。”唐教授探询地问张学良。张学良回答说:“瞎说,瞎说,没有这事情。我这个人说话,咱得正经说话。这种事情,我不能诿过于他人。这是事实,我要声明的。最要紧的就是这一点。这个事不是人家的事情,是我自个儿的事情,是我的责任。”
张学良自述,“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下不抵抗命令者,是他自己,而非中央政府。这是对“不抵抗主义”责任最有力的澄清。
D. 张学良晚年时终于说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张学良晚年透漏出来了关于他实施不抵抗政策的由来,并不是他没有男人的血性,并不是他不想抵抗,而是因为他不能做无畏的牺牲,而是他不能让日本把发动战争这顶帽子扣在他的身上,扣在自己的国家身上。
张学良不被世人所理解,当他老年恢复自由的时候终于说出了压藏在自己心中不抵抗的秘密。而东北军在日本全面侵华的时候也是英勇无敌,最终在战场上面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E. 为何张学良不做抵抗
张学良与唐德刚谈话记录中,对“不抵抗命令”有如下一段记述:“我要郑重地声明,就是关于不抵抗的事情,九一八事变不抵抗,不但书里这样说,现在很多人都在说,这是中央的命令,来替我洗刷。不是这样的。那个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张学良立即回答:"
1990年,日本广播协会采访张学良时,张学良说:九一八事变时,"我认为日本利用军事行动向我们挑衅,所以我下了不抵抗命令。我希望这个事件能和平解决。……我对'九一八事变'判断错了。""是我自己不想扩大事件,采取了不抵抗政策。""当时没想到日本人会大规模地进攻,所以判断,不可乘日本军部的挑衅而扩大事件。""到现在有很多学者认为是中央政府下达过不抵抗指示。""中央不负责任。所以,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中不抵抗的责任推卸给中央政府。"
F. 九一八事变发生时,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说一下关于这个不抵抗的命令到底是谁下的这个长期困扰中国史学界的问题了。
以前,因为某些原因,国内都是在捧高张学良,贬低蒋介石,一直都说是蒋介石命令张学良不得抵抗的。
蒋介石剧照
然而事情终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在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和张学良的对话中,晚年的张学良明确承认这事儿和蒋介石没有任何关系,确确实实是自己下的不准抵抗的命令,这么多年来,蒋介石倒是一直替自己背锅蒙受了这不白之冤了。
说清楚了谁下令不抵抗的问题,我们再来说说张学良为什么选择不抵抗。
其实这事儿的原因,张学良在晚年也曾经说过,根据他的说法,是他错误判断了形式。他以为小日本又是和以往一样,就是想无故挑衅借机生事,让中方先动手从而升级事件。而中国整体国力在当时又确实不如小日本,所以为了息事宁人的他让手下部队尽量忍让,不给小日本升级事件的借口。只是他没想到,小日本这次是撕破脸皮,不顾国际规则了,他们从一开始就是准备搞一场大动作,而不是他以为的小摩擦。晚年的张学良对自己当年不抵抗的命令极为痛心,他认为是他的错误判断让东北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就是因为这事儿,张学良到处被人戳脊梁骨,心情长期郁结的张学良对小日本恨得牙痒痒,所以才会在36年不顾个人安危,悍然发动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抗日。
看到很多答主都说是张学良为人软弱畏葸怯战,我觉得是有点黑化张学良了,他真是这么个软骨头,就不会发动西安事变后还要释放蒋介石,导致自己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倒有一半时间是在软禁之中度过的了。我个人认为张学良自己的说法还是比较可信的,他犯不上在耄耋老年还为自己找借口推脱,不然也不会坦然承认不抵抗的命令确实是出自他口了。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是张学良错误判断形势,把小日本蓄谋已久的大动作误判为小摩擦,为了息事宁人,不给小日本升级事件规模的借口,才下令暂不抵抗的。
G. 9.18事变,张学良为什么不抵抗
虽然张学良处死了东北军元老杨宇霆与常阴槐,看上去他的地位更稳固,更是全盘掌控的老大了;而实际上他掌控东北军的能力和威信仍然不够;如果他下令抵抗,很可能会有一些部队根本不听指挥,如果指挥没那么顺手,这就尴尬了。
在之前的中东路事件,已经被打回原形,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不敢再贸然行动。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7)晚年张学良说不抵抗命令扩展阅读:
张学良判断失误,以为日本人只不过是小打小闹。后来也证明九一八事变确实是关东军部分军官的私自行为,也就是所谓的“下克上”,日军高层并没想搞那么大。1991年5月,张学良在纽约回忆起这段历史。就有人提问:“大陆拍摄的电影《西安事变》里演到:蒋介石下手谕,令你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究竟有没有这道手谕呢?”
张学良立即回答:“是我们东北军自己选择不抵抗的。我当时判断日本人不会占领全中国,我没认清他们的侵略意图,所以尽量避免刺激日本人,不给他们扩大战事的藉口。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想以后让国联来主持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