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程序员不小心删除了自己的代码是啥体验
删了不可怕,可以找回,可怕的是删了后又手贱在上面写了几句,那就完了,全被覆盖了,只能自我安慰了,大不了重头再来。
⑵ 程序员真的会觉得写代码比女朋友重要吗
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婚的时间比我还要早,而且夫妻两个人每天都会秀恩爱。婚的时间比我还要早,而且夫妻两个人每天都会秀恩爱。在程序员哪里写代码只是自己的一个简单工作,如果让他们加班,那感觉比杀了他们还要难受。毕竟代码千千万,女朋友可只有一个,而且就目前的就业形势来看,码农的工资水平可不足以让女朋友对自己10万个放心。
他这样的工作强度持续了大概有一年半的时间,之后工作稳定就不再做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而是比较正常的休息。毕竟那个时候刚毕业工作不稳定,需要拼一拼,现在稳定了谁也不会把自己的命卖在工作上。
⑶ 无代码时代来临,未来还需要程序员吗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在的大数据,软件,电子产品等等都涉及到科技,而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程序的编写,而程序员就显得很是重要了,而现在很多人讨论无代码时代来临,未来还需要程序员吗?答案肯定是需要的,不然无法创造出更强更优秀的代码,我们来看看分析。
而高级程序员本身的意义是远超过无代码的,他们需要攻克技术的难关,就比如华为5g网络算法突破就是一个俄罗斯小伙给破解出来的,还有淘宝如此大的平台人流量如此恐怖,也是靠程序员优质的大脑计算分析改善的代码,才能够保证在双11平台服务器也不会崩溃,一样保证我们的正常运行,这些都是程序员才能去做到的事。
⑷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是写代码的,我不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1.首先大家所认为的业务代码就是一些和业务相关的增删改查,涉及到的技术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写熟了之后,就是复制,粘贴,不存在什么技术阻碍,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做这些工作的人也显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写业务代码的基本都是初级,中级的程序员,工作经验有限,不具备写一些公共方法和接口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以后能力不会提升,如果持续努力,也会成长为高级程序员或是架构师,谁天生就是高级程序员呢,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而且就算是写业务代码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必须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出现bug,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是写业务代码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业务代码就是非业务代码了,比如开发数据库,开发框架,或是写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接口,供初级开发者调用。写非业务代码的人技术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厉害,因为就算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之类的项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级开发,也会有一些水平较低的开发,因为写业务代码还是非业务代码和项目也有关系,如果你们团队开发的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这种的项目,那么你们团队没有人写业务代码,也不能说明你们团队每个人技术都很厉害,只是项目性质不一样罢了。
3.业务代码这个词看你的理解吧,我认为其实所有的代码都可以成为是业务代码,无论开发什么产品,都是有业务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开发的动力,对于开发数据库来说,数据库的需求就是业务,对于开发框架来说,框架的功能就是业务,所以我认为广义上来讲都是业务代码,没有非业务代码这一说,所以具体看你认为业务的定义是什么了。不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去嘲笑或是去贬低别人吧,嘲笑或是贬低一类人就更不应该了。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我就是写业务代码的,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么就觉得low啦?
所以,做为一个企业,支撑发展的肯定是他的业务,不管是卖什么服务,都要通过业务来赚钱,可能针对业务,企业内部还会做一些细化。比如说,有人会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后端,还有运维,运营,产品的配合。前端再细化,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页面的展示,呈现,还有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适合业务的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单单写页面的,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点低,你没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举个例子,比如说常见的后台管理系统,因为功能都很类似的,那你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个通用的模版吗,还是就是不断地去重复。
这个别人的产出,做了一个vue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模版,现在的GitHub star在6万多,通过这个项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业务代码就是low的,要善于去总结,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经验,没准你也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对于处理业务逻辑都是“嗤之以鼻”。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但是,作为程序员来讲,如果不是做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的话,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这些拧螺丝的工作吗?其实拧螺丝有那么容易吗?可能拧螺丝很容易,但是拧好螺丝就不那么简单了。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其实很多程序员都跟他一样,都在痛苦的编程,一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弃现在写的代码没有技术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弃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不去付诸行动。还不停的抱怨: 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到这里,我们不禁一问: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这些代码就行了。
坚持不懈的写好业务逻辑代码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摆正心态,坚持不懈的去写,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写业务代码,积累代码量,一力降十会,在积累了巨量的代码量之后,几乎任何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构不成挑战性。当然,要想真正的通过自己写业务代码,写好业务代码还应该有接下来的这个思考。
其实业务逻辑代码一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而这才是能够提升你能力的本质。比如:你写了一个处理单任务的业务逻辑,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你这时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呢?单任务虽然是功能实现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处理慢,那搞个多任务处理的逻辑怎么样?任务池、线程池、内存池、并发、同步等等这些技术点都来了。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话,就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样,很多人感觉处理业务逻辑,就是一些各种循环,条件判断,只要逻辑稍微严谨点,功能就都没问题,就都实现了,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你对于业务逻辑没有兴趣的根点所在。
那你为什么不想想: 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判断可以提升效率呢?满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优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实,这个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就在于自己内心对自己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这是大实话,也是大白话。很多人就感觉只要实现了功能需求就够了,满足了用户就行了。然后,这个项目完事了,下个项目遇到差不多的逻辑,还是这么处理,又完事了,每个项目,每个功能都是这样重复的处理,从来不思考最优的实现方式,你感觉能够进步吗?你能不烦气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在重复使用。
业务逻辑的最优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简
通过一个业务逻辑实现一个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员,脑子不笨,都能做出来,做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简,我们要做就得想办法做到最好。这里的好有很多层意思。
比如: 你写的业务逻辑代码 是否能够做到准确,稳定,高效,易读,易扩展,易维护,兼容性强呢? 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你还是处理初级水平,当然不行,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机会。别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对代码大道至简的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处理业务逻辑代码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级,就容易骄傲自满,感觉可以了,我想学更高的技术,那么更高的技术是自己在处理业务逻辑中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不是干了初级的活,不用积累,直接学高级的技术,就能高级了。
我特别喜欢网上有个网友写的一段话:
其实很多技术大牛和技术专家,都是从业务逻辑做起,慢慢积累思考起来的。比如:在处理业务逻辑之前,会思考如何设计这个架构,可以让代码更好的扩展和维护。在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思考如何的处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不要对处理业务逻辑嗤之以鼻,不要以为能够满足需求就够了。你重复不思考的粘贴和复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对编程失去兴趣,自然无法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在编程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从而进阶。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⑸ 作为程序员没代码可写是一种什么体验
作为程序员没有代码可写,就好像作为游泳教练没有学员可教一样,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总是感觉不得劲,有代码可写的时候觉得烦,没有代码可写的时候又觉得无聊,就是这样的一种纠结和无奈吧!
⑹ 程序员的代码洁癖在什么情况下是一种恶习
当你把【代码清洁】当作目的时,就是恶习了。为什么会存在代码洁癖,究其根本,是我们对“维护代码”这种让人抓狂的事情的实际需求,让我们越来越注意到清洁的重要。比如说 1 == a 这个,如果从来没有把 a == 1 写错成过 a = 1 导致你调式很长时间过,恐怕这个人能难把这个纳入到他的洁癖范畴内,即使他对空格的使用要求近乎苛刻。在我的圈子里面,一直有很多搞单片机的的。这些人主业是做电子甚至是机械的,当需要一个控制器的时候,会用单片机写一些非常小的程序来实现控制。我发现在这个圈子里面,就几乎没有代码洁癖的人,别说洁癖了,代码的基本清洁都看不到,即使这个人在做电路板的时候一板一眼。为什么?因为没有需求,代码本身长度都很小,而且都是写过无数遍的基本套路,甚至大段大段的代码都是用辅助工具直接生成的;这些代码对他们来说,多乱都很难写错,并切,最重要的,这些代码几乎都不需要维护,因为功能简单,程序就是可以做到没有BUG,需要升级的时候也很少。混乱的代码,于他们的工作效率,几乎没有什么影响;相反,由于开发环境难以想象的简陋,整理代码会浪费他们大量时间。既然代码洁癖是由需求引起的,那么我们来反思一个问题:我们做的和我们需要的一致么?其实问题问出来的时候,相信大家有答案了,既然用到了“洁癖”,肯定代表“做多了”,《编程之道》这本故事书里面有个有趣的小故事:一个初学者被要求编写一个财务软件。他疯狂地工作了很多天,但他的主管检视他的程序时发现,它写了一个编辑嚣,一个图形程序集,和人工智能的界面,但是看不到任何跟财务有关的东西。主管要求解释时,程序员被激怒了:你太没耐心了,我会在最后写财务的部分。这就是一个典型程序员在干的事情,所有的优秀程序员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过度设计、过度优化、过度使用技巧等等等等,因为我们就是这样的群体,对这些的追求就是我们学习编程提高自己的动力,所以我们必然会经历这样的事情
⑺ 你们是怎么看待那些动不动就说别人代码很乱的程序员
可以把这个作为互相交流的契机,既然他觉得乱,你就跟了解清楚为什么觉得乱,怎么才能不乱,说不定他说的有道理,你就能学到东西了,如果他说的不对,就用疑问的方式委婉地提醒他一下,如果他还是那样,就随他去了,他的观点不重要,又不会影响到什么的话,听听就好。
⑻ 我是程序员,刚毕业7个月,觉得编程不适合我。看到代码就想吐。想转行,各位大哥觉得转哪个行业,有前途
苦逼的程序员,我同学和你一行,现在做公务员了,既然有了这样的经历,想转行,就应该想看看自己喜欢做什么?快乐的工作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⑼ 为什么软件开发者不适合测试他们自己编写的软件
1.开发人员对其所写代码有主观认同感
人们通常会对自己所犯错误视而不见或者拒绝承认。同样的,在软件开发领域,程序员们在耗费大量心血编写代码,完成工作之后,他们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编写的代码会运行良好。他们对待其开发的应用程序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拒绝承认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地方。这就是为什么软件开发人员难于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
2.开发人员对软件过于乐观的心态
开发人员进行开发的目标是将软件所需的功能完美的展现出来。当程序的功能运转正常的时候他们会自我感觉良好,因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就是功能二字。而测试人员与他们想的却不一样。测试人员通常会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软件内部,打破程序员们惯有的思维方式。他们的目标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测试用例把软件潜在的不足之处引发出来。
3.开发人员对需求易产生偏差与混淆
开发人员专注于程序的功能,并在现有需求目标的指引下开展工作,当新的需求目标出现之后,他们会与现有的需求目标混淆并产生业务逻辑层或者功能性上的bug。需求作为程序员考虑功能的唯一标准,因此如果当他们在需求的理解上出现了偏差的话,他们在测试应用程序上就会不得要领了。而软件测试人员会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待需求,他们能够辨别哪些需要的东西完成了,而哪些还没有。
4.开发人员擅长修复但不擅长拆解
开发人员只擅长代码的功能测试和代码修复,如果程序运行正常,那么他们的测试就结束了。而事实上,测试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将应用程序拆解,从每个小块之中找寻那些不易发现的bug,并帮助开发人员了解那些特定的功能应当是怎么样的。
5.开发人员缺乏对软件后续开发的展望
大多数开发人员专注于特定的任务或功能,他们从需求所选择的那个点来完成功能的设计,因此在测试的时候他们也只会从这个点来进行考量而不会考虑功能设计的灵活度。而测试人员会在功能设计方面考虑得更宽,在一个或者多个目标完成时,他们都会在大脑里呈现心目中应用程序的完整样子,这有助于在更早的时间更轻松的完成后续功能的设计。
6.开发人员缺乏测试经验和方法
软件测试人员通过平时接触的常见错误和应用程序逻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在测试上的长期锻炼,测试人员对于找寻bug和程序测试更加得心应手,而开发人员只擅长修复已拆解的应用程序而不擅长拆解。测试需要通过有专业的测试能力的软件测试人员才能完成,因为他们具备了掌握软件测试要领、思想的能力以及对软件测试工具、方法使用的理解,而这些是需要长时间实践才能熟悉的。
⑽ 如何不被程序员们嫌弃
你是项目经理吗?其实程序员们每天都活在代码的世界里,思维方式可能真的和其他人不一样。只能多学习一下,去逛逛程序们平时呆的社区和网站吧,开源中国和米鼠网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