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华为天才少年火了:从小被管和没被管的孩子,过的是两种人生
文 | 黄玉娇
最近,又一位“华为少年”火了,
在B站视频里,他展示了自己造的一只钢铁侠的机械臂——Dummy。
他在厕所远程展示了如何给一颗葡萄完美地缝针,引发全屏阵呼。
他不仅是华为公司以200万年薪收入“天才计划”的学霸,
还是B站上走红多年的大神。
他热爱 科技 。
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了,
就动手把自行车改装成自动驾驶;昌基昌
花三个月时间,做了一台硬币大小的智能小电视;
除了搞学术、玩发明,画画、弹吉他、剪视频等样样会。
他就是网友口中“除了生孩子什么都会”的“复合型天才”——稚晖君。
你恐怕耐扒想不到,
这样的天才,竟然出生在一个非常普通的厨师家庭。
而他的父母,最值得人称赞的教育方式,就是“不管”。
他的父母真的是“不管”吗?
是,也不是。
管的是方向,够尊重才够有动力
父母对稚晖君的教育只有一条大原则——
保证成绩,除此之外,儿子爱干嘛干嘛,父母都不会干涉。
稚晖君喜欢研究电器,
家里的收音机、电视、钟表,
在他的“魔爪”之下,四分五裂。
父母没有过多责备,
只是特意找了些旧家电给他拆,
以减少经济损失。
高中毕业那年,
稚晖君想去深圳打工,父母也没反对,
他在深圳当了一个月的流水线工人,
用赚到的工资买了一台智能手机。
至于选专业,父锋扒母更是随儿子的兴趣,
对儿子的要求只是——有点出息就行!
看到这样的天才,你或许会疑惑:
我家孩子每天管,
但怎么还是这么不自律、不懂事呢?
其实,稚晖君口中所有那些“我爸妈不管”,
都是一种父母对孩子的尊重,
尊重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长。
正是这种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让稚晖君保留了对科学最本能的兴趣和求知欲。
作家刘墉的儿子刘轩,
在中学时代厌学,
把考过零分的赛车手舒马赫当成自己的偶像,
性格叛逆,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刘墉和儿子约定,
如果儿子也能考零分,
并且遵守考卷不留着题目不做的规则,
他就不再干涉儿子的学业。
儿子正处于青春期,总是想和父母对着干。
于是,他很高兴地接受了这个约定。
他以为考零分很简单,
却发现原来即使乱蒙,
也不可能全部蒙错。
一年后,刘轩终于考出了零分的成绩,
因为试卷上所有的题目他都会做,
知道要选哪个答案才是错误的。
这个时候,他也终于明白了父亲的苦心。
最后,刘轩考上了哈佛大学,
成了着名主持人、作家。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着无穷的潜力,
只要家长不强势逼迫,
而是用“谋略”点燃孩子的兴趣,
就能帮孩子找到持久的内驱力。
从刘墉和刘轩“考零分”的约定中,
可以看出刘墉独特的“ 育儿 智慧”,
看似“放任不管”,实则运筹帷幄。
首先,他充分了解自家孩子的性格。
在与儿子谈话之前,
刘墉不仅了解儿子的爱好和偶像,
也清楚儿子不服输、能坚持的性格,
才想出以“考零分”激励儿子努力学习的妙招。
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性格特点,
家长只有花时间了解自己的孩子,
才能找到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他给予了孩子充分的尊重。
一个正在求学的少年,
梦想着成为舒马赫一样的赛车手,
也许很多家长都无法接受,
刘墉却“反其道而行之”,
以这个“理想”和“偶像”为药引,
治好了儿子的“厌学”症。
有调查显示,每天放学回家,孩子最讨厌听的话就是:
“赶紧去做作业!。”
这种命令式的沟通,会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
可以给他几个选择:
“你是想先看动画片,还是先写作业呢?”
以退为进,把主动权交给他,
被充分尊重的孩子,学习主动性会更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最忌讳的,
就是站在孩子的对立面,贬低孩子的喜好,
要学会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战友”,而不是敌人。
最后,他懂得等待和鼓励。
在刘轩“向零分冲刺”的一年里,
给儿子足够的时间去努力、去改变。
孩子考了90分,不要把注意力只放在扣掉的10分上。
“宝贝你真棒,比上次多考了10分呢。”
不断巩固孩子的成就感,他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又浩大的工程,
克制住急躁、焦虑的情绪,
学会淡定地掌舵,
是有智慧地“懒”的一个心理素质。
他自己去摸索,才能真正找到自己内心的火焰。
管的是习惯,“自由”的孩子更自觉
每年高考成绩出榜,
各地的状元们总是格外瞩目,
重庆市理科状元谢欣颖,高考成绩726分,
她平时的良好学习习惯,连班主任都佩服。
而谢欣颖的父亲却说,
学习上主要靠孩子自觉,
他们只是小时候就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从小培养学习习惯,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
光是“陪孩子写作业”这件小事情,就难倒了无数家长。
其实,没有天生不爱学习的孩子,
有时候,恰恰是家长跟得太紧,做得太多,
反而剥夺了孩子最原始的求知欲。
教育家尹建莉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道:
在缺少自由的家庭生活中,你的孩子应该会变得越来越听话,
但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将来比你强,他的幸福感绝不会比你多。
想让孩子养成生活独立、学习自觉的好习惯,
并不是靠家长的权威来发号施令,
或者制定纷繁复杂的规矩来约束孩子,
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生活中,很多妈妈从孩子睁开眼睛那一刻,
就开启“催促+唠叨”的模式,
催起床、催刷牙,催吃饭,
孩子放学回家,又开始催作业、催睡觉。
家长不妨改变下自己的说话方式。
孩子学会自己吃饭了,
但是很磨蹭,而且还总是撒掉饭菜。
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他不小心撒在桌子上的饭菜,
而是鼓励他:
“宝贝真棒,会自己吃饭了,
不过下次不用把饭菜分给桌子啦!”
用简要的提醒和温和的建议,
代替无休止的催促和唠叨,
并让他下一次继续尝试。
父母还可以使用工具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生活。
离开了家长的唠叨与催促,
孩子可能一时间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
这个时候,家长可以指导孩子,
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
比如,教孩子养成“列计划”的习惯。
不要小看“列计划”这个小习惯,
列好的计划,就是许下的承诺。
孩子虽小,也会重视自己的承诺,
想要完成计划好的任务。
比如,借助闹铃、计时器等工具,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让孩子对做什么事该用多少时间心中有数。
因为,多给孩子一点耐心,
他会慢慢形成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内在节奏。
当孩子不愿意听父母的意见时,
不妨“佛系”一点,给孩子犯错的自由,
也不急着为他“收拾残局”,
而是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
孩子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从犯错的结果中吸取教训,
在吃亏的过程中获得经验。
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意识和热爱,
也必须靠他一点点去尝试、去感受,
没有任何人可以替代。
管的是“后盾”,得体退出才能成就独立
真人秀节目《做家务的男人》第一季中,
魏大勋父子的一次谈心,特别让人感慨。
魏大勋成年以后,父母一直跟他住在一起。
母亲在生活上精心照顾他,父亲也爱“黏”着他。
魏大勋有一次对父亲说:
“你每天跟我这么走,总不是个事。”
父亲的回答却让他觉得可怕:
“爸爸就是跟着儿子走嘛,不跟着也没意思啊。”
他后来又找爸爸谈心,直截了当地告诉爸爸:
“你的有意思没意思,跟我没有太大的关系,
我没有办法保证你的人生一直有意思,
你得自己去找你自己的快乐。”
魏大勋的这番言论,可谓“人间清醒”,
既让父母停止了过分的付出,
又为自己争取了独立的空间。
很多父母能够在孩子幼年的时候,
给予无微不至的爱和照顾,
却难以做到在孩子成年时,
及时退出他的生活。
着名心理学家西尔维亚所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
只有一种爱指向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行为上, 减少对孩子生活的“包办”,
态度上, 忍住对孩子的指指点点,
思想上, 知道在孩子心中的位置,将被朋友、爱人所替代。
而退出孩子生活的父母,
又该怎么做呢?
首先,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这些年,为了孩子放弃掉的兴趣爱好,
不妨再重新拾起来,
约上三五好友,打打球、爬爬山,
独处的时候,看看书、弹弹琴。
其次,和孩子保持亲密有间的距离。
作为父母,可以尽情表达对孩子的爱和思念,
遇到困难时,也可以理直气壮地找孩子帮忙,
但是请记住,
尊重成年孩子选择生活的权利,
不对他的生活指指点点,
才是父母最高级的自律。
最后,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电视剧《三十而立》的结尾,
顾佳和父亲的一段对话特别感人。
顾佳经历了婚变、破产等一系列变故,
顾爸耐心地开导顾佳,还特别嘱咐她:
“挺直腰杆过日子,你爸爸在养老院这边,还没死呢!有什么事,有你爸爸呢!”
正是顾爸的担当,给了顾佳前进的勇气,
让她迅速处理好眼前的烂摊子,回到老家重新创业。
父母得体的退出,但却永远都在,
孩子就有了成长的可能。
真正的不管,是一种“放养”的智慧
最好的教育不是严加管教,
而是一种“放养”的智慧。
以身作则,才能给予内驱力。
当你专注于自己的提升时,
即使不再逼着孩子成材,
不再要求他达到什么目标,
孩子也会把你当成榜样,
努力向你看齐。
知己知彼,才能有的放矢。
不把撒手不管当成静待花开,
也不把过度付出当成控制孩子的筹码。
给孩子的思想以空间,但要注意养孩子的习惯。
看似“不太管”的背后,
是知己知彼的胸有成竹。
好的亲子关系,
并不是像树与藤蔓那样的互相纠缠,
而是相互搀扶,并肩前行。
育儿 路上,
父母适时地放手,
是帮助孩子挖掘内在的无限潜能,
给孩子的未来,
披上独立和勇敢的铠甲。
—— End ——
‘贰’ 大人越叫孩子不去做什么事,孩子为什么越想做
作为父母、总是心烦、困惑孩子为什总是说不听吗?从一项调查显示可知,众多令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中,就有高达46%的家长选择“任性不听话”。
比如叫孩子不要在马路上跑,越叫他就跑得越快;叫孩子不要打人、不要抢东西,结果孩子不管不顾、更加用力争抢……实在令人头疼不已。但孩子的这一些举动真的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吗?
“不要再玩水了,你的衣服都湿掉了!”看到琪琪又在玩水龙头,琪琪妈妈气急败坏的吼着。面对琪琪妈妈这样的怒吼,琪琪非但没有停止动作,看了琪琪妈妈一眼后,嘴角还露出了得逞的微笑,甚至直接站在水龙头底下,将水龙头拧到底。看着水哗啦哗啦地冲出来,琪琪甚是兴奋的用手去接,这下琪琪的衣服可是完全湿透了。
面对琪琪这一举动,琪琪妈妈一边关上水龙头,一边气呼呼得说:“你看,就说别玩了,为什么不听?现在都湿透了!也没有衣服得换了!我看你怎么办?”
其实孩子不听话的举动,一直都是多数家长无法理解的问题,也是家长们的心病。
‘叁’ 16岁男孩因为微笑被逼得自杀,还有多少孩子在承受这种痛苦
老师,本该是除了父母之外,孩子最能信赖和依靠的长辈,但有些老师,却在管教孩子的方法上,出了大问题。
16岁男孩,被羞辱后自杀
兜妈看到一则新闻,黄山市某高中一名16岁的男孩子,自杀了。
而逼他走上这条路的,却是学校的教导主任。
在学校的开学典礼上,男孩排队的时候笑了一下,主任就把他拉到全校学生的前面,扇他巴掌。
常某上初中时,班主任对他进行了多次“歇斯底里”的殴打和羞辱,这些他都清楚地记得。
有一次,班主任用木棍插进他背后的衣服,让他趴在黑板前面,这让他觉得自己就像是游街的犯人,没有一点尊严。
更多的时候,班主任会命令常某蹲下,然后用脚踹他的头,从教室前面打到后面,又从后面打到前面,。
常某的同学在回忆时,也不记得班主任是怎么教书的,只记得班主任打人:不是踹一两脚就停下来,一定要把你给打趴下。
常某的妻子表示,就算在梦里,常某也会抱着头说“不要打”,他总是梦见班主任追着他打,而提起班主任,常某总是被羞辱的养你这,甚至眼眶都湿了。
常某打班主任的行为固然不对,但想想他的经历:
一个12岁的小男孩,被拥有权威和生理优势的班主任毒打、羞辱,没人能保护他、安慰她,他的心理还是怎样的害怕、恐惧......
这也就不难理解常某出现如此过激的行为了。
而像常某班主任一样的老师,现在也依然存在。
哈尔滨某小学的家长实名举报班上老师对孩子的粗暴行为,除了殴打、罚站外,甚至还把孩子带到其他班级去“游街”羞辱。
拒绝老师羞辱,家长要站出来
中国的教育是严令禁止体罚学生的,但这种行为却普遍存在于中小学之间,甚至裤桐仿变本加厉,变成殴打、谩骂。
这样的情况,已经侵犯了孩子的基本权力,是对孩子人格上的羞辱。
总有人觉得“师傅打徒弟,天经地义”,正是这样的观点,成了老师们出格行为的帮凶。
教育专家尹建莉说过,恶老师是家长的懦弱培养出来的。
尹建轮搜莉老师曾经分享过自己的故事,在刚刚参加工作时,她对体罚也没有过多的思考,也经常粗暴地对待孩子。
有一次,尹老师罚几个捣乱的学生到教室外面发展,结果第二天,一个家长找过来了,她的孩子因为被罚站而冻感冒了。
家长压着自己的情绪,对尹老师说:学生捣乱,有没有家长的责任?昨天天气那么冷,罚学生在外面罚站,他们能不感冒吗?
这位家长的一番话,让尹老师惊呆了,无地自容,又很感激这位家长点醒了她。
正是因为这件事,尹老师真正学会了“尊重孩子”,再也没有体罚过一个孩子。
每个人的尊严都不能被侵犯,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去羞辱学生。
家长是保护孩子最坚强的后盾,如果发现孩子的情绪或身体状况不对,一定要耐心了解孩子是否在学校受到了伤害。
如果真的遇到了,家长更要站出来,维护孩子的内心,才能给孩子底气。
最后兜妈想说的是,教育需要爱和尊重,对孩子的羞辱和虐待,不管出发点如何,都教不好孩子,不止是老师,家长们也需要当心。
‘肆’ 你会做父母吗听尹建莉老师讲《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你会做父母吗?
看到这个题目,你有没有想,有什么不会做的?我努力工作,为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爱孩子,把孩子养大不就可以了吗?
之前,我也是指碧这么想的。
直到有一天,我的一向懂事的孩子愤愤地对我说,因为你和爸爸的担心,我不得不放弃我的好多决定。我彻底懵掉了。
那一刻,伤心,失落,困惑,许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瞬间涌上心头。
一直以为自己是个还不错的妈妈,关心孩子,时时处处为孩子着想。我会避开原生家庭给我的伤,及时地赞美,肯定她,不会去讽刺、挖苦孩子。遇见空闲的时候,也会和孩子谈谈心,了解一下她的思想状况。
却怎么也没有想到,自以为的“好妈妈”给孩子造成了这么多的压抑和不平。
到底怎么做才是个好的妈妈?迷惘,不解。逐渐意识到,做父母也是需要学的。我们做父母的方式,有很多来自于我们的父母教养我们的方式,一少部分来自于自己通过学习后得来的主动意识。而这些是不是适合孩子的发展,自己并不知道!
很早就知道尹建莉老师,听过她的一次访谈节目,对她的教育理念和看待孩子的独特视角印象颇深。本着学习的出发点,打开了她在樊登读书讲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尹老师特别温柔。外在气质是内在的表达,这样温柔的妈妈,一定有颗柔软包容的心,蕴藏着无穷尽的爱。听她讲,有个小孩子特别喜欢用袖子蹭着楼梯下楼,妈妈担心楼梯上的灰尘把衣服弄脏了,强制性地不让孩子这么做,然后孩子哭闹个不停。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办?我听到的时候心里想,要么把孩子抱下楼去,要么让孩子哭个够,反正不能这么做。而尹老师说,可以和孩子一起把楼梯擦干净,然后孩子再下楼就不怕把衣服弄脏了。
你想到这个办法了吗?为什么没想到,是自己不够聪明吗?我个人觉得,是我们没有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对于一些无关大是大非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即使有时候看起来不那么合常理,但是孩子觉得快乐啊,爱孩子的我们,为什么不多给孩子一些快乐呢?
尹老师讲到,当宝宝被椅子碰倒了。有的家长哄孩子时,会打椅子一下,说都怪这把破椅子,把宝宝碰疼了。其实这种做法是不合适的,它会造成孩子和外在事物的对立,孩子会产生敌对情绪,不利于培养起和外界的合作精神。她说,可以先把宝宝扶起来,安慰宝宝,问她是不是碰疼了,关注宝宝的感受。等宝宝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说宝宝觉得疼了,那椅子会不会疼呢?我们一起来安慰下椅子吧。这样孩子会关注别人的感受,长大后做事心里有他人,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自卑与超越》这本书里也有讲到这一点,培养孩子和他人的合作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人带来快乐,同时也会给工作带来许多帮助。
一个好妈妈,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给他充分的信任、自由和爱。
那么,回到我的问题上来,我对孩子的担心,是不是反映了对她的不够信任?不信任她的能力,不信任她能处理好自己的事。
她长大了,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是她的自由。作为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决定,可以给予孩子建议,但决定权在她自己。不能打着爱孩子的旗号去干扰她的决定。
就如尹老师讲到的她女儿做作业的事。孩子直到临睡前才想起没写作业,爸爸说,赶紧起来写作业,这命令式的口气贺逗饥顿时让孩子感禅返到不快。而尹老师则柔柔地说,宝贝,你现在不写也可以,要不明天早晨起来写?或者干脆不写也可以。孩子想了想,不写作业是不敢的,明天早晨写会睡不够,还是现在写吧。因为是她自己做的决定,所以没有任何不快,乖乖地起来写作业了。
我想我们在生活中,除了要懂得以上尊重孩子的态度,还要懂得一些方法,引导孩子去自然发现她选择的结果,然后让她自己做出决定。
想想以前,因为不懂方法,当孩子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时,苦口婆心劝说孩子,按妈妈的意见来。这难道不是在控制孩子吗?虽然孩子没表达,但是谁知道她心里积攒了多少委屈呢?
意识到这一点,无边的懊悔淹没了我。自以为是多么可怕啊!
我想做个好妈妈。以前的岁月不能重来,但是以后,我要多读一些心理和家庭教育方面的书,学着做一位真正的好妈妈!
你呢?你学会做父母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