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首领发布命令的文书称为什么
在春秋战国时期,君王首领发布命令的文书一般称为“诏书”。
“诏书”是指君王或首领的命令和公告,一般由吏员或御史等官员负责起草和发放。诏拦岩书的内容一般包括对某个事件或事情的指示、劝告、警示、威慑等等。在春秋战国没衡雹时期,各国政治制度比较松散,国家整体管理和控枯帆制水平较低,因此诏书在政治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诏书作为一种官方性质的文书,除了传达命令和公告外,还承担着传播知识、促进文化、宣扬思想等多种功能。许多地方在宣传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同时,它也成为了当时奖罚措施的一种形式,有时候还具有法律效力,可以用来惩罚或表彰官员或平民百姓等。
总之,“诏书”是春秋战国时期君王、首领发布命令和公告的一种官方性质文书,在政治、文化、奖惩等诸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⑵ 岁月不局,青秋代序什么意思
应该是岁月不居,青秋代序,意思是指时光静好岁月不停留,转眼已是春暖花开之后秋季又来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岁月不居:是指岁月不停留,时间过得很贺渣快。
春秋代序:是说日月忽其不淹兮,羡铅春与秋其代序。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春季与秋季相互交替,永无止境兄拍好。
⑶ 春秋战国时期以及之后古代的战争中,是怎么传达命令的
古代战争“班组”间是互不分开的,传命时大将告诉副将,副将告诉偏将,偏将告诉校尉然后是伍长、什长、小卒
⑷ 春秋五霸称霸的先后顺序!!!!!!
通常以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为春秋五霸。
秦穆公虽有“千里袭郑”之失,楚庄王亦有“问鼎中原”之过,但因为二人事后均曾自我反省,故而也得到了儒家的赞扬肯定。而最常被称颂的莫过于秦穆公的悔过作《秦誓》之举,而这也就是《白虎通》所言:“《尚书》曰: 邦知荣怀,亦尚一人之庆。知秦穆之霸也。”当然,在此论述的脉络下,也就无关乎其是否为“夷狄”。而既无“夷狄”之区隔,于是秦穆公东平晋乱,西伐诸戎; 楚庄王克陈入郑而不取,反佚晋寇,就都成了正面的论述,《公羊传》甚至对楚庄王有“实与而文不与”的书写。故而孔子赞许秦穆公、楚庄王的言论也就时常被加以放大引用,如孔子就曾言: “秦,国虽小,其志大; 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又言: “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匪申叔之信,不能达其义; 匪庄王之贤,不能受其训。”
总之,此种“圣人与之”的论调,可说是齐桓、晋文、宋襄、秦穆、楚庄之所以成为春秋五霸通说的理由之一。
⑸ 春秋战国时期 国王给臣子的命令叫圣旨吗
不叫
春秋战国时期旨意按其类别被称为“命”“令”“政”。
准确来讲,圣旨起源于秦朝,春秋还没有圣旨,帝王诏书上的用语,是从秦朝起开始使用的。
秦朝和其以前的朝代不同,它不像春秋战国一样用“天命”的说法统治其臣民,但是也找到了另一种根据。《史记》说:“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黄帝得土德,黄龙地螾,夏得木德,青龙止于郊,草木畅茂。殷得金德,银自山溢。周得火德,有赤乌之。今秦变周,水德之时。昔秦文公出猎,获黑龙,此其水德之瑞。”于是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度以六为,音上大吕,事统上法。”所以,秦的“奉天”是靠“五德”运行中的“水德”的“当运”。后来的封建社会的皇帝兼用这两种虚构,自称为“奉天承运皇帝”。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奉天承运这个词真正使用在帝王诏书上,却是从明朝开始。
明 太祖 初,定大朝会正殿为奉天殿,于皇帝所执大圭上刻“奉天法祖”四字,与臣下诰敕命中必首称“奉天承运皇帝”。后相沿成为皇帝敕命中的套语。《金瓶梅词话》第九九回:“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文能安邦,武能定国。”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奉天承运四字》:“按此条,论奉天殿名而及之。是知‘奉天承运’四字,至今循用,实始于 明 初也。”参阅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列朝二·更正殿名》。
参考资料: http://www.6e.net/gongzuo/lishi/lishi.asp?id=1634278
⑹ 《春秋》全文及翻译内容是什么
一、原文: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惟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国之害也。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迅枝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毋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二、译文:
当初,郑国的武公从申国娶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郑庄公出生时逆生,姜氏难产而害怕,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寤生,因此而讨厌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要把他立为太子,屡次向郑武公请求,郑武公没有答应。等到郑庄公继承了君位,姜氏又请求把制这个地方分封给共叔段。
郑庄公对她说:"制,那是个危险的地方,东虢国的国君就死在那里。别的地方你可任意选择,我唯命是听"。姜氏又为共叔段请求以京地作封邑,让共叔段居住到那里,称为京城太叔。祭仲对郑庄公说:"都会的城墙超过百雉,那将是国家的祸害。
按照先王的制度,卿大夫最大的封邑,也不能超过侯、伯,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邑只能是国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只能是九分之一。
现在京城封邑不合法度,违背先王制度,君王你会承受不了的"。郑庄公说:"这是姜氏想要的,我怎么能躲避祸害呢"?祭仲对郑庄公说:"姜氏的要求哪里能够满足得了,不如趁早为共叔段安排个地方,不要让他发展。如果发展起来,就难以对付了。蔓延的野草都不能除掉,何况是君王你宠贵的弟弟呢!”庄公说:"多行不义,必定自取灭亡,你就等待着他的灭亡吧!”
不久,共叔段又命令郑国西部和北部的边地接受他与郑庄公的共同管辖。公子吕对郑庄公说:"一个国家不能接受两个人的管属,君王你将如何处理呢?如果想把君位让给共叔段,那我就请求服侍他;如果不让给他君位,那就请你除掉他,以免让老百姓产生二心"。郑庄公说:"用不着去管,他会自己遇到祸害"。
共叔段又将西部和北部由他和郑庄公共同管辖的边地收归己有,延伸到廪延这个地方。公子吕又对郑庄公说:"这下可好了,共叔段势力雄厚,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支持了"。郑庄公说:"他不行道义,不团结人,势力雄厚只能促进他的崩溃"。
共叔段加固了京地的城防,聚集粮草,整修铠甲和兵器,装备起步兵和战车,准备袭取郑国国都。姜氏将为他打开城门。郑庄公打探到共叔段进袭国都的日期,说:"现在可以向共叔段进攻了"。
于是,命令公子吕为统帅,率领战车二百辆(每辆战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向京地展开讨伐。京地的人民都背叛了共叔段。共叔段逃到鄢地。郑庄公又派兵到鄢地讨伐他。五月辛丑(二十三日)这天,共叔段逃奔到共国。
(6)春秋命令序扩展阅读
内容赏析:
《春秋》中的文字非常简练,事件的记载很简略,但242年间诸侯攻伐、盟会、篡弑及祭祀、灾异礼俗等,都有记载。它所记鲁国十二代的世次年代,完全正确,所载日食与西方学者所着《蚀经》比较,互相符合的有30多次,足证《春秋》并非古人凭空虚撰,可以定为信史。然而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在文字上难免有论脱增窜之类的问题。
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粗拆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现《春秋》原文一般合亩凳敏编入《左传》作为“经”,《左传》新增内容作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