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做一名顶尖的程序员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我是程序员。实习过一家公司,有个技术总监,每次跟他聊天总是只感觉我差一点儿就能超过他的那个样子,人很和蔼,总是会说我也要学一下,然而恐怖之处在于无论和他聊什么他都有那种,哦,这个我了解过一些,我们可以交流一下,共同学习。无论什么。他很会照顾我,由于我不是科班出身的,他和我交流尽量不用术语,比如依赖倒置,他和我讲的时候告诉我原理以及如何实现,并不会特意提这个名词。我和他聊过一些东西,从应用层到ASCII码,从前端到GC,无所不知。而且他总是特别谦虚。最后我走的时候说实话是很不舍得的。他拉着我说了很多,告诉我以后应该怎么做,要多了解整个项目架构,不能只是做自己的工作。要学会帮助其他同事,解决他们的问题。要稳住自己。
⑵ 程序员月薪3万5什么水平
这得视情况而定,还有自身等级而定,一线城市很多程序员都是这个工资标准,但小城市程序员是达不到这个标准的。
尤其A类公司,等级比较高一点的,税前工资就是六七万,再加上年终奖绩效铅或之类的,外加现在很多程序员还会兼职直播讲课,一小时斗粗1500到1800。我前夫目前工资税后五万不到,兼职每个月看授课情况,一般槐销伍一个月也有八万不等。而我姐夫同样程序员拿到手工资是八千多。
⑶ 程序员的工资在大众看来很高,为何业内人士却不认同这种说法
作为一个程序员,在外人看着他们的工资很高。其实只有真正的去做程序员,他们才真正懂得,其实他们的工资很低的。
第四,受到了攀比之风气,作为程序员,他们接触的圈子都是不同的,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圈子里面的人都是工资比较高的,那么他们都会觉得自己的工资很低。其实作为程序员,他们的工资也都是在中等偏上一点点。如果没有受到攀比风气的影响,那么他们的工资也算可观的。
⑷ 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为码农
实际上IT行业在中国并不是特别差的行业,而程序员的工资也并不低,但为什么中国的程序员总被称作码农或者说是苦逼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生活和欧美的有什么不一样?之前,研发频道曾发过《东方程序员怎么看西方程序员》和《西方同行眼中的东方程序员》这两篇文章。来自世界各地的程序员们各抒己见。或许,从上面两篇文章中也多少能得出“”下面是来自知乎网上各位大牛的看法。让我们来一起看下!一位叫吴涛的程序员的回答:编程活动和机械电子一样可以视为一种工艺(craftsmanship),从事此类工艺活动的人可以叫做工匠或者工程师。经历过工业革命的欧美国家,有深厚的工程根底,从机械到电子再到软件,都是国家产业的支柱,滋养着社会中坚力量的中产阶级。工程师的社会地位普遍比较高,他们有工艺的传承,有文化圈,有产业的历史。而国内目前的软件工业和制造业非常相似,以来料加工式的低水平重复劳动为主。就好像农民仰赖着老天提供种子、土壤、阳光和水,中国程序员仰赖着洋人提供设备、技术和理念,从微处理器、操作系统、编程语言、编译器、IDE、编程框架到应用程序,除了做晶圆的沙子是本地产的,几乎没有什么属于自己,每天的工作内容主要就是把别人已有的东西按照自己的——甚至不是自己的——需求装配一下,没有什么创造性,也很少有业界的技术积累和传承出现,即便有也流传不开,毕竟程序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有知识,没文化”,就是说这样的状况。记得劣质盗版VCD满天飞的时代,有个程序员做出一款丑陋但是解码容错能力很好的播放器,贴合国情,一炮成名,结果好容易写本书,没有几个句子能写通顺的。这种技术书籍的拙劣状况一直保持到现在,而且拙劣的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没有技术传承,没有文化圈,不乏有人上大学之前对编程一窍不通,学计算机只是因为计算机“热门”而已。如同包办的婚姻,没有一丝爱情,最后以编程为业,只是因为也不会做别的什么了。另一方面,国内程序员不论薪水如何,的确很苦。许多人长期被迫加班,最后甚至会成为一种自愿的习惯。可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并未因此而提高,就像千百年来用惯锄头和镰刀的农夫,很少有人会想要去学习、改进自己使用的工具和习惯,甚至对于新兴的思潮和方法抱有非理性的抵触情绪。生活如此悲惨,却又如此不思进取,和农民的问题很相似。再加上,就好像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人一样,程序员们木讷、邋遢、缺乏情调、土。可偏偏又自负而且互相看不起。总而言之,在中国做一个程序员,很少有什么事情能让人觉得自己从事的工作很体面。那么,在整个社会以自嘲为风尚、许多行业都喜欢好勇斗狠地自轻自贱的状况中,使劲贬低自己的职业,自嘲和群吵时,就不会有什么心理包袱。不过,就好像黑人可以自称或者互称“黑鬼”,但是白人如果敢讲立刻会惹祸一样,喜欢以此自称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最后,英语有类似的说法,将带有隔断的办公室叫做cube farm,常见于传统的软件公司。以讽刺(但不限于)软件公司日常生活为主题的漫画Dilbert就有不少格子办公室里的场景。不过cube farm说的并不是程序员们像农民,而是说他们像地里的庄稼或者果树,产出成果,等待收割。毕竟,欧美发达国家的农民生活往往比程序员更好。高收入,农机劳作,大片的私有土地,宁静的田园生活。农民的生活在那里,如果不是令人向往,至少也并无贬义。补充:本版同文所说的code monkey在英语中的语用,与“码农”在中文里的用法并不一样。code monkey是指以计算机程序员或者那些以编码为生的人。这个术语可能包含轻微的贬义,这意味着开发者可能编写代码,但不能执行复杂点的任务,比如:构建软件结构、分析和设计,一般指初级程序员。如果一名code monkey正在努力增加知识和提升职业技能,那么会有另一个等级名词赋予他。其实code monkey这个术语在层次划分上还是有点困难的,因为像那些真正熟练的开发人员或程序员他们仍然在做编码工作。或许像这样划分会好一点:coder:编码员programmer:程序员software engineer:软件工程师software analyst:软件分析师software architect:软件架构师或许还可以在前面加“初级”、“中级”、“高级”这几个前缀。这些都反映了一定的等级、技能水平和薪资。请注意:它只能在小范围确定的某种层次结构,例如在一个公司、甚至一个部门。一个在A公司工作的“程序员”可能比B公司的中级架构师所要求的技能更多。下面是关注前端技术的邓陈华同学的回答:首先, 问题的题目”“是有一定的可辩论性的,因为我所了解的事实是,大多时候是“中国的程序员自称为码农”,很少有不同行的人称呼程序员为“码农”。当然,可能和我所处环境有关系。认可涛吴所说的“自称码农的程序员并不见得能容忍其他人这样称呼自己”,因为这就像他所举的例子,黑人允许自称,但不允许白人称呼,同样的词在熟人说来是亲切、是自嘲、甚至可以是自讽,但在外人说来,那不仅是不尊重,还有可能是侮辱。其次,身处互联网行业,程序员工作辛苦,加班再正常不过,项目进度、突发情况、公司文化都可能成为加班的理由,虽然收入不一定差,但够苦逼。另外一方面, 程序员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而互联网向来是一个强调能力的开放行业,有多少能力就拿多少工资,这样注定有相当大一部分因为水平不够,导致收入问题成为“码农”的心病。而“ 工作辛苦”、“收入低”和农民有类似,所以无论自嘲或者是被别人冠以“码农”的称谓,辛苦、收入低这两个标志包含其一的可能性非常大。如果两者兼有,那就是纯种‘码农’一枚,够苦逼。当然,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像赵劼姐夫这样,“弹钢琴的码农”,已经做“码农”做到一种境界,并不一定强调其辛苦、更不会收入差,以“码农”调侃的口吻戏谑人生,这个心态和大家自称屌丝是一样的,更多的自嘲自讽。其实,这样收入高而且相对不这么辛苦的精英“码农”在行业内也不少。下面是在读研究生吴洲提供的,来自图灵中文社区电子杂志《码农》第一期的首卷语:《所谓码农》一文的解释:对于“码农”这个称呼,有些人喜爱有加,有些人不以为然。区别在于对待“农”这个字的感觉。农当然是指农民,这个词寓义很丰富,既可以说它伟大,也可以说它渺小。说它伟大,是因为我们的生存离不开农民,而且中国一直是个农业为本的国家,曾经说是百分之八十的人是农民,这意味着往前翻
⑸ 阿里程序员年收入170万,征婚全网热骂,看懂自己的需求有多重要
这件事其实跟需求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关键的问题在于男方的说话态度和提出来的要求。那高高在上的语气仿佛阿里的创始人不是马云而是他,我承认年薪170万至少相当于8个我的收入了,但这个年代的婚姻,除非你有钱到年薪1700万,否则170万你或许可以找很漂亮的外围,但你真的没法按照你的要求去找媳妇。
所以在我看来,这位P8大佬要做的也很简单,扭转自己的心态,在生活中去遇到那个适合自己的女人,千万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是成功人士就下意识的看不上职级比自己的低的妹子,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哪个妹子家里可以轻易拿出几千万来当嫁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