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对web前端开发的认识和理解,这个要怎么回答
1.我对‘前端’的理解。前:代表与人直接打交道的这部分,包括界面的展现,与用户的交互等。端:代表输出终端,例如pc浏览器,手机浏览器,甚至有些app,有些应用程序合起来的意思也就是这些浏览器,app,应用程序的界面展现以及用户交互就是前端。
2.web前端就是用代码的形式,还原UI设计师设计的界面,并实现各种交互效果。web前端工程师是程序员里面入行门槛较低的一个职雀基业,就前端应用开发框架而言,已经形成顷唤谨了HTML5、CSS3、《Ecmascript 6》标准规范。
3.web前端要学的内容主要有:
①计算机基础以及PS基础
②前端开发基础(HTML5开发、javaScript基础到高级、jQuery网页特效、Bootstrap框架)
③移动开发
④前端高级开发(ECMAScript6、Veu.js框架开发、webpack、前端页面优化、React框架开发、AngularJS 2.0框架开发等)
⑤小程序开发
⑥全栈开发(MySQL数据库、Python编程语言、Django框架等)
⑦就业拓展(网站SEO与前端安全技术)
4.互联网行业目前还是最热门的行业之一,学习IT技能之后足够优秀是有机会进入腾讯、阿里、网易等互联网大厂高薪就业的,发展前链游景非常好,普通人也可以学习。
想要系统学习,你可以考察对比一下开设有相关专业的热门学校,好的学校拥有根据当下企业需求自主研发课程的能力,建议实地考察对比一下。
祝你学有所成,望采纳。
⑵ 前端程序员和后端程序员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1,以不同的方式展示:
前端开发主要是研究用户可以看到的前端显示界面。后端开发主要集中在逻辑功能等模块上,用户看不到的这些模块。
区别2,所用技术不同
前端开发的技术主要包括但不限于html5、css3、javascript、jquery、Bootstrap等技术。而后端开发是以java为例的,主要用到的技术包括但不限于Struts spring springmvc Hibernate Http协议 Servlet Tomcat服务器等技术。
区别3,稳定性不同
前端主要是集中在设计稿、版面风格、交互效果等方面,前端的需求频繁变化;后端更多是关注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加,业务逻辑所发生的变化,和如何把系统变得更稳定。
⑶ 前端开发具体工作职责是什么
把Designer出的各种设计图转化成html+css+js+image的静态网页,并把它们交给后端开发人员制作成页面模板。这就是入门级的前端工程师所做的事情。
不过稍微复杂一些,你需要开始注意一些更复杂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浏览器兼容性问题。老实说浏览器兼容性问题真的不是那么好搞定的,毕竟每个项目对浏览器版本的要求都不一样,而且现在不光有PC浏览器还有各种移动设备上的浏览器,同时国内厂家的浏览器种类也越来越多,坑也是密密麻麻。除了兼容性,你可能还要关注一下性能问题,包括但不限于网络性能、渲染性能、js逻辑的性能等等,这个展开讲可以写本小册子了。
你可能会奇怪,一个中级工程师就能带团队了?可是真的很多公司就是这样,尤其是小公司。当你了解了html、js、css以及各种浏览器的各种特性细节之后,你会被任命带领一个小的开发团队,当然是前端开发团队。可能加你一共也就三四个人,甚至更少。这时候你的工作内容除了自己写一点页面以外,还会帮助组员解决各种各样的细节问题,毕竟,组里,你是最懂技术细节的。这个时候,一部分人开始停步不前,而另一部分人开始关注另一个新的问题:工程化。前端代码都是非常松散的,项目结构性差,一旦开发人员数量多起来,业务复杂起来,如何管理这么多人、这么多代码是个非常大的问题。能否在这个问题上得到突破,决定了你能否迈向下一个级别。
此时你熟悉前端开发的各种技术细节(当然忘了一部分细节也没事 ^_^),同时对各种前端框架、技术的特性聊熟于胸,你知道如何组织和管理项目让大家能以最快的速度达到项目要求,你甚至了解手下每个人的所长所短。于是当新项目到来,你迅速根据自身过往的经验选取若干种技术和工具,配上你认为最合适的人选组成项目团队,披荆斩棘日夜兼程将产品汪的各种奇葩需求斩于马下。这么做了一两个项目之后,你可能又觉得空虚了,你要寻求新的目标。恰好,NodeJS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全新的世界,无限的可能。楼上寸老师说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我猜就是这个状态。爱干嘛干嘛吧,这个时候,你应该不会再来问“后端程序员都在干嘛”这种问题了。其实,要成为一名“非典型前端”并不一定非得经过1~4的步骤。只是现在已经上了年纪的前端大多是这样过来的,毕竟,NodeJS出来的时间也并不算很久。
⑷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作为一个程序员,我也是写代码的,我不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1.首先大家所认为的业务代码就是一些和业务相关的增删改查,涉及到的技术点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写熟了之后,就是复制,粘贴,不存在什么技术阻碍,很多人就觉得非常的简单,没有技术含量,做这些工作的人也显得非常的low,如果你也是这样认为的,那你就错了,因为写业务代码的基本都是初级,中级的程序员,工作经验有限,不具备写一些公共方法和接口的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以后能力不会提升,如果持续努力,也会成长为高级程序员或是架构师,谁天生就是高级程序员呢,不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吗?而且就算是写业务代码也不能就是low呀,有些业务场景是非常复杂的,逻辑必须十分严谨,稍有差错可能就会出现bug,对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不是写业务代码就是很容易的。
2.除了业务代码就是非业务代码了,比如开发数据库,开发框架,或是写一些公共的方法或是接口,供初级开发者调用。写非业务代码的人技术也不一定就非常的厉害,因为就算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之类的项目,也不一定都是高级开发,也会有一些水平较低的开发,因为写业务代码还是非业务代码和项目也有关系,如果你们团队开发的是开发框架或是数据库这种的项目,那么你们团队没有人写业务代码,也不能说明你们团队每个人技术都很厉害,只是项目性质不一样罢了。
3.业务代码这个词看你的理解吧,我认为其实所有的代码都可以成为是业务代码,无论开发什么产品,都是有业务需求的,有了需求才有开发的动力,对于开发数据库来说,数据库的需求就是业务,对于开发框架来说,框架的功能就是业务,所以我认为广义上来讲都是业务代码,没有非业务代码这一说,所以具体看你认为业务的定义是什么了。不过无论如何也不应该去嘲笑或是去贬低别人吧,嘲笑或是贬低一类人就更不应该了。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我就是写业务代码的,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么就觉得low啦?
所以,做为一个企业,支撑发展的肯定是他的业务,不管是卖什么服务,都要通过业务来赚钱,可能针对业务,企业内部还会做一些细化。比如说,有人会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后端,还有运维,运营,产品的配合。前端再细化,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页面的展示,呈现,还有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适合业务的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单单写页面的,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点低,你没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举个例子,比如说常见的后台管理系统,因为功能都很类似的,那你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个通用的模版吗,还是就是不断地去重复。
这个别人的产出,做了一个vue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模版,现在的GitHub star在6万多,通过这个项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业务代码就是low的,要善于去总结,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经验,没准你也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发现很多程序员对于处理业务逻辑都是“嗤之以鼻”。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但是,作为程序员来讲,如果不是做底层基础技术研发的话,大部分的工作不就是做这些拧螺丝的工作吗?其实拧螺丝有那么容易吗?可能拧螺丝很容易,但是拧好螺丝就不那么简单了。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其实很多程序员都跟他一样,都在痛苦的编程,一方面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又嫌弃现在写的代码没有技术含量。又有更高的要去和希望,又嫌弃现在的工作,就是不思考出现的原因,不去付诸行动。还不停的抱怨: 感觉自己天天写业务逻辑代码,改 Bug 都没有时间学习,没有时间实现个人成长?
到这里,我们不禁一问:那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其实很简单,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这些代码就行了。
坚持不懈的写好业务逻辑代码
就像我在上面说的: 别小瞧业务逻辑代码,如果真正写好,要把逻辑写得清晰简单易用,功能健壮稳定,性能同时达到要求的话,其实是挺难的。
所以,我们要正确看待写业务逻辑的代码,应该摆正心态,坚持不懈的去写,所谓量变引起质变,就是这个道理。写业务代码,积累代码量,一力降十会,在积累了巨量的代码量之后,几乎任何所谓的有技术含量的东西都构不成挑战性。当然,要想真正的通过自己写业务代码,写好业务代码还应该有接下来的这个思考。
其实业务逻辑代码一样可以玩出很多花样,而这才是能够提升你能力的本质。比如:你写了一个处理单任务的业务逻辑,虽然满足了用户的需求,但是你这时能不能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要求呢?单任务虽然是功能实现了,但是效率可能不行,处理慢,那搞个多任务处理的逻辑怎么样?任务池、线程池、内存池、并发、同步等等这些技术点都来了。如果你对自己有这样的要求,而你自己有追求的话,就会进一步思考如何去做到这些,你做到了,你能力就提升了。
同样,很多人感觉处理业务逻辑,就是一些各种循环,条件判断,只要逻辑稍微严谨点,功能就都没问题,就都实现了,确实是这样的。这就是你对于业务逻辑没有兴趣的根点所在。
那你为什么不想想: 如何使用循环和条件判断可以提升效率呢?满足了功能的那些需求,是不是有些地方可以优化一下呢?是不是可以提升一下性能呢?
其实,这个技术的进步和积累,就在于自己内心对自己有没有更高的要求和追求。这是大实话,也是大白话。很多人就感觉只要实现了功能需求就够了,满足了用户就行了。然后,这个项目完事了,下个项目遇到差不多的逻辑,还是这么处理,又完事了,每个项目,每个功能都是这样重复的处理,从来不思考最优的实现方式,你感觉能够进步吗?你能不烦气吗?十年如一日的工作,10 年也就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在重复使用。
业务逻辑的最优方式,就是思考如何大道至简
通过一个业务逻辑实现一个功能,基本上只要是程序员,脑子不笨,都能做出来,做出来是一回事,但是做好是另外一回事。大道至简,我们要做就得想办法做到最好。这里的好有很多层意思。
比如: 你写的业务逻辑代码 是否能够做到准确,稳定,高效,易读,易扩展,易维护,兼容性强呢? 问自己一句,如果你能做到这些,那确实是好。如果做不到,你还是处理初级水平,当然不行,这就是你在工作中提升能力的机会。别说没时间,都是借口。
精益求精是对代码大道至简的永恒的追求,也是我们在处理业务逻辑代码中不断提高自己能力的过程。
明明自己水平初级,就容易骄傲自满,感觉可以了,我想学更高的技术,那么更高的技术是自己在处理业务逻辑中一步一步积累出来的,不是干了初级的活,不用积累,直接学高级的技术,就能高级了。
我特别喜欢网上有个网友写的一段话:
其实很多技术大牛和技术专家,都是从业务逻辑做起,慢慢积累思考起来的。比如:在处理业务逻辑之前,会思考如何设计这个架构,可以让代码更好的扩展和维护。在处理业务逻辑的时候,思考如何的处理才能提高性能和效率?一步一步的实验和总结,积累,才成就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不要对处理业务逻辑嗤之以鼻,不要以为能够满足需求就够了。你重复不思考的粘贴和复制肯定是不行的,必然会对编程失去兴趣,自然无法更好的成长和进步。应该在编程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的兴趣,这样才能让你持续进步,从而进阶。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⑸ 大家怎么理解“业务代码”为什么有人觉得写业务代码很low
在我眼里,也经常会把程序员分成两类:一种是我等这种写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另外一种是研究高深算法、造“轮子”的“科学家”...
将他们称之为科学家是有些夸张,第一次冒出这样的想法是参加一个技术大会,当别的嘉宾都在分享开发、设计、架构、管理方面的经验时,一名在腾讯工作的算法工程师(应该已经是一个小领导了),他上台分享了一些诸如:滑动平均自回归模型、神经网络基因表达式编程、SVM回归机集成学习...坐在台下的我第一次冒出这样的念头:“这**是科学家研究的东西吧。”
当然,倒也不能说写业务代码就很 low,写业务代码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的。
写业务相关的代码,必须了解业务流程,还需要了解业务人员心里是怎么想的,也就是业务出发点是什么样子的。
比如我最近遇到一个需求,过程大概是这样的:销售人员在卖一款产品,这款产品非常火,有些优秀的销售人员一周可能能卖出去几百上千单;结果我们接到一个需求,要限制每个代理人的销售数量,比如每人只能卖 10 个(之前已经卖掉的不算);这就让我们非常奇怪,本来卖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做这个限制呢?这个需求看起来就非常的不合理。
后来业务人员和我们解释了一下原因:因为这款产品公司不挣钱,销售人员为了推这个产品,花在别的产品上的时间就少了,所以出这个功能,就是让销售人员“收收心”,把精力放在其他产品上。
这么一解释,我们就立刻明白了;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业务的时候,看着需求敲代码也是非常容易出错的。
有些人会认为业务逻辑就是一堆 if-else,但是我认为在实际工作中,这些 if-else 也是非常难做到的。
业务逻辑是人设计的,业务逻辑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它不严谨和变化快;业务逻辑和那些确定性的东西不一样,比如我们写好的代码 if-else 两个分支,那么再怎么也不会跳出这个范围,业务逻辑就不一样了,它是非常灵活的、不确定的,业务机会来的快消失的也快,我们很难开发出来一套全面的、完善的、灵活的的系统,去应对将来可能会发生的需求。
所以在开发过程中,如果可以将业务流程拆分成多个组件模型,组件和组件配合完成一个完成的业务流程;当业务发生变化或有新业务的时候,只需要重新编排这些组件,或对某一个组件做少量更改,就可以满足业务变化;如果能做到这个程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做到高内聚低耦合,避免过度抽象,从业务流程和动机出发,已满足业务需要为主;既然做不了“科学家”,我们就努力把业务代码写好把。
我将持续分享Java开发、架构设计、程序员职业发展等方面的见解,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
首先,我认为写业务代码不“low”,但是大部分不假思索拷贝粘贴的业务代码比较“low”,换句话说就是所谓的五年工作经验就是把第一年的工作重复了五遍。
技术人员成长一般有两条线,一条是成为技术专家,一条是成为领域专家。所谓的转管理我理解也就是领域专家,毕竟不懂得领域知识是无法做好管理的,比如说你是互联网金融某个业务部门的leader,那么你肯定要懂金融。领域知识就是在不断的写业务代码和思考中积累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定义业务,比如说“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这是一个业务需求,看起来很low,但是如果业务需求改成“实现一个修改订单功能,要求在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并发10k,响应时间不高于10ms”,那这个需求就有挑战。说这个问题想说明白一件事情,如果做业务不要停留的在业务表面,仅仅满足于实现功能,要主动思考。
最后总结一下,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业务的技术。技术是内功,业务是招式,内功不足,后续成长乏力,没有招式,内功也不能发挥威力。这是也很多互联网创业公司做大了之后要技术转型的原因。
业务程序开发相对于底层基础架构层的程序开发有所不同:
业务开发的时间比较紧,变化快。
这个特点导致程序员没有时间重构代码,或者不愿意重构代码,而是用最简单粗暴的复制黏贴的方式快速实现业务逻辑。其实所有的复制黏贴都意味着需要重构。
底层系统的开发,一般是架构师和高级程序员来设计和控制项目时间。相对来说,开发周期长,变化缓慢。会更加注重架构的合理性和稳定性,而且会不断重构和改进。
业务开发一旦完成,只要平稳运行就不会有人再回来补技术债务,不会把它写得更好。除非这个业务爆发了,不得不从新架构以支持更高的并发。如果上线之后表现不佳,很可能下线不再维护。所以公司也不太愿意花太多精力在一个还没有被市场认可的产品项目上。
而底层架构框架的项目会在不同的产品项目中不断应用。不断地进化。就像Spring之类的开源框架一样,不断的升级和完善。
相对来说,业务开发程序员会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和理解业务知识;而底层框架程序员更多的时间在学习技术架构。如果业务知识在行业内通用,比如财务,金融行业知识。那么长期的积累对业务开发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业务是很小众的,甚至,这几个月做这个业务,下半年又做另一个业务,做的时候也一知半解,就像很多外包一样,那就没有什么业务沉淀了。
我就是写业务代码的,不过我觉得这很正常啊,不知道你是怎么就觉得low啦?
所以,做为一个企业,支撑发展的肯定是他的业务,不管是卖什么服务,都要通过业务来赚钱,可能针对业务,企业内部还会做一些细化。比如说,有人会是做一些前端,一些人做后端,还有运维,运营,产品的配合。前端再细化,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页面的展示,呈现,还有一部分人会做一些适合业务的工具,来提升开发效率。
那如果你自己的定位是只是单单写页面的,那只能说你对自己的要求有点低,你没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些提升工作效率的事情。举个例子,比如说常见的后台管理系统,因为功能都很类似的,那你有去考虑如何做一个通用的模版吗,还是就是不断地去重复。
这个别人的产出,做了一个vue的后台管理系统的模版,现在的GitHub star在6万多,通过这个项目,他就可以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也能得到更多的好的工作机会。
所以,不要觉得业务代码就是low的,要善于去总结,然后再分享自己的经验,没准你也能成为一个领域内的Top。
不要太在意所谓low与不low,需要在意的是做了这个项目或业务后,对自己的能力有没有长进,如果有,那说明不low。如果没有,那说明你只是在机械的劳动而已。
每个大佬都是从业务代码做起的,大佬们注重的是能否成长,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及平台的大小和未来是否和自己的目标相匹配。
总结来说,只要能提升自己能力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的。
业务代码不一定low,能完成用户需求的代码就是好代码。
另外,对于我们搞嵌入式软件、EDA工具软件的来说,业务软件反而是更有技术含量的,更具科学意义的代码,而软件可能只是载体,你啥时候透过代码理解了它们背后的物理概念、数学公式,你就超越了程序员,能向科学家又迈进一步。
互联网软件其实也一样,软件实现的是一个业务流程的自动化,你完全可以透过你写的程序还原甲方用户的业务流程,而这种流程是老板制订的,认识会上一个层次,将来可以向老板迈进
我觉得首先大家要理解什么是“业务代码”,业务代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1.对于一个一般的物联网应用型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根据客户需求基于一个MCU或者MPU的应用控制逻辑的实现。
2.对于一个做纯上层应用的公司来说,业务代码就是基于一个操作系统为客户量身定制对应的app,并实现对应的应用逻辑。
3.对于一个微型控制器设计厂商,业务代码就是底层架构裸机的具体实现和各个外设驱动的框架设计。
4.对于一个设计操作系统的开发人员来说,业务代码就是架构设计、内存管理、调度机制优化、优先级管理、进程间通信机制优化、线程管理和内核完善等等。
所谓”业务代码”都是相对的,没有参考系怎么谈。像操作系统,站在操作系统内核提供方的角度看,上层所有的应用框架,进程服务,都是业务代码,我是为他们服务的。技术只是工具,业务实现才是目的,站在不同供应商的角度,只要涉及代码的地方都可以称之为业务代码。所以站在这个维度,如果要说业务代码“LOW”,那就没有代码是不"LOW"的了。
不过,真正接触底层或者实现RTOS底层业务框架的工程师其实是很少的。大部分工程师基本上都是对于客户需求做一些非驱动底层非操作系统框架的应用型的开发,所以大多时候“业务代码“又单一的被指向了那些只是对客户的上层应用的需求做开发、调整或者迭代的代码。
而这部分代码究竟"LOW"还是不"LOW"呢,我的答案是:不"LOW"。但是现实却是很“LOW”,之所以会被想成LOW,是因为:
1.判断一个程序员的优秀程度已经不单单看你写了多少应用型的代码,设计了多少应用框架,而是你懂不懂底层驱动逻辑,懂不懂操作系统内核,懂不懂内核裁减等等。所以这种情况会经常出现在面试过程中,面试官会因为你不懂底层驱动、不懂内核而给你比较低的薪水。
2.懂得写业务代码的人,他的程序员基础并不一定就牢固。因为上层应用可能对业务比较看重,但是对于一些特定的语言的编程并没有那么严谨。能用就可以,所以会自然而然的认为这样的程序员“LOW”。而一个会写底层驱动的人,他考虑更多的是基础代码的安全、严谨性和容量问题等等,他们的语言基础相对来说要牢固很多。
3.技术负责人一般都是全能型的人。会写底层驱动或者更懂操作系统内核的人更容易成为技术的领头人。而那些只会“业务代码”的人,放在大部分公司,一般都不会有太多的上升空间。
根据以上分析过后呢,做“业务代码”的程序员基本上会被想的很“LOW”,但是结合我的亲身经历,不同的人对于这个事情却会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对于领导来说,那就不一样了。你将“业务代码”的需求迭代了,完善了,提前任务完成了,客户很满意。那领导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很“LOW”的程序员。你很高级,领导很欣赏,“后果”很舒服。但是对于一个面试官来说,你就会点上层应用的调用和设计。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么多薪水?虽然会被想成很"LOW",但是也是现实。
好了,这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以上都是个人结合实际经历的一些体会,喜欢的加关注,我是一名深漂的嵌入式程序员,欢迎私信留言,感谢!
我有面试过一个40岁的程序员,做过几百个网站,要求工资才6000元,他只会做简单的企业网站,因为他一直在很小的公司工作,只能做小项目,这我觉得是业务代码,就是做一些重复和没难道的工作。
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知道你说的有人是指多少比例的人。我的理解代码可以分为两类:1:工具栏或者框架类2:业务类。写工具类偏重于健壮可拓展可复用;写业务类偏重于逻辑严谨没有漏洞,化繁为简。毕竟有些时候需求或者业务都不甚清楚他们想要的逻辑。有时候复杂的业务流程你捋都不顺,更别说代码写的好了。当然,工具类到高深,工具好用,框架优秀确实需要的技术功底深厚,比业务类要考虑的东西也多,但不代表写业务类代码很low。当然,不管写什么代码,完全复制黏贴而不去考虑与实际场景结合,不去想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是比较low的
有人觉得low
1.可能是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吧,用的都是一些成熟的技术框架,就是一些增删改查而已,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写业务代码就很简单,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业务逻辑,业务逻辑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如果对业务逻辑业务背景不理解或理解不透就很难实施下去,其实现在很多专家级别的程序员并不是技术有多牛,而是对某个行业领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
2.还有可能就是内心里对业务就很轻视,这个更是不应该的,因为技术是为业务服务的,是业务让技术变的有价值。
⑹ 入行不久的程序员,软件开发/编程中,对于业务逻辑究竟怎么看待
。。。。业务逻辑就算业务逻辑。。这个还用解释?普遍就算MVC咯,尽量减少耦合性。写代码注意规范格式,因为会减少沟通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