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么学中医
学中医只要你有兴趣和自信心,方法恰当就不难的,教你如何学习好中医?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中医很抽象的,只有跟这个好中医边学理论边实践才会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就不难的。
自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学习的更快
中医院校而言,一般是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然后中医诊断学,接着中药、方剂。不过就自学而言,我建议首先肯定是要看中医基础理论的,不然很难理解中医,然后多背,《黄帝内经》是必看必背的,太深的书先不要看,把基础打好在去看,不然就像学长说的看也是白看,因为根本看不懂。师传的一般都是先背书,几大经典着作都背了再上临床跟着学
如果是自学,我交你一套我们大学时期的教学方法吧,
首先你要买一套教材,我把基本的教材列出来,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这只是基本的,我自己的学习经验,整理一下希望能帮助你,我觉得对于自学比较容易入门。比较快的能认识中医学的理论以及思路。
第一门课程你需要学习中医基础学,这是中医的基本理论必修的,会有很多看不明白,没关系,一直看到第五章节你就会比较容易接受中医的理论了,中医的学科是抽象的,第二门课程你要学习中药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当然条件允许最好能卖点带图像的中药书籍来加深印象,第三门课程,方剂学,没什么诀窍,死记硬背,书里面附有方歌,最好能把常用的方子记下来,比如麻黄汤,桂枝汤,六味地黄汤,四物汤,八珍汤等,大概有几百个方子,把重点的方子记下。这三门课程归纳为理论课程,就好比打仗你现在已经掌握如何用枪了,下一步应该学习如何射击,如何打中把心。第四门课程,中医诊断学,这课程很重要,是理论步入实践的桥梁,把中医诊断学学会,后面的课程如鱼得水,中医诊断学主要讲的是如何分析疾病,如何诊断疾病。第五门课程,中医内科学,必修的,中医内科学属于实践课程,里面讲解很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还有其他的中医妇科,中医儿科,中医外科,中医骨科,都属于实践的课程。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来学习,比如想学习治疗儿科的疾病,就多专研。医院也不是每个医生样样都精通的,所以这时候你需要选择自己的想专研的课程,(正规院校内,外,妇,儿,是必修的,自学的就可以选一些自己比较喜欢的来学,太大量自己也消化不了)如果想往针灸推拿方面发展,在第四门课程的时候还需要同时学习经络学,学完经络学在学习针灸学,经络学是理论学科,针灸推拿学属于实践课程。学完这些,你以及是个中医的入门学生了,想治病厉害,救死扶伤,你还需要大量的临床实践,医学院校这时候是在医院学习一年或者两年,临床实践很重要,你最好能找个诊所之类的跟个老师学习一两年,就当是你的医院实习。
在学习中医最好能同时学西医的课程,(我们当时也学的)第一门解剖学,第二门生理学,第三门,病理学,第四门药理学,如果时间多,最好把生物化学也学了,这课程讲解DNA排列,维生素的作用,以及人体所需要的一切物质,以及自身合成还有需要饮食补充。人体需要多少热量,一天消耗多少,需要喝多少水,里面都有详细的分析。西医至少学这5门课程
‘贰’ 学中医的方法和步骤
学好中医 你必须学好三个科目 一个是中医基础学(涉及阴阳五行) 一个是中医诊断学(涉及辨证论治)一个是中药学+方剂学(涉及处方开药)
这三个你只要都学会 基本上你就算是入门了 以上三科目是重中之重 学好这几门课 你再考虑什么针灸学 经络学 内科 外科 生理解剖等等吧
另外 多看看 名着 比如说 易经 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一些的书 你会受益颇多
学养生不难 你学好那三个科目后 你自然会有一些感悟的
‘叁’ 学习中医的方法
一、坚持终身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知识 年轻中医在校读了很多书,毕业之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把学校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仍然需要读书,仍然需要继续学习。
1.学好基础理论:纵观历代名医的形成,都是在学好中医基础理论之后,通过拜师学习而成名的。因此,毕业之后,要重温教科书,包括中医基础理论知识、临床各科知识和现代化科学及西医学有关知识。
2.学好经典着作:古代的经典着作是医学发展的源头和基石,是中医学知识宝库的核心内容。因此,学中医,精读经典尤为重要。《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学》、《神农本草经》等经典着作,是古代医家的智慧结晶,也是从医者必读的典籍。由于这些着作文简理奥,只有反复阅读,才可能理解透彻,掌握其要义,才可能从“心悟”到临床有所得。同时,对后世历代名着也要进行泛览,在其泛读的基础上,可择其优而从之。
3.学好哲学:哲学是各门学科的思辨基础。中医药学中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哲学内涵。如中医基础中的“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理论,中医认识疾病的“司外揣内”、“比类取象”、“由臆达语(心悟)”法,中医诊断疾病的“四诊合参”法,中医治疗疾病的“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哲学内涵。这种思维方式作为说理工具,已经融化在中医学理论中。正因为如此,才有 “没有中国古代哲学就没有中医药学”的说法。所以,一代名医朱良春讲,“继承中医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是造就一代名医的钥匙”。
4.学习中医医案:历代名中医的医案,是老前辈毕生从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如《名医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思路独特,疗效卓越,各有特色。学习这些经验对年轻中医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临床上,只有精读名医医案,才可能揣摩到历代名家的临床技巧。
5.向病人学习:病人是医师实践的对象。病人对疾病的感受、对症状的演变、对治疗效果的感觉、对毒副作用的体会等,都是极为重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每一位中医师都要关心病人。在尊重病人的实践活动中得出新体会,解决新问题。带着临床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再去读书,才能得到更大的收获,成长更快。
6.学习边缘学科知识:包括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两个方面。如中医史学、中医心理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环境医学、中西医比较学、医学方法学、医学哲学、医学文化学、医学生态学、计算机、医学统计学等。泛览以上知识,可以拓宽医者的视野,激活医者的思路。可以在不同学科之间互吸所长,互补所短。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理论与技能或渗透、或交叉、或融合,这些方法是年轻中医创新思路的源泉。
7.更新知识:年轻中医除了不断积累知识外,还应不断地更新知识。更新知识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看最新出版的专着,因为图书是系统、全面、成熟的知识;二是读原始论文期刊、核心期刊,因为科技期刊是新知识的来源;三是要参加学术会议,因为参加学术会议和阅读会议资料是走向学科前沿的重要途径。
8.学习如何利用医学参考资料:医学参考资源有词典、术语、网络全书、年鉴、国内外医学文献、会议文献等。可以通过计算机检索,从浩瀚的文献中获取有用的东西,了解需要的专业知识,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9.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和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学习医学文献的写作利于写出优秀的科技论文,学习作学术报告的技巧利于进行学术讲座和科普宣传,利于带徒和讲课。因为,吸收知识是为了创造知识,学术交流是吸收知识和创造知识的纽带。一个年轻医生只有掌握了学术交流的方法,才能进入医学知识的大循环。总之,作为一名中医,在当今知识社会里必须持之以恒地终身学习。只有把学习和积累知识的过程扩展到一生,才可能有所成就,在学习中创造,在扩展中加深。
二、坚持终身实践——练就扎实的基本技能,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医学生大学毕业之后进入社会,成长为一名独立工作的医生,要有一个实践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就是提高实践工作能力的过程,成为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1.拜名师:中医学自古以来,多是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因为,中医学的许多实践技能不是全然规范化可以照本宣读的“技术”,而是高度个体化、灵活性很强的“技艺”。因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直觉体悟、取象比类,如果没有大量的实践经验,这种思维方式就无法进行。所以,师承是年轻中医师成长过程最重要的一环。首先要找名师。我们要谦虚请教,勤奋学习,坚持临证抄方,有疑必问,有闻必录,认真分析体悟老师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特色,往往能举一反三,得到真传。湖南省岳阳市中医院的尚品洁医师说得好,年轻中医要放下科班出身的架子,虚心向本地区、本单位威望高的老中医学习临床经验,哪怕是一技之长也好,积少成多,终成大器。拜名师不一定只拜一位名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拜名师是我们成才的一种理想选择。因为多拜名师,可多有收获,可多得真传。清代名医叶天士先后拜师达十七人之多,现代名医陈可冀院士,先后拜冉雪峰、赵锡武、岳美中等名家为师。当然,拜师要与自己所学专业方向一致。纵观历史,不论是古代名医,还是现代名医,只有多拜名师,方可能汇各家之长,才可能成为中医大家。
2.接受正规的住院医师培养:医学生毕业之后,最好能在一个正规的教学医院接受几年有计划的住院医师培养,在有经验的医师指导下从事医疗实践。一般而言,正规的教学医院,有丰富的图书资料,有较为先进的设备,更主要的是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和经验。在这样的环境里锻炼几年,实践几年,肯定能在实践中强化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就能基本掌握临床诊疗程序和技术操作方法,就能学习一套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经验,就能在观察、思考、推理、判断方面养成严谨求实的作风,就能使自己逐渐成熟,尽快步入成才的道路。同时,也可以避免一些纯中医只可坐门诊,不能管住院病人的弊端。
3.接受专科专病培训,进行专科专病研究:名医的最重要的指标是临床疗效,但临床疗效必须体现在治疗某一种或某一类疾病的独特经验上。所以,选择好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接受专科专病培训,终身坚持专项或专病的研究和实践,是成为中医大家的必经之路。接受专科专病培训,可以到国家中医研究院或省级中医医院的国家重点专科进行培训或进修,选择的医院在本专业领域内一定要有权威,治疗上一定要有优势与特色。总之,一切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来自实践,必须把实践放在第一位,离开了实践,就不能真正懂得前人实践中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更不能掌握知识为自己所用。
.
‘肆’ 如何自学中医
转贴:中医自学方法综述 与教学相比,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而自学则以学生单方面学习活动为主,缺乏教师全面系统的指导。这对学生确实是个困难,但另一方面却给予了学生以充分发挥主动性的机会。由于在自学中学生对教材的中心内容主要靠自己的思索研讨和理解,避免了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故不易受教师讲授框框的限制,因此有可能会学得更扎实,理解得更深刻。我们认为这正是自学的优势和特点之所在。而且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学校教育总是有限的,有阶段性的。人一生中所获得的大部分知识主要是靠自学取得的,在一定意义上讲,自学能力是人才成长的重要条件。总之自学是每一位科学工作者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就以中医界而言,明代李中梓、王肯堂,清代徐灵胎、陆九芝,近代恽铁樵、曹颖甫等人都是自学成才的一代名医。因此自学中医的同志,要充满信心地走自学成才之路。 如上述鉴于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的中心环节和基础。故而为了对自学者有所帮助,我们从治学的普遍规律和学习中医的基本要求这两个方面,就中医学的自学方法及如何掌握它的学习规律等问题,概略地谈几点浅见,供参考。 一、学问勤中得自学有三忌 宋人汪洙说:“学问勤中得”,确为至理明言。这对于以业余学习为主的自学者而言,显得更为重要。只有珍惜时间、勤奋好学,才能有所成就。正如高尔基所指出的“天才出于勤奋”,又说:“时间最公平合理的,它从不多给谁一份,勤劳者能叫时间留给串串的果实,懒惰者时间留给他们一头白发,两手空空。” 当代着名的中医专家、北京中医学院刘渡舟教授指出,自学有“三忌”,即一忌浮、二忌乱、三忌畏难。我们认为这些对自学者的确颇有启迪。 (一)忌浮是指对学习内容,用心要专,要深入理解。切忌只满足于一般的理解。如果只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的浏览,或是“一目十行”的不求甚解,那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为了深入理解学习内容,必须既要勤读、勤写,更要勤思、善思。即不仅要认真读书,更要勤于思考。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或学习心得,将学习的主要内容进行分析对比与归纳综合,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可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便能学得牢靠扎实,收获较大。如前人所谓:“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近代着名学者爱因斯坦也曾经指出:“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二)忌乱是指自学要有完整的计划和循序渐进的步骤。正如宋代大儒朱熹之所谓:“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如果没有系统的学习计划,如蜻蜓点水般杂乱无章,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成绩,甚至是事倍功半以至劳而无功。我们认为按照由浅入深,从基础到临床的原则,对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所列课程的自学,从总体上来看可分为两个方面、三个阶段。其主要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辩证论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是学习与掌握运用作为大专层次的中医师所必备的西医知识。在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学习的内容是哲学、医古文、中医基础理论及人体解剖学与生理学,前三者与后两者分别为学习中医与西医学的基础学科。第二阶段以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为重点。第三阶段则以临床课即中医内科学、针灸学、西医内科学基础及中医妇科、儿科、外科、伤科学中的一门选考课为主要内容。学员在自学时大体上可按以上所述,结合各个时期的开考课目,分阶段分层次地来选择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总之要注意使学习内容做到前后贯通、承上启下、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方能事半功倍。 (三)忌畏难 是指在学习过程中,要有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恒心,刻苦钻研知难而进。正如叶剑英元帅所说:“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自学是艰苦的劳动,经常会遇到困难或挫折,特别是对身处基层的为数众多的成人学员来说,可能遇到的困难会更大更多,例如年龄较大、记忆力较差,有时对学习中的某些内容困惑不解。看不懂甚至学不下去,因而感到难以坚持。殊不知,凡是自己感到困惑或看不懂之处,往往也正是自己的薄弱环节之所在。因此如果通过自己的勤奋努力和刻苦钻研,能克服和战胜这些困难,那就一定会取得较大的收获和进展。反之若是受到挫折就畏缩不前知难而退,或是虎头蛇尾,只有“三分钟热度”,点完“三把火”就偃旗息鼓,那么则必然是半途而废无所收益。《荀子·劝学》说得好:“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二、习医有五法诵解别明彰 在《黄帝内经》这部我国现存较早的中医经典着作中,对学习中医学的方法,曾作了精辟的阐述。此即《素问·着至教论》中所谓之“诵、解、别、明、彰”。《太素》卷十六脉论注称其为习医之道。我们认为这五个方面可以作为学习中医学所需要掌握的主要方法与要求。 一)诵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使学员对所学习的内容有一定广泛和概略的了解,这是学习的第一步。二是背诵,即对学习内容中的关键或重点必须熟读牢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对于学习中医学熟读经典、背诵原文警句的确十分必要,应把背诵当作是打好基本功的重要方法之一,切勿偏废。《医宗金鉴·凡例》中说:“医者书不熟则理不明,理不明则识不清,临证游移,漫无定见,药证不合,难以奏效”。可见“背诵”是为了书“熟”,书“熟”是为了理明,理明是为了识清,识清是为了准确地临床辩证。总之背诵的目的是要实用。如果药物的性能功效、方剂的组成配伍、经络的分布循行走向等等不能熟读牢记,那还能学好中医吗?当然强调背诵但要有选择有重点。前人编写的许多歌赋、口诀等正为此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同时在背诵中又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即所谓诵而能解也。附带说一下许多着名的中医专家学者,在背诵记忆上都颇具功底,例如我院的吴考教授虽已年近九旬,但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主要内容至今仍能背诵,令人惊叹!亦足见吴老早年在背诵方面的功底之深。 (二)解晓悟、理解之谓。学习中医学,必须深入理解每一门课程的中心内容,对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基本概念要弄懂弄通。因为中医理论的形成,大多是从直观和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中上升为理论的,并多以取象比类的方法作为架购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思维方式。因此中医理论的不少概念较为抽象,且其文辞多古奥、义理颇精深,所以学习时对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应深刻理解,方能解其精微、洞悉其要,并对其之难点、疑点作出分析与解释。 为了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除了必须对教材要勤读、勤写、勤思、善思而外,还应从自学是以学生单方面活动为主的特点出发,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会使用工具书和阅读参考书籍与资料,例如《辞源》、《康熙字典》、《简明中医辞典》及有关方面编写的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借助于这些工具书和参考资料,对深入地领会学习内容和《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医籍的精神实质,更好地奠定学员的中医学根底大有助益。另一点是还可以通过社会助学如参加自考辅导班的学习,或求教于师友的指点及相互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分析鉴别。 (三)别即分开、区别之意。自学者在对教材的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通过书写读书笔记、学习心得或阅读自学丛书或辅导资料等方法,对其主要内容加以对比、分析、综合、归纳,从而使学生做到一方面既把握它们的共性,以利于对该章节中心内容和基本概念的总体认识和全面理解;又能鉴别分析它们各自的个性,以利于抓住某一部分内容的特点。这可以用“把握共性,全面理解;分析个性,抓住特点”十六个字来概括。另一方面通过联系对比,归类鉴别,就能达到区别异同,以强化记忆的目的。总之须分辨条理,方可区别主次掌握要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正如《内经》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素问·至真要大论》)(四)明即在诵、解、别的基础上,能够系统掌握、深刻理解学习内容的精微,明确其义理,谓之“明”。自学成才的着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谈到他读书治学的经验时曾提出,读书要由“厚”到“薄”。他说:“一本书,当未读之前,你会感到,书是那么厚,”“但是,当我们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以后,就会感到书本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我们认为这由“厚”到“薄”的变化,正是贯串于从诵、解、别到明的全过程。而所谓“明”就正是吃透、消化了书本的内容,并加以融会贯通领会其精神的结果和标志。 (五)彰《着至教论》所谓之明而能彰,是指学员能够通过诵、解、别而明了的医学理论,用于临床医疗实践,取得显着的效果,并再进一步有所阐发,此即谓之“彰”。众所周知,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教导的:“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中医学既有系统完整的理论,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如前文所述,中医理论的形成与古人的医疗实践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可以说中医学是建立在临床经验基础之上的一门应用学科,对它的若干较为抽象深奥的理论经,只有结合实际,才能有较深刻的理解;第二更重要的是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不仅能有效地指导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和在实践中得到检验,而且在实践中又能更进一步丰富充实与发展中医学的理论。如果脱离实际,崇尚空谈,则既不能解除病人的疾苦于临床,亦无助于中医理论的充实与发展。甚至形成或盲目崇拜,或粗暴否定这两种错误的倾向。所以学习中医最忌纸上谈兵。正如前人所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 参加自考的学员中,有不少人是在职中医人员,这部分同志必须善于利用自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中医学知识,特别是临床实践的优势,注意在用中学、学中用,使学用结合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对于未曾涉足于临床的初学者,即使在理论课程的学习阶段,亦须注意利用一切机会如随师抄方、临床见习等,使理论尽可能多地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助于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加强实际工作能力的锻炼。 综上所述,《素问·着至教论》所阐述的习医之道的“诵、解、别、明、彰”五个方面,又是环环紧扣密切关联的。如清代医家张隐�所说:“由诵而解,解而别,别而明,明而彰,皆渐积曰进之功。”它们的主要精神,概括言之即学习中医一方面要刻苦认真,弄懂弄通,由博反约;另一方面须理论联系实际。我们认为这一学习方法至今仍是自学中医者所应当做到的。
‘伍’ 如何自学中医
1如何自学中医
自学中医首先就要看书,《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
《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什么阴阳五行脏腑经络,刚开始你会觉得难以理解,但只要你花心思多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普通道理,是可以很快入门的,然后就要自学一下人体解剖学,搞清楚人体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分得清桡侧、尺侧,找得到桡动脉在哪里,就可以开始练习把脉了。
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内科学》这五门中医学课程学完后,你就可以在中医老师的帮助下看病开方了,当然,你的第一个病人天经地义的就是你自己,切忌避开有毒性的中药,用药以平和的为主,一步步来。
想实战的话,先就是针灸。之后学本草经。当你有了针灸的基础,有了药物的基础,这个时候你去看《黄帝内经》,你就会发觉到,《黄帝内经》为什么讲寒热,讲的是什么了。
学中医最有效最捷径的办法就是跟个好中医边学习理论边跟着实践,不然你把书读的滚瓜烂熟也没有用的,中医在实践的基础上学习比较有兴趣比较好理解接受的,中医很抽象的,只有跟这个好中医边学理论边实践才会能很好的理解很容易接受抽象的知识的 ,这样的学习方法学习中医就不难的。
2自学中医的方法
1、中医是一门医学,是一门治疗人的医学。所以要想学习中医我们的了解人体结构。知道人体五脏六腑在什么位置。长什么样,有什么用等。我们在生活中其实可以买张人体结构图挂在家里。这样方面学习。
2、学习中医还得了解精气血神等构成我们人体和维持我们人类生命的一些基础物质的关系。需要懂得他们在我们人体中起到什么作用,和他们的内在联系。家里面可以买本中医基础相关方面的书籍看看。
3、学习了中医基础,还要学习一些中药材相关方面的知识。必须懂得中药材的功效,禁忌等。这个你可以通过从书上学习到。或者有条件的话,可以去药厂学习学习。这样效果来的快。
4、我们在学习中医的同时最好事接合自身身体情况来进行一个对比学习,这样 效果会好些。比如:书上说,人体湿气重的变现是舌苔白腻,刚好自己身体湿气 也比较重,然后你可以进行一个对比学习。这样对比学习下来你会发现对这个地方印象特别深刻。并且对自身的身体情况也有了一个很大的了解。这才是你学习中医的目的所在。
‘陆’ 学中医有什么好的方法
“先从《中医基础理论》开始,首先要弄明白中医最基本的理论,比如阴阳、五行、精气血还有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医对五脏的认识等等。弄懂了这些,就可以适当看一看《黄帝内经》了,因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源于《内经》,当然,在这期间应该先学一下医古文,方便之后的阅读,要学好中医,熟读典籍是非常必要的。然后是《...”
‘柒’ 我想自学中医什么方法好
我跟LZ一样,也是很想学中医。从几年的学习当中也体会了一点,分享一下。 第一本书推荐三秦出版社清陈修园的《医学三字经注译》第一篇。理由很简单,通俗易懂地使你知道了中医是什么,从古至今中医上有哪些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医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其中李亚军、丁殿利的注译我觉得比单看陈着要好太多了。余者不用看。 (定价9.00元) 其次我是从经典开始看起的,当然是《内经》、《难经》依次看了,《医学三字经》的第一篇都有讲到。但《外台秘要》我认为没必要看,其次为了想了解孙思邈是怎样活到了一百多岁,可能以后还会看《千金方》(两本书的合集,三字经里都有讲的) 但我想有几点要注意: 1、我不是看过就算。看过一本背一本,我看在只在看《内经》但看到哪背到哪。 2、书本与实践结合。书里有些养生的方法,要与其他的书参照。图书馆是个方式、网络是另一个方式。现代的技术给我们学习中医其他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3、还是需要名师指导,当然也需要机缘的。不过,如果你一无是处就算是遇见了名师也会失这交臂的。所以先充实基本功,再想尽办法找名老中医学习。 4、还有一件事,我想也需要提一下。我在网上看到不下千本医学书籍,很多都是明清以来,也有唐宋的书。我觉得这些书先不要看,别说都是精品来不及看,其实很多都是误人子弟的。没有一双慧眼会被这些书污染掉。所以建议还是从经典读起。这需要好的古文功底。比如我现在看的《内经》发现译的就不好,我只单看原文,有时看译注,只为了相互参照一下。我看的《内经》是《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释》郭霭春编着的,当时以为是名家必然是精品,细细读时发现错误百出,还好我的古文有一定的底子,单看译作一定会被误导的。 5、有一个方法无论我看什么书对我都很有用,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用思辨的眼光学习。 最后祝你中医学习顺利、早日成功。
‘捌’ 我是一名程序员,我特喜欢中医
我不知道你为什么喜欢中医,但是我自己虽然不能说非常喜欢中医,但确实学过一点中医。
和你一样,我也不是科班。
我学中医是因为想治好妻子的病——胰腺癌。
我的妻子非常美,在我和妻子结婚后三年的时候,妻子得了胰腺癌,人们都说红颜多薄命。
她在某单位的图书馆工作,我看书很方面,当然她看书也方便。我们都知道胰腺癌意味着什么。
她在北京协和医院做了手术,医生说“我们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了,这个病全世界都没有办法,你要有心理准备。我们预后会怎么样?医生说,手术非常成功,我们这里是中国乃至全球最权威的医疗机构了,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我再次追问:到底预后会怎么样?医生说:这个病五年生存率不过5%,也就是每100个人不会有5个人超过五年。我又问超过五年是什么意思,是不会再出问题了吗?信息处理说,活超过五年就算是治疗成功了,这是医学统计标准。哪怕五年零一天后再死亡也算是成功了。
我问她能活多久?医生说,她从发现已经三年,最多还有两年时间。实在对不起,我们能做的已经尽力了。
当时有一个插曲,其实也不算插曲。我们单位有一个女孩子刚刚到单位时不知道我结婚了,喜欢上我。后来虽然知道了可是还是把我当最好的朋友。我妻子认为自己活不了多久了,就和那女孩说:不知道她愿意不愿意嫁个有孩子的男人,如果愿意,她死后就把我和孩子插队给那个女孩。
也是因为我妻子这样和那女孩说了,那女孩天天一下班就去我家里帮做家务,把我解放出来了。
我突然想到,西医说没有办法了,但是总不能等死吧?我想说不定中医能治好呢。
我跑了很多家中医院去咨询,可是得到的答案也都是没办法。
我还是相信中医,只是现在医院的真正的中医太少了,我就下决心自己学中医。这就是我学中医的起点。
从此我天天跑书店到处找中医方面的书看。我和我妻子说,医院说没什么办法了,可是我有信心能治好你的病,如果你相信我的话就听我的,每天按我说的方法东西,我给你吃什么药你就吃。
我妻子说,她知道这个病没什么希望了,她对我说让我好好对那个女孩子,以后她死了就让我和她结婚。她说这是她能为我做的最后一点事了。
我问怎么回事,她才说她和那女孩说了,那女孩是真心喜欢我,愿意替她我和孩子。
我赶快找那女孩,告诉她妻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说的话不要当真,我会治好她的,不要为了我耽误自己。那女孩说她知道,她只是愿意帮我分担一点压力。
从此后我天天到处跑书店看书买书,天天研究配药配饮食,而家里的事几乎全是那个女孩在帮我管理。我就几乎变成全天候的研究中医了。
妻子也很听话,我给她吃什么她就吃什么。有的药搞出来后很难吃,可是她就像喝饮料一样就喝了。
不知不知觉,这样的生活一下就过了八年。
开始并没注意到这个问题,可是有一天,在单位办公室与那个女孩聊天时,突然想到,八年了,这个女孩一直天天在我家帮我做家务,没听说她有男朋友。我就问她,有男朋友了吗?她说她不找男朋友了,就想这样和我们一起生活。她说:我们一家四口(我有一个儿子)不是很好吗?而且她常常让我儿子叫她妈(当时我儿子两岁,后来儿子懂点事了就不再叫她妈了)。
我不知道如何说服她,所以也就转了话题。可是她突然说:医生不是说她最多能活2年吗?八年了,她的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而且还变得特别年轻,你没发现吗?和她在一起她比我还年轻。
她的病虽然不能说是好了,但是一直非常稳定,而且,除了胰腺切除了之外,她与常人没什么两样。
我们同学毕业30年大庆时我带她和那个女孩一起去参加了。有同学悄悄问我,那个女孩子是谁啊?我说是我老婆啊?他们非常惊讶,你怎么会又娶了个之么年轻的女孩?我说什么叫又娶了个啊,本来就是一个啊。他们说:那个女孩不是你老婆吗(他们指那个和我 一起去的女孩),我说不是,那是同事。同学说,要是不说的话以为那个女孩是我老婆,我老婆是我们俩的女儿呢。我说,不会吧,我有快50岁的女儿?他们说快50岁?她看上去最多不过25岁。这时我才留意到,与我们其他同学相比,我妻子显然至少要年轻20多岁。而她得病时才25岁,从协和协和出院时是27岁。过了几十年了,她竟然看上去还是25岁左右。30年她等于没有长。
我突然到,我用的很大中药都是延缓衰老和降低新陈代谢的,莫非是降低了新陈代谢就相当于减缓了人的发育速度?我又看了许多书想找答案,可是没有找到这方面的资料。
一次我母亲来我家,同时一些亲戚也来玩,为的是与我母亲见见面。他们也带着孩子(孙子或外孙),我母亲突然对我说,家里这第多客人,你媳去哪了,也不在家和人说说话?,我说,这不是在这里吗?
我指了一下我妻子,我妈说,唉呀,这眼睛,我还以为在那坐着的是个小孩呢。你看看,她怎么这么大岁数了看上去还像个20多岁的小孩。
过后,我妈好像感觉有点出丑了仅的和我说,咱们那个媳妇怎么为会变老啊,说起来快50岁了,你看看,不说的话她就像20多岁的样子,今天我就一直以为那坐着的是一个小孩。
我说,是她身体弱,所以看上去像小孩。
我妈说,不是,就是年轻,一看就不像岁数大的人。她和那些孩子坐在一起简直就分不出谁大谁小。
从一开始为了给 妻子治病学中医,到后来发现我妻子竟然生理年龄停滞,前后经历了30年。我认为这是治疗过程中的副作用,可是有一些同学和朋友和我说,也许这是延缓衰老的秘方。
好多同学和朋友给人发短信和QQ信息,让我把延缓衰老的秘方午夜他们,我说我真的不知道,要是知道,我也不会才25岁就被人猜40多岁了。
我们同学毕业30年大庆时,规定所有的同学都要带家属一起参加。我带妻子子去了。
‘玖’ 自学中医的方法
很多中医爱好者有 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中医,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才好?其实,自学从来都是学习中医的一种重要手段。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蒙学阶段、经典学习阶段、阶临床摸索阶段、以及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
蒙学阶段:大致可以推荐五门核心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样你可以比较系统的学习到基础的中医知识。
经典学习:在对中医知识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四部经典着作:《内经》、《伤寒》、《金匮》、《温病》。
笔者由于修行未到,后两阶段无权多言。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学习了理论只是迈出第一步,接下来要随时留心体会,将理论变成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成为自己的一部分。遇到困惑时,求助于同道老师朋友,可以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
纯打字,可以的话请采纳~
我也是一名中医爱好者,以后有问题我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
‘拾’ 自学中医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自学中医,还真没有什么快速学习的窍门。
中医主要流派有几大流派,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可以选择一个流派,下功夫主攻。
伤寒派因张仲景的《伤寒论》着作而闻名于世。伤寒派是问世最早的中医流派。伤寒派以六经辨证为特点,其有具体的药证辨证和方证辨证以及体质辨证例子。张仲景的伤寒论对于中医的发展兴旺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许多历史上的名医都承认他们得益于对伤寒论的研究。可以说不懂伤寒论,难以成名医。
二、脾胃派
健胃派也叫补土派。由李东恒创立《脾胃论》学说,认为脾胃是水谷气血之海,后天之本,虚则百病丛生。主张疾病由补脾胃着手,辩证论治。
三、滋阴派
滋阴派治疗以滋阴为主。滋阴派腔调保护阴气的必要性,以“滋阴降火”为治病原则。创始人朱丹溪的医学成就,主要是“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并在此基础上,确立“滋阴降火”的治则,倡导滋阴学说及《局方发挥》一书,对疑难杂症有气、血、痰、郁等辨证方法。其他,如恶寒非寒、恶热非热之论,养老、慈幼、茹淡、节饮食、节情欲等论,大都从养阴出发,均对后世有影响。
四、寒凉派
本派为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刘完素(刘河间) 首创。以研究五运六气为主。他发挥《内经》理论,提倡火热论,并重视针灸治法,临床施治重视井穴、原穴,以火热论思想指导针灸临床,形成了以清热泻火为基点的针灸学术思想,对金元以后的医家影响很大。他还提倡伤寒火热病机理论,主寒凉攻邪,善用防风通圣散、双解散等方治疗。
五、温补派
指由张景岳、薛己主导的温补阴阳的“温补学说”。该学说提出“阴常不足,阳本无余”的着名论点。认为人的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的为阳,既失而难复的也是为阳。他主张补益真阴元阳,攻邪必先扶正,反对轻率地使用寒凉药和攻伐方药,而以温补为宗。
六、温病学派
该学派以叶天士为代表。用药多以寒凉轻灵为特点。崇尚阴柔,恣用寒凉,治病喜补而怕攻下,喜轻避重,讲究平和。该派对现代中医的影响极深。
七、火神派
该派脱胎于伤寒派,但主张补阳为先。所以该流派也叫作温阳派和扶阳派。代表人物是郑钦安。后人有吴佩衡,祝味菊,范中林,唐步祺,卢崇汉等。现在山西的李可老先生也属于这一派。该派辨证特重阴和阳。用药特点是用大量的附子,干姜,肉桂,麻黄等等。
八、学院派
所谓学院派是指那些按照中医教材所学的中医知识行医的医生。这个派没有领头人,对中医理论发展上的贡献,没有扎扎实实让人能服气的临床疗效,没有死心踏地的弟子辈不断传承其精神衣钵。
小编需要给你提醒的是:
随着科学认知的提高和普及,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中医理论几千年不变,在阴阳五行理论《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基础上派生出来的各个流派,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尤其在与科学认知的矛盾与冲突上,有很多重大不同。这个在学习中需要格外注意。
独立思考、逻辑思维在学习中医中格外重要,但也格外致命。你选择自学中医这条路,必然是一条很艰难的荆棘之路,会走的非常辛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你感兴趣,才能把这条路走得更远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