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国产系统鸿蒙已发布,那国产中文编程能翻身吗
这是一个极具争议的话题,不过还是值得我们聊一聊,探讨探讨。
鸿蒙系统在饱受非议、套壳论的冷嘲热讽中诞生。为国人扬眉吐气。
就目前反馈来看,用户体验、兼容性都还不错,也总算为国人扬眉吐气一番。
鸿蒙作为操作系统软件属于行业尖端领域,普通人难以触及。
鸿蒙掀起了一股国产软件风潮。那么,作为广大码农及准备学习编程的“准码农”,更关心的是国产编程是否能够如鸿蒙一般平地万丈起高楼,为国争光呢?
毕竟,造车虽难,造工具要容易得多了。更何况,如果能从工具到系统全部实现国产化那是一件令人感到无比自豪的事情。至少我们不必再熟记一堆洋文和阅读讨厌的英文资料。可以用我们的母语作为编程语言,这哪怕想一想都让人兴奋。
早在2000年时,首款编程语言“易语言”就已经横空出世。它实现了全球首款全中文式编程,也的确轰动一时。
2005年,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证书,达到了中文编程的巅峰。
一时间,集荣光于一身的易语言似乎马上可以席卷软件开发业,击败发展积累了数十年的西方编程语言。
他们普遍难以接受一个事实:一个学习门槛如此之低的语言居然与我们花费大量精力学习的主流语言相提并论?
各大论坛BBS发起了对易语言的讨伐,数位编程领域专家参与到了与易语言阵营的火拼当中。
的确,易语言这一中文编程语言确实大大降低了学习编程的门槛,将编程的门槛降低到只要会打字就能够写代码的水平。而其他语言必须熟记关键单词以及学习各种编程原理、框架才算学有所成。这让所有学习传统编程语言的程序员们感受到了深深的不平衡。
为了反击VC++、Java等传统编程语言,易语言不断降低学习门槛,频频出招,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学员学习易语言以抗击传统语言,夹缝中求生存。
正因为如此,易语言从取名字开始,就将“易”作为语言的宗旨。
大量的无脑式一键调用模块疯狂地降低学习门槛。 以前必须写上几十行上百行复杂的代码才能实现的功能,易语言已经将功能打包封装好,只需要输入简单的五六个字就能实现一键调用。
打个比方,比如传统语言要实现自动驾驶,需要分析很多数据,从驾驶员身份判定,道路情况分析,雷达反射分析等等,非常复杂。而到了易语言这,官方已经将自动驾驶的功能封装好,你只需要输入代码:
“调用>>自动驾驶过程”
即可全部完成。
听起来非常棒,可这恰恰是饮鸩止渴,落魄的开始。
他虽然大大地降低了知识要求门槛,但是,只会使用一键调用的“程序员”并不知道其程序运作的原理,更不知道程序内部复杂的逻辑算法等等。一旦出现问题,他们不仅无法解决,并且还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偷懒的坏习惯。从而养成了凡事都想“一键调用”的惯性思维。
急功近利不愿研究原理,已成为很多易语言学习者共同的特点。
工具虽为人所用,同样的,它也会反噬,改变一个人的习惯。
也就是因为如此,易语言如今已经成为编程界的“非主流”。沦落成为一门专门开发“W挂”、“辅助”类软件的语言。大量的一键调用式的成品库,供这些制作者一键调用组合成某款 游戏 的辅助程序。
结果就是,易语言与2005年时候相比,更让人嗤之以鼻。连最大的中文编程语言学习论坛都沦为了奇怪产业的聚集地,充斥着各种不和谐元素,游走在法律的边缘。
如今,学习易语言的大部分都是冲着做辅助程序去的。导致易语言深陷泥潭:越多的人冲着做W挂去,W挂的产量也越多,对易语言的不良影响越大。
然而,易语言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一点,但是无法扭转现有的局面。庞大的W挂制作者如同病毒一般,不断地释放毒素污染整个易语言生态圈。几乎没有一款知名软件是用它编写的。更别说有哪个正规公司招聘易语言程序员了。
BUG满天飞、粗制滥造几乎已经成了它的代名词。
抛开已经难以挽救的易语言,还有一干小众的中文编程语言:O语言、中蟒、丙正正。
但多少都已经受到易语言带来的不良影响,软件业对中文编程语言持有抵触态度。
一款编程语言需要一个好的生态才能欣欣向荣。就如国产操作系统一样。在鸿蒙发布之前,国产操作系统也不乏顶尖之作,深度、麒麟、红旗等等也是赫赫有名。
但还是因为生态原因无法普及。系统是有了,但是光有系统有什么用呢?大部分日常使用的软件都无法在上面运行,如何普及给大众使用呢?软件公司因为用户少,也不愿意开发兼容国产系统的软件。又导致了一个恶性的死循环: 越没有软件兼容,越没人用国产系统,越没有国产系统用户,越没有软件兼容。
编程语言也是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如果没有人愿意使用他,那么越来越没有相关的编程资料和作品。越没有相关的编程和作品,越不会吸引新学员学习。这就是生态问题。
所以华为也深知这一点,汲取了之前所有国产系统的经验教训,推出的鸿蒙系统第一时间宣布兼容安卓APP。华为明白,只有兼容了安卓APP,才有了用户。有了用户,软件开发者才愿意开发鸿蒙系统的应用。形成良性循环。
只有当自己达到一定市场份额,超越了传统的安卓、IOS系统时,才有底气宣布不兼容安卓应用。此时的鸿蒙才是真正意义上拥有自己生态链的独立系统!
要想改变环境,应先适应环境,快速成长,最终才有能力改变世界。
易语言本身并没有问题,有问题的在于易语言错误定位导致形成了糟糕生的态圈。
可见,中文编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② 史玉柱为事业闭关五个月,妻子离他而去拿走十九万,后来如何逆袭成富豪的
有句话叫做,你只看到别人风光一面,却不曾看到人家背后的付出。很多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创业历程都是非常坎坷的,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任正非年近半百,而且还负债200万。老婆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父母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创立华为公司。不过他用了30年的时间,把华为打造成一家营收超6000亿的巨无霸公司,占据国内民营企业的头把交椅。
如今,史玉柱又在游戏,投资等多个领域取得成功,他旗下的巨人网络集团有限公司2011年在美国上市,总市值达到42亿美元,是美国发行规模最大的中国民营企业,史玉柱的身家突破500亿元。
为事业闭关5个月,妻子离他而去还拿走19万,后来逆袭成百亿富豪,史玉柱经历了从顽童起家,最后仍要做回顽童。从巨人起家,最后还是拥抱了巨人的轮回,他自称屌丝,实际上已是真正的隐形富豪。
③ 程序员发展前景怎么样呢
程序员,现在国内喊得挺热,但是其发展给与的空间确是狭小的!而且程序员是一个很累的职业,将来发展的机会也很少,如果还有别的选择,请放弃做一名程序员!!!!
迷茫的程序员和中国软件业
----2001年对于IT行业进入寒冬,中国的程序员们先打起了喷嚏。
----2001年年关,《软件世界》记者刘兴波关于程序员薪水问题的文章《质疑中国软件业“高薪制“》及后续文章引发轩然波涛。在报刊、杂志上,职能部门和IT界的管理人员大都持肯定态度。加上先前人们以玄奘取经般姿态前往印度考察得出的要培养软件蓝领的舆论报道。于是乎,对程序员进行职能分化、薪水分化(大多数向蓝领靠拢,降薪)、用政策引导教育系统培养软件蓝领、在两年赶超印度等舆论报道纷呈出笼。好像中国软件业打翻身仗的根本在于所谓的“软件蓝领”。但在网络上,以程序员为主的论坛里则对其大加伐挞,近乎血雨腥风。关于软件业的发展以及程序员的发展前景的大批文章在网上广为传播,以至有网路拥塞之谓。这场关于程序员薪水和软件蓝领的争论让不少程序员对其职业取向和发展前景都产生了动摇。
----笔者也是一名程序员,出于对软件行业的看好和对程序设计的偏好。投身于软件行业,作了名程序员。但现在,却因现实和梦想的巨大反差、中国软件业和自身前景的迷离颇感彷徨和痛苦。一个行业的发展固然有起自身的规律,但在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发展却更多地依赖于舆论、政策等诸多社会因素。社会因素的作用会在行业的发展中成倍的反馈出来。没有社会的大环境,软件业的发展也无从谈起。但不征集大多数从业人员的意见,而由舆论界和相关部门闭门造车地制定政策,实难言好。毕竟软件业最终还是要靠程序员来发展。程序员的迷离最终会是软件业的迷离,程序员的痛苦最终会是软件业的痛苦。
----朝阳初升的软件业
----软件业在计算机发展初期是严重依附于硬件,虽然重要,但并为成为产业。直到上世界六十年代产生的软件危机催生了软件工程,才作为一个产业得以迅猛发展。2000年,美国政府将销售额在上一年达2200美元、仅次于汽车和电子工业的软件产业从服务业列入制造业,其为美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充当了排头兵。尽管软件业已有四十多年历史,其仍然是一个朝阳产业。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随着各种生产、消费设备的电子化、数字化趋势,因其在事务处理中与在功能上逻辑等价的硬件相比有成本底、易实现、易扩展的优点,软件业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软件业的重要性也为人之共识。相对于信息产业中的IC业,软件业对技术积累和资金支持的要求要低一些(印度可为佐证,其信息产业的硬件基础和资金均逊于中国,但其软件业成为全球第二)。故中国这种人均资源匮乏,但人力资源相对低廉丰富的国家发展软件业实乃上上之选。对于中国而言,发展软件业已不单单是一个行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由此提升中国传统行业的生产、运作水平(笔者曾闻:老外有时卖到中国的设备在硬件上与十多年前并无大不同,仅是更新了软件系统,就又当新设备卖过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想让地球的重心由西向东移,软件业是最佳支点。这恐怕也是印度这个人均GDP300多美元的国家把IT牛皮地解为India’s Tomorrow的原因吧。
----全球的软件业按开发模式和主要地区(软件业由于产业群落影响和优惠政策吸引,极为集中)可分为:技术领导、产业支撑型——美国,软件本地化型——爱尔兰,外包服务型——印度,嵌入式开发型——日本、西欧。美国在系统软件、服务支撑软件、开发工具等核心领域了占据了80%以上的市场,引领着软件业的方向。爱尔兰则把自己当作美国软件的欧化基地,为欧洲提高20多个欧化版本。日本的嵌入式开发则是应其消费类产品的数字化、娱乐化趋势和通讯设备生产而生。西欧以瑞典、芬兰、德国为代表在生产设备、高精仪器、通讯和搏彩游戏机等应用上进行嵌入式开发(那种更新了软件系统,就又当新设备卖过来的生产设备、高精仪器多从此出)。
----中国软件业的现状和迷离前景
----现在谈到中国软件业时,总是与印度软件业相互比较,是基于这两个国家有很多相似性。在80年代中期,中印两国软件业并无太大差别。中国软件业并未将印度软件业放在眼里,此乃拜中国高速发展之赐,我们戏言曰印度阿三(是就经济而言,亚洲国家,日本第一,中国居二)。但到了现在印度软件业成了全球老二,叫一向自大的美国人也不敢小瞧,盖茨称其为继美国之后的下一个超级软件大国。中国软件业却看起来是王小二过年了,增长率比起国内其他行业尚可自慰,比起其他软件大国则相形见绌。国内67%的市场份额被外国巨头拿走(的确就是拿,没有被狙击)而且是高端市场。企业在技术竞争力上与外国巨头的差距是越来越大了。大部分软件公司都是在进行一般应用开发,为事企业单位开发管理系统。开发工具是别人的,后端数据库是别人的,绝大多数服务支撑软件也是别人的(修路的利润哪能跟提供大型工具的利润比)。要不是中国盗版猖獗,很多小公司光买开发工具就够呛了。不仅仅是技术差距加大,连从业人员的士气都大受影响。以前,开发出了产品虽然盗版猖獗,但大多赞誉有加,现在,有时连盗都不盗国产软件。过去的程序员们也没多富有,但常被不少爱好者追捧,声望甚着,现在,大概只有出校门没几年的“青光“才为自己的程序员身份得意了。干了几年后,再不愿说自己是光干编码的程序员。中国的程序员们尽管并不认为自己的水平比印度同行差,但大都承认了软件业与印度的差距。也没人认为中国软件业形势大好,高歌猛进。至于中国软件业为什么会落败于印度,已有不少总结,在此不表。来看一看业界人士们开出的在网上引发大争议的救业良方。
----印度软件业这几年的迅猛发展吸引了全球目光,中国软件业也不另外。业界人士纷纷以玄奘西行的架势前往取经,这是理所当然。业界人士们取经的结论比较具共性的是:中国软件业需要进行职能化分、大量培养软件蓝领、开拓海外市场等。进行职能化分、实施软件工程、加强管理这些没多大的争议。争议集中在软件蓝领这个新玩意上。
----在目前关于美国、日本、西欧等其他软件发达地区的报道中没见着软件蓝领这一划分和论述(大师和普通人当然有别,哪里都一样)。这是个我们从印度带回来的特产。原因是印度人用高中生在编程,再加上那帮家伙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搞的很好,居然能按时上下班,几乎跟哪里都不一样。于是就得出一个软件蓝领的概念(是印度人首创,还是我们的新发明,待考)。可是我要提醒的是印度信息技术部部长2000年5月在华盛顿放言印度每年能向世界输送20万。美国现有IT人才签证配额的一半被印度人占据,看来输送的可不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老美还没那么苯。以印度现在的培训体系现状和实力,那帮高中生经过培训是必然的了。他们可是在中学就接受扎实的计算机教育。我们的所谓的科班出身,不也是从高中拉了一拨人进行再教育吗?我们的大学技术教育是不是比他们的培训体系强,这我没发量化比较。我倒知道谭浩强教授在一次计算机教育会议上说他对中国现在的计算机高手大部份是非计算机科班出身感到迷惑不解。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的高手得大部分自学吧,还有不少超过天天接受计算机教育的。我也还知道印度IIT被称为亚洲的MIT。我也还知道印度的培训系统来中国帮我们培训技术工程师。尽管业界人士对软件蓝领语带不屑,但要真是我们的教育培训比他们好,那倒是我们应以帮助第三世界兄弟的名义去帮他们。怎么掉过来了。那种因为印度很多编程人员没有大学学历,就把人当作是一抓一把的高中生的人是否也太过皮相之见了。尽管他们不会告你行业污蔑,但我建议有关人员在爆炒软件蓝领时先仔细斟酌一下,去考察一下别人受到的计算机教育再说不晚,程序员里没几个人跟你们抢“软件蓝领“这个词的话语权。也许吧,他们的培训系统比我们差,我们的认证培训系统可以让一个文秘专业的MM在一个月内拿MCSE,真是天才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