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程序员喜欢什么样的需求文档
程序员实际上并不需要这个文本的需求供认书,程序员喜欢“图片”,文档的文本应该是产品学生在脑子里思考,而不应该直接把这个想法描述成文字。
程序员需要的是一个清晰的交互图,在关键位置的交互图显示,有一些边界条件,交互图不需要使用乱七八糟工具输出,一张纸和铅笔描述清晰,但恢复需求描述的所有元素就可以了,虽然没有UI设计,但程序员可以开始开发演示。
一、产品介绍和行业简介。首先,给程序员简单介绍一下产品的价值,比如产品的作用,产品可以提供的服务,以及产品相对于竞争对手的优势。还要介绍产品的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第二点是简要说明行业的现状,未来的趋势是什么,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如何?
二是产品的介绍。第一,实体关系图很重要。当您将产品从0变成1时,为了使数据库开发人员更快地了解您的产品,实体关系图(e-r图)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数据库开发人员可以参考图来做数据表结构设计。
第二是用户角色表的访问。当涉及到角色和权限时,需要一个全面的角色权限表单来促进开发人员的参考。第三是业务流程图。通过业务流程流程图,可以从总体方向了解产品的整体逻辑,通过拆卸业务流程流程图得到流程流程图。
三是各种细节问题。产品的要求、功能和交互指示。写功能描述,交互说明,不能漏掉一些细节,导致逻辑不严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它会让你更全面地思考:字段,字段描述,数据源;先决条件,排序机制,刷新机制;状态流(页面可能有多个状态,需要解释);交互操作(正常操作,异常操作)
Ⅱ 作为一名程序员,你真的理解需求吗
作为一个程序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 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需求开发。
像开发新业务这样的复杂需求, PM (Proct Manager,产品经理) 一般会写出详细的 PRD (Proct Requirement Document,产品需求文档) ,甚至可能会制作高保真原型。
而像调换两个按钮顺序这样的简单需求,PM有可能只会口头通知一下,最多在JIRA之类的项目管理平台上创建一条只有标题的ISSUE。
如果是有和用户交互的需求,负责设计的部门或人员一般会提供设计图。专业一点的话还会帮你把图都裁好,并准备不同屏幕分辨率下使用的多个尺寸版本。
当然,如果你在一个刚刚成立的创业公司,很有可能是创始人在白板前(或者是饭桌上)讲了半个小时,然后就问你:“需要多长时间把它做出来?”
不管提出需求的是PM还是创始人,他们的脑海中一定为这个需求设想好了一个自洽的逻辑和形态。PRD也好,口头宣讲也罢,都是在描述这个逻辑和形态。他们提出需求,就是希望程序员能够最大程度地还原他们的设想。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实验来揭示这一点。
首先,你需要找一张长方形的纸。如果你在办公室,那就找一张A4纸;如果你在家,那就找一张纸巾。然后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操作:
你的作品是什么样子?中间开洞了吗?边上呢?角上呢?如果再做一次,你能完成同样的作品吗?
你可以拿着同样的纸去找你的家人、同事或朋友,请他们来完成同样的操作。在你不施加影响的前提下,他们完成的作品极有可能和你截然不同。
为什么会这样呢?
如果你仔细观察他们操作的过程,就会发现:
由于每次对折都会可能产生两种不同结果,在撕第一个角时纸的朝向有四种可能性,旋转180度时有两种可能。所以仅仅两个撕角的位置,就至少有 2 x 2 x 4 x 2 = 32 种不同的可能性。
就这样,我们还没有考虑撕角的大小、角度的区别,还有极少数人是会沿对角线对折的……
上面撕纸的需求,其实是我自己拿了张纸随意摆弄,然后记录下来的操作流程。我照着这个流程,可以十分轻松地做出完全相同的作品。但是如果让别人来做,结果就完全不一样。其原因就是,我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不光是按照流程进行操作,还隐含了自己的一些小习惯,却并没有把这些细节记录下来。
如果把所有细节都完整地记录下来的话,需求应该是这样的:
同样,PM在写PRD时,很有可能会漏掉一些自己认为应该是“常识”,无需再进一步说明的内容。比如“把一张纸对折”,我们很容易想当然地认为,应该是沿着长边对折,但事实上并非所有人都是这么理解“对折”的。
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其认知结构之间必然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概念未必持有相同的理解。 你所认为的“常识”,我可能并不知道,或者拥有和你截然不同的理解。所以程序员在看PRD时,一定要把自己对需求的理解复述出来,跟PM确定是不是这么回事。否则就容易出现开发中、提测甚至上线后发现逻辑性错误,需要紧急修复甚至返工的情况。
此外, 很多问题在设想阶段是发现不了的,只有到了具体实施时才会暴露出来。 PRD不可能真正做到完备,也不能保证没有错误和遗漏。比如一个表单需求,很可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某个非法数据case是PRD里没考虑到的,这时的用户交互怎么做?文案怎么定?这都要和PM沟通来解决,而不能自己拍脑门决定。
PRD只是需求的一个快照性描述文档,并不是需求本身。 程序员应该对需求负责,而不是对文档负责。 只有和PM保持沟通,不断地细化需求,才能让需求真正落地。当发现PRD里有不合理或者有疑问的地方时,一定要提出来让PM进行解释。千万别视若无睹,甚至干脆将错就错,等着看PM笑话。
如果我们拿到了一份图文并茂、十分详尽的PRD,是不是应该马上照着文档开工呢?那可不一定。
一位优秀的程序员,应该在开工之前把下面这些问题想清楚:
程序员有责任对需求方案进行review,并协助PM改进设计。 要知道,PM一般不会从技术角度对需求进行考虑,所以往往提出的并非最优方案。有时只要做一点点调整,技术实现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却不影响目标的达成效果。
比如某个业务需要用到日期选择器组件,PM为此专门设计了一个,而你知道系统中某个功能页面里有现成可用的同类组件。这时就应该和PM沟通是否可以直接复用,或者在原有组件的基础上进行功能扩展。这样既节省了开发资源,又保持了用户体验的一致。
程序员要对整个产品的可用性负责,全面评估需求可能导致的不良影响,谨慎对待有破坏性的需求。 PM由于不了解系统的底层实现和实际数据的组织方式,所以很可能无法全面地评估需求的影响面。如果程序员忽视在这方面的思考,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执行方案,就很可能导致严重的线上事故。
比如要对某数据进行批量修改,在做的过程中时发现该数据有多个业务正在使用。这时就应该必须停下来和PM沟通,因为PM可能只了解自己负责的那一块业务,不知道修改可能会对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此类需求要和相关各方沟通协商,确认修改没有不良影响后才能继续。
程序员要有魄力去拒绝那些明显不靠谱的需求。 有的时候,PM提出需求的动机不是为用户创造更多的价值或提升用户体验,而是为了冲绩效完成自己的KPI。为此拆东墙补西墙,从兄弟业务手里抢流量入口;甚至杀鸡取卵,以严重破坏用户体验的方式拉量。遇到这种事,程序员一定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守住自己的底线。
Ⅲ 调研软件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和要求
程序员(英文Programmer)是从事程序开发、维护的专业人员。一般我们将程序员分为程序设计人员和程序编码员,但两者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楚,特别是在中国。 目前软件公司对程序员的需求是很大的. 作一个真正合格的程序员,应该具有的素质。 1: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是作为一个程序员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软件工程已经提了将近三十年了,当今的软件开发已经不是编程了,而是工程。独行侠可以写一些程序也能赚钱发财,但是进入研发团队,从事商业化和产品化的开发任务,就必须具备这种素质。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种素质是一个程序员乃至一个团队的安身立命之本。 2:文档习惯 文档是一个软件系统的生命力。一个公司的产品再好、技术含量再高,如果没有缺乏文档,知识就没有继承,公司还是一个来料加工的软件作坊。作为代码程序员,必须将30%的工作时间写用于技术文档。没有文档的程序员势必会被淘汰。 3:规范化的代码编写习惯 知名软件公司的代码的变量命名、注释格式,甚至嵌套中行缩进的长度和函数间的空行数字都有明确规定,良好的编写习惯,不但有助于代码的移植和纠错,也有助于不同技术人员之间的协作。 一些所谓的高手甚至叫嚣高手写的代码一般人看不懂,我只能说他不是一名合格的程序员。 4:需求理解能力 程序员要能正确理解任务单中描述的需求。在这里要明确一点,程序员不仅仅要注意到软件的功能需求,还应注意软件的性能需求,要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模块对整个项目中的影响及潜在的威胁,如果有着两到三年项目经验的熟练程序员对这一点没有体会的话,只能说明他或许是认真工作过,但是没有用心工作。 5:模块化思维能力 作为一个优秀的程序员,他的思想不能在局限当前的工作任务里面,要想想看自己写的模块是否可以脱离当前系统存在,通过简单的封装在其他系统中或其他模块中直接使用。这样做可以使代码能重复利用,减少重复的劳动,也能是系统结构越趋合理。模块化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程序员的技术水平提高的一项重要指标。 6:测试习惯 测试是软件工程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但是测试不仅仅是测试工程师的工作,而是每个程序员的一种基本职责。程序员要认识测试不仅是正常的程序调试,而要是要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异常调用测试,这一点要结合需求理解能力。 7:学习和总结的能力 程序员是很容易被淘汰的职业,所以要善于学习总结。许多程序员喜欢盲目追求一些编码的小技巧,这样的技术人员无论学了多少语言,代码写起来多熟练,我们只能说他是一名熟练的代码民工,他永远都不会有质的提高。一个善于学习的程序员会经常总结自己的技术水平,对自己的技术层面要有良好的定位,这样才能有目的地提高自己。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从程序员升级为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