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说某个程序员有包浆代码是在夸人吗
说某个程序员有“包浆代码”并非在夸人。 “包浆代码”是一种调侃、略带贬义的说法。在编程语境里,“包浆”意味着代码因长期积累、不断修改和迭代,变得陈旧、复杂且混乱。
这类代码往往缺乏清晰的结构和良好的可读性,到处充斥着难以理解的逻辑、混乱的变量命名、冗余的语句以及不合理的代码布局。维护和修改这样的代码对程序员来说是巨大挑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梳理其中的逻辑,排查潜在的错误。
比如,接手一个有“包浆代码”的项目,新程序员可能要花费数周时间去熟悉代码,而原本在结构良好的代码基础上,可能只需几天就能上手并进行开发。所以“包浆代码”反映出代码质量不高,不是对程序员的夸赞。
㈡ 大厂程序员提倡“防御性编程”:故意把代码写得很烂,万一自己被裁,要确保留下的代码不可维护......
在面对大厂裁员潮时,有部分程序员采取了“防御性编程”的策略,以确保自己的代码难以维护,甚至在被裁后,公司可能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资源去理解或修改这些代码。这种做法看似是一种自我保护手段,但实际上却反映了行业环境的严峻性和职场压力。
“防御性编程”主要是指程序员故意编写一些复杂、难以理解的代码,使得代码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大大降低。这种策略旨在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因为在被裁员后,留下的代码会成为一个潜在的“绊脚石”,公司可能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资源来解决遗留问题。
这一现象的产生,与互联网行业巨头裁员潮有关。在经济压力和市场波动的影响下,大厂纷纷寻求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场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程序员们开始探索如何在被裁员时保护自己,而“防御性编程”正是这种尝试的一种表现。
然而,这种做法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不仅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不利,也损害了程序员自身的专业形象。实际上,编写清晰、简洁、可维护的代码才是行业发展的正道,因为它不仅有利于团队协作,还能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在面对经济挑战时,更应该寻求提升自身技能、增强专业价值的途径。
理性的看待“防御性编程”,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生存策略,但其潜在的负面影响不能被忽视。长远来看,这种做法可能对个人和行业都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作为行业和公司,应该关注员工的福祉和职业发展,提供支持和培训,帮助他们提升技能,而不仅仅是依赖于这种短期的“自救”策略。
实际上,程序员们更希望编写出优美、无误、易于维护的代码。在面对压力时,他们应该关注提升个人能力、适应行业变化,而不是依赖于“防御性编程”的策略。作为个人,持续学习和专业成长是应对职场挑战的更可持续的方法。同时,公司也应该采取积极措施,维护员工权益,创造一个有利于个人和公司共同成长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