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数控车床上加工的零件怎样编程啊说详细点,多谢!
我的网络空间里 连接一个数控车加工事例
㈡ 数控加工中心编程怎么编
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一时半刻是讲不完的,涉及到很多方面的机械知识.大概的流程是----对零件工艺性分析、确定工艺路线、进行数学处理、编写程序清单、制作控制介质、进行程序检查、输入程序以及工件试切.
程序编制过程倒是不难,关键在于要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确定程序的加工合理性.选择合适的刀具,进给量,转速等....
㈢ 数控机床怎样进行编程序
数控编程方法
数控机床程序编制(又称数控机床编程)是指编程者(程序员或数控机床操作者)根据零件图样和工艺文件的要求,编制出可在数控机床上运行以完成规定加工任务的一系列指令的过程。具体来说,数控机床编程是由分析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开始到程序检验合格为止的全部过程。
数控机床编程步骤
1.分析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
分析零件图样和工艺要求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加工方法、制定加工计划,以及确认与生产组织有关的问题,此步骤的内容包括:
2.数值计算
根据零件图样几何尺寸,计算零件轮廓数据,或根据零件图样和走刀路线,计算刀具中心(或刀尖)运行轨迹数据。数值计算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数控机床编程所需要的所有相关位置坐标数据。
3.编写加工程序单
常用数控机床编程指令
一组有规定次序的代码符号,可以作为一个信息单元存贮、传递和操作。
坐标字:用来设定机床各坐标的位移量由坐标地址符及数字组成,一般以X、Y、Z、U、V、W等字母开头,后面紧跟“-”或“-”及一串数字。
准备功能字(简称G功能):
指定机床的运动方式,为数控系统的插补运算作准备由准备功能地址符“G”和两位数字所组成,G功能的代号已标准化,见表2-3;一些多功能机床,已有数字大于100的指令,见表2-4。常用G指令:坐标定位与插补;坐标平面选择;固定循环加工;刀具补偿;绝对坐标及增量坐标等。
辅助功能字:用于机床加工操作时的工艺性指令,以地址符M为首,其后跟二位数字,常用M指令:主轴的转向与启停;冷却液的开与停;程序停止等。
进给功能字:指定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速度进给功能字以地址符“F”为首,后跟一串字代码,单位:mm/min(对数控车床还可为mm/r)三位数代码法:F后跟三位数字,第一位为进给速度的整数位数加“3”,后二位是进给速度的前二位有效数字。如1728mm/min指定为F717。二位数代码法:F后跟二位数字,规定了与00~99相对应的速度表,除00与99外,数字代码由01向98递增时,速度按等比关系上升,公比为1.12。一位数代码法:对速度档较少的机床F后跟一位数字,即0 ~9来对应十种预定的速度。直接指定法:在F后按照预定的单位直接写上要求的进给速度。
主轴速度功能字:指定主轴旋转速度以地址符S为首,后跟一串数字。单位:r/min,它与进给功能字的指定方法一样。
刀具功能字:用以选择替换的刀具以地址符T为首,其后一般跟二位数字,该数代表刀具的编号。
模态指令和非模态指令 G指令和M指令均有模态和非模态指令之分模态指令:也称续效指令,一经程序段中指定,便一直有效,直到出现同组另一指令或被其他指令取消时才失效。见表2-3、表2-6 N001 G91 G01 X10 Y10 Z-2 F150 M03 S1500; N002 X15; N003 G02 X20 Y20 I20 J0; N004 G90 G00 X0 Y0 Z100 M02; 非模态指令:非续效指令,仅在出现的程序段中有效,下一段程序需要时必须重写(如G04)。
在完成上述两个步骤之后,即可根据已确定的加工方案(或计划)及数值计算获得的数据,按照数控系统要求的程序格式和代码格式编写加工程序等。编程者除应了解所用数控机床及系统的功能、熟悉程序指令外,还应具备与机械加工有关的工艺知识,才能编制出正确、实用的加工程序。
4.制作控制介质,输入程序信息
程序单完成后,编程者或机床操作者可以通过CNC机床的操作面板,在EDIT方式下直接将程序信息键入CNC系统程序存储器中;也可以根据CNC系统输入、输出装置的不同,先将程序单的程序制作成或转移至某种控制介质上。控制介质大多采用穿孔带,也可以是磁带、磁盘等信息载体,利用穿孔带阅读机或磁带机、磁盘驱动器等输入(输出)装置,可将控制介质上的程序信息输入到CNC系统程序存储器中。
5.程序检验
编制好的程序,在正式用于生产加工前,必须进行程序运行检查。在某些情况下,还需做零件试加工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对程序进行修改和调整,检查--修改--再检查--再修改……这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直到获得完全满足加工要求的程序为止。
上述编程步骤中的各项工作,主要由人工完成,这样的编程方式称为“手式编程”。在各机械制造行业中,均有大量仅由直线、圆弧等几何元素构成的形状并不复杂的零件需要加工。这些零件的数值计算较为简单,程序段数不多,程序检验也容易实现,因而可采用手工编程方式完成编程工作。由于手工编程不需要特别配置专门的编程设备,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均可掌握和运用,因此在国内外,手工编程仍然是一种运用十分普遍的编程方法。
数控机床编程中的代码
数控机床编程编制过程
把图纸上的工程语言变为数控装置的语言,并把它记录在控制介质上。
数控机床编程的主要内容
数控机床编程程序段格式
每个程序段是由程序段编号,若干个指令(功能字)和程序段结束符号组成。
需要说明的是,数控机床的指令格式在国际上有很多标准,并不完全一致。而随着数控机床的发展,不断改进和创新,其系统功能更加强大和使用方便,在不同数控系统之间,程序格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具体进行某一数控机床编程时,要仔细了解其数控系统的编程格式,参考该数控机床编程手册。
数控代码
国际标准化组织码:ISO代码
美国电子工业协会标准码:EIA代码
两者表示的符号相同,但编码孔的数目和排列位置不同。其特点为:
常用的数控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我国许多数控标准与ISO标准一致。
数控程序结构
数控程序由程序编号、程序内容和程序结束段组成。例如:
O 001 程序编号
N001 G92 X40.0 Y30.0 ;
N002 G90 G00 X28.0 T01 S800 M03 ;
N003 G01 X-8.0 Y8.0 F200 ;
N004 X0 Y0 ; 程序内容
N005 X28.0 Y30.0 ;
N006 G00 X40.0 ;
N007 M02 ; 程序结束段
程序编号
采用程序编号地址码区分存储器中的程序,不同数控系统程序编号地址码不同,如O、P、%等。
程序内容
由若干个程序段组成,每个程序段由一个或多个指令字构成,每个指令字由地址符和数字组成,它代表机床的一个位置或一个动作,每一程序段结束用“;”号。
程序结束段
以程序结束指令M02或M30作为整个程序结束的符号
㈣ 数控车床的编程是什么
1、淬硬工件的加工
在大型模具加工中,有不少尺寸大且形状复杂的零件。
这些零件热处理后的变形量较大,磨削加工有困难,而在数控车床上可以用陶瓷车刀对淬硬后的零件进行车削加工,以车代磨,提高加工效率。
2、高效率加工
为了进一步提高车削加工的效率,通过增加车床的控制坐标轴,就能在一台数控车床上同时加工出两个多工序的相同或不同的零件。
车床编程加工特点
(1)快速夹紧卡盘减少了调整时间。
(2)快速夹紧刀具减少了刀具调整时间。
(3)刀具补偿功能节省了刀具补偿的调整时间。
(4)工件自动测量系统节省了测量时间并提高加工质量。
(5)由程序指令或操作盘的指令控制顶尖架的移动也节省了时间。
主要编程技术参数
·机床质量,
·机床外形尺寸(长x宽x高),
·允许最大工件回转直径,
·最大车削直径,
·最大车削长度,
·最大棒料尺寸,
·主轴转速范围,
·X、Z轴行程,
·X、Z轴快速移动速度,
·定位精度,
·重复定位精度,
·刀架行程,
·刀架转位数,
·刀架装刀数,
·刀具装夹尺寸,
·主轴头型式,
·主轴电机功率,
·进给伺服电机功率,
·尾座行程,
·卡盘尺寸等。
㈤ 数控加工中心编程步骤
数控机床程序编制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工艺方案分析确定加工对象是否适合于数控加工(形状较复杂,精度一致要求高),分析哪些部位需要拆铜公!确定碰穿面\擦穿面\分型面等!分析使用的刀具类型和刀具大小!毛坯的选择(对同一批量的毛坯余量和质量应有一定的要求)。工序的划分(尽可能采用一次装夹、集中工序的加工方法)。
二.工序详细设计工件的定位与夹紧。工序划分(先大刀后小刀,先粗后精,先主后次,尽量“少换刀”)。刀具选择。确定使用什么加工方法,设置好切削参数。工艺文件编制工序卡(即程序单),走刀路线示意图。程序单包括:程序名称,刀具型号,加工部位与尺寸,装夹示意图
三.编写数控加工程序用UG设置编出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G,S,M)与程序格式。后处理程序,填写程序单。拷贝程序传送到机床, 程序校核与试切。
㈥ 电话机壳体模具设计及数控编程
1、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 6480
2、机油冷却器自动装备线压紧工位装备设计. 6475
3、卧式单面16轴组合机床液压系统设计 6471
4、商用立式洗碗机的洗涤系统设计 6470
5、C6180车床主轴箱镗孔专用机床右多轴箱设计 6467
6、(设计+PLC)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6456
7、QD650轻型带式输送机 6451
8、电动机驱动带式运输减速器设计与减速器加工工艺设计 6363
9、冲压模 6210
10、压板冲压模 6209
11、膜片离合器毕业设计 6207
12、膜片弹簧离合器设计 6206
13、发动机余热发电系统设计 6205
14、CG2-150型仿型切割机的设计 6204
15、代做塑料模具毕业设计 6190
16、手机外壳模具毕业设计 6189
17、车床主轴箱箱体右侧10-M8螺纹底孔组合钻床设计 5901
18、内循环式烘干机总体及卸料装置设计 5900
19、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左主轴箱设计 5899
20、环面蜗轮蜗杆减速器 5898
21、[机械毕业设计] 5897
22、减速器的整体设计 5896
23、CA6140车床主轴箱的设计 5894
24、车床变速箱中拔叉及专用夹具设计 5893
25、膜片式离合器的设计 5892
26、空气压缩机V带校核和噪声处理 5891
27、自动洗衣机行星齿轮减速器的设计 5888
28、机油冷却器自动装备线压紧工位装备设计 5887
29、新KS型单级单吸离心泵的设计 5883
30、可调速钢筋弯曲机的设计 5881
31、多用途气动机器人结构设计 5880
32、压燃式发动机油管残留测量装置设计 5879
33、新型组合式选粉机总体及分级部分设计 5878
34、精密播种机的设计 5877
35、搅拌器的设计 5876
36、S195柴油机机体三面精镗组合机床总体设计及夹具设计 5875
37、设计-插秧机系统设计 5874
38、设计-ZL15型轮式装载机 5873
39、设计-CG2-150型仿型切割机 5872
40、设计-AWC机架现场扩孔机设计 5871
41、管套压装专机结构设计 5870
42、螺旋管状面筋机总体及坯片导出装置设计 5869
43、实验用减速器的设计 5868
44、万能外圆磨床液压传动系统设计 5867
45、双铰接剪叉式液压升降台的设计 5866
46、乘客电梯的PLC控制 5865
47、带式输送机使用的V带传动或链传动及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5862
48、基于AT89C2051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 5858
49、知识竞赛抢答器PLC设计 5857
50、DTⅡ型固定式带式输送机的设计 5856
51、生产线上运输升降机的自动化设计 5855
52、锡林右轴承座组件工艺及夹具设计 5854
53、Z30130X31型钻床控制系统的PLC改造 5853
54、300×;;400数控激光切割机XY工作台部件及单片机控制设计 5852
55、基于普通机床的后托架及夹具设计开发 5851
56、工艺-WH212减速机壳体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5850
57、组合机床主轴箱及夹具设计 5849
58、柴油机气缸体顶底面粗铣组合机床总体及夹具设计 5848
59、柴油机齿轮室盖钻镗专机总体及主轴箱设计 5847
60、柴油机齿轮室盖钻镗专机总体及夹具设计 5846
61、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镗削头设计) 5845
62、半精镗及精镗气缸盖导管孔组合机床设计(夹具设计) 5844
63、Φ1200熟料圆锥式破碎机 5843
64、Φ3×;;11M水泥磨总体设计及传动部件设计 5842
65、YQP36预加水盘式成球机设计 5841
66、X700涡旋式选粉机(转子部件)设计 5840
67、X700涡旋式选粉机(壳体及传动部件)设计 5839
68、SF500100打散分级机总体及机架设计 5838
69、SF500100打散分级机内外筒体及原设计改进探讨 5836
70、SF500100打散分级机回转部分及传动设计 5835
71、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滚筒及传动机构设计) 5834
72、Q3110滚筒式抛丸清理机的设计(总装、弹丸循环及分离装置、集尘器设计) 5833
73、PF455S插秧机及其侧离合器手柄的探讨和改善设计 5831
74、MR141剥绒机锯筒部、工作箱部和总体设计 5828
75、JLY3809机立窑(总体及传动部件)设计 5827
76、JLY3809机立窑(窑体及卸料部件)设计 5824
77、JLY3809机立窑(加料及窑罩部件)设计 5823
78、FXS80双出风口笼形转子选粉机 5822
79、卧式钢筋切断机的设计 5821
80、YTP26气腿式凿岩机机体工艺及夹具设计 5820
81、X62W铣床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 5819
82、机械手的毕业设计(四自由度多用途气动机器人结构设计及控制实现) 5818
83、200米液压钻机变速箱的设计 5817
84、放音机机壳注射模设计 5798
85、换热器翅片级进模设计 5774
86、带式传动二级减速器全套设计 5761
87、商用立式洗碗机的洗涤系统设计 5731
88、筷子洗净机的整体设计[全套] 5730
89、气动通用上下料机械手的设计 5713
90、托板冲压成型级进模设计 5711
91、高压无换向器电机及其控制技术 5584
92、机械手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489
93、设计半精加工CE7640B/FD主轴箱体主传动链孔系的工艺、专机及工装[全套] 5338
94、房屋设计六层[全套] 4987
95、立式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的设计 4986
96、80PDA前盖注塑模具设计 4933
97、79数控机床主传动部件设计 4932
98、78报时器外壳注塑模具设计 4931
99、77鼠标外壳注射模设计C 4930
100、76计算器下壳注塑模设计 4929
101、75摩托车头盔注塑模具设计 4928
102、74PDA后壳塑件注塑模具设计(CAXA 4927
103、73封闭板成形模(冲压) 4926
104、72挖掘机启动开关注塑模设计 4925
105、71数控机床进给部件设计B 4924
106、70中支撑修边冲孔模(冲压) 4923
107、69数控机床进给部件设计 4922
108、68掌上电脑(商务通)下壳模具设计 4921
109、68掌上电脑(商务通)下壳模具设计 4920
110、67鼠标外壳注射模设计B 4919
111、66鼠标上盖注塑模具设计A 4918
112、65小型放音机皮带注塑模具设计AA 4917
113、64计算器上壳注射模设计AA 4916
114、63数控宏程序编程及可控径向镗刀设计(结构设计) 4915
115、62中壳支架注塑模具设计 4914
116、61照相机凸凹镜固定板的注射模设计(UG) 4913
117、60玩具连接桥注塑模具设计(SOLIDWORK) 4912
118、59台灯底座塑件注射模 4911
119、58手机上盖注塑模具设计(Nokia) 4910
120、57收音机底壳注塑模具设计 4909
121、56设计传动比为13.5的数控机床主传动部件 4908
122、55路由器外壳注塑模具设计 4907
123、54录音机面壳注塑模具设计(UG) 4906
124、53连接器保护装置注塑模具设计 4905
125、52管接头的注塑模具设计 4904
126、51放音机机壳注射模设计 4903
127、50电话机底座注射模具设计AA 4902
128、50电话机底座注射模具设计AA 4901
129、49电动牙刷注塑模具设计AA 4900
130、48充电器上盒盖注塑模具设计 4899
131、47变速箱油底壳冲压模具设计 4898
132、46通风窗壳体注射模设计 4897
133、45齿轮联轴器 4896
134、44电器插件注射模设计 4895
135、43热水煲盖 4894
136、42热水煲开关扣 4893
137、41光盘盒注射模具设计 4892
138、40多层塑料制品的共注射模具设计 4891
139、39带双滑块的注射模具设计 4890
140、38吸尘器内部的电机安装座模具设计 4889
141、37电话机机座面板的模具设计 4888
142、36随身听外壳的模具设计 4887
143、35肥皂盒注射模具设计 4886
144、34带齿轮塑件的模具设计 4885
145、33电梯设计 4884
146、32机械手 4883
147、31工业机器人 4882
148、30注塑模具(显示器)在CADCAM系统上的一体化设计 4881
149、29高硬度辊筒注塑模设计 4880
150、28安全帽注射模具设计 4879
151、27抽屉注射模具设计 4878
152、26影碟机遥控板上盖注射模具设计 4877
153、25数字分析仪外壳注射模具设计(C) 4876
154、24数字分析仪外壳注射模具设计(B) 4875
155、23放音机机身注射模具设计 4874
156、22五寸软盘盖注射模具设计 4873
157、21带齿轮塑件的模具设计 4872
158、20充电器外壳注射模具设计(B) 4871
159、19充电器上壳注射模具设计(A) 4870
160、18电话听筒注射模具设计(C) 4869
161、17大功率三级管管脚多工位级进模(冲压) 4868
162、16线圈骨架注射模具设计 4867
163、15随身听外壳弹簧座板模具设计 4866
164、14弹簧座板模具设计(冲压) 4865
165、13软管接头注射模具 4864
166、12商务通上盖注射模具设计 4863
167、11电话机机座面板注射模具 4862
168、10电话机听筒注射模具(B) 4861
169、09汽车零件注射模具 4860
170、08吸尘器注射模具 4859
171、07电话机听筒注射模具(A) 4858
172、06数字分析仪外壳注射模具(A) 4857
173、05电话机机座底版注射模具 4856
174、04呼机上盖注射模具 4855
175、03计算机后盖注射模具 4854
176、02套筒双型腔注射模具 4853
177、01收音机外壳注射模具 4852
178、垫片的冷冲模设计 4816
179、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4815
180、单级蜗轮蜗杆减速器 4814
181、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4813
182、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毕业设计 4812
183、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4811
184、蜗轮蜗杆传动箱全套图纸HWT200 4810
185、电子体前屈的结构设计 4809
186、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有7种型号的) 4808
187、磁流体密封 4807
188、组合机床毕业设计 4806
189、DN2000水轮机进水阀液压系统设计 4801
190、普通CA6140车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 4800
191、CA6140车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4799
192、减速器毕业设计 4797
193、TGSS-50型水平刮板输送机---机头段设计 4796
194、液压压力机整体系统设计 4789
195、支架零件级进模设计 4788
196、垫片落料冲孔模设计 4764
197、垫片落料冲孔模设计 4763
198、2110型柴油机气缸盖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及夹具设计 4191
199、隔板冲压模设计 4190
200、玉米脱粒机设计 4189
201、液压拉力器设计 4188
202、液压绞车设计 4187
203、桥式起重机小车运行机构设计 4186
204、桥式起重机副起升机构设计 4185
205、普通钻床改造为多轴钻床 4184
206、普通式双柱汽车举升机设计 4183
207、摩托车闸把开关设计 4182
208、空压机机械系统设计 4181
209、空气压缩机V带校核和噪声处理 4180
210、壳体零件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及第工序工艺装备设计 4179
211、颗粒状糖果包装机设计 4178
212、解放汽车第四速及第五速变速叉加工工艺设计 4177
213、绞肉机的设计 4176
214、烘干机设计及其相关零件三维造型 4175
215、多层次金属密封蝶阀 4174
216、定位支座零件数控多工位夹具设计 4173
217、茶树重修剪机的开发研究 4172
218、半自动仪表车床的改造 4171
219、XKA5032A数控立式升降台铣床自动换刀装置 4170
220、G41J-6型阀体双面钻24孔专机上的专用夹具设计 4169
221、DT-(Ⅰ)皮带输送机(减速器部分) 4168
222、“C6163车床中心架”设计 4167
223、柱塞泵转子的加工 4166
224、X62W铣床主轴机械加工工艺规程与钻床夹具设计 4165
225、CA-20地下自卸汽车工作、转向液压系统 4164
226、Z90型电动阀门装置及数控加工工艺的设计 4163
227、家用地坑式自动升降车库 4062
228、多功能饲料粉碎机 4061
229、MG2X375-W型采煤机摇臂设计 4060
230、钉磨机床设计 4059
231、100米钻机的回转器设计 4058
232、板材送进夹钳装置 4057
233、小电机外壳造型和注射模具设计 4056
234、)集成电路塑封自动上料机机架部件设计及性能试验 4055
235、隔振系统实验台总体方案设计 4054
236、大直径桩基础工程成孔钻具 4053
237、)大型轴齿轮专用机床设计 4052
238、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拉深模设计 4051
239、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拉深模设计 4050
240、Y12型拖拉机轮圈落料与首次拉深模设计 4049
241、大型制药厂热电冷三联供工程设计研究 4048
242、)乳化液泵设计 4047
243、包装机对切部件设计 4046
244、NK型凝汽式汽轮机调节系统的设计 4045
245、巷道式自动化立体车库升降部分 4044
246、机体齿飞面孔双卧多轴组合机床及CAD设计 4043
247、巷道式自动化立体车库升降部分 4042
248、巷道式自动化立体车库升降部分 4041
249、连杆平行度测量仪 4040
250、液压钻机本体组合机床设计 4039
251、新型连续式洗米机 4038
252、磨粉机设计 4037
253、平面关节型机械手设计 4036
254、工程钻机的设计 4035
255、工程钻机的设计 4034
256、卧式三面单工位组合钻床 4033
257、100米钻机变速箱设计 4032
258、轧钢机设计 4030
259、)旋纽模具的设计 4029
260、心型台灯塑料注塑模具毕业设计 4028
261、小汽车维修用液压升举装置 4027
262、巷道堆垛类自动化立体车库 4026
263、涡轮盘液压立拉夹具 4025
264、塑料盖注射模设计 4024
265、四星件的数控加工 4023
266、双柱式机械式举升机设计 4022
267、双齿辊破碎机的设计 4021
268、数控机床上下料机械手设计 4020
269、起毛机主传动结构设计 4019
270、可伸缩型带式输送机传动部分设计 4018
271、卷板机设计 4017
272、)经济型的数控改造 4016
273、加工涡轮盘榫槽的卧式拉床夹具 4015
274、机床夹具设计-钻机回转体 4014
275、盖冒垫片五金模具设计 4013
276、多功能自动跑步机(机械部分设计) 4012
277、垫板式万能式输送设备制作 4011
278、地下升降式自动化立体车库 4010
279、单波纹弹性油箱设计 4009
280、带式输送机自动张紧装置设计 4008
281、大模数蜗杆专用铣床的铣头箱设计 4007
282、大模数蜗杆铣刀专用机床设计 4006
283、垂直升降式立体车库横移部分的设计 4005
284、铲平机设计 4004
285、铲平机设计 4003
286、播种机设计 4002
287、棒料切割机 4001
288、XQB小型泥浆泵的结构设计 3999
289、T611镗床主轴箱传动设计及尾柱设计 3998
290、SSCK20A数控车床主轴和箱体加工编程 3997
291、SPT120推料装置 3996
292、proe与辅助制造 3995
293、PLC控制机械手设计 3994
294、PDA模具设计 3993
295、MG250591-WD型采煤机右摇臂壳体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3992
296、MG132320-W型采煤左牵引部机壳的加工工艺规程及数控编程 3991
297、GBW92外圆滚压装置设计 3990
298、DZ60振动打桩锤的设计 3989
299、200米钻机回转器设计 3988
300、200米液压钻机变速箱的设计 3987
301、TGSS-50型水平刮板输送机---机头段设计 3981
302、减速器毕业设计 3980
303、CA6140车床后托架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 3953
304、普通CA6140车床的经济型数控改造 3952
305、DN2000水轮机进水阀液压系统设计 3951
306、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方法.caj 3947
307、组合机床毕业设计 3941
308、磁流体密封 3940
309、CA6140车床”拨叉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及工艺装备 3938
310、电子体前屈的结构设计 3937
311、蜗轮蜗杆传动箱全套图纸HWT200 3936
312、单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 3935
313、二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毕业设计 3934
314、二级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设计 3933
315、单级蜗轮蜗杆减速器 3932
316、展开式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 3931
317、垫片的冷冲模设计 3926
318、风扇罩塑料模设计 3925
319、冲压垫片毕业设计 3924
320、垫片冲孔落料复合模设计 3923
321、垫片的冲压模具设计 3922
322、[机械工程]ProE软件的反求工程技术与应用 3901
323、[机械工程]歼X机后机身51-57框段件装配工艺分析和左上壁夹具及蒙皮零件工装设计 3900
324、[工程热力学]多效蒸发论文 3898
325、[电气控制系统设计]ZLJ5291THB125-37S混凝土泵车电气控制系统设计 3897
326、二三维一体化CAD系统中工程图纸自动生成技术的研究和实现 3896
327、[服装机械]服装机械--单针曲线高速平缝机的装配工 3895
㈦ 在数控车上怎么做加工电机壳的工装夹具
先加车工一端面和一轴孔,调头以其为基准加工另一头,完了铣平底脚
㈧ 数控加工工艺及编程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一,我国数控系统的发展史
1.我国从1958年起,由一批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少数机床厂起步进行数控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由于受到当时国产电子元器件水平低,部门经济等的制约,未能取得较大的发展。
2.在改革开放后,我国数控技术才逐步取得实质性的发展。经过“六五"(81----85年)的引进国外技术,“七五”(86------90年)的消化吸收和“八五”(91~一-95年)国家组织的科技攻关,才使得我国的数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当时通过国家攻关验收和鉴定的产品包括北京珠峰公司的中华I型,华中数控公司的华中I型和沈阳高档数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蓝天I型,以及其他通过“国家机床质量监督测试中心”测试合格的国产数控系统如南京四开公司的产品。
3.我国数控机床制造业在80年代曾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许多机床厂从传统产品实现向数控化产品的转型。但总的来说,技术水平不高,质量不佳,所以在90年代初期面临国家经济由计划性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调整,经历了几年最困难的萧条时期,那时生产能力降到50%,库存超过4个月。从1 9 9 5年“九五”以后国家从扩大内需启动机床市场,加强限制进口数控设备的审批,投资重点支持关键数控系统、设备、技术攻关,对数控设备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1 9 9 9年以后,国家向国防工业及关键民用工业部门投入大量技改资金,使数控设备制造市场一派繁荣。
三,数控车的工艺与工装削
阅读:133
数控车床加工的工艺与普通车床的加工工艺类似,但由于数控车床是一次装夹,连续自动加工完成所有车削工序,因而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
对于高效率的金属切削加工来说,被加工材料、切削工具、切削条件是三大要素。这些决定着加工时间、刀具寿命和加工质量。经济有效的加工方式必然是合理的选择了切削条件。
切削条件的三要素:切削速度、进给量和切深直接引起刀具的损伤。伴随着切削速度的提高,刀尖温度会上升,会产生机械的、化学的、热的磨损。切削速度提高20%,刀具寿命会减少1/2。
进给条件与刀具后面磨损关系在极小的范围内产生。但进给量大,切削温度上升,后面磨损大。它比切削速度对刀具的影响小。切深对刀具的影响虽然没有切削速度和进给量大,但在微小切深切削时,被切削材料产生硬化层,同样会影响刀具的寿命。
用户要根据被加工的材料、硬度、切削状态、材料种类、进给量、切深等选择使用的切削速度。
最适合的加工条件的选定是在这些因素的基础上选定的。有规则的、稳定的磨损达到寿命才是理想的条件。
然而,在实际作业中,刀具寿命的选择与刀具磨损、被加工尺寸变化、表面质量、切削噪声、加工热量等有关。在确定加工条件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对于不锈钢和耐热合金等难加工材料来说,可以采用冷却剂或选用刚性好的刀刃。
2. 合理选择刀具
1) 粗车时,要选强度高、耐用度好的刀具,以便满足粗车时大背吃刀量、大进给量的要求。
2) 精车时,要选精度高、耐用度好的刀具,以保证加工精度的要求。
3) 为减少换刀时间和方便对刀,应尽量采用机夹刀和机夹刀片。
3. 合理选择夹具
1) 尽量选用通用夹具装夹工件,避免采用专用夹具;
2) 零件定位基准重合,以减少定位误差。
4. 确定加工路线
加工路线是指数控机床加工过程中,刀具相对零件的运动轨迹和方向。
1) 应能保证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要求;
2) 应尽量缩短加工路线,减少刀具空行程时间。
5. 加工路线与加工余量的联系
目前,在数控车床还未达到普及使用的条件下,一般应把毛坯上过多的余量,特别是含有锻、铸硬皮层的余量安排在普通车床上加工。如必须用数控车床加工时,则需注意程序的灵活安排。
6. 夹具安装要点
目前液压卡盘和液压夹紧油缸的连接是靠拉杆实现的,如图1。液压卡盘夹紧要点如下:首先用搬手卸下液压油缸上的螺帽,卸下拉管,并从主轴后端抽出,再用搬手卸下卡盘固定螺钉,即可卸下卡盘。
四,进行有效合理的车削加工
阅读:102
有效节省加工时间
Index公司的G200车削中心集成化加工单元具有模块化、大功率双主轴、四轴联动的功能,从而使加工时间进一步缩短。与其他借助于工作轴进行装夹的概念相反,该产品运用集成智能加工单元可以使工件自动装夹到位并进行加工。换言之,自动装夹时,不会影响另一主轴的加工,这一特点可以缩短大约10%的加工时间。
此外,四轴加工非常迅速,可以同时有两把刀具进行加工。当机床是成对投入使用的时候,效率的提高更为明显。也就是说,常规车削和硬车可以并行设置两台机床。
常规车削和硬车之间的不同点仅仅在于刀架和集中恒温冷却液系统。但与常规加工不同的是:常规加工可用两个刀架和一个尾架进行加工;而硬车时只能使用一个刀架。在两种类型的机床上都可进行干式硬加工,只是工艺方案的制造者需要精心设计平衡的节拍时间,而Index机床提供的模块结构使其具有更强的灵活性。
以高精度提高生产率
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用户对于精度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采用G200车削中心进行加工时,冷启动后最多需要加工4个工件,就可以达到±6mm的公差。加工过程中,精度通常保持在2mm。所以Index公司提供给客户的是高精度、高效率的完整方案,而提供这种高精度的方案,需要精心选择主轴、轴承等功能部件。
G200车削中心在德国宝马Landshut公司汽车制造厂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厂不仅生产发动机,而且还生产由轻金属铸造而成的零部件、车内塑料装饰件和转向轴。质量监督人员认为,其加工精度非常精确:连续公差带为±15mm,轴承座公差为±6.5mm。
此外,加工的万向节使用了Index公司全自动智能加工单元。首批的两台车削中心用来进行工件打号之前的预加工,加工后进行在线测量,然后通过传送带送出进行滚齿、清洗和淬火处理。最后一道工序中,采用了第二个Index加工系统。由两台G200车削中心对转向节的轴承座进行硬车。在机床内完成在线测量,然后送至卸料单元。集成的加工单元完全融合到车间的布局之中,符合人类工程学要求,占地面积大大减少,并且只需两名员工看管制造单元即可。
五,数控车削加工中妙用G00及保证尺寸精度的技巧
数控车削加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如何高效、合理、按质按量完成工件的加工,每个从事该行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经验。笔者从事数控教学、培训及加工工作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与技巧,现以广州数控设备厂生产的GSK980T系列机床为例,介绍几例数控车削加工技巧。
一、程序首句妙用G00的技巧
目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教科书及数控车削方面的技术书籍,程序首句均为建立工件坐标系,即以G50 Xα Zβ作为程序首句。根据该指令,可设定一个坐标系,使刀具的某一点在此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Xα Zβ)(本文工件坐标系原点均设定在工件右端面)。采用这种方法编写程序,对刀后,必须将刀移动到G50设定的既定位置方能进行加工,找准该位置的过程如下。
1. 对刀后,装夹好工件毛坯;
2. 主轴正转,手轮基准刀平工件右端面A;
3. Z轴不动,沿X轴释放刀具至C点,输入G50 Z0,电脑记忆该点;
4. 程序录入方式,输入G01 W-8 F50,将工件车削出一台阶;
5. X轴不动,沿Z轴释放刀具至C点,停车测量车削出的工件台阶直径γ,输入G50 Xγ,电脑记忆该点;
6. 程序录入方式下,输入G00 Xα Zβ,刀具运行至编程指定的程序原点,再输入G50 Xα Zβ,电脑记忆该程序原点。
上述步骤中,步骤6即刀具定位在XαZβ处至关重要,否则,工件坐标系就会被修改,无法正常加工工件。有过加工经验的人都知道,上述将刀具定位到XαZβ处的过程繁琐,一旦出现意外,X或Z轴无伺服,跟踪出错,断电等情况发生,系统只能重启,重启后系统失去对G50设定的工件坐标值的记忆,“复位、回零运行”不再起作用,需重新将刀具运行至XαZβ位置并重设G50。如果是批量生产,加工完一件后,回G50起点继续加工下一件,在操作过程中稍有失误,就可能修改工件坐标系。鉴于上述程序首句使用G50建立工件坐标系的种种弊端,笔者想办法将工件坐标系固定在机床上,将程序首句G50 XαZβ改为G00 Xα Zβ后,问题迎刃而解。其操作过程只需采用上述找G50过程的前五步,即完成步骤1、2、3、4、5后,将刀具运行至安全位置,调出程序,按自动运行即可。即使发生断电等意外情况,重启系统后,在编辑方式下将光标移至能安全加工又不影响工件加工进程的程序段,按自动运行方式继续加工即可。上述程序首句用 G00代替G50的实质是将工件坐标系固定在机床上,不再囿于G50 Xα Zβ程序原点的限制,不改变工件坐标系,操作简单,可靠性强,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金属加工在线
二、控制尺寸精度的技巧
1. 修改刀补值保证尺寸精度
由于第一次对刀误差或者其他原因造成工件误差超出工件公差,不能满足加工要求时,可通过修改刀补使工件达到要求尺寸,保证径向尺寸方法如下:
a. 绝对坐标输入法
根据“大减小,小加大”的原则,在刀补001~004处修改。如用2号切断刀切槽时工件尺寸大了0.1mm,而002处刀补显示是X3.8,则可输入X3.7,减少2号刀补。
b. 相对坐标法
如上例,002刀补处输入U-0.1,亦可收到同样的效果。
同理,对于轴向尺寸的控制亦如此类推。如用1号外圆刀加工某处轴段,尺寸长了0.1mm,可在001刀补处输入W0.1。
2. 半精加工消除丝杆间隙影响保证尺寸精度
对于大部分数控车床来说,使用较长时间后,由于丝杆间隙的影响,加工出的工件尺寸经常出现不稳定的现象。这时,我们可在粗加工之后,进行一次半精加工消除丝杆间隙的影响。如用1号刀G71粗加工外圆之后,可在001刀补处输入U0.3,调用G70精车一次,停车测量后,再在001刀补处输入U-0.3,再次调用G70精车一次。经过此番半精车,消除了丝杆间隙的影响,保证了尺寸精度的稳定。
3. 程序编制保证尺寸精度
a. 绝对编程保证尺寸精度
编程有绝对编程和相对编程。相对编程是指在加工轮廓曲线上,各线段的终点位置以该线段起点为坐标原点而确定的坐标系。也就是说,相对编程的坐标原点经常在变换,连续位移时必然产生累积误差,绝对编程是在加工的全过程中,均有相对统一的基准点,即坐标原点,故累积误差较相对编程小。数控车削工件时,工件径向尺寸的精度一般比轴向尺寸精度高,故在编写程序时,径向尺寸最好采用绝对编程,考虑到加工及编写程序的方便,轴向尺寸常采用相对编程,但对于重要的轴向尺寸,最好采用绝对编程。
b. 数值换算保证尺寸精度
很多情况下,图样上的尺寸基准与编程所需的尺寸基准不一致,故应先将图样上的基准尺寸换算为编程坐标系中的尺寸。如图2b中,除尺寸13.06mm外,其余均属直接按图2a标注尺寸经换算后而得到的编程尺寸。其中, φ29.95mm、φ16mm及60.07mm三个尺寸为分别取两极限尺寸平均值后得到的编程尺寸。
4. 修改程序和刀补控制尺寸
数控加工中,我们经常碰到这样一种现象:程序自动运行后,停车测量,发现工件尺寸达不到要求,尺寸变化无规律。如用1号外圆刀加工图3所示工件,经粗加工和半精加工后停车测量,各轴段径向尺寸如下:φ30.06mm、φ23.03mm及φ16.02mm。对此,笔者采用修改程序和刀补的方法进行补救,方法如下:
a. 修改程序
原程序中的X30不变,X23改为X23.03,X16改为X16.04,这样一来,各轴段均有超出名义尺寸的统一公差0.06mm;
b. 改刀补
在1号刀刀补001处输入U-0.06。
经过上述程序和刀补双管齐下的修改后,再调用精车程序,工件尺寸一般都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数控车削加工是基于数控程序的自动化加工方式,实际加工中,操作者只有具备较强的程序指令运用能力和丰富的实践技能,方能编制出高质量的加工程序,加工出高质量的工件。
六,数控机床故障排除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由于经常参加维修任务,有些维修经验,现结合有关理论方面的阐述,在以下列出,希望抛砖引玉。
一、故障排除方法
(1)初始化复位法:一般情况下,由于瞬时故障引起的系统报警,可用硬件复位或开关系统电源依次来清除故障,若系统工作存贮区由于掉电,拔插线路板或电池欠压造成混乱,则必须对系统进行初始化清除,清除前应注意作好数据拷贝记录,若初始化后故障仍无法排除,则进行硬件诊断。
(2)参数更改,程序更正法:系统参数是确定系统功能的依据,参数设定错误就可能造成系统的故障或某功能无效。有时由于用户程序错误亦可造成故障停机,对此可以采用系统的块搜索功能进行检查,改正所有错误,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3)调节,最佳化调整法:调节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办法。通过对电位计的调节,修正系统故障。如某厂维修中,其系统显示器画面混乱,经调节后正常。如在某厂,其主轴在启动和制动时发生皮带打滑,原因是其主轴负载转矩大,而驱动装置的斜升时间设定过小,经调节后正常。
最佳化调整是系统地对伺服驱动系统与被拖动的机械系统实现最佳匹配的综合调节方法,其办法很简单,用一台多线记录仪或具有存贮功能的双踪示波器,分别观察指令和速度反馈或电流反馈的响应关系。通过调节速度调节器的比例系数和积分时间,来使伺服系统达到即有较高的动态响应特性,而又不振荡的最佳工作状态。在现场没有示波器或记录仪的情况下,根据经验,即调节使电机起振,然后向反向慢慢调节,直到消除震荡即可。
(4)备件替换法:用好的备件替换诊断出坏的线路板,并做相应的初始化启动,使机床迅速投入正常运转,然后将坏板修理或返修,这是目前最常用的排故办法。
(5)改善电源质量法:目前一般采用稳压电源,来改善电源波动。对于高频干扰可以采用电容滤波法,通过这些预防性措施来减少电源板的故障。
(6)维修信息跟踪法:一些大的制造公司根据实际工作中由于设计缺陷造成的偶然故障,不断修改和完善系统软件或硬件。这些修改以维修信息的形式不断提供给维修人员。以此做为故障排除的依据,可正确彻底地排除故障。
二、维修中应注意的事项
(1)从整机上取出某块线路板时,应注意记录其相对应的位置,连接的电缆号,对于固定安装的线路板,还应按前后取下相应的压接部件及螺钉作记录。拆卸下的压件及螺钉应放在专门的盒内,以免丢失,装配后,盒内的东西应全部用上,否则装配不完整。
(2)电烙铁应放在顺手的前方,远离维修线路板。烙铁头应作适当的修整,以适应集成电路的焊接,并避免焊接时碰伤别的元器件。
(3)测量线路间的阻值时,应断电源,测阻值时应红黑表笔互换测量两次,以阻值大的为参考值。
(4)线路板上大多刷有阻焊膜,因此测量时应找到相应的焊点作为测试点,不要铲除焊膜,有的板子全部刷有绝缘层,则只有在焊点处用刀片刮开绝缘层。
(5)不应随意切断印刷线路。有的维修人员具有一定的家电维修经验,习惯断线检查,但数控设备上的线路板大多是双面金属孔板或多层孔化板,印刷线路细而密,一旦切断不易焊接,且切线时易切断相邻的线,再则有的点,在切断某一根线时,并不能使其和线路脱离,需要同时切断几根线才行。
(6)不应随意拆换元器件。有的维修人员在没有确定故障元件的情况下只是凭感觉那一个元件坏了,就立即拆换,这样误判率较高,拆下的元件人为损坏率也较高。
(7)拆卸元件时应使用吸锡器及吸锡绳,切忌硬取。同一焊盘不应长时间加热及重复拆卸,以免损坏焊盘。
(8)更换新的器件,其引脚应作适当的处理,焊接中不应使用酸性焊油。
(9)记录线路上的开关,跳线位置,不应随意改变。进行两极以上的对照检查时,或互换元器件时注意标记各板上的元件,以免错乱,致使好板亦不能工作。
(10)查清线路板的电源配置及种类,根据检查的需要,可分别供电或全部供电。应注意高压,有的线路板直接接入高压,或板内有高压发生器,需适当绝缘,操作时应特别注意。
最后,我觉得:维修不可墨守陈规,生搬理论的东西,一定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开阔思路,逐步分析,逐个排除,直至找到真正的故障原因。
综上所述,数控技术的发展是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发展同步的,同时也是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发展的。现在数控技术已经成熟,发展将更深更广更快。未来的CNC系统将会使机械更好用,更便宜。
㈨ 数控编程的步骤,具体的步骤是怎样的
1、分析零件图 首先要分析零件的材料、形状、尺寸、精度、批量、毛坯形状和热处理要求等,以便确定该零件是否适合在数控机床上加工。
2、工艺处理 在分析零件图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分析,确定零件的加工方法。
3、数值计算 耕根据零件图的几何尺寸、确定的工艺路线及设定的坐标系,计算零件粗、精加工运动的轨迹,得到刀位数据。
4、编写加工程序单 根据加工路线、切削用量、刀具号码、刀具补偿量、机床辅助动作及刀具运动轨迹。
5、制作控制介质 把编制好的程序单上的内容记录在控制介质上,作为数控装置的输入信息。
6、程序校验与首件试切 编写的程序和制备好的控制介质,必须经过校验和试刀才能正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