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python之pandas数据整理及分组统计
对数据进行整理以及分组统计
一、数据整理
1、行、列的插入与删除
2、索引整理
3、重复值处理
4、排序,排名
5、数据框连接
6、数据分段
pandas.cut(x,bins,right=True,labels=None,retbins=False,precision=3,include_lowest=False)
x:需要切分的数据
bins:切分区域
right : 是否包含右端点默认True,包含
labels:对应标签,用标记来代替返回的bins,若不在该序列中,则返回NaN
retbins:是否返回间距bins
precision:精度
include_lowest:是否包含左端点,默认False,不包含
7、多级索引
8、字符串处理
类似于Python
二、分组统计
Ⅱ Python 数据可视化:分类特征统计图
上一课已经体验到了 Seaborn 相对 Matplotlib 的优势,本课将要介绍的是 Seaborn 对分类数据的统计,也是它的长项。
针对分类数据的统计图,可以使用 sns.catplot 绘制,其完整参数如下:
本课使用演绎的方式来学习,首先理解这个函数的基本使用方法,重点是常用参数的含义。
其他的参数,根据名称也能基本理解。
下面就依据 kind 参数的不同取值,分门别类地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分类统计图。
读入数据集:
然后用这个数据集制图,看看效果:
输出结果:
毫无疑问,这里绘制的是散点图。但是,该散点图的横坐标是分类特征 time 中的三个值,并且用 hue='kind' 又将分类特征插入到图像中,即用不同颜色的的点代表又一个分类特征 kind 的值,最终得到这些类别组合下每个记录中的 pulse 特征值,并以上述图示表示出来。也可以理解为,x='time', hue='kind' 引入了图中的两个特征维度。
语句 ① 中,就没有特别声明参数 kind 的值,此时是使用默认值 'strip'。
与 ① 等效的还有另外一个对应函数 sns.stripplot。
输出结果:
② 与 ① 的效果一样。
不过,在 sns.catplot 中的两个参数 row、col,在类似 sns.stripplot 这样的专有函数中是没有的。因此,下面的图,只有用 sns.catplot 才能简洁直观。
输出结果:
不过,如果换一个叫角度来说,类似 sns.stripplot 这样的专有函数,表达简单,参数与 sns.catplot 相比,有所精简,使用起来更方便。
仔细比较,sns.catplot 和 sns.stripplot 两者还是稍有区别的,虽然在一般情况下两者是通用的。
因此,不要追求某一个是万能的,各有各的用途,存在即合理。
不过,下面的声明请注意: 如果没有非常的必要,比如绘制分区图,在本课中后续都演示如何使用专有名称的函数。
前面已经初步解释了这个函数,为了格式完整,这里再重复一下,即 sns.catplot 中参数 kind='strip'。
如果非要将此函数翻译为汉语,可以称之为“条状散点图”。以分类特征为一坐标轴,在另外一个坐标轴上,根据分类特征,将该分类特征数据所在记录中的连续值沿坐标轴描点。
从语句 ② 的结果图中可以看到,这些点虽然纵轴的数值有相同的,但是没有将它们重叠。因此,我们看到的好像是“一束”散点,实际上,所有点的横坐标都应该是相应特征分类数据,也不要把分类特征的值理解为一个范围,分散开仅仅是为了图示的视觉需要。
输出结果:
④ 相对 ② 的图示,在于此时同一纵轴值的都重合了——本来它们的横轴值都是一样的。实现此效果的参数是 jitter=0,它可以表示点的“振动”,如果默认或者 jitter=True,意味着允许描点在某个范围振动——语句 ② 的效果;还可设置为某个 0 到 1 的浮点,表示许可振动的幅度。请对比下面的操作。
输出结果:
语句 ② 中使用 hue='kind' 参数向图中提供了另外一个分类特征,但是,如果感觉图有点乱,还可以这样做:
输出结果:
dodge=True 的作用就在于将 hue='kind' 所引入的特征数据分开,相对 ② 的效果有很大差异。
并且,在 ⑤ 中还使用了 paletter='Set2' 设置了色彩方案。
sns.stripplot 函数中的其他有关参数,请读者使用帮助文档了解。
此函数即 sns.catplot 的参数 kind='swarm'。
输出结果:
再绘制一张简单的图,一遍研究这种图示的本质。
输出结果:
此图只使用了一个特征的数据,简化表象,才能探究 sns.swarmplot 的本质。它同样是将该特征中的数据,依据其他特征的连续值在图中描点,并且所有点在默认情况下不彼此重叠——这方面与 sns.stripplot 一样。但是,与之不同的是,这些点不是随机分布的,它们经过调整之后,均匀对称分布在分类特征数值所在直线的两侧,这样能很好地表示数据的分布特点。但是,这种方式不适合“大数据”。
sns.swarmplot 的参数似乎也没有什么太特殊的。下面使用几个,熟悉一番基本操作。
在分类维度上还可以再引入一个维度,用不同颜色的点表示另外一种类别,即使用 hue 参数来实现。
输出结果:
这里用 hue = 'smoker' 参数又引入了一个分类特征,在图中用不同颜色来区分。
如果觉得会 smoker 特征的值都混在一起有点乱,还可以使用下面方式把他们分开——老调重弹。
输出结果:
生成此效果的参数就是 dodge=True,它的作用就是当 hue 参数设置了特征之后,将 hue 的特征数据进行分类。
sns.catplot 函数的参数 kind 可以有三个值,都是用于绘制分类的分布图:
下面依次对这三个专有函数进行阐述。
Ⅲ Python数据统计导出excel
一、数据查询方法(此项可根据实际业务需求更改)
二、数据生成excel
三、发送邮件方法介绍
导出excel如遇到下图报错:
1.排查编码 #coding:utf-8 sys.setdefaultencoding('utf8') 等
2.写入第一行数据的中文字符,或者字符串需要有引号,忽略会报错。
Ⅳ Python如何统计一行数据同时满足A和B的次数
可以用pandas
也可以直接用csv库读入然后for循环计算
Ⅳ Python数据处理:筛选、统计、连表、拼接、拆分、缺失值处理
file1_path ='E:/Users/lenovo/Desktop/中视/622召回.csv' # 源数据
格式:file1=pd.read_csv(file1_path)
pd.read_csv(file1_path,encoding='gbk')
pd.read_csv(file1_path,encoding='gbk',skiprows=[2,3])
pd.read_csv(file1_path,encoding='gbk',skiprows=lambda x:x%2==1)
pd.read_csv(file1_path,encoding='gbk',keep_default_na=False)
new=pd.DataFrame()
new.new[[0,1,2]]
new.new[0:2]
查询结果同上
new.loc[new['激活数']>1000]
loc和iloc的区别:
loc:纯标签筛选
iloc:纯数字筛选
#筛选出new的某两列
new=new.loc[:,['phone','收件人姓名']]
#筛选new的第0,1列
new.iloc[:,[0,1]]
使用‘==’筛选-筛查“崔旭”的人(只能筛查指定明确的)
#new=file1.loc[(file1['收件人姓名']=='崔旭')|(file1['收件人姓名']=='崔霞')]
#print(new)
#使用loc函数筛选-str.contains函数-筛查名字中包含'亮'和'海'的人
#new=file1.loc[file1['收件人姓名'].str.contains('亮|海')]
#print(new)
#使用loc函数筛选-str.contains函数-筛查'崔'姓的人
#new=file1.loc[file1['收件人姓名'].str.startswitch('崔')]
#print(new)
df = df[(df['DEPOSIT_PAY_TIME_x'] .notnull() ) & (df['DEPOSIT_PAY_TIME_x'] != "" )]
print("ring_time(number)=0的个数:",newdata[newdata['ring_time(number)'] ==0].count()['ring_time(number)'])
print("ring_time(number)=1,2,3的个数:",newdata[(newdata['ring_time(number)'] >0) & (newdata['ring_time(number)'] <4)].count()['ring_time(number)'])
print(newdata[newdata['ring_time(number)'] ==0])
newdata[newdata['Team']. isin (['England','Italy','Russia'])][['Team','Shooting Accuracy']]
df.年龄.value_counts()
1.修改指定位置数据的值(修改第0行,’创建订单数‘列的值为3836)
new.loc[0,'创建订单数']=3836
2.替换‘小明’-‘xiaoming’
df.replace({'name':{'小明':'xiaoming'}})
3.批量替换某一列的值(把‘性别’列里的男-male,女-felmale)
方法一:df['性别']=df['性别'].map({'男':'male','女':'female'})
方法二:df['性别'].replace('female','女',inplace=True)
或df['性别']=df['性别'].replace('female','女') 这就是inplace的作用
+df['性别'].replace('male','男',inplace=True)
4.替换列索引
df.columns=['sex','name','height','age']
或者:df.rename(columns={'性别':'sex','姓名':'name','身高':'height','年龄':'age'})
5.删除某一列
del df['player']
6. 删除某一列(方法二),删除某一行(默认axis=0删除行,为1则删除列)
删除某一列(方法二)
df.drop('性别',axis=1)
删除某一行
df.drop(1,axis=0)
file1=pd.read_csv(file1_path)
file2=pd.read_csv(file2_path)
new1=pd.DataFrame()
new1['phone']=file1['phone']
new1['contact_time']=file1['contact_time']
new2=pd.DataFrame()
new2['phone']=file2['phone']
new2['submission_audit_time']=file2['提交审核时间']
newdata=pd.merge(new1,new2,on='phone',how='left')
df=pd.concat([df1,df2],axis=0)
4.2.2 横向表连接
df=pd.concat([df1,df2],axis=1)
df1['地区'].str.split('·',3,expand=True)
df1:
df1[['城市', '城区','地址']] = df1['地区'].str.split('·', 3, expand = True)
5.1 缺失值删除
data.dropna(axis=0,subset = ["Age", "Sex"]) # 丢弃‘Age’和‘Sex’这两列中有缺失值的行
data.dropna(how = 'all') # 传入这个参数后将只丢弃全为缺失值的那些行
data.dropna(axis = 1) # 丢弃有缺失值的列(一般不会这么做,这样会删掉一个特征)
data.dropna(axis=1,how="all") # 丢弃全为缺失值的那些列
5.2 缺失值填充:pandas.DataFrame.fillna()函数
DataFrame.fillna(value=None, method=None, axis=None, inplace=False, limit=None, downcast=None, **kwargs)
功能:使用指定方法填充NA/NaN值
其中inplace=True就是直接在原有基础上填满
5.3 缺失值查询:
缺失值数量查询:df.isnull().sum()
缺失值行查询:df[df.isnull().T.any()]
newdata['ring_time']=pd.to_datetime(newdata['submission_audit_time'])-pd.to_datetime(newdata['contact_time'])
newdata['ring_time(number)']=(pd.to_datetime(newdata['submission_audit_time'])-pd.to_datetime(newdata['contact_time'])).apply(lambda x: x.days)
new=pd.DataFrame()
new=newdata[newdata['ring_time(number)'] ==0]
new.to_csv(save_path,encoding='utf-8-sig')
将数据按行拆分并存储到不同的csv文件中:
path='C:/Users/EDZ/Desktop/工作/2021.08.19/'
for i in range(0,30):
df.loc[[i]].to_csv(path+str(i)+'.csv',encoding='gbk')
df = df[['购药日期', '星期','社保卡号','商品编码', '商品名称', '销售数量', '应收金额', '实收金额' ]]
Ⅵ Python 数据可视化:数据分布统计图和热图
本课将继续介绍 Seaborn 中的统计图。一定要牢记,Seaborn 是对 Matplotlib 的高级封装,它优化了很多古老的做图过程,因此才会看到一个函数解决问题的局面。
在统计学中,研究数据的分布情况,也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比如某些数据是否为正态分布——某些机器学习模型很在意数据的分布情况。
在 Matplotlib 中,可以通过绘制直方图将数据的分布情况可视化。在 Seaborn 中,也提供了绘制直方图的函数。
输出结果:
sns.distplot 函数即实现了直方图,还顺带把曲线画出来了——曲线其实代表了 KDE。
除了 sns.distplot 之外,在 Seaborn 中还有另外一个常用的绘制数据分布的函数 sns.kdeplot,它们的使用方法类似。
首先看这样一个示例。
输出结果:
① 的作用是设置所得图示的背景颜色,这样做的目的是让下面的 ② 绘制的图像显示更清晰,如果不设置 ①,在显示的图示中看到的就是白底图像,有的部分看不出来。
② 最终得到的是坐标网格,而且在图中分为三部分,如下图所示。
相对于以往的坐标网格,多出了 B 和 C 两个部分。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在 A 部分绘制某种统计图,在 B 和 C 部分也可以绘制。
继续操作:
输出结果:
语句 ③ 实现了在坐标网格中绘制统计图的效果,jp.plot 方法以两个绘图函数为参数,分别在 A 部分绘制了回归统计图,在 B 和 C 部分绘制了直方图,而且直方图分别表示了对应坐标轴数据的分布,即:
我们把有语句 ② 和 ③ 共同实现的统计图,称为联合统计图。除了用 ② ③ 两句可以绘制这种图之外,还有一个函数也能够“两步并作一步”,具体如下:
输出结果:
Ⅶ Python数据分析 | 数据描述性分析
首先导入一些必要的数据处理包和可视化的包,读文档数据并通过前几行查看数据字段。
对于我的数据来说,由于数据量比较大,因此对于缺失值可以直接做删除处理。
得到最终的数据,并提取需要的列作为特征。
对类别数据进行统计:
类别型字段包括location、cpc_class、pa_country、pa_state、pa_city、assignee六个字段,其中:
单变量统计描述是数据分析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中被分析的数据只包含一个变量,不处理原因或关系。单变量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描述了解当前数据的基本情况,并找出数据的分布模型。
单变量数据统计描述从集中趋势上看,指标有:均值,中位数,分位数,众数;从离散程度上看,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方差、标准差、协方差、变异系数,从分布上看,有偏度,峰度等。需要考虑的还有极大值,极小值(数值型变量)和频数,构成比(分类或等级变量)。
对于数值型数据,首先希望了解一下数据取值范围的分布,因此可以用统计图直观展示数据分布特征,如:柱状图、正方图、箱式图、频率多边形和饼状图。
按照发布的时间先后作为横坐标,数值范围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
还可以根据最终分类的结果查看这些数值数据在不同类别上的分布统计。
箱线图可以更直观的查看异常值的分布情况。
异常值指数据中的离群点,此处定义超出上下四分位数差值的1.5倍的范围为异常值,查看异常值的位置。
参考:
python数据分析之数据分布 - yancheng111 - 博客园
python数据统计分析 -
科尔莫戈罗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某一分布,仅适用于连续分布的检验。下例中用它检验正态分布。
在使用k-s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提出假设:x从正态分布。最终返回的结果,p-value=0.9260909172362317,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大,则我们不能拒绝假设:x服从正态分布。这并不是说x服从正态分布一定是正确的,而是说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x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的假设被接受,认为x服从正态分布。如果p-value小于我们指定的显着性水平,则我们可以肯定的拒绝提出的假设,认为x肯定不服从正态分布,这个拒绝是绝对正确的。
衡量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至少有以下三个方法:
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是反应俩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用它来分析正态分布的两个连续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常用于分析自变量之间,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相关系数表示线性相关程度,其取值范围在[-1,1],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绝对值越接近0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差。当两个变量完全不相关时相关系数为0。第二个值为p-value,统计学上,一般当p-value<0.05时,可以认为两变量存在相关性。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ranked data ) ,它主要用于评价顺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只考虑变量值的顺序(rank, 秩或称等级),而不考虑变量值的大小。常用于计算类型变量的相关性。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相关系数表示线性相关程度,本例中correlation趋近于1表示正相关。第二个值为p-value,p-value越小,表示相关程度越显着。
kendall :
也可以直接对整体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一般来说,相关系数取值和相关强度的关系是:0.8-1.0 极强 0.6-0.8 强 0.4-0.6 中等 0.2-0.4 弱 0.0-0.2 极弱。
Ⅷ python数据统计分析
1. 常用函数库
scipy包中的stats模块和statsmodels包是python常用的数据分析工具,scipy.stats以前有一个models子模块,后来被移除了。这个模块被重写并成为了现在独立的statsmodels包。
scipy的stats包含一些比较基本的工具,比如:t检验,正态性检验,卡方检验之类,statsmodels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统计模型,包括线性模型,时序分析,还包含数据集,做图工具等等。
2. 小样本数据的正态性检验
(1) 用途
夏皮罗维尔克检验法 (Shapiro-Wilk) 用于检验参数提供的一组小样本数据线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统计量越大则表示数据越符合正态分布,但是在非正态分布的小样本数据中也经常会出现较大的W值。需要查表来估计其概率。由于原假设是其符合正态分布,所以当P值小于指定显着水平时表示其不符合正态分布。
正态性检验是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数据是否符合正态性决定了后续使用不同的分析和预测方法,当数据不符合正态性分布时,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转换方法把非正太态数据转换成正态分布后再使用相应的统计方法进行下一步操作。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 p-value=0.029035290703177452,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小,则拒绝假设:x不服从正态分布。
3. 检验样本是否服务某一分布
(1) 用途
科尔莫戈罗夫检验(Kolmogorov-Smirnov test),检验样本数据是否服从某一分布,仅适用于连续分布的检验。下例中用它检验正态分布。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生成300个服从N(0,1)标准正态分布的随机数,在使用k-s检验该数据是否服从正态分布,提出假设:x从正态分布。最终返回的结果,p-value=0.9260909172362317,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大,则我们不能拒绝假设:x服从正态分布。这并不是说x服从正态分布一定是正确的,而是说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x不服从正态分布。因此我们的假设被接受,认为x服从正态分布。如果p-value小于我们指定的显着性水平,则我们可以肯定地拒绝提出的假设,认为x肯定不服从正态分布,这个拒绝是绝对正确的。
4.方差齐性检验
(1) 用途
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与其平均值的偏离程度,方差齐性检验用以检验两组或多组数据与其平均值偏离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也是很多检验和算法的先决条件。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 p-value=0.19337536323599344, 比指定的显着水平(假设为5%)大,认为两组数据具有方差齐性。
5. 图形描述相关性
(1) 用途
最常用的两变量相关性分析,是用作图描述相关性,图的横轴是一个变量,纵轴是另一变量,画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直观地看到相关性的方向和强弱,线性正相关一般形成由左下到右上的图形;负面相关则是从左上到右下的图形,还有一些非线性相关也能从图中观察到。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从图中可以看到明显的正相关趋势。
6. 正态资料的相关分析
(1) 用途
皮尔森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是反应两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量,用它来分析正态分布的两个连续型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常用于分析自变量之间,以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相关性。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相关系数表示线性相关程度,其取值范围在[-1,1],绝对值越接近1,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强,绝对值越接近0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性越差。当两个变量完全不相关时相关系数为0。第二个值为p-value,统计学上,一般当p-value<0.05时,可以认为两变量存在相关性。
7. 非正态资料的相关分析
(1) 用途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Spearman’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for ranked data ),它主要用于评价顺序变量间的线性相关关系,在计算过程中,只考虑变量值的顺序(rank, 值或称等级),而不考虑变量值的大小。常用于计算类型变量的相关性。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相关系数表示线性相关程度,本例中correlation趋近于1表示正相关。第二个值为p-value,p-value越小,表示相关程度越显着。
8. 单样本T检验
(1) 用途
单样本T检验,用于检验数据是否来自一致均值的总体,T检验主要是以均值为核心的检验。注意以下几种T检验都是双侧T检验。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本例中生成了2列100行的数组,ttest_1samp的第二个参数是分别对两列估计的均值,p-value返回结果,第一列1.47820719e-06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小,认为差异显着,拒绝假设;第二列2.83088106e-01大于指定显着水平,不能拒绝假设:服从正态分布。
9. 两独立样本T检验
(1) 用途
由于比较两组数据是否来自于同一正态分布的总体。注意:如果要比较的两组数据不满足方差齐性, 需要在ttest_ind()函数中添加参数equal_var = False。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统计量,第二个值为p-value,pvalue=0.19313343989106416,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大,不能拒绝假设,两组数据来自于同一总结,两组数据之间无差异。
10. 配对样本T检验
(1) 用途
配对样本T检验可视为单样本T检验的扩展,检验的对象由一群来自正态分布独立样本更改为二群配对样本观测值之差。它常用于比较同一受试对象处理的前后差异,或者按照某一条件进行两两配对分别给与不同处理的受试对象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统计量,第二个值为p-value,pvalue=0.80964043445811551,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为5%)大,不能拒绝假设。
11. 单因素方差分析
(1) 用途
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简称ANOVA),又称F检验,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差别的显着性检验。方差分析主要是考虑各组之间的平均数差别。
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是检验由单一因素影响的多组样本某因变量的均值是否有显着差异。
当因变量Y是数值型,自变量X是分类值,通常的做法是按X的类别把实例成分几组,分析Y值在X的不同分组中是否存在差异。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返回结果的第一个值为统计量,它由组间差异除以组间差异得到,上例中组间差异很大,第二个返回值p-value=6.2231520821576832e-19小于边界值(一般为0.05),拒绝原假设, 即认为以上三组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并不能判断是哪两组之间存在差异 。只有两组数据时,效果同 stats.levene 一样。
12. 多因素方差分析
(1) 用途
当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自变量对因变量产生影响时,可以用多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它不仅要考虑每个因素的主效应,还要考虑因素之间的交互效应。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上述程序定义了公式,公式中,"~"用于隔离因变量和自变量,”+“用于分隔各个自变量, ":"表示两个自变量交互影响。从返回结果的P值可以看出,X1和X2的值组间差异不大,而组合后的T:G的组间有明显差异。
13. 卡方检验
(1) 用途
上面介绍的T检验是参数检验,卡方检验是一种非参数检验方法。相对来说,非参数检验对数据分布的要求比较宽松,并且也不要求太大数据量。卡方检验是一种对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主要是比较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常用于特征选择,比如,检验男人和女人在是否患有高血压上有无区别,如果有区别,则说明性别与是否患有高血压有关,在后续分析时就需要把性别这个分类变量放入模型训练。
基本数据有R行C列, 故通称RC列联表(contingency table), 简称RC表,它是观测数据按两个或更多属性(定性变量)分类时所列出的频数表。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卡方检验函数的参数是列联表中的频数,返回结果第一个值为统计量值,第二个结果为p-value值,p-value=0.54543425102570975,比指定的显着水平(一般5%)大,不能拒绝原假设,即相关性不显着。第三个结果是自由度,第四个结果的数组是列联表的期望值分布。
14. 单变量统计分析
(1) 用途
单变量统计描述是数据分析中最简单的形式,其中被分析的数据只包含一个变量,不处理原因或关系。单变量分析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数据的统计描述了解当前数据的基本情况,并找出数据的分布模型。
单变量数据统计描述从集中趋势上看,指标有:均值,中位数,分位数,众数;从离散程度上看,指标有:极差、四分位数、方差、标准差、协方差、变异系数,从分布上看,有偏度,峰度等。需要考虑的还有极大值,极小值(数值型变量)和频数,构成比(分类或等级变量)。
此外,还可以用统计图直观展示数据分布特征,如:柱状图、正方图、箱式图、频率多边形和饼状图。
15. 多元线性回归
(1) 用途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 model ),因变量Y(计量资料)往往受到多个变量X的影响,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用于计算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可以认为是对多维空间中的点做线性拟合。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直接通过返回结果中各变量的P值与0.05比较,来判定对应的解释变量的显着性,P<0.05则认为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从上例中可以看到收入INCOME最有显着性。
16. 逻辑回归
(1) 用途
当因变量Y为2分类变量(或多分类变量时)可以用相应的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2) 示例
(3) 结果分析
直接通过返回结果中各变量的P值与0.05比较,来判定对应的解释变量的显着性,P<0.05则认为自变量具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