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python语言下的机器学习库
Python语言下的机器学习库
Python是最好的编程语言之一,在科学计算中用途广泛: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数学、天文等。它同样适用于机器学习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当然,它也有些缺点;其中一个是工具和库过于分散。如果你是拥有unix思维(unix-minded)的人,你会觉得每个工具只做一件事并且把它做好是非常方便的。但是你也需要知道不同库和工具的优缺点,这样在构建系统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工具本身不能改善系统或产品,但是使用正确的工具,我们可以工作得更高效,生产率更高。因此了解正确的工具,对你的工作领域是非常重要的。
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列举并描述Python可用的最有用的机器学习工具和库。这个列表中,我们不要求这些库是用Python写的,只要有Python接口就够了。我们在最后也有一小节关于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内容,因为它最近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关注。
我们的目的不是列出Python中所有机器学习库(搜索“机器学习”时Python包索引(PyPI)返回了139个结果),而是列出我们所知的有用并且维护良好的那些。另外,尽管有些模块可以用于多种机器学习任务,我们只列出主要焦点在机器学习的库。比如,虽然Scipy包含一些聚类算法,但是它的主焦点不是机器学习而是全面的科学计算工具集。因此我们排除了Scipy(尽管我们也使用它!)。
另一个需要提到的是,我们同样会根据与其他科学计算库的集成效果来评估这些库,因为机器学习(有监督的或者无监督的)也是数据处理系统的一部分。如果你使用的库与数据处理系统其他的库不相配,你就要花大量时间创建不同库之间的中间层。在工具集中有个很棒的库很重要,但这个库能与其他库良好集成也同样重要。
如果你擅长其他语言,但也想使用Python包,我们也简单地描述如何与Python进行集成来使用这篇文章列出的库。
Scikit-LearnScikit Learn是我们在CB Insights选用的机器学习工具。我们用它进行分类、特征选择、特征提取和聚集。我们最爱的一点是它拥有易用的一致性API,并提供了很多开箱可用的求值、诊断和交叉验证方法(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Python也提供了“电池已备(译注:指开箱可用)”的方法)。锦上添花的是它底层使用Scipy数据结构,与Python中其余使用Scipy、Numpy、Pandas和Matplotlib进行科学计算的部分适应地很好。因此,如果你想可视化分类器的性能(比如,使用精确率与反馈率(precision-recall)图表,或者接收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ROC)曲线),Matplotlib可以帮助进行快速可视化。考虑到花在清理和构造数据的时间,使用这个库会非常方便,因为它可以紧密集成到其他科学计算包上。
另外,它还包含有限的自然语言处理特征提取能力,以及词袋(bag of words)、tfidf(Term Frequency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算法)、预处理(停用词/stop-words,自定义预处理,分析器)。此外,如果你想快速对小数据集(toy dataset)进行不同基准测试的话,它自带的数据集模块提供了常见和有用的数据集。你还可以根据这些数据集创建自己的小数据集,这样在将模型应用到真实世界中之前,你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来检验模型是否符合期望。对参数最优化和参数调整,它也提供了网格搜索和随机搜索。如果没有强大的社区支持,或者维护得不好,这些特性都不可能实现。我们期盼它的第一个稳定发布版。
StatsmodelsStatsmodels是另一个聚焦在统计模型上的强大的库,主要用于预测性和探索性分析。如果你想拟合线性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或者预测性建模,那么Statsmodels非常适合。它提供的统计测试相当全面,覆盖了大部分情况的验证任务。如果你是R或者S的用户,它也提供了某些统计模型的R语法。它的模型同时也接受Numpy数组和Pandas数据帧,让中间数据结构成为过去!
PyMCPyMC是做贝叶斯曲线的工具。它包含贝叶斯模型、统计分布和模型收敛的诊断工具,也包含一些层次模型。如果想进行贝叶斯分析,你应该看看。
ShogunShogun是个聚焦在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 SVM)上的机器学习工具箱,用C++编写。它正处于积极开发和维护中,提供了Python接口,也是文档化最好的接口。但是,相对于Scikit-learn,我们发现它的API比较难用。而且,也没提供很多开箱可用的诊断和求值算法。但是,速度是个很大的优势。
GensimGensim被定义为“人们的主题建模工具(topic modeling for humans)”。它的主页上描述,其焦点是狄利克雷划分(Latent Dirichlet Allocation, LDA)及变体。不同于其他包,它支持自然语言处理,能将NLP和其他机器学习算法更容易组合在一起。如果你的领域在NLP,并想进行聚集和基本的分类,你可以看看。目前,它们引入了Google的基于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的文本表示法word2vec。这个库只使用Python编写。
OrangeOrange是这篇文章列举的所有库中唯一带有图形用户界面(Graphical User Interface,GUI)的。对分类、聚集和特征选择方法而言,它是相当全面的,还有些交叉验证的方法。在某些方面比Scikit-learn还要好(分类方法、一些预处理能力),但与其他科学计算系统(Numpy, Scipy, Matplotlib, Pandas)的适配上比不上Scikit-learn。但是,包含GUI是个很重要的优势。你可以可视化交叉验证的结果、模型和特征选择方法(某些功能需要安装Graphviz)。对大多数算法,Orange都有自己的数据结构,所以你需要将数据包装成Orange兼容的数据结构,这使得其学习曲线更陡。
PyMVPAPyMVPA是另一个统计学习库,API上与Scikit-learn很像。包含交叉验证和诊断工具,但是没有Scikit-learn全面。
深度学习尽管深度学习是机器学习的一个子节,我们在这里创建单独一节的原因是,它最新吸引了Google和Facebook人才招聘部门的很多注意。
TheanoTheano是最成熟的深度学习库。它提供了不错的数据结构(张量,tensor)来表示神经网络的层,对线性代数来说很高效,与Numpy的数组类似。需要注意的是,它的API可能不是很直观,用户的学习曲线会很高。有很多基于Theano的库都在利用其数据结构。它同时支持开箱可用的GPU编程。
PyLearn2还有另外一个基于Theano的库,PyLearn2,它给Theano引入了模块化和可配置性,你可以通过不同的配置文件来创建神经网络,这样尝试不同的参数会更容易。可以说,如果分离神经网络的参数和属性到配置文件,它的模块化能力更强大。
DecafDecaf是最近由UC Berkeley发布的深度学习库,在Imagenet分类挑战中测试发现,其神经网络实现是很先进的(state of art)。
Nolearn如果你想在深度学习中也能使用优秀的Scikit-learn库API,封装了Decaf的Nolearn会让你能够更轻松地使用它。它是对Decaf的包装,与Scikit-learn兼容(大部分),使得Decaf更不可思议。
OverFeatOverFeat是最近猫vs.狗(kaggle挑战)的胜利者,它使用C++编写,也包含一个Python包装器(还有Matlab和Lua)。通过Torch库使用GPU,所以速度很快。也赢得了ImageNet分类的检测和本地化挑战。如果你的领域是计算机视觉,你可能需要看看。
HebelHebel是另一个带有GPU支持的神经网络库,开箱可用。你可以通过YAML文件(与Pylearn2类似)决定神经网络的属性,提供了将神级网络和代码友好分离的方式,可以快速地运行模型。由于开发不久,就深度和广度上说,文档很匮乏。就神经网络模型来说,也是有局限的,因为只支持一种神经网络模型(正向反馈,feed-forward)。但是,它是用纯Python编写,将会是很友好的库,因为包含很多实用函数,比如调度器和监视器,其他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这些功能。
NeurolabNeuroLab是另一个API友好(与Matlabapi类似)的神经网络库。与其他库不同,它包含递归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实现的不同变体。如果你想使用RNN,这个库是同类API中最好的选择之一。
与其他语言集成你不了解Python但是很擅长其他语言?不要绝望!Python(还有其他)的一个强项就是它是一个完美的胶水语言,你可以使用自己常用的编程语言,通过Python来访问这些库。以下适合各种编程语言的包可以用于将其他语言与Python组合到一起:R -> RPythonMatlab -> matpythonJava -> JythonLua -> Lunatic PythonJulia -> PyCall.jl
不活跃的库这些库超过一年没有发布任何更新,我们列出是因为你有可能会有用,但是这些库不太可能会进行BUG修复,特别是未来进行增强。MDPMlPyFFnetPyBrain如果我们遗漏了你最爱的Python机器学习包,通过评论让我们知道。我们很乐意将其添加到文章中。
㈡ 阃夋嫨tf鏄浠涔堟剰镐
阃夋嫨tf鏄鎸囬氲繃链哄櫒瀛︿範𨱒ヨ繘琛屽垎绫汇佸洖褰掑拰鍒嗗壊绛変换锷℃椂锛岄渶瑕佸逛笉钖岀壒寰佽繘琛屾彁鍙栧拰阃夋嫨锛屽皢鍏惰浆鍖栦负镆愮嶅彲璁$畻镄勬暟鍊硷纴杩欎簺鏁板煎嵆涓篓f鍊笺伥f鍗硉erm frequency锛屼唬琛ㄦ煇涓鐗瑰緛鍦ㄦ暣涓鏁版嵁闆嗘垨镆愪釜鏂囨湰涓鍑虹幇镄勬℃暟锛屾槸甯哥敤镄勭壒寰侀夋嫨涔嬩竴銆
鍦ㄦ満鍣ㄥ︿範涓锛屾垜浠缁忓父闇瑕佸圭壒寰佽繘琛岄夋福楗ユ嫨锛岄夊彇钖堥傜殑鐗瑰緛鍙浠ユ彁楂樼畻娉旷殑鍑嗙‘镐э纴tf鍒欐槸鐗瑰緛阃夋嫨镄勫父鐢ㄦ寚镙囦箣涓銆傚湪娣卞害瀛︿範棰嗗烟锛宼f鍦ㄦ枃链鍒嗙被涓涔熻骞挎硾搴旂敤銆傞氲繃tf-idf锛坱erm frequency -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锛夋寚镙囷纴鍙浠ユ湁鏁埚湴鎻愬彇鏂囨湰鍏抽敭璇嶏纴浠庤屽疄鐜版枃链镄勫垎绫诲拰镵氱被銆
tf镄勪紭镣规槸绠鍗曟槗鐢锛岃$畻蹇阃燂纴鍙鐢ㄤ簬鏂囨湰鍒嗙被銆佸浘镀忚瘑鍒绛夊悇绉崭换锷′腑銆备絾tf镄勭己镣逛篃寰堟樉镢楋纴鍗冲逛簬闀挎枃链銆侀珮棰戣瘝姹囦互鍙婃枃链璇涔夎缉闅剧殑浠诲姟锛宼f鍙鑳戒细澶卞幓鍏跺簲链夌殑镒忎箟锛屽洜姝ら渶瑕佺粨钖埚叾浠栫壒寰侀夋嫨鏂规硶鐩镐簰琛ュ厖銆傚悓镞讹纴tf瀵逛簬锅灭敤璇岖瓑镞犳剰涔夌殑濡傝繀杩斿叧阌璇崭篃浼氲繘琛岃$畻锛岄檷鏄屾牳浣庝简鍏惰$畻鏁堢巼锛岄渶瑕佽繘琛屼紭鍖栥
㈢ 07_推荐系统算法详解
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与用户画像、基于内容的推荐、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
1、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机制( Demographic-based Recommendation)是一种最易于实现的推荐方法,它只是简单的根据系统用户的基本信息发现用户的相关程度,然后将相似用户喜爱的其他物品推荐给当前用户。
2、对于没有明确含义的用户信息(比如登录时间、地域等上下文信息),可以通过聚类等手段,给用户打上分类标签。
3、对于特定标签的用户,又可以根据预设的规则(知识)或者模型,推荐出对应的物品。
4、用户信息标签化的过程一般又称为 用户画像 ( User Profiling)。
(1)用户画像( User Profile)就是企业通过收集与分析消费者社会属性、生活习惯、消费行为等主要信息的数据之后,完美地抽象出一个用户的商业全貌作是企业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基本方式。
(2)用户画像为企业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基础,能够帮助企业快速找到精准用户群体以及用户需求等更为广泛的反馈信息。
(3)作为大数据的根基,它完美地抽象出一个用户的信息全貌,为进一步精准、快速地分析用户行为习惯、消费习惯等重要信息,提供了足够的数据基础。
1、 Content- based Recommendations(CB)根据推荐物品或内容的元数据,发现物品的相关性,再基于用户过去的喜好记录,为用户推荐相似的物品。
2、通过抽取物品内在或者外在的特征值,实现相似度计算。比如一个电影,有导演、演员、用户标签UGC、用户评论、时长、风格等等,都可以算是特征。
3、将用户(user)个人信息的特征(基于喜好记录或是预设兴趣标签),和物品(item)的特征相匹配,就能得到用户对物品感兴趣的程度。在一些电影、音乐、图书的社交网站有很成功的应用,有些网站还请专业的人员对物品进行基因编码/打标签(PGC)。
4、 相似度计算:
5、对于物品的特征提取——打标签(tag)
- 专家标签(PGC)
- 用户自定义标签(UGC)
- 降维分析数据,提取隐语义标签(LFM)
对于文本信息的特征提取——关键词
- 分词、语义处理和情感分析(NLP)
- 潜在语义分析(LSA)
6、 基于内容推荐系统的高层次结构
7、 特征工程
(1)特征( feature):数据中抽取出来的对结果预测有用的信息。
特征的个数就是数据的观测维度。
特征工程是使用专业背景知识和技巧处理数据,使得特征能在机器学习算法上发挥更好的作用的过程。
特征工程一般包括特征清洗(采样、清洗异常样本),特征处理和特征选择。
特征按照不同的数据类型分类,有不同的特征处理方法:数值型、类别型、时间型、统计型。
(2)数值型特征处理
用连续数值表示当前维度特征,通常会对数值型特征进行数学上的处理,主要的做法是归一化和离散化。
* 幅度调整归一化:
特征与特征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区别应该体现在 特征内部 。
例如房屋价格和住房面积的幅度是不同的,房屋价格可能在3000000~15000000(万)之间,而住房面积在40-300(平方米)之间,那么明明是平等的两个特征,输入到相同的模型中后由于本身的幅值不同导致产生的效果不同,这是不合理的
* 数值型特征处理——离散化
离散化的两种方式:等步长——简单但不一定有效;等频——min -> 25% -> 75% -> max
两种方法对比:
等频的离散化方法很精准,但需要每次都对数据分布进行一遍从新计算,因为昨天用户在淘宝上买东西的价格分布和今天不一定相同,因此昨天做等频的切分点可能并不适用,而线上最需要避免的就是不固定,需要现场计算,所以昨天训练出的模型今天不一定能使用。
等频不固定,但很精准,等步长是固定的,非常简单,因此两者在工业上都有应用。
(3) 类别型特征处理
类别型数据本身没有大小关系,需要将它们编码为数字,但它们之间不能有预先设定的大小关系,因此既要做到公平,又要区分开它们,那么直接开辟多个空间。
One-Hot编码/哑变量:One-Hot编码/哑变量所做的就是将类别型数据平行地展开,也就是说,经过One-Hot编码哑变量后,这个特征的空间会膨胀。
(4) 时间型特征处理
时间型特征既可以做连续值,又可以看做离散值。
连续值:持续时间(网页浏览时长);间隔时间(上一次购买/点击离现在的时间间隔)。
离散值:一天中哪个时间段;一周中的星期几;一年中哪个月/星期;工作日/周末。
(5) 统计型特征处理
加减平均:商品价格高于平均价格多少,用户在某个品类下消费超过多少。
分位线:商品属于售出商品价格的分位线处。
次序性:商品处于热门商品第几位。
比例类:电商中商品的好/中/差评比例。
8、 推荐系统常见反馈数据 :
9、 基于UGC的推荐
用户用标签来描述对物品的看法,所以用户生成标签(UGC)是联系用户和物品的纽带,也是反应用户兴趣的重要数据源。
一个用户标签行为的数据集一般由一个三元组(用户,物品,标签)的集合表示,其中一条记录(u,i,b)表示用户u给物品打上了标签b。
一个最简单的算法:
- 统计每个用户最常用的标签
- 对于每个标签,统计被打过这个标签次数最多的物品
- 对于一个用户,首先找到他常用的标签,然后找到具有这些标签的最热门的物品,推荐给他
- 所以用户u对物品i的兴趣公式为 ,其中 使用户u打过标签b的次数, 是物品i被打过标签b的次数。
简单算法中直接将用户打出标签的次数和物品得到的标签次数相乘,可以简单地表现出用户对物品某个特征的兴趣。
这种方法倾向于给热门标签(谁都会给的标签,如“大片”、“搞笑”等)、热门物品(打标签人数最多)比较大的权重,如果一个热门物品同时对应着热门标签,那它就会“霸榜”,推荐的个性化、新颖度就会降低。
类似的问题,出现在新闻内容的关键字提取中。比如以下新闻中,哪个关键字应该获得更高的权重?
10、 TF-IDF:词频逆文档频率 ( Term Frequency-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TF-DF)是一种用于资讯检索与文本挖掘的常用加权技术。
TFDF是一种统计方法,用以评估一个字词对于一个文件集或一个语料库中的其中份文件的重要程度。字词的重要性随着它在文件中出现的次数成正比增加,但同时会随着它在语料库中出现的频率成反比下降。
TFIDF=TF IDF
TF-IDF的主要思想是 :如果某个词或短语在一篇文章中出现的频率TF高,并且在其他文章中很少出现,则认为此词或者短语具有很好的类别区分能力,适合用来分类。
TF-DF加权的各种形式常被搜索引擎应用,作为文件与用户查询之间相关程度的度量或评级。
词频( Term Frequency,TF) :指的是某一个给定的词语在该文件中出现的频率。这个数字是对词数的归一化,以防止偏向更长的文件。(同一个词语在长文件里可能会比短文件有更高的词数,而不管该词语重要与否。) ,其中 表示词语 i 在文档 j 中出现的频率, 表示 i 在 j 中出现的次数, 表示文档 j 的总词数。
逆向文件频率( Inverse Document Frequency,IDF) :是一个词语普遍重要性的度量,某一特定词语的IDF,可以由总文档数目除以包含该词语之文档的数目,再将得到的商取对数得到 ,其中 表示词语 i 在文档集中的逆文档频率,N表示文档集中的文档总数, 表示文档集中包含了词语 i 的文档数。
(11) TF-IDF对基于UGC推荐的改进 : ,为了避免热门标签和热门物品获得更多的权重,我们需要对“热门进行惩罚。
借鉴TF-IDF的思想,以一个物品的所有标签作为“文档”,标签作为“词语”,从而计算标签的“词频”(在物品所有标签中的频率)和“逆文档频率”(在其它物品标签中普遍出现的频率)。
由于“物品i的所有标签” 应该对标签权重没有影响,而 “所有标签总数” N 对于所有标签是一定的,所以这两项可以略去。在简单算法的基础上,直接加入对热门标签和热门物品的惩罚项: ,其中, 记录了标签 b 被多少个不同的用户使用过, 记录了物品 i 被多少个不同的用户打过标签。
(一)协同过滤(Collaborative Filtering, CF)
1、基于协同过滤(CF)的推荐:基于内容( Content based,CB)主要利用的是用户评价过的物品的内容特征,而CF方法还可以利用其他用户评分过的物品内容。
CF可以解决CB的一些局限:
- 物品内容不完全或者难以获得时,依然可以通过其他用户的反馈给出推荐。
- CF基于用户之间对物品的评价质量,避免了CB仅依赖内容可能造成的对物品质量判断的干。
- CF推荐不受内容限制,只要其他类似用户给出了对不同物品的兴趣,CF就可以给用户推荐出内容差异很大的物品(但有某种内在联系)
分为两类:基于近邻和基于模型。
2、基于近邻的推荐系统:根据的是相同“口碑”准则。是否应该给Cary推荐《泰坦尼克号》?
(二)基于近邻的协同过滤
1、 基于用户(User-CF): 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推荐的基本原理是,根据所有用户对物品的偏好,发现与当前用户口味和偏好相似的“邻居”用户群,并推荐近邻所偏好的物品。
在一般的应用中是采用计算“K-近邻”的算法;基于这K个邻居的历史偏好信息,为当前用户进行推荐。
User-CF和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推荐机制:
- 两者都是计算用户的相似度,并基于相似的“邻居”用户群计算推荐。
- 它们所不同的是如何计算用户的相似度:基于人口统计学的机制只考虑用户本身的特征,而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机制可是在用户的历史偏好的数据上计算用户的相似度,它的基本假设是,喜欢类似物品的用户可能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口味和偏好。
2、基于物品(Item-CF):基于项目的协同过滤推荐的基本原理与基于用户的类似,只是使用所有用户对物品的偏好,发现物品和物品之间的相似度,然后根据用户的历史偏好信息,将类似的物品推荐给用户。
Item-CF和基于内容(CB)的推荐
- 其实都是基于物品相似度预测推荐,只是相似度计算的方法不一样,前者是从用户历史的偏好推断,而后者是基于物品本身的属性特征信息。
同样是协同过滤,在基于用户和基于项目两个策略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 电商、电影、音乐网站,用户数量远大于物品数量。
- 新闻网站,物品(新闻文本)数量可能大于用户数量。
3、 User-CF和Item-CF的比较
同样是协同过滤,在User-CF和ltem-CF两个策略中应该如何选择呢?
Item-CF应用场景
- 基于物品的协同过滤( Item-CF ) 推荐机制是 Amazon在基于用户的机制上改良的一种策略因为在大部分的Web站点中,物品的个数是远远小于用户的数量的,而且物品的个数和相似度相对比较稳定,同时基于物品的机制比基于用户的实时性更好一些,所以 Item-CF 成为了目前推荐策略的主流。
User-CF应用场景
- 设想一下在一些新闻推荐系统中,也许物品一一也就是新闻的个数可能大于用户的个数,而且新闻的更新程度也有很快,所以它的相似度依然不稳定,这时用 User-cf可能效果更好。
所以,推荐策略的选择其实和具体的应用场景有很大的关系。
4、 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优缺点
(1)基于协同过滤的推荐机制的优点:
它不需要对物品或者用户进行严格的建模,而且不要求对物品特征的描述是机器可理解的,所以这种方法也是领域无关的。
这种方法计算出来的推荐是开放的,可以共用他人的经验,很好的支持用户发现潜在的兴趣偏好。
(2)存在的问题
方法的核心是基于历史数据,所以对新物品和新用户都有“冷启动”的问题。
推荐的效果依赖于用户历史好数据的多少和准确性。
在大部分的实现中,用户历史偏好是用稀疏矩阵进行存储的,而稀疏矩阵上的计算有些明显的问题,包括可能少部分人的错误偏好会对推荐的准确度有很大的影响等等。
对于一些特殊品味的用户不能给予很好的推荐。
(三)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
1、基本思想
(1)用户具有一定的特征,决定着他的偏好选择
(2)物品具有一定的特征,影响着用户需是否选择它。
(3)用户之所以选择某一个商品,是因为用户特征与物品特征相互匹配。
基于这种思想,模型的建立相当于从行为数据中提取特征,给用户和物品同时打上“标签”;这和基于人口统计学的用户标签、基于内容方法的物品标签本质是一样的,都是特征的提取和匹配。
有显性特征时(比如用户标签、物品分类标签)我们可以直接匹配做出推荐;没有时,可以根据已有的偏好数据,去发据出隐藏的特征,这需要用到隐语义模型(LFM)。
2、基于模型的协同过滤推荐,就是基于样本的用户偏好信息,训练一个推荐模型,然后根据实时的用户喜好的信息进行预测新物品的得分,计算推荐
基于近邻的推荐和基于模型的推荐
- 基于近邻的推荐是在预测时直接使用已有的用户偏好数据,通过近邻数据来预测对新物品的偏好(类似分类)
- 而基于模型的方法,是要使用这些偏好数据来训练模型,找到内在规律,再用模型来做预测(类似回归)
训练模型时,可以基于标签内容来提取物品特征,也可以让模型去发据物品的潜在特征;这样的模型被称为 隐语义模型 ( Latent Factor Model,LFM)。
(1)隐语义模型(LFM):用隐语义模型来进行协同过滤的目标:
- 揭示隐藏的特征,这些特征能够解释为什么给出对应的预测评分
- 这类特征可能是无法直接用语言解释描述的,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知道,类似“玄学”
通过矩阵分解进行降维分析
- 协同过滤算法非常依赖历史数据,而一般的推荐系统中,偏好数据又往往是稀疏的;这就需要对原始数据做降维处理。
- 分解之后的矩阵,就代表了用户和物品的隐藏特征
隐语义模型的实例:基于概率的隐语义分析(pLSA)、隐式迪利克雷分布模型(LDA)、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基于奇异值分解的模型,SVD)
(2)LFM降维方法——矩阵因子分解
(3)LFM的进一步理解
我们可以认为,用户之所以给电影打出这样的分数,是有内在原因的,我们可以挖掘出影响用户打分的隐藏因素,进而根据未评分电影与这些隐藏因素的关联度,决定此未评分电影的预测评分。
应该有一些隐藏的因素,影响用户的打分,比如电影:演员、题材、年代…甚至不定是人直接可以理解的隐藏因子。
找到隐藏因子,可以对user和Iiem进行关联(找到是由于什么使得user喜欢/不喜欢此Item,什么会决定user喜欢/不喜欢此item),就可以推测用户是否会喜欢某一部未看过的电影。
(4)矩阵因子分解
(5)模型的求解——损失函数
(6)模型的求解算法——ALS
现在,矩阵因子分解的问题已经转化成了一个标准的优化问题,需要求解P、Q,使目标损失函数取最小值。
最小化过程的求解,一般采用随机梯度下降算法或者交替最小二乘法来实现交替最小二乘法( Alternating Least Squares,ALS)
ALS的思想是,由于两个矩阵P和Q都未知,且通过矩阵乘法耦合在一起,为了使它们解耦,可以先固定Q,把P当作变量,通过损失函数最小化求出P,这就是一个经典的最小二乘问题;再反过来固定求得的P,把Q当作变量,求解出Q:如此交替执行,直到误差满足阅值条件,或者到达迭代上限。
(7)梯度下降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