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向盛有约40mL蒸馏水的烧杯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的颜色.将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分别倒入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且氨水呈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当把浓氨水和酚酞试液罩在一个大烧杯下的时候,可以看到A中的酚酞试液变红,B中的酚酞试液不变色,故填:
烧杯A | 烧杯B | |
现象 | 变红 | 不变色 |
解释 | 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氨分子不断运动,进入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 | --------- |
2. 在烧杯中加入蒸馏水,滴入酚酞试剂,再加入浓氨水,现象和现象解释是
现象:溶液变红
现象解释:酚酞试剂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浓氨水为碱性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3. 在烧杯中加入10ml稀盐酸 滴入2滴酚酞溶液 逐渐滴入氢氧化钠溶液 行不行 原因 在线等 急阿
可以的。酚酞PH小于8时无色大于8时粉红色。
到中点的现象是,当滴入最后一滴氢氧化钠的时候,溶液突然变为粉红色,并且半分钟不退。
为什么PH为8时候可以当做是中心,不应该是PH为7吗?
答:酸碱滴定虽然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操作方法,计算出来的数据比较可靠,但所有的实验都是有误差的。从微观来看,不管多精确,最后一滴溶液中包含的氢氧化钠分子是很多的,数以万计,而从酸性到碱性过度的过程中,刚开始一滴滴入盐酸溶液中PH变化不大,而越接近中性的时候,那一滴氢氧化钠滴进去PH变化很大,如果继续,那么到碱性的时候再滴一滴就是变化也不是很大了,所以有可能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滴入溶液中PH从6直接变为8了,这时候就算你用石蕊试剂做滴定也是一样的效果。
总结:酸碱滴定快到中性的时候的那一滴溶液对PH的改变很大,但是对溶液的对滴定的整个过程中的分子数量的比例影响很小(最后一滴的体积占整个滴定的体积的比例很小,因为毕竟是一滴,开始说不定已经滴了几毫升了,这比例够小的),所以酸碱滴定的指示剂可以是酚酞,石蕊。就连甲基橙滴定都是可以的(一般不用甲基橙,因为毕竟变色氛围PH太低,从理论上有点说不过去,并且颜色变化不方便观察)。酸碱滴定是比较科学的测算方法。
4. 在烧杯中倒入一些水 ,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再加去一小块钠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酚
酚酞溶液是钠进行反应的指示剂,加了酚酞溶液,那才能进行反应,所以一定要加酚酞溶液
5. 向盛有约20mL蒸馏水的小烧杯A中加入5~6滴酚酞溶液,搅拌均匀,观察溶液颜色。
1.AB烧杯均无色,用大烧杯罩住后;A烧杯变红色,B烧杯不变色
2.B烧杯的氨水中的氨气挥发出来,溶入A烧杯中,使A烧杯呈碱性,使酚酞变红色
3.设置对照组:将B烧杯中换成等量氢氧化钠溶液
原创,手打,好累,给最佳吧
6. 在装有蒸馏水的烧杯中滴加2滴酚酞
蒸馏水中滴入酚酞试液不变色,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用一只大烧杯把甲、乙罩在一起.几分钟后,发现甲中的溶液变成红色,说明酚酞试液变红与浓氨水有关,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氨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蒸馏水中,形成氨水,使酚酞试液变红.
故选C.
7. 初中化学有一个实验,在一杯水中放入5滴酚酞,然后放入钠,那个实验主要是看到什么化学现象求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加一些谁,滴入几滴酚酞溶液。
2、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
3、然后把一小块钠放入水中,观察现象
现象用五个字归纳:浮、熔、游、响、红
浮:钠块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
熔:钠熔化成光亮的小球,说明钠与水反应是放热反应
游:观察到钠在水面四处游动,说明产物有气体(氢气)
响:并发出“嘶嘶”的响声,说明反应剧烈
红: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说明产物中有碱(氢氧化钠)
8. 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酚酞溶液
(1) 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为红色
(2)液体由无色变为红色; 分子不断运动
(3)没必要 ,实验时B烧杯已可以说明水不能使酚酞变为红色
9. 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水,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然后把一小块绿豆大的 钠放入水中.你看到什么现象
这种现象就是可以发现接触到金属钠的无色溶液开始变成红色,然后钠开始逐渐变成液体金属在水面上不停的游走,最后会开始燃烧,就是这样了,直到最后他全部反应完毕。
10. 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再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到恰好无色为止
酚酞作为碱氢氧化钠的指示剂,当最后半滴盐酸滴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不可以用石蕊代替,碱遇石蕊变蓝,酸遇石蕊变红,当石蕊变红说明酸已经过量,不能用来计算
酸遇酚酞不变色,所以过量也看不出来,必须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的酸才是准确的,才可以用来计算
三种 氢氧化钠 盐酸 酚酞
当滴入最后半滴水溶液无色,则恰好完全反应。
搅拌是事使反应更完全,反应物混合更均匀,若不搅拌则酸可能过量
用胶头滴管滴加盐酸防止加入盐酸过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