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软件资讯 > 开远有什么特色节日app

开远有什么特色节日app

发布时间:2022-07-07 09:03:37

Ⅰ 云南特色的民族节日什么最特别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潞西等县。有自已的语言但没有文字。由于长期和汉、傣族杂居,大多数阿昌人兼通汉语和傣语,使用汉文。普遍信仰小乘佛教。 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水稻品种多、质量好,梁河地区的“毫安公”品种,过去曾号称“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铁器也极负盛名,以“户撒刀”着称于世。 习俗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一杀家畜和伤害动物;妇女生孩子未满7天时,忌讳别家男子进入院内。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腌制的咸菜、卤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节庆阿昌族过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一带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出洼(开门节)、烧白柴、泼水节等。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其中以火把节和窝罗节的规模较大,活动内容较多。 1、窝罗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以纪念传说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届时人们要祭献最好的菜肴,然后杀狗吃狗肉和芋头,如果在祭祀的当天能捕到蟒蛇,则认为更吉利。 2、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为祈求五谷丰收,驱虫沣灾,要杀猪、宰牛祭祀,届时要熟制火烧生猪肉拌米线给大家分食。入夜后点火把在村寨周围游动。 3、泼水节和当地的傣族一样,阿昌族也过泼水节,泼水节期间是年轻人择偶的好机会,届时常常由姑娘家备好八大碗菜肴招待来串亲的小伙子。参加聚餐的人数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伙子要在别人不察觉的情况下把姑娘家的鸡头偷走,如鸡头被姑娘查出来,要罚偷鸡头者一碗酒,否则就要罚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当场抓住,不仅要受罚,还要被姑娘取笑。酒后小伙子要根据菜价,将钱在不让姑娘察觉的情况下交给姑娘。 名闻遐迩的“户撒刀” 阿昌刀,又称“户撒刀”,因多产于阿昌族聚居的陇川县户撒、腊撒这个地区而得名。这种刀“制炼极精纯,柔可绕指,剁铁如泥”,用木、皮、银等原料配制的刀鞘也极为精美。 阿昌刀的长短、形状多种多样,有生产用刀、生活用刀、狩猎者护身用的长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数十个品种。由于工艺精湛,阿昌刀不仅本民族人视若珍宝,而且还深受附近汉、傣、景颇、傈僳、藏、白等民族的喜爱。如今,阿昌刀还走出了云南,远销到北京、西藏、青海、新疆、黑龙江等地,甚至为外国友人收藏。 阿昌族打制刀具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明代屯驻户撒、腊撒的军队中,有一部分是专门制作兵器的,他们具有较高的锻造技术。后来,这些匠人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合于阿昌族中。阿昌族继承和发展了明军的冶铸和锻造技术,生产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种刀具,而且越来越精。村寨之间分工较细,各寨有自己的名牌产品,整个户撒坝好比一座手工业加工厂,各寨就是它的车间,各以一种产品闻名。如来福寨的黑长刀、花钢刀、芒东寨的腰刀、小尖刀,腊姐寨的锯齿镰刀,新寨的背刀,芒所寨的刀鞘等。户撒刀之所以经久耐用,一是选料讲究,二是淬火技术掌握的好,加之刮磨的漂亮美观,所以他们打的刀拿来随便磨一下即锋利无比。一些老艺人能够把刀打制得刚柔兼备,乃至可以任意弯曲。比如一把长刀,不使用时,可像腰带一样围系在腰间,需要时解下,立即自然伸直,其技艺堪称一绝。 传递爱情的乐器——葫芦箫 阿昌族的乐器主要有葫芦箫、三月箫、铜口弦、三弦、象脚鼓、锣等。葫芦箫是用葫芦连接三根竹管制成的,它有7个音,音量小,音调低缓圆润,一般晚上用。三月箫是用一根竹管制成,也有7个音,它的音量大,音色细亮,多在白天使用。葫芦箫和三月箫不仅是阿昌族人民心爱的传统乐器,还是男女青年传递爱情的媒介。 每年农闲季节或各种节日集会以及平时的劳动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谈情说爱,寻觅终身伴侣的大好时光。每当此时,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把葫芦箫斜插在脖子后面的衣领里,或者别在腰间,无论在村边、寨旁,还是赶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爱的姑娘,便吹起动听的乐曲,传意请姑娘停一停,然后上前搭话逗趣,询问姑娘的芳名贵姓。如果姑娘此时还情无所属,又有意相识,便巧妙应答。小伙子心领神会,主动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则以“要送就要送到寨子头,不能送半路”相答,于是小伙子高高兴兴地用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纯真的爱情便由此开始。 每当夕阳西下,年轻的小伙子吃罢晚饭,忙着洗饰一新,一个个悄悄来到自己心爱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芦箫,用优美的曲调逗引心上人出来相会。姑娘听到这亲切而熟悉的曲调,心领神会,赶紧回房梳妆打扮。然后借故外出,与情人幽会。如果是初次拜访,姑娘的嫂子或母亲还会热情开门相迎,请小伙子到屋里火塘边坐下,家人纷纷回避。于是小伙子和姑娘就在火塘边含情脉脉相对而坐,或对唱情歌,或窃窃私语、情话缠绵,待到雄鸡报晓,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这神奇的葫芦箫引来美丽的姑娘,结为秦晋之好。 耍青龙·玩白象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节日很多,大都与佛教有关。 会街节是户撒和腊撒地区的传统节日。过去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15天左右,现在已改在国庆节前后的三天举行。耍青龙、玩白象,是会街节期间最隆重、最精彩的娱乐活动。 阿昌族视青龙、白象为吉祥、幸福的象征。会街前,要扎好青龙、白象。会街这天,当天空霞光初露,小伙子们便身背户撒长刀,挎着象脚鼓,姑娘们身着娇艳的民族服装,在鼓乐和鞭炮声中簇拥着披红挂绿的青龙、白象进入会街节广场。当主持节日的长者宣布节日开始,青龙、白象活跃起来,青龙时而摇头、时而摆尾、时而张嘴欢笑;白象时而甩动长长的鼻子,时而前进,时而后退,接着滑步、下跪、后仰、前倾,笨拙的憨态引起人们一阵阵哄笑。此时,姑娘小伙子们便围着青龙白象翩翩起舞。他们双脚跳跃挪动,身体象波浪般地起伏,边跳边蹲。此时的会场,鼓乐齐鸣,龙舞、象跃、一片欢腾。 扎制青龙、白象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老艺人先用木头做架子、纸糊身,布做象鼻和龙头、龙尾。要结实、轻巧、形象。耍青龙、白象时,人藏在龙身象肚子里,有的人负责抬龙、搬象,有的专门负责扯动龙头、龙尾和象鼻,所以青龙就能抬头、张嘴、闭嘴、摆尾,白象就会上下左右甩鼻子了。

Ⅱ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分别有哪些习俗要详细。

我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寒食、清明节、端午节、七夕情人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风俗。我国古代历法和月相有密切的关系,每月十五,人们迎来了一年之中第一个月满之夜,这一天理所当然地被看作是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已被用作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上元”,七月十五称“中元”,十月十五称“下元”。最迟在南北朝早期,三元已是要举行大典的日子。三元中,上元最受重视。到后来,中元、下元的庆典逐渐废除,而上元经久不衰。)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封赏随其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之推。介之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之推坚持不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在寒食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四月五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阴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端午”本名“端五”,端是初的意思。“五”与“午”互为谐音而通用。是我国的一个古老节日。我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屈原

遭谗言被放逐后,目睹楚国政治日益腐败,又不得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危亡的祖国,于是自投汩罗江以殉国。此后,人们为了不使鱼虾吃掉其尸体,纷纷用糯米和面粉捏成各种形状的饼子投入江心,这便成为后来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风俗已传到了国外。)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情人节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有妇女于此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所谓乞巧,即在月光下对着织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烘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阴月阳日,故名“重阳”。相传东汉时汝南人桓影,听到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南将有大灾难,赶快叫家里人缝制小代,内装茱萸,缚在臂上,登上高山,饮菊花酒,借以避难。桓景这一天全家登山,晚上回家,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部死掉。从此,民间就有在重阳节做茱萸代、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记载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该诗感情真挚,至今脍炙人口。)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农历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十二月祭祀“众神”叫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初八这一天,旧俗要喝腊八粥。传说释迦牟尼在这一天得道成佛,因此寺院每逢这一天煮粥供佛,以后民间相沿成俗,直至今日。)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Ⅲ 景颇族的特色节日是什么

景颇民族传统节日主要有目脑纵歌节、能仙节、新米节等,其中最盛大、隆重的节日为目脑纵歌。

目脑纵歌是景颇族祭祀天神“木代”的传统祭典活动。“木代”是景颇族超自然信仰中最大的天神,代表着财富和幸福,能够给人予保佑,是只有山官家才拥有祭祀权力的神。

祭祀“木代”的目脑是山官显示威望和权势的象征,举行次数越多、规模越大,山官在百姓中的威望就愈高。过去,目脑主要为祭祀、庆祝丰收、庆祝战争或拉事 的胜利而举行。

举行目脑时,山官统辖之下的村寨须筹集猪、牛等祭品进行供奉,牺牲和耗费十分巨大,因此祭祀“木代”的目脑并不普遍,一个山官辖区一般数年或数十年才举行一次。目脑以大型的群众性歌舞活动形式呈现,内含祈求木代及其他诸神保佑辖区居民五谷丰登、人畜平安的意蕴。因此,山官举行目脑之际,百姓均踊跃参与。

(3)开远有什么特色节日app扩展阅读:

景颇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5个支系语言分属景颇语支和缅语支,文字有景颇文和载瓦文两种,均为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

景颇族的来源与青藏高原上古代氐羌人有关,有“景颇”、“载瓦”、“勒赤”、“浪峨”、“波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山区,少数居住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地区。缅甸境内的大部分克钦族支系与中国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也有极深的渊源。

Ⅳ 给我一些关于中国的节日、民居、剧种

(一)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节
立春
寒食节
清明节
端午节
七夕节(中国情人节)
中元节
中秋节
重阳节
冬至
腊八节

(二)中国传统剧种:
昆曲
高腔
梆子腔
京剧
豫剧
评剧
河北梆子
晋剧
蒲剧
上党梆子
雁剧
秦腔
二人台
吉剧
龙江剧
越调
河南曲剧
山东梆子
吕剧
淮剧
沪剧
滑稽戏
越剧
婺剧
绍剧
徽剧
黄梅戏
闽剧
莆仙戏
梨园戏
高甲戏
赣剧
采茶戏
汉剧
湘剧
祁剧
湖南花鼓戏
粤剧
潮剧
桂剧
彩调
壮剧
川剧
黔剧
滇剧
傣剧
藏剧
皮影戏
(三)中国八大特色民居
永定客家土楼(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
南靖土楼(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
千户苗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
开平碉楼(广东省江门开平市五五五县道)
哈尼族村落(云南元阳开远市红河大羊街乡哀牢山)
王家大院(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
宏村(安徽省黄山市黟县)
傣族竹楼(云南西双版纳)

Ⅳ 各个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着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由于一些少数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所以出现相同的重大节日,如:古尔邦节 等。

蒙古族:蒙古族的年节,那达慕,马奶节,祭敖包等。
朝鲜族: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傣族: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壮族:三月三歌会(祭龙节), 过小年(男人节又称喊魂节),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节,春节,陀螺节,花朝节 ,吃立节,蚂拐节(青蛙节)等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厚南节,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春节又称盍司节;仙女节,祭谷神等

塔塔尔族: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圣纪节等

回族: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满族:节日与汉族相近,灯节,添仓节,锁龙,虫王节等

黎族: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

藏族:转山会,采花节,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萨噶达瓦节,女儿节,望果节,雪顿节,吉祥天母节

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傈僳族: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

毛南族: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主要节日篝火节。

维吾尔族: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

瑶族:盘王节、达努节等。耍歌堂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着节等。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仡佬族: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祭火神,米阔鲁节等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有关门节和开门节,进洼(关门节),泼水节

彝族:年节,跳公节、插花节、火把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以赶年,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阿昌族: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

珞巴族:昂德林节

哈尼族:扎勒特,黄饭节,矻扎扎节,耶苦扎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仫佬族: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

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

布依族:查白歌节,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水族:端节

羌族: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

塔吉克斯坦族: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巴罗提节,亦称灯节等

京族:唱哈节

巴罗提节

Ⅵ 开远特产什么小吃

一、米线类 ­

1、崇文街四季春,鸡肉米线,主要是凉鸡, ­

2、武庙街梁记鸡肉米线, ­

3、还有两家名气较大的,一是河滨路江记,二是东兴路南正街小吃。两家都是卖鸡肉米线,其中南正街小吃的凉鸡超级香。 ­

4、河滨路禄丰段的老头狗肉,料足,味香,也卖火锅; ­

5、天利和烧烤城内的老李狗肉,有清汤和红烧的,依君口味,自主选择

6、北城牛菜馆的牛肉米线,清真食品;­

7、灵泉东路甘科所对面的卤鸡米线,弥勒风味­

8、河滨路口交警队对面的东桥鳝鱼米线,真不错,现炒的鳝鱼,现在还推出了龙虾米线、鱿鱼米线;­

9、东风路上段,州农资公司对面的铜锅米线,味美,实惠;­

10、广集巷的马老三家的牛肉米线和小锅米线都非常不错,同样是清真食品;­

11、越南小吃临江北路店的罐罐米线和烧肉米线;­

12、电厂农贸市场内豆浆油条旁边的焖肉米线堪称一绝,小锅米线也很好吃;­

13、临江南路东城公安分局对盈慧烧烤的小锅米线,力挺;­

14、临江北路河滨集贸市场内滨雅路那个门的一家羊肉米线汤很地道;­

15、武庙街阿菊烧烤的牛肉米线,清真;

16、尚记凉米线,开远老字号,超爽,属于时不时就会想着去吃的那种;­

17、灵泉东路保险公司院内一家没有名字的清真凉米线,小菜和米线拌的都不错,我认为是开远清真凉米线里最好吃的;­

18、东风路东风商场旁,“龙树脚”同样是开远老字号,专营凉品,同样美味;­

19、天利和烧烤城内的田鸡米线;­

20、红疆饭店的小锅米线,早上要去早一点才能吃到(位于人民中路与青年路交汇处)。­

二、烧烤类­

由于本人不太喜欢吃烧烤,所知有限,愿意的请补充。­

1、刚提到的临江南路东城公安分局对盈慧烧烤,其中猪脑最好;­

2、河滨集贸市场内的绿水河烤鸡,醮料最好;­

3、解化厂烧烤也算开远烤烤的一个招牌了,位于解化厂农贸市场内,其中同心烧烤味道不错;­

4、民政局旁边一家不知名烧烤的炒田螺和荷包洋芋太板扎了;­

5、铁路火车站对面的胖婆娘烧烤(老板娘很胖),清真风味,推荐牛肉串、乳饼和耙耙;­

6、老开一中老门(十字街口向下一点)小巷内的一家烧烤,一绝,学生时代就经常光顾;­

7、青年路烧城内的烧豆腐和小卷粉。­

三、其他类­

1、河滨路河滨路炒虾、油燃面、洋芋丝、葱花饼、木瓜奶,超级板扎;­

2、越南小吃和电厂农贸市场的小卷粉;­

3、泸江公园大门旁清荣凉品店的原味冰淇淋等;­

4、红疆饭店和流花冰室的原味冰淇淋(流花冰室位于灵泉西路,滇南大酒店对面衡泰商业广场一楼);­

5、红疆饭店的泡鸡脚;­

6、青年路水果摊旁的清凉一夏经营的现榨果汁(不过开远卖的现榨果汁都很地道)­

7、越南小吃的紫米露,超浓;­

8、红疆饭店的什锦凉菜;­

9、南正街十字街口处一个冰水小推上的木瓜凉水;­

10、东妮冷饮的绿茶冰淇淋;­

11、越南小吃的五花稀饭;­

12、青年路步行街厕所旁边的油炸洋芋和包浆豆腐;­

13、河滨集贸市场肉的回族小炊锅和邹记香辣虾;­

14、电力小区旁边迷尔烫的药膳鸡;­

15、建设东路上的哈尼洋鸭;­

Ⅶ 56个民族的特色节日是什么

1、马奶节

蒙古族传统节日。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为主要内容,故名。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两天。

为欢庆丰收,彼此祝福,除准备足够的马奶酒外,还以全羊席等款待宾客,并举行赛马、请民间歌手演唱祝词、向老蒙医献礼和乌兰牧骑文艺演出或放电影等活动。据传,那达慕盛会即源于此。

2、泼水节

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

3、刀杆节

是云南边陲轮马山一带傈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时间是农历二月初八。刀杆节由来于一个传说,纪念明朝时期体察边民疾苦的兵部尚书王骥。

4、火把节

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5、三月节

是白族盛大的节日或街期。因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左右举行,故名三月节。

Ⅷ 云南都有那些特别的节日

云南特别的节日有火把节、虎节、插花节、密枝节、赛衣节、牟定三月会、泼水节、关门节、送龙节、开门青姑娘节、石宝山歌会、绕三灵、梨花会、栽秧会、本主会等,具体介绍以下几个节日:

1、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2、插花节

插花节是颇具特色的彝族传统节日,以云南省大姚县政府举办的节庆活动尤为隆重盛大,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当地彝族群众把从山中采回马樱花等鲜花,插在房门、农具等地方及一些神位上。

3、密枝节

密枝节也叫“祭密枝”。云南彝族民间传统节日。彝族密枝节传统祭日将至时,石林彝族撒尼人村寨的男性村民就相聚在一起,推举出负责筹办密枝节的“密枝翁”,挑选出符合标准的男性参加祭神仪式。

4、青姑娘节

青姑娘节是白族妇女的传统节日。居住在云南剑川县甸南、羊岭等地的白族妇女,在每年夏历正月十五日,都纷纷凑钱买纸买颜料,专门请人扎一个“青姑娘”的偶像,头上缠绕着美观大方的白包头,身穿专门染制的、用深浅颜色不同的蓝布拼缝成的白族妇女服装,隆重纪念青姑娘。

5、赛衣节

云南大姚彝族的赛衣节又叫服装节,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举行。节日期间,当地彝族姑娘们身带数套花衣,齐聚在三台区跳歌场,围成圆圈,撒上松毛在小伙子的月琴、唢呐伴奏下挽手起舞。跳一会,退出跳舞场,换套新装,又来跳,以此比试姑娘的灵巧、富足和美丽。

Ⅸ 关于乡村旅游的有哪些app

中国最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度假地 1、中国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 中国三亚亚龙湾国际玫瑰谷是北京山合水易规划设 计院的杰作,该项目是一个创新的创意休闲农业与高端 度假开发项目,是一个将乡村旅游、高端农业、文化创 意、风情园区开发相结合的玫瑰主题度假园区,不仅仅 是亚龙湾度假体系升级的重要支撑与亮点,同时也为中 国未来的都市休闲农业设计与高端农业主题度假项目开 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2、北京蓝调国际庄园 北京蓝调国际庄园是一个以“蓝色浪漫”为主题, 集特色餐饮,科普教育,养生主题温泉,加工体验,节 庆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精致休闲度假地。 3、辽宁大连国际有机休闲农场 辽宁大连国际有机休闲农场,是北京山合水易规划 设计院规划设计的一个以有机种植为核心,以休闲生活 方式为主题,以田园体验、休闲度假、小型会议接待为 功能的有机休闲农场。 4、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 云南开远红土寨旅游新农村改造采用“一个片区, 多种模式”的多样化改造方式,通过对建筑立面、房屋 院落、村落街道、中心广场等区域的改造,真正的从实 际情况出发,为开远小坝心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 开远的乡村旅游和城乡统筹建设打造一张名片,“幸福在 哪里,开远告诉你”,是这里的旅游口号。 5、福建漳州山重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古山重乡村旅游开发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春节前 后油菜花盛开时节,能够吸引大量的自驾车游客前来赏 花。

阅读全文

与开远有什么特色节日ap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锁屏密码加密手机怎么解除 浏览:191
linuxlostfound 浏览:132
征途服务器ip地址 浏览:328
git提交代码命令行 浏览:163
什么叫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浏览:155
于谦聊天哪个app 浏览:447
小鹏汽车nlp算法工程师薪资 浏览:879
代码加密与隐藏 浏览:647
fordfulkerson算法 浏览:350
京东热app在哪里可以下载 浏览:874
彩报图书app哪个好 浏览:301
新君威20压缩比 浏览:186
手机php整站 浏览:915
windows路由跳转命令 浏览:472
量子遗传算法程序 浏览:222
各编程语言自带软件库 浏览:184
编程最少学习多少 浏览:403
禅海蠡测语译pdf 浏览:189
服务器如何设置主城领地 浏览:122
android后台发送短信 浏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