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获取app 的包名和activity 名
用命令方获取:
Aapt mpbadging xxxx.apk
第一个框为包名
第二个框为主Activity名
如果取包名与Activity在命令行中不方例还可以用以下方式获取
Aapt mpbadging xxxx.apk >c:\apk.txt
之后打开c:\apk.txt!
B. app的定义是什么
APP(应用程序,Application的缩写)一般指手机软件
C. APP的概念是什么
APP为application的缩写,即为应用程序。所以手机APP指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软件、应用,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与个性化,使手机完善其功能,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使用体验的主要手段。
手机软件的运行需要有相应的手机系统,主要的手机系统有苹果公司的iOS、谷歌公司的android(安卓)系统、塞班平台和微软平台。
手机预装软件一般指手机出厂自带、或第三方刷机渠道预装到消费者手机当中、且消费者无法自行删除的应用或软件。除了手机预装软件之外,还有用户从手机应用市场自己下载安装的第三方手机APP应用,下载类型主要集中在社交社区类软件。
(3)app定义怎么获取扩展阅读:
下载和安装APP需注意以下事项;
1、安装可靠的手机安全防护软件,定期升级,以提升信息安全性。
2、尽量选择从手机软件的官方网站、信誉良好的第三方应用商店等正规渠道下载APP,不要轻易点击APP中的弹出广告和各种不明链接,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3、通过安全应用查杀手机木马、管理APP权限,阻止APP收集隐私和通过各种途径上传。
4、养成及时关闭后台应用程序的习惯、关闭自动更新,使用手动更新、删除或减少耗电量高的预装软件。
D. 如何获取手机安装的所有App列表,并获取到App图标
程序大概分成三个部分:
1.获取手机已安装的所有应用package的信息(其中包括用户自己安装的,还有系统自带的);
2.滤除系统自带应用;
3.通过列表显示出应用程序的图标(icon),和其他文字信息(应用名称,包名称package name,版本号等等)
首先,我们定义一个数据结构,来保存应用程序信息(icon,name,packageName,versionName,versionCode,等)
E. 怎样定义app的用户获取成本
有几个层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当然app开发者可以和预装渠道探讨包括,按每个激活用户付费,按每个激活用户(并活跃多少时间)付费等各种模式,但由于信息不对称(预装渠道不知道最终app用户情况),最简单的也就是按安装量付费(大家心里有个激活比例的预期)。
(2)在按安装量付费的模式下,预装渠道有很大动力进行大量,低质量的安装。
(3)真是的客户获取成本,对于app开发者自己,是一目了然的(前提是能知道客户是从那个营销渠道来的)。最科学计算方式,是按“活跃”客户来算CAC,当然活跃的定义,要看app自己营销宣传的目的。大家肯定愿意有个更大的用户基础,和更低的headline CAC。
作者:马焱俊
来源:知乎
F. android怎么获取APP的唯一标识applicationId
有很多场景和需求你需要用到手机设备的唯一标识符。例如,略。
在Android中,有以下几种方法获取这样的ID。
1. The IMEI: 仅仅只对Android手机有效:
TelephonyManager TelephonyMgr = (TelephonyManager)getSystemService(TELEPHONY_SERVICE);
String szImei = TelephonyMgr.getDeviceId(); // Requires READ_PHONE_STATE
采用此种方法,需要在AndroidManifest.xml中加入一个许可:android.permission.READ_PHONE_STATE,并且用户应当允许安装此应用。作为手机来讲,IMEI是唯一的,它应该类似于 359881030314356(除非你有一个没有量产的手机(水货)它可能有无效的IMEI,如:0000000000000)。
2. Pseudo-Unique ID, 这个在任何Android手机中都有效
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一些如平板电脑的设置没有通话功能,或者你不愿加入READ_PHONE_STATE许可。而你仍然想获得唯一序列号之类的东西。这时你可以通过取出ROM版本、制造商、CPU型号、以及其他硬件信息来实现这一点。这样计算出来的ID不是唯一的(因为如果两个手机应用了同样的硬件以及Rom 镜像)。但应当明白的是,出现类似情况的可能性基本可以忽略。要实现这一点,你可以使用Build类:
String m_szDevIDShort = "35" + //we make this look like a valid IMEI
Build.BOARD.length()%10+ Build.BRAND.length()%10 + Build.CPU_ABI.length()%10 + Build.DEVICE.length()%10 + Build.DISPLAY.length()%10 + Build.HOST.length()%10 + Build.ID.length()%10 + Build.MANUFACTURER.length()%10 + Build.MODEL.length()%10 + Build.PRODUCT.length()%10 + Build.TAGS.length()%10 + Build.TYPE.length()%10 + Build.USER.length()%10 ; //13 digits
大多数的Build成员都是字符串形式的,我们只取他们的长度信息。我们取到13个数字,并在前面加上“35”。这样这个ID看起来就和15位IMEI一样了。
G. 怎么定义一个app的价值
朋友想创业,做app,于是问道于我。我没有直接点评他的产品,而是给了三个评判标准:
一,app如何吸引用户下载?这是最基础的,首先要能够有用户下载,才能考虑后续的问题。
1,有用户需要的功能或内容(功能:工具类,譬如唯物主艺;内容类:医疗问答类、教育类app等)。
2,有趣或有价值的内容(在线视频、知乎、新闻客户端等等)。
3,有用户的社交网络或社交网络的推广(社交网络:QQ、微信、人人等;社交网络的推广:曾经火热的脸萌等)。
二,app如何留住用户之判断三原则?有了用户下载,接着就要考虑如何留住用户,然后才能考虑商业化的问题。
1,包含用户自己的内容(UGC或用户搜集、存储的)或用户有需求的外部内容:
前者譬如各种云盘,还有笔记类、游记类、和唯物主艺这类产品等等,都很典型了。后者譬如新闻类,或者网络贴吧之类,以及各种游戏类。需要认识到的是,用户
自己创作的内容毕竟是少数,更多时候,还是向外界获取内容。所以如何方便的获取外界的内容,是必须考虑的。
2,包含用户的社交关系与网络:
qq、微信就不说了,还有其他的产品譬如人人网,能够死而不僵,就是因为总有新生入学。
3,包含某些用户需要的功能:
譬如拍照类、生理周期类、日历闹钟类等等。这方面的app就实在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了。最近很火热的o2o创业潮,以及可穿戴设备的兴起,就都是从这方
面入手去获取用户的。(一般工具类难有内容,所以要么是功能创新,要么是功能集成,要么是引入用户的社交关系。唯物主艺这类产品,和其他笔记类产品,算是
例外,因为它们是对内容做管理的工具,所以工具基于内容而生。)
三,app的价值,以及是否会被边缘化之判断四标准。这就是在存留住用户的基础上,去考虑app能够产生多大的价值。做app,最忌讳的就是用户数量少,打开率不足,活跃度低,这些都很要命。
1,是面向大众的,还是针对特定人群、特定场景的垂直app。
面向大众的,则要求使用频率高。针对特定人群与场景的,则对使用频率要求相对低。前者譬如唯物主艺、微博、微信、及新闻阅读类、视频音频类等等。后者譬如各种学习工具、宠物社区、医药app等。
2,是本地化的,还是依赖于互联网的。
本地化的,对使用频率的要求更低。依赖于互联网,对使用频率要求更高。前者譬如手机自带的各种工具类app,和其他很多工具类app如唯物主艺。后者就太
多了,现在很多app都要求联网去获取内容。开发这类型的app,对活跃度要求就很高,因为打开率直接关系到商业模式能否展开。
3,是高频使用的,还是低频使用的。
高频的价值高,难以被边缘化。低频的价值也低,容易被边缘化。前者譬如微信,人们每天打开app的次数实在太多,所以其估值极高。后者譬如天气类app、日历闹钟类等等,用户有需求,但却低频,导致商业化始终难以破冰。
4,内容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
静态的内容,对活跃度要求低。而动态的内容,对活跃度的要求高。譬如微博、新闻等,属于动态的内容,所以对活跃度要求就很高。而譬如唯物主艺所关注的物品,和各种电子书等,就近乎于属于静态的内容,对活跃度的要求就相对低些。
H. android 怎么获取自定义application
API如就说,大概意思就Application可以保存全局变更,而且你还可以自定义,通过配置AndroidManifest.xml中的Application标签的name字段可以配置自定义的Application,并且你的应用一启动时,这个Application就会启动。
看了看方法,有四个,onConfigurationChanged(Configuration newConfig),onCreate(),onLowMemory(),onTerminate()。大概看了下下,做了下试验,只懂了一个onCreate(),它比入口Activity的onCreate()先初始化,应该也就是which will cause that class to be instantiated for you when the process for your application/package is created.不多说了,贴代码吧。
自定义的Application,定义了两个变量,字符串变量params及一个Actitvity:
[java] view plain
package com.ghli.applicationtest;
import android.app.Application;
import android.util.Log;
public class MyApplication extends Application {
private static final String TAG = "MyApplication";
//自定义的变量
private String param1;
private ApplicationTest firstAct;
public String getParam1() {
return param1;
}
public void setParam1(String param1) {
this.param1 = param1;
}
public ApplicationTest getFirstAct() {
return firstAct;
}
public void setFirstAct(ApplicationTest firstAct) {
this.firstAct = firstAct;
}
@Override
public void onCreate() {
super.onCreate();
Log.v(TAG, "onCrea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