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低频APP怎么提升日活
频率是用Hz作单位读赫兹,低频噪音是指频率在200赫兹(倍频程)以下的声音。我国对于低频噪音的声音频率范围订为 20~200Hz ,其中对人体影响较为明显之频率,主要为 3-50Hz 之频率范围。在人耳范围内是在20Hz--200Hz是低频,即在一秒内震动20到200次所发出无规律的声音称之为低频噪音。频率在 500Hz~2kHz为中频,而高频则是2kHz~16kHz。
‘贰’ app如何变现
app流量上去了,那么接下来考虑的就是变现的问题。大家看看下面这组数据:
手机网络今年Q1已达到8300万,而Q2破亿;相应的信息流广告收入更是从Q1的每日1000万迅速上涨到了Q2的每日3000万。信息流给网络带来了不错的收益!而大家所熟悉的今日头条更是市值破百亿。好多app也开始接入信息流。你还在等什么呢?
另外,app接入信息流增加了app的使用粘性。用户看到感兴趣的内容分享到朋友圈,给app下载也带来了渠道。
那么大家在思索,怎么给自己的app接入信息流。信鸽资讯就是为app接入信息流,5分钟给你的app接入信息流。资讯信息流中可插入广告实现流量变现。这么好的机会不要错过哦! 搜索“newssdk信鸽资讯”就能找到。
‘叁’ 怎样面对低频需求产品
1、什么是低频需求产品?
低频需求产品,是指一款核心用户群体的核心需求频次很低的产品,例如,一款英超比赛直播产品,核心需求是用户能够观看英超比赛,然而收到英超比赛赛制的影响,英足联每周末才会安排比赛,若这款产品只有观看比赛的功能,则用户打开TA的频率最多也就是每周一次,故,这款产品就属于低频需求产品。
2、以何种态度面对低频需求产品?
低频需求产品,往往都是刚起步的产品,将注意力集中于核心需求,对于刚起步阶段我采取的态度是“接受现实”。由于产品面向的用户群已经基本确定,理清用户群的核心需求是产品开始的前提,所以对于手拿把攥的核心需求是坚决不能放手的。产品需要一步步迭代,用户也需要一点点积累,低频需求产品不可能永远都安静的做自己的小而美,我相信每个pm都有一颗提高日活的心...
但在产品初期是不能过于心急的,聊聊我之前曾经犯过一个低级错误。之前在做一款足球比赛为主的美女直播产品中,由于走的是垂直路线,前期主播的招募和产品的迭代是同步进行的,app中就会经常出现没有直播、没有预告的情况,这时其实还可以预见到的是,如果只将以“美女陪你看球赛”作为核心需求的话,就算产品正常上线,主播也招募不少,但受比赛场次安排的制约,在周中时间段仍是一款低频需求app,只有在周五、六、日会提现对核心用户的价值。
为了避免周中没有直播,最开始将一些公司独有的优质比赛集锦作为点播内容放在了产品中,力求在周中也可以满足一部分用户打开app的需求,最终发现,虽然已经有一些产品信息来辅助决策用户下载or打开app,但放了点播内容会让用户对app的主要功能产生误导。现在想想是当时对于主播招募困难的一种逃避罢了,所以当时遇到这种情况更应该做的事情是,加紧制定直播频率、直播内容范围、主播招募人数、招募渠道、主播特质等,既然产品本身就是一款直播互动app,就不能避开这些问题。
3、低频需求产品是否可以逆袭?
面对一款低频需求产品,首先做好核心需求,加上一定程度的运营推广,必然会有一些核心用户留存在产品中,其实每个产品初期用户群大盘子基本定型,在度过初级阶段以后要做的事情无非就是1)在原有用户群中达到覆盖最大化;2)引导用户衍生需求,涉足其他相关用户群;
1)在原有用户群中达到覆盖最大化;就像滴滴打车最初只专注出租车领域,利用大量补贴最大化的覆盖原有出租车受众用户是产品初期的第一要务;
插一段:之前有人说滴滴做的是高频需求,我不太认同,出行是高频需求,但打出租车对于白领和屌丝阶级来说并不是高频需求,对于更高层次的用户来说有自己车辆,所以打车一般只是在某些特定场景(上班晚了、赶飞机、应急、交通不便等)下的用车服务需求。
2)引导用户衍生需求,涉足其他相关用户群;在滴滴打车满足了用户“叫车难”的核心需求后,根据用户对于车辆服务的不同诉求,涉足了专车、快车、顺风车、巴士等等,引导了用户对不同用车服务的需求,并且开扩了新的用户群,看似核心功能从出租车扩展了出了很多,但其实我理解产品的核心一直都是“让用户出行更简单”——汉高机械
‘肆’ 运动类app有哪些变现途径及如何转型
虽然,运动健身类APP同手游、社交一样与我们息息相关,但工具的属性太强,产品延展性太弱,以至于自身造血变现能力不够强,导致“全民健身”看似美好,但俨然已经“不是”一门好生意。
不过,自身的转型和跨界或许能给这些运动类APP提供一种新的思考。
运动类APP的三个变现途径
1、伤不起的广告
流量变现很天然,但天然流量却不好变现。互联网的三个变现手段:游戏、广告、电商,无一都是流量变现的“顺其自然”,其中,尤以广告变现最为“振奋人心”,似乎APP用户达到百万后,广告主自然要来投你的开屏页、首页banner图、feed流。
但除非广告主有点“傻”,不然这只能是APP创业者(区别于硬件、技术创业者)的一厢情愿。毕竟,广告投放是双方BD主导的一门技术活,除了甲方日益缩水的预算,被投放的乙方越来越要为广告所带来的新增和转化买单,而中长尾产品的用户存量实在有限,百万日活以下几乎注定了转化的乏力。
反观运动健身APP,全民属性以及GPS+轨迹记录成为标配,APP内的广告+基于位置的场景广告成为产品初期比较可观的利润来源。
其中,就官方公布的消息来看,2015年刚拿完B轮融资的“悦动圈”与“有乐通”就签了一个字面上号称1个亿的广告合同,2016 年更是高调宣布自身广告业务的应收款已经累计超过 1 亿元,均是来自品牌广告和线上赛事(真是1+1=2的逻辑)。
同期,虎扑体育(旗下有虎扑跑步APP)去年广告营收是1.21亿,不过虎扑跑步APP所占比例应该不大。
广告营收“形势大好”。在好看的纸面数据下,运动类APP也极力拓展自己的市场部门和商务部门。但在今年10月悦动圈陷入“违约事件”,被质疑数据造假后,金主都表示很“紧张”。
实际上,依赖流量(用户数、日活、月活)去接驳广告变现的“致富之路”,必然会出现这个问题,随着广告效果汇总的虚高,广告主也必然遵守心理上的黑洞效应,要百万曝光,必然会要千万曝光,而产品真实的数据和沉淀的用户信任根本赶不上金主想要的“逃逸速度”。
因而,广告变现颇有七伤拳的味道,拿用户的信任来提升现值,却消耗了未来的终值。
2、Premium模式(产品付费)
这在国外很常见,国外的 Runkeeper(被今年2月被Asics收购)、Runtastic都采用了产品付费这一盈利方式,虽然略有差异,却不尽相同。Runkeeper是采用的月付费(9.9美元/月),而 Runtastic是推出 Pro 版 App(打包72人民币),一次购买,原因是因为 Runkeeper 的高级功能要依赖他们的服务器,而Runtastic能提供较为准确的运动数据。
就国内的而言,虽然“内容付费”的时代已经到来,但在运动健身领域似乎并没有大的厂商敢于向用户收费,它们更愿意在APP内开发一个商城,然后卖鞋、卖奖牌,试图通过电商让用户为自己的财报买单。
其实,就像内容付费的市场需要培养一样,运动健身APP的对健身数据收费也需要培养,Nike +虽然没有什么商业化的运作,但15年耐克公司光通过Nike+(拥有全球最大的慢跑俱乐部,会员达到300万)的收入就近21亿美元,通过沉积的用户跑步大数据而研发的飞线(Flywire)技术、缓冲技术以及Nike+全能鞋类技术,让耐克从鞋厂慢慢向一个数据、技术厂商转变。
而国内的运动APP则始终缺乏技术自信,也不相信运动大数据能驱动产品走向新的生机。
以运动衣上的“夜光材料”为例,Nike+综合的是用户上传的夜跑数据,因而在跑步服上加入夜光材料,国内的运动类APP则是——耐克出夜光跑衣了,我们要策划夜光跑。
如此,可见一斑。
3、去向电商的新红海
电商绝对是红海,这个没什么好质疑的。运动类APP做自己的电商的底层逻辑是品类取胜,他们的思路是——你喜欢跑步=你喜欢在我APP里买装备,或“你喜欢跑步=你需要智能硬件”以及“你喜欢跑步=你需要私教”。
直观来看,这么分析其实没什么问题,但却忽视了极其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跑步的本质是什么?
跑步的本质是购物吗?跑步的本质是社交吗?都不是。
跑步的本质是一种情感,跑步所流露的人类的一个重要的情感状态是,那种完全沉浸在行动中的情感,社会学家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将这种情感状态称作心流(Flow)。
在心流状态中,人们会忽略时间和外部环境,与正在做的事情融为一体。跑步这个情感,他的难度适当,随时可以进行,又能提供足够的挑战,让我们持续沉浸其中,跑完一小段又不会太困难,不会让我们产生沮丧和焦虑。跑步是一个心流的完美场景。
所以,跑步这一心流情感有5个特征,从这5个特征出发,与电商所想实现的购物状态相去甚远,他们是:热衷、专注、目标清楚、立即的回馈以及主控感。
会去购买运动装备的跑友大部分是热衷跑步的用户,因此他们去跑步就突破了第一个心流的象限“热衷”,跑步的沉浸感带给跑友专注一致的情感状态,这种情感无论是跑步前还是跑步后都是排他的,而在心流的第三个象限跑友明显清楚自己的目标(绝对不是购物),并能通过身体状态得到立即的反馈和对这项活动的主控感。
因此,运动类APP做电商的思路都是基于心流的第一象限出发,这实际上是把“热衷跑步”和“会去购物”作了逻辑上的偷换——在产品设计上自欺欺人。
这就导致了运动的品类电商还没开启就一定不那么可取。相比购物,我们去跑步更多地是去享受这种心流的情感,忘却时间和焦虑,但时间和购买时限下的焦虑却又是购物所强调的,这在心理上又为用户平添了一种习得性障碍,越是让他们去购物,他们的沮丧感会越强。
转型与跨界
其实2016年末运动类APP普遍过得不好,所以,转型与跨界,转型应该放在首位。
一方面,运动类APP不应当只是APP创业公司,其实他们的本质应该和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一样是一种技术驱动的公司,至少今日头条和一点资讯总是以技术公司自持,而从不在公开场合说自己是内容公司、媒体公司。只是两者,在技术驱动类型上有所区别,头条和一点依托的是算法和内容产出,而运动类APP未来应当依托的不应是市场和商务,而是对运动数据的挖掘,以及根据大数据带动上游产业(运动品牌厂商、硬件厂商)的能力。
在互联网风起云涌的下半场,拼技术实力俨然已经成为战场上的“刺刀”。
另一方面,除了传统的广告、电商,跨界融合也将成为运动类APP提振的关键,尤其是在体育产业即将起步的背景下,“体育+旅游”,不应当只是有政府驱动,更应该延伸出“跑步+旅游”、“骑行+旅游”、“瑜伽+旅游”、“赛事+旅游”等新的行业融合模式。
在今年9月初,携程旅行网发布的《体育主题旅游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通过携程旅游预订体育旅游线路的人数环比增长400%。同时,国家体育总局今年也出台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到:“十三五”时期,体育消费方式将从实物型消费向参与型和观赏型消费扩展。”
而旅游天然存在两个问题——淡季和重复率低,体育正好弥补了这一不足。
类似,2016年湖南省山地户外健身休闲大会、2016年中国水上摩托精英赛等都为当地旅游淡季带来了可观的营收,也为之后以运动旅游为目的提升了旅行的重复率。
当然,还有线下马拉松一体打包游和国外联赛的观赛游,也都是能给国内运动类APP带来的新的思考。
最后,高净值人群带来高变现能力,运动类APP如何把控这部分热爱运动和旅游的高净值人群,或许才是破局的关键吧。
‘伍’ 医疗设备类APP如何增加用户,先锋医疗APP为例,APP日活量如何查询有哪些工具
医疗设备类APP做ASO推广优化,可以像泽思一样,通过覆盖关键词,提升关键词排名等方式进行。ASO优化中关键词权重的大小排名,是以标题、副标题、关键词、描述这样的书序进行权重大小排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