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html 传输中,服务器 是如何 将数据发送到我个人电脑上
你所指的这种技术通常是指的nat(地址翻译),如你所举的例,网络的服务器接收到的是你的路由器的公网地址,
原理是这样的,在内部主机连接到外部网络时,当第一个数据包到达NAT路由器时,router检查它的NAT表,因为是NAT是静态配置的,故可以查询出来(simply entry),然后router将数据包的内部局部IP(源地址,即你的内网地址)更换成外网地址,(即内部全局地址),再转发出去。外部主机接受到数据包用接受到的外网地址,(即内部全局地址)来响应,NAT接受到外部回来的数据包,再根据NAT表把地址翻译成内部局部IP(即你的内网地址),转发过去.
Ⅱ 怎么给别人发送数据包
ping IP或是主机名
它发送的实际上是一个ICMP数据包。
不知道你有没有基础,看看下面的吧
是DOS命令,一般用于检测网络通与不通
PING (Packet Internet Grope),因特网包探索器,用于测试网络连接量的程序。Ping发送一个ICMP回声清求消息给目的地并报告是否收到所希望的ICMP回声应答。
它是用来检查网络是否通畅或者网络连接速度的命令。作为一个生活在网络上的管理员或者黑客来说,ping命令是第一个必须掌握的DOS命令,它所利用的原理是这样的:网络上的机器都有唯一确定的IP地址,我们给目标IP地址发送一个数据包,对方就要返回一个同样大小的数据包,根据返回的数据包我们可以确定目标主机的存在,可以初步判断目标主机的操作系统等。
Ping 是Windows系列自带的一个可执行命令。利用它可以检查网络是否能够连通,用好它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判定网络故障。应用格式:Ping IP地址。该命令还可以加许多参数使用,具体是键入Ping按回车即可看到详细说明。
1.Ping本机IP
例如本机IP地址为:172.168.200.2。则执行命令Ping 172.168.200.2。如果网卡安装配置没有问题,则应有类似下列显示:
Replay from 172.168.200.2 bytes=32 time<10ms
Ping statistics for 172.168.200.2
Packets Sent=4 Received=4 Lost=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0ms Maxiumu=1ms Average=0ms
如果在MS-DOS方式下执行此命令显示内容为:Request timed out,则表明网卡安装或配置有问题。将网线断开再次执行此命令,如果显示正常,则说明本机使用的IP地址可能与另一台正在使用的机器IP地址重复了。如果仍然不正常,则表明本机网卡安装或配置有问题,需继续检查相关网络配置。
2.Ping网关IP
假定网关IP为:172.168.6.1,则执行命令Ping 172.168.6.1。在MS-DOS方式下执行此命令,如果显示类似以下信息:
Reply from 172.168.6.1 bytes=32 time=9ms TTL=255
Ping statistics for 172.168.6.1
Packets Sent=4 Received=4 Lost=0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1ms Maximum=9ms Average=5ms
则表明局域网中的网关路由器正在正常运行。反之,则说明网关有问题。
3.Ping远程IP
这一命令可以检测本机能否正常访问Internet。比如本地电信运营商的IP地址为:202.102.48.141。在MS-DOS方式下执行命令:Ping 202.102.48.141,如果屏幕显示:
Reply from 202.102.48.141 bytes=32 time=33ms TTL=252
Reply from 202.102.48.141 bytes=32 time=21ms TTL=252
Reply from 202.102.48.141 bytes=32 time=5ms TTL=252
Reply from 202.102.48.141 bytes=32 time=6ms TTL=252
Ping statistics for 202.102.48.141
Packets Sent=4 Received=4 Lost=0 0% loss
Approximate round trip times in milli-seconds
Minimum=5ms Maximum=33ms Average=16ms
则表明运行正常,能够正常接入互联网。反之,则表明主机文件(windows/host)存在问题。
--PING命令参数详解
-a 将目标的机器标识转换为ip地址
-t 若使用者不人为中断会不断的ping下去
-c count 要求ping命令连续发送数据包,直到发出并接收到count个请求
-d 为使用的套接字打开调试状态
-f 是一种快速方式ping。使得ping输出数据包的速度和数据包从远程主机返回一样快,或者更快,达到每秒100次。在这种方式下,每个请求用一个句点表示。对于每一个响应打印一个空格键。
-i seconds 在两次数据包发送之间间隔一定的秒数。不能同-f一起使用。
-n 只使用数字方式。在一般情况下ping会试图把IP地址转换成主机名。这个选项要求ping打印IP地址而不去查找用符号表示的名字。如果由于某种原因无法使用本地DNS服务器这个选项就很重要了。
-p pattern 拥护可以通过这个选项标识16 pad字节,把这些字节加入数据包中。当在网络中诊断与数据有关的错误时这个选项就非常有用。
-q 使ping只在开始和结束时打印一些概要信息。
-R 把ICMP RECORD-ROUTE选项加入到ECHO_REQUEST数据包中,要求在数据包中记录路由,这样当数据返回时ping就可以把路由信息打印出来。每个数据包只能记录9个路由节点。许多主机忽略或者放弃这个选项。
-r 使ping命令旁路掉用于发送数据包的正常路由表。
-s packetsize 使用户能够标识出要发送数据的字节数。缺省是56个字符,再加上8个字节的ICMP数据头,共64个ICMP数据字节。
-v 使ping处于verbose方式。它要ping命令除了打印ECHO-RESPONSE数据包之外,还打印其它所有返回的ICMP数据包。
+++++++++++++++++++++++++++++++++++++++++++++++++++++++++++++++++++++++++++++++++
=================================================================================
+++++++++++++++++++++++++++++++++++++++++++++++++++++++++++++++++++++++++++++++++
《ping的参数!》
Ping 命令可以用来验证与远程计算机的连接。(该命令只有在安装了TCP/IP协议后才能使用)
ping [-t] [-a] [-n count] [-l length] [-f] [-i ttl] [-v tos] [-r
count] [-s count] [[-j computer-list] | [-k computer-list]] [-w
timeout] destination-list
参数说明:
-t :一直Ping指定的计算机,直到从键盘按下Control-C中断。
-a :将地址解析为计算机NetBios名。
-n :发送count指定的ECHO数据包数。,通过这个命令可以自己定义发送的个数,对衡量网络速度很有帮助。能
够测试发送数据包的返回平均时间,及时间的快慢程度。默认值为 4。
-l :发送指定数据量的ECHO数据包。默认为 32 字节;最大值是65500byt。
-f :在数据包中发送“不要分段”标志,数据包就不会被路由上的网关分段。通常你所发送的数据包都会通过路由分
段再发送给对方,加上此参数以后路由就不会再分段处理。
-i :将“生存时间”字段设置为TTL指定的值。指定TTL值在对方的系统里停留的时间。同时检查网络运转情况的。
-v :tos 将“服务类型”字段设置为 tos 指定的值。
-r :在“记录路由”字段中记录传出和返回数据包的路由。通常情况下,发送的数据包是通过一系列路由才到达目
标地址的,通过此参数可以设定,想探测经过路由的个数。限定能跟踪到9个路由。
-s :指定 count 指定的跃点数的时间戳。与参数-r差不多,但此参数不记录数据包返回所经过的路由,最多只记
录4个。
-j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可以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稀疏源) IP 允许的
最大数量为 9。
-k :computer-list 利用 computer-list 指定的计算机列表路由数据包。连续计算机不能被中间网关分隔(路由严格
源)IP 允许的最大数量为 9。
-w:timeout 指定超时间隔,单位为毫秒。
destination-list: 指定要 ping 的远程计算机。
Ⅲ 电脑怎么向网络游戏运行商的服务器发送数据包的
利用TCP/IP或者UDP之类的通讯协议,通过特定端口发送和接收!
Ⅳ (TCP)如何向指定IP和端口号发送数据包(详细一点)
TCP和IP是两个协议
TCP和UDP协议原理类似,都是往目的地发送数据包
但有一个区别是,UDP只管发,不管你收没收到,TCP会确认你收到了一个包后再发下一个
Ⅳ 如何用C语言实现向某个IP发送数据包(例如4个浮点数)
使用socket编程即可。
1、网络的Socket数据传输是一种特殊的I/O,Socket也是一种文件描述符。Socket也具有一个类似于打开文件的函数调用Socket(),该函数返回一个整型的Socket描述符,随后的连接建立、数据传输等操作都是通过该Socket实现的。
2、下面用Socket实现一个windows下的c语言socket通信例子,这里客户端传递一个字符串,服务器端进行接收。
【服务器端】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winsock2.h>
#include <winsock2.h>
#define SERVER_PORT 5208 //侦听端口
void main()
{
WORD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wsaData;
int ret, nLeft, length;
SOCKET sListen, sServer; //侦听套接字,连接套接字
struct sockaddr_in saServer, saClient; //地址信息
char *ptr;//用于遍历信息的指针
//WinSock初始化
wVersionRequested=MAKEWORD(2, 2); //希望使用的WinSock DLL 的版本
ret=WSAStartup(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if(ret!=0)
{
printf("WSAStartup() failed!\n");
return;
}
//创建Socket,使用TCP协议
sListen=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if (sListen == INVALID_SOCKET)
{
WSACleanup();
printf("socket() faild!\n");
return;
}
//构建本地地址信息
saServer.sin_family = AF_INET; //地址家族
saServer.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 //注意转化为网络字节序
saServer.sin_addr.S_un.S_addr = htonl(INADDR_ANY); //使用INADDR_ANY 指示任意地址
//绑定
ret = bind(sListen, (struct sockaddr *)&saServer, sizeof(saServer));
if (ret == SOCKET_ERROR)
{
printf("bind() faild! code:%d\n", 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Listen); //关闭套接字
WSACleanup();
return;
}
//侦听连接请求
ret = listen(sListen, 5);
if (ret == SOCKET_ERROR)
{
printf("listen() faild! code:%d\n", 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Listen); //关闭套接字
return;
}
printf("Waiting for client connecting!\n");
printf("Tips: Ctrl+c to quit!\n");
//阻塞等待接受客户端连接
while(1)//循环监听客户端,永远不停止,所以,在本项目中,我们没有心跳包。
{
length = sizeof(saClient);
sServer = accept(sListen, (struct sockaddr *)&saClient, &length);
if (sServer == INVALID_SOCKET)
{
printf("accept() faild! code:%d\n", WSAGetLastError());
closesocket(sListen); //关闭套接字
WSACleanup();
return;
}
char receiveMessage[5000];
nLeft = sizeof(receiveMessage);
ptr = (char *)&receiveMessage;
while(nLeft>0)
{
//接收数据
ret = recv(sServer, ptr, 5000, 0);
if (ret == SOCKET_ERROR)
{
printf("recv() failed!\n");
return;
}
if (ret == 0) //客户端已经关闭连接
{
printf("Client has closed the connection\n");
break;
}
nLeft -= ret;
ptr += ret;
}
printf("receive message:%s\n", receiveMessage);//打印我们接收到的消息。
}
// closesocket(sListen);
// closesocket(sServer);
// WSACleanup();
}
【客户端】
#include "stdafx.h"
#include <stdio.h>
#include <stdlib.h>
#include <winsock2.h>
#define SERVER_PORT 5208 //侦听端口
void main()
{
WORD 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wsaData;
int ret;
SOCKET sClient; //连接套接字
struct sockaddr_in saServer; //地址信息
char *ptr;
BOOL fSuccess = TRUE;
//WinSock初始化
wVersionRequested = MAKEWORD(2, 2); //希望使用的WinSock DLL的版本
ret = WSAStartup(wVersionRequested, &wsaData);
if(ret!=0)
{
printf("WSAStartup() failed!\n");
return;
}
//确认WinSock DLL支持版本2.2
if(LOBYTE(wsaData.wVersion)!=2 || HIBYTE(wsaData.wVersion)!=2)
{
WSACleanup();
printf("Invalid WinSock version!\n");
return;
}
//创建Socket,使用TCP协议
sClient = socket(AF_INET, SOCK_STREAM, IPPROTO_TCP);
if (sClient == INVALID_SOCKET)
{
WSACleanup();
printf("socket() failed!\n");
return;
}
//构建服务器地址信息
saServer.sin_family = AF_INET; //地址家族
saServer.sin_port = htons(SERVER_PORT); //注意转化为网络节序
saServer.sin_addr.S_un.S_addr = inet_addr("192.168.1.127");
//连接服务器
ret = connect(sClient, (struct sockaddr *)&saServer, sizeof(saServer));
if (ret == SOCKET_ERROR)
{
printf("connect() failed!\n");
closesocket(sClient); //关闭套接字
WSACleanup();
return;
}
char sendMessage[]="hello this is client message!";
ret = send (sClient, (char *)&sendMessage, sizeof(sendMessage), 0);
if (ret == SOCKET_ERROR)
{
printf("send() failed!\n");
}
else
printf("client info has been sent!");
closesocket(sClient); //关闭套接字
WSACleanup();
}
Ⅵ 我要给某个服务器发送数据包,该怎样操作格式是怎样的
"ping xxx.xxx.xxx.xxx"
也可以ping域名,比如"ping www..com"
下面几个扩展参数,可以用。
ping IP -t--连续对IP地址执行Ping命令,直到被用户以Ctrl+C中断。
ping IP -l 2000--指定Ping命令中的数据长度为2000字节,而不是缺省的32字节。
ping IP -n--执行特定次数的Ping命令
Ⅶ 如何使用coap协议向服务器发送数据包
CoAP的URL
在HTTP的世界中,RESTFul协议由于其简单性和适用性,在WEB应用中越来越受欢迎,这样的道理同样适用于CoAP。一个CoAP资源可以被一个URI所描述,例如一个设备可以测量温度,那么这个温度传感器的URI被描述为:CoAP://machine.address:5683/sensors/temperature。请注意,CoAP的默认UDP端口号为5683。
CoAP观察模式
在物联网的世界中,你需要去监控某个传感器例如温度或湿度等。在这种情况下,CoAP客户端并不需要不停的查询CoAP服务器端的数据变化情况。CoAP客户端可以发送一个观察请求到服务器端。从该时间点开始计算,服务器便会记住客户端的连接信息,一旦温度发生变化,服务器将会把新结果发送给客户端。如果客户端不在希望获得温度检测结果,那么客户端将会发送一个RST复位请求,此时服务器便会清除与客户端的连接信息。
CoAP块传输
CoAP协议的特点是传输的内容小巧精简,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不得不传输较大的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用CoAP协议中的某个选项设定分块传输的大小,那么无论是服务器或客户端可完成分片和组装这两个动作。
Ⅷ 如何用服务器发送数据包
你好!
你说的这个是DDOS攻击,就是用多个Pc向目标Pc发送大量无效数据包,目标Pc接收到这些数据包会回应,而这些数据包都是一些没有具体链接的数据包,而目标Pc却一直等待着对方的回应,从而占用目标Pc大量的内存和接入网带宽,造成严重的网络拥堵甚至服务器宕机(掉线,死机)如何实现你只有找别人了,这个问题很严重!
Ⅸ 数据包是如何在网络中传输的
我们电脑上的数据,是如何“走”到远端的另一台电脑的呢?这是个最基础的问题,可能很多人回答不上来,尽管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网络。这里我们以一个最简单的“ping”命令,来解释一个数据包“旅程”。
假设:我的电脑A,向远在外地的朋友电脑B传输数据,最简单的就是“ping”一下,看看这个家伙的那一端网络通不通。A与B之间只有一台路由器。(路由器可能放在学校,社区或者电信机房,无所谓,基本原理是一样的)
具体过程如下------
1.“ping”命令所产生的数据包,我们归类为ICMP协议。说白了就是向目的地发送一个数据包,然后等待回应,如果回应正常则目的地的网络就是通的。当我们输入了“ping”命令之后,我们的机器(电脑A)就生成了一个包含ICMP协议域的数据包,姑且称之为“小德”吧~~~~
2.“小德”已经将ICMP协议打包到数据段里了,可是还不能发送,因为一个数据要想向外面传送,还得经过“有关部门”的批准------IP协议。IP要将你的“写信人地址”和“收信人地址”写到数据段上面,即:将数据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打包在“小德”的头部和尾部,这样一来,大家才知道你的数据是要送到哪里。
3.准备工作还没有完。接下来还有部门要审核------ARP。ARP属于数据链路层协议,主要负责把IP地址对应到硬件地址。直接说吧,都怪交换机太“傻”,不能根据IP地址直接找到相应的计算机,只能根据硬件地址来找。于是,交换机就经常保留一张IP地址与硬件地址的对应表以便其查找目的地。而ARP就是用来生成这张表的。比如:当“小德”被送到ARP手里之后,ARP就要在表里面查找,看看“小德”的IP地址与交换机的哪个端口对应,然后转发过去。如果没找到,则发一个广播给所有其他的交换机端口,问这是谁的IP地址,如果有人回答,就转发给它。
4.经过一番折腾,“小德”终于要走出这个倒霉的局域网了。可在此之前,它们还没忘给“小德”屁股后面盖个“戳”,说是什么CRC校验值,怕“小德”在旅行途中缺胳膊少腿,还得麻烦它们重新发送。。。。。我靠~~~~注:很多人弄不清FCS和CRC。所谓的CRC是一种校验方法,用来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会丢包,损坏等等,FCS是数据包(准确的说是frame)里的一个区域,用来存放CRC的计算结果的。到了目的地之后,目的计算机要检查FCS里的CRC值,如果与原来的相同,则说明数据在途中没有损坏。
5.在走出去之前,那些家伙最后折磨了一次“小德”------把小德身上众多的0和1,弄成了什么“高电压”“低电压”,在双绞线上传送了出去。晕~~出趟门就这么麻烦吗?
6.坐着双绞线旅游,爽!可当看到很多人坐着同轴电缆,还有坐光纤的时候,小德又感觉不是那么爽了。就在这时,来到了旅途的中转站------路由器。这地方可是高级场所,人家直接查看IP地址!剩下的一概不管,交给下面的人去做。够牛吧?路由器的内部也有一张表,叫做路由表,里面标识着哪一个网络的IP对应着路由器的哪一个端口。这个表也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靠路由器之间互相“学习”之后生成的,当然也可以由管理员手工设定。这个“学习”的过程是依靠路由协议来完成的,比如RIP,EIGRP,OSPF等等。
7.当路由器查看了“小德”的IP地址以后,根据路由表知道了小德要去的网络,接着就把小德转到了相应的端口了。至此,路由器的主要工作完成,下面又是打包,封装成frame,转换成电压信号等一系列“折腾”的活,就由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的模块去干吧。
8.小德从路由器的出口出来,便来到了目的地----电脑B----所属的网络的默认网关。默认网关可以是路由器的一个端口,也可以是局域网里的各种服务器。不管怎样,下面的过程还是一样的:到交换机里的ARP表查询“小德”的IP地址,看看属于哪个局域网段或端口,然后就转发到B了。
9.进了B的网卡之后,还要层层“剥皮”,基本上和从A出来的程序是一样的------电脑B先校验一下CRC值,看看数据是否完整;然后检查一下frame的封装,看到是IP协议之后,就把“小德”交给IP“部门”了;IP协议一看目的地址,正确,再看看应用协议,是ICMP。于是知道了该怎么做了------产生一个回应数据包,(可以命名为“回应小德”),并准备以同样的顺序向远端的A发送。。至于刚刚收到的那个数据包就丢弃了。
10.“回应小德”这个数据包又开始了上述同样的循环,只不过这次发送者是B而接收者是A了。
以上是一个最简单的路由过程,任何复杂的网络都是在次基础之上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