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配服务器 > 伽罗云服务器怎么用

伽罗云服务器怎么用

发布时间:2022-09-03 12:56:04

A. 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有什么亲戚关系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世代显贵。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与宇文泰及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同保魏室,是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

北周受禅之后,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至杨坚官任北周的大丞相之后,李家才还复本姓。李渊的父亲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 。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 。

开皇元年(581年),隋文帝受北周静帝禅让,建立隋朝。隋文帝任命李渊为千牛备身(皇帝的禁卫武官)。

由于李渊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别亲近器重李渊,累转谯(今安徽亳县)、岐(今陕西凤翔)、陇(今陕西陇县)三州刺史。

(1)伽罗云服务器怎么用扩展阅读:

1、杨坚的皇后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阳人,汉化鲜卑人,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同年父亲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

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皇后深度参与朝政,终身对隋文帝保持了强烈影响力,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 。

晚年主导罢黜宰相、废易太子引发史学界争议评价。隋文帝和皇后夫妻恩爱,“誓无异生之子”,共诞育有十个儿女。

仁寿二年八月,皇后崩逝。隋文帝迷信皇后升化为妙善菩萨,并亲自为其送葬;又营造天下最盛佛寺为皇后祈福,临终前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当地下相会”。

仁寿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后合葬太陵,皇后谥曰文献。

2、李渊的母亲

元贞皇后(?~?)独孤氏,西魏、北周时期重要将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第四女,生母未记载。

北周明敬皇后独孤氏四妹,隋朝文献皇后独孤伽罗四姐。嫁给唐国公李昞,生唐高祖李渊和同安长公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渊

B. 谁能给我讲讲人的生死轮回是怎么回事

道教与佛教的轮回应该是一样,所不同的是出离轮回的方法不同,妖魔死后和人死后一样,都要走六条道, 天,人,阿修罗,地狱,恶鬼,畜生。
所谓六道轮回是指金桥, 银桥, 玉桥, 石桥, 木桥, 竹桥。
第一道是金桥:给在世时修炼过仙法、道法、佛法,积有大量功德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
第二道是银桥:给在世积聚功德、善果、造福社会的人通过,成为担任神职的地神,如土地等,得享人间香火。
第三道是玉桥:给在世积聚了功德的人经过,转世为有权力和财富之人,享富贵荣华。
第四道是石桥:给在世功过参半的人经过,投身平民百姓,享小康之福。
第五道是木桥:给在世过多于功的人经过,投身贫穷、病苦、孤寡的下等人。
第六道是竹桥:给伤天害理、恶贯满盈的人经过,分作四种形式投身:一为胎生,如牛、狗、猪等;二为卵生,如蛇、鸡等;三为湿生,即鱼、蟹、虾等;四为化生,如蚊、乌蝇、蚂蚁等。
佛教信徒要持好五戒(亦称五关)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过了这五关才能得以度化。(五渡叫西关上)六波罗蜜又称“六度”,“六到彼岸”,是佛教提出的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六种途径。这六种途径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把有缘、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自利利他。“十渡”是功圆果满。
科学证明的生死轮回
古人云:“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即使活到100或数千岁,仍不免一死。可事实上,在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着鬼神的出现,以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如今,更有科学家声称,生死轮回是存在的。
奇事异闻信不信由你
春秋时代,思想发达、诸子百家争鸣。有学问的哲人学者,开始对人类的生死问题发表意见,知道如果生死为人类之大事,既有生,就一定有死。孟子说“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可见好生恶死,存在于人类共同的心理中。但生死是生理变化的过程,应该使之顺其自然。故子夏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因为人之生死,不能随人的爱恶。人们只能循生命之真理,而求其养生与长生,却无法免于不死。长命百岁,是一般人祝祷他人之颂词,即使活到数千岁,仍不免一死。
可是事实上,民间却流传着许多故事,描述鬼神的出现,及因果报应,轮回转世,却也未必虚假,在诸家野史、笔记,甚至正史中,皆有许多此类记事。即使20世纪,民间轮回转世,借体还魂之事,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经常发生。报刊杂志经常记述这类情形:有人亲身经历,有人是眼见,有人是耳闻,都为奇事异闻,辗转流传。
而一般科学家、医学家,由于不是亲身目睹,对此都加以全盘否认。即使偶尔目睹经历,也用他的观点否认,说是精神不正常,或是心理幻想,一概抹煞。于是信者自信,不信者则斥为迷信。
不过,也有少数人持相反意见,据《死亡之后的生命》一书中说:“早在19世纪中叶,受当时那些据说死者灵魂有感应力量,并与精神世界取得联系的层出不穷的报告影响和刺激,人们已开始一本正经地认真对这一现象展开研究。从那以后,为了最终决定性证明这种交流到底可不可能,这些先驱者突破万难,千方百计地对数以百计明显难以解释的实例,进行了调查和探索。”
轮回说的科学研究
生命是有轮回的,这是宗教家的说法。人们依据一生的善恶,上升天堂,下降地狱;一般的人,仍轮回为人,依其福泽而有高下。史传和笔记小说,记载有人能记忆前生,甚至三生的往事。直到现在,仍不断有转生借体还魂的事实,登在报纸上。这类事实,超心理学研究者,从国外已收集到不少的实例,除身处其境的人深信不疑外,一般的人未必全信,只是当做奇闻异事,流传而已。
根据历史的记载,新观念的提出,总是遭受科学界和外国的阻力,所以轮回之说,虽然到处流转,却未为大众所接受。
近来,一位出身耶鲁大学的医学博士布莱恩·魏斯,提出了人类有轮回的说法。她举例说,1980年,一位27岁、名叫凯瑟琳的女子,因患焦虑、恐惧和痛苦的侵扰,找她求治。她花了18个月,做传统心理治疗,毫无成绩。于是用催眠法,想追踪她童年所受的伤害,哪知道竟催眠到她的前世。
她在催眠中说话毫不迟疑,名字、时间、衣服都描述得非常生动。她并不是在幻想、杜撰故事,她的思想、表情,对细节的注意,和她清醒时的人完全不同。在一连串催眠治疗状态下,她回忆起了引发她症状的前世,也传达了一些高度进化的“灵魂实体”的讯息。
前辈大师告诉她,在地球上她活过80几次。但催眠治疗中,前后只出现过12次,有几次重复出现。在催眠中,她自己说:“她曾是石器时代的穴居女子,埃及时代的女奴,18世纪殖民地的居民,西班牙殖民王朝时的妓女,19世纪美国维吉尼亚的奴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飞行员,被割喉谋杀的荷兰男子……她栩栩如生地描述身外的景象。她测试过凯瑟琳,确定她没有说谎。魏斯告诉自己:”恐怕这不是相信或不相信的问题,而是让我知道轮回是真实的事情。”
每一世死亡的情形,都很类似。死后自己会浮在身体之上,可以看见底下的场面。通常死后感觉到一道亮光,她可以从光里得到能量,被光吸过去,光愈来愈亮。她漂浮到云端,接着她感觉到自己被拉到一个狭窄温暖的空间,她很快要出生,而转到另一世。
在她的前世中,常出现今生中对她关系重要的人,根据多次研究,一群灵魂会一次又一次降生在一起,用很长时间清偿彼此间的债务。人们对他人的暴力和不公都须偿还。过完的每一生,若没有偿清这些债,下一生就变得更难,这些轮回转世偿债的情形,和中国传统宗教中因果轮回报应的说法,并无不同。

C. 末那识与阿赖耶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阿赖耶识(梵a^laya-vijn~a^na、藏kun-gshi rnam-par-s/es-pa)】
瑜伽行派所说的根本心。音译又作阿梨耶识或阿黎耶识,意译为藏识、宅识等。向来的小乘部派佛教只建立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瑜伽行派却认为在此六识的深处,有不断地生死轮回、经常都有持续活动的根本性的心,并称之为阿赖耶识。而最先提到此阿赖耶识的是《解深密经》。

关于a^laya一词,原指贮藏物品的仓库或藏;详细地说,有(1)潜藏、(2)贮藏、(3)执着三意。依照此三意,阿赖耶识有如下三种特质∶

(1)潜藏于身体中的阿赖耶识∶此识被认为潜藏于身体中,是以生理方式维持身体的根源性的心。它存在于身体的每个部位;不管睡觉或觉醒,都在心的深处持续活动。

(2)贮藏所有种子的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又名为一切种子识;被认为是种子(受表层性的身、口、意三业的影响而成)所停留的场所。过去的业变成种子在阿赖耶识中受薰习。盖被种植的种子在阿赖耶识中成长发展,其后遇缘而成为新的业并发芽,接着此业又会再种植新的种子。由于表层性的心(现行识)与深层性的心(阿赖耶识)的相互因果且有机性的关系而持续存在的情形,被称为阿赖耶识缘起说。而瑜伽行派又从‘一切均由阿赖耶识所作’的立场,主张唯识说。阿赖耶识,不仅一方面产生眼识乃至末那识七识,同时也产生身体与自然界(器世间),并持续任持之。

(3)作为执着对象的阿赖耶识∶瑜伽行派在阿赖耶识之外同时又建立了一深层性的心,即称为‘末那识’的自我执着心。而此深层性的自我执着心的对象又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绝不是常一主宰性的我(阿特曼)。然而从阿赖耶识产生的末那识,却将生出自己的阿赖耶识,误解其为我、自我、常一主宰的我,而加以执着。

阿赖耶识(藏识)其后又被分为能藏、所藏、执藏三方面来研究。‘能藏’是指收藏种子,‘所藏’是指收藏诸法所薰习的种子,‘执藏’是就被末那识执着而言。阿赖耶识的异名,除一切种子识之外,又有异熟识、阿陀那识、无垢识等,而无垢识(阿末罗识)是指没有污染、无垢清净的阿赖耶识。从阿赖耶识中去除所有污染的种子,使阿赖耶识转化成极其清净、没有污染的大圆镜智,这是瑜伽行派的究终目的。

◎附∶霍韬晦〈唯识五义〉(摘录)
阿赖耶识的梵文是alayavijn~a^na,亦译阿黎耶识、无没识、藏识、宅识。阿赖耶(a^laya)原意是执着(由字头a连结表示‘执着’意义的语根□li^演变而成),或指所执的对象。原始经典说‘众生爱阿赖耶、乐阿赖耶、欣阿赖耶、喜阿赖耶,即难悟入缘起之理’(CCMajjhima-nika^ya,I,P. 一六七),又说‘如来说非阿赖耶法,众生恭敬摄耳,住求解心’(An%guttara-nika^ya,Ⅱ,P. 一三一,无着《摄大乘论》即引此义以建立所知依),则阿赖耶之本义可以想见。但原始经典中,有时又以阿赖耶为栖息之处、住处、贮藏处、家宅,这可能是从执着之义引申而来,因为住处可代表思想的归宿。

其次,识的意义是指主体(按∶心意识都是主体观念)。原始佛教虽主无我,但不能不在经验的层面说明主体的活动,亦不能不交代生命的来源。由分解前者,于是产生认知能力的六识;由说明后者,于是产生十二因缘的识支。这些都可以说是主体观念的表明,不过这两个‘识’字的用法,原始佛教未予综合整理而已。部派佛教以后,对主体观念作深一步研究,发觉在生命流转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统一主体,否则无以交代记忆的保持问题、业果的承担问题,自我的责任问题;换言之,在道德的公平原则之下,必须设定自我的延续,作业者与果报者的统一,这也就是‘业’的观念的要求。然而,由于佛教说无我,使这种统一有相当的困难。为了解消业与无我的观念的冲突,同时总要建立起主体观念以解答各方面的问题,于是部派佛教提出了种种设想,例如说一切有部提出‘命根’观念,但‘命根’只能说明生物性的自我,由出生而至于死,而不能及于人格、认知的活动。犊子部进一步提出‘非即非离蕴我’,亦称为‘胜义补特伽罗’,认为这样的一个补特伽罗(pudgala,人我),既不同于五蕴,亦不离开五蕴,但必须假定它的存在,才能解释轮回。化地部则索性以‘穷生死蕴’说明,肯定有这样的一个轮回主体,遍历轮回而不变。另一方面,亦有一些学派从心识的观念下手,认为在经验心识(表面心)之下,尚有一种微细心识活动,这就是分别论者的细心说、上座部的有分识(bhavan%ga ,‘分’是因义,即生命轮回三界之因)说,及大众部的根本识说。同时连带到知识的累积、记忆的保持、业力的传递等问题,于是又有无表色、无表业、不失坏(aviprana^s/a)、随眠、种子等观念产生以作中介。总之,部派佛教为了说明轮回,不能不在无我的观念下成立一个特殊的主体观念及连结前因后果的媒介概念,以解决轮回主体及业力相续的问题。

唯识学派兴起,这两个问题得到统一处理。唯识学派首先提出阿赖耶识的观念作为轮回主体,又用种子学说来交代业力相续,但阿赖耶识与种子并非为不同的存在,而是一整体。阿赖耶识是总名,它的内容就是种子,舍种子外,阿赖耶识并无内容,所以阿赖耶识别名种子识,它摄持一切种子。种子一方面是未来诸法生起的根据,一方面又是过去经验活动薰生的结果,无论来者、去者都以阿赖耶识为集散过转之地。所以阿赖耶识的重要功能是贮存,以使过去的经验活动(业)不散失;唯识宗将之定名为阿赖耶,正是取其作库藏之义。《解深密经》则提出阿陀那识(a^daa^n~a^vijnava)的名称来解释阿赖耶,因为阿陀那(a^da^na)的意思是执持,它能执持种子及有根身(个体生命)。这就进一步点出阿赖耶识不但是一个过转之地,而且是一个主体。所以在后世发展出阿赖耶识的三个意义中∶能藏、所藏、执藏,以执藏义为主(《成唯识论》解执藏为‘有情执为自内我’,《述记》更注明此是第七识之对象。如此解执藏,已离第八识的作用言。疑有误。余二义见下)。

以上,可以说是沿轮回问题、行为问题、因果问题、生命现象问题所建立起来的阿赖耶识的主体观念,基本上是形上学及伦理学的进路。但是,阿赖耶识的提出尚有另一条思路,这就是主客的关系问题。从认知立场考察,唯识宗发现不能有离认知主体而独立外在的境,一切存在作为对象看,都是主体所提供,于是产生识转化说,把一切存在都理解为识中种子所现行的表相,只有表相才是真实的存在(vi-jn~aptimatnata^,唯表),这就把部派佛教中的实在论观点去除,然后再在这一前提下,解释表相的来源,把表相收归阿赖耶识。换言之,唯识宗是经过知识论的考察,然后提出它的唯心宇宙论。这也就是《摄大乘论》所说的‘所知依’的意义。

根据唯识的宇宙论,阿赖耶识之所以能作为一切法生起的根据,是因为它摄持一切种子,待缘展现,这也就是阿赖耶识的因相(此即能藏义)。然而阿赖耶识面对前生的活动,它是一个承受者,扣紧此义,阿赖耶识亦有果相(此即所藏义)。因相名种子识,果相名异熟识,都是同一结构,只是对象不同(克就其自身言,即是阿赖耶识之自相)。若再进一步分解,则阿赖耶识的因相包括两类种子,负责生起两类现象∶一是个体生命(执受表相,即有根身),二是‘客观’世界(处表相,即器世界)。简言之,也就是我、法。但是,若将我、法视为果报形式,受前生的业所决定,则这两部份合起来便是总报,因为这两部份都是从阿赖耶识转出。阿赖耶识是异熟识,它所摄持的在现世起现行的种子受前生的业牵引,即就这种酬报关系言便是异熟。以总报为依,前六识再起认知、感受活动,便产生前六识的表相,这就是别报,亦名异熟生(即从异熟识生起);总报则名为真异熟。合总、别两报即为异熟果。这种总别关系,也就是《唯识三十颂》中所说的异熟转化和表境转化,加上思量转化,便把一切主体活动和对象世界的存在都统括其中,而成为赖耶缘起说。

最后是有关阿赖耶识的转舍问题。论理阿赖耶识既是一切法的所依,无始时来受烦恼污染,便是一有漏性的存在,应至烦恼灭尽才能舍染得净,成为无漏的第八识(智),生起无漏的佛境界。但是,世亲认为修行者到第七地,烦恼障断,众生不再执阿赖耶识为自我,此时便可以把阿赖耶识的名目舍弃,于是他把阿赖耶识的转舍定在第七地,即阿罗汉位。

〔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二、卷七;《决定藏论》卷上;《法华经玄义》卷五(下);《中观论疏》卷七(本);印顺《唯识学探源》;《如来藏思想》(《世界佛学名着译丛》{68});《唯识思想论集》(《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26});宇井伯寿《佛教泛论》、《印度哲学史》、《瑜伽论研究》;平川彰《大乘佛教の教理只教团》;金子大荣《佛教概论》;胜吕信静《唯识学派的缘起思想》;Yamakami So^gen《Systemsof Buddhistic Thought》。

==========================================
【末那识】
唯识宗所说八识中的第七识。梵文作man-as,译作‘意’。窥基《瑜伽论略纂》卷十三详作讫利瑟咤末那,当译作‘污染意’。旧译家译为‘阿陀那识’;新译家译为‘末那识’,而以阿陀那为第八执持识。此识在诸识的顺序上,排在第七位,故一般称之为第七识。关于此识,学者所说不一,但均以之为妄识,视为众生迷妄的本源。

(一)地论家所说∶地论家以第八识为清净无垢的真识,视为与真如同一。然必有动此真识,开展生灭万象的动力,此实即第七阿陀那识,也就是所谓生灭妄缘的不觉心,即根本无明。慧远《起信论义疏》卷上云(大正44·185c)∶‘不觉心起者是第七识,而有其念者是染心。通而言之,皆是妄识;别而言之,不觉是其根本无明,染心是其业识,以后乃至相续识。’

又,《大乘义章》卷三(末)将阿陀那译为‘无解’,以为体是无明痴暗之心,随义傍翻而列无明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续识、妄识、执识八名。其下又分八识为事识、妄识、真识三种。而以阿陀那为其中的妄识,并解释‘妄’义云(大正44·526b)∶
‘此识会实入虚,推事无事,唯心妄见,故说为妄。又此妄心,亲迷真起,迷真取妄,故名为妄。’又说第八为‘心’,第七为‘意’,前六由此‘意’生,故为意识。

(二)唯识家所说∶唯识家分八识为三能变,而以末那识为第二能变,并致力解说。其旨趣见于《成唯识论》卷四、《成唯识论述记》卷四(末)、《成唯识论枢要》卷下(本)、《成唯识论了义灯》卷四(末)、《成唯识论演秘》卷四(本)等。兹略述其意如次∶

(1)就名义而言∶‘末那’是梵语,此处翻作‘意’,恒审思虑之义。论曰(大正31·19b)∶‘是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余识故。’意即第七识的特质在于恒审思虑。第八识虽恒时相续,但任运无分别,故非审思虑;第六识广亘三世,缘一切事理。但有间断,故非恒思虑。前五识任运无分别,且有间断,故无恒审思虑之义。然以恒审思虑之言,余识悉得除去,令之独显末那识之特质。

(2)就译语而言∶六、七两识同称意识,但《成唯识论》加以区别,其文云(大正31·19b)∶‘此名何异第六意识,此持业释如藏识名,识即意故彼依主释,如眼识等识异意故。’

此谓第七识以自性思虑,故‘意’即‘识’。第六识依第七识而现了别之用,故为依意之识,两者间当有差别。

(3)就此识之所依而言∶《成唯识论》谓心、心所所依总有三种,分别是因缘依、增上缘依、等无间缘依。第七识亦必有此三种。

(4)就所缘而言∶印度有四师之异说。首先,难陀以为第七识缘第八之自体分为我,缘其相应心所为我所。火辨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缘相分为我所。安慧以为缘第八之现行为我,缘种子为我所。最后,护法以为缘第八之见分为我。《成唯识论》以护法之说为一家之正义,非难前三师之说。文曰(大正31·22a)∶
‘前说皆不应理,色等种子非识蕴故,论说种子是实有故,假应如无非因缘故。又此识俱萨迦耶见,任运一类恒相续生,何容别执有我我所。无一心中有断常等二境,别执俱转义故,亦不应说二执前后,此无始来一味转故。’

执第七、第八之见分为我,是内缘相续、极微细之执,而认执主宰之本体,故总以之为妄分别之根本。

(5)论第七识之相应∶即我痴、我见、我慢、我爱四烦恼;遍行中的作意、触、受、想、思;别境之慧;与大随惑中的不信、懈怠、放逸、惛沈、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论云(大正31、23b)∶‘然此意俱心所十八,谓前九法、八随烦恼,并别境慧。’

(6)论第七识属三性中何者?因位第七是有覆无记性所摄,于果位转第七得平等性智,若就此言,是唯善性。

(7)明其起灭∶于三乘无学果、灭尽定与出世无漏道不起,其中有永灭与暂伏之别。论曰(大正31·23c)∶‘阿罗汉者总显三乘无学果位,此位染意种及现行俱永断灭,故说无有。学位灭定、出世道中,俱暂伏灭。’

(8)若解第七分位之行相,有三位差别∶{1}与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2}与法我见相应之位,③与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
‘初通一切异生相续、二乘有学、七地以前一类菩萨有漏心位,彼缘阿赖耶识起补特伽罗我见。次通一切异生、声闻、独觉相续,一切菩萨法空智果不现前位,彼缘异熟识起法我见。后通一切如来相续,菩萨见道及修道中法空智果现在前位,彼缘无垢、异熟识等起平等性智。’

此外,唯识家认为在八识之中,末那识有三种位次,称为‘末那三位’。《成唯识论》卷五云(大正31·24b)∶‘此意差别略有三种,(一)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二)法我见相应、(三)平等性智相应。’

(1)补特伽罗我见相应之位∶补特伽罗是梵语,译为数取趣,实则应译为人或生。相对于第二的法我见,而通称为人我见。人我见相应之位,系缘第八阿赖耶识而起人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二乘有学菩萨七地以前的有漏心之位。

(2)法我见相应之位∶缘第八异熟识而起法我执之位,指一切凡夫、一切二乘、菩萨不起法空智果之位。

(3)平等性智相应之位∶是起无漏平等性智之位,即菩萨以法空观入见道后,又于修道位中现起法空智果之位,为一切佛果。

以上三位中,前二位是有漏,第三位是无漏。

◎附∶侯外庐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上)第三章第三节(摘录)

第六识在意识活动中已形成为一个自我中心,术语叫做‘分别我执’(即‘分别计度,执为实我’之意)。不过,这个自我中心还不是持续的,因为他本身以外境为对象而具有间断性。但唯识论者正是依此安排了‘分别我执’的必备条件,窥基说∶‘间断粗猛,故有此执,余识浅细及相续故,不能横计起邪分别,邪分别者,必有间断及粗猛故。’(《述记》卷四)然而真正的自我中心的建立,乃在于第七末那识,它是我执的最后根源,主体即依此而建立,第六识的我执亦依此而起。

第七识属于另一种范畴,它和前六识不同,并不以外境为对象,而是以内在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它的‘境’。它的作用是思量,即执着第八识,思量为自我。这种坚执是强烈而生动的,它不随外境的迁流而有间断,因为它所坚执的第八识是永恒的。今取有关文句略加检证∶‘俱生我执,……此复二种,一常相续,在第七识,缘第八识,起自心相,执为实我。’(《成唯识论》卷一)‘此第七识本质,即以第八为境,由似一常,似实我相,故缘第八。’(《述记》卷四)‘第七唯托第八为相,举其本质言,起自心相。’(《述记》卷四)

如果说,第六识是与外境相联系而构成一个随外境的迁流而时断时起的自我中心,那末,第七识乃是一个内在的、深藏的、无间的自我中心;在这方面,它与第六识及第八识既有共同之处,复有差异,如下文所说∶‘其第六识,体虽是识,而非是意(第七识),非恒审故。’(《述记》卷二十五)‘以相续思量故,此但名意,第六缘境,转易间断,故加识名。’(《述记》卷二十五)‘谓第七识恒审思量,此说恒言,简(简别之意)第六识,意识(第六识)虽审思而非是恒,有间断故。次审思言,复简第八,第八虽恒,非审思故。恒审思量,双简五识,彼非恒起、非审思故。’(《述记》卷十二)‘此我外缘,行相粗猛(指第六识),非第七起,由第七故第六起,此举由七生增明为论,非实显之。彼是第六识中我执,体有间断,遍三性心间杂生故。’(《述记》卷三十)

这个作为自我中心的最后根源的第七识,其特性便是连续与深远,如《述记》说∶‘第七深而不断’(《述记》卷四),‘行相深及相续’(《述记》卷四)。

〔参考资料〕 《入楞伽经》卷八〈刹那品〉;《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一、卷六十三;《转识论》;《唯识三十颂释》;《显扬圣教论》卷一;《显识论》;《解深密经疏》卷三;《唯识思想论集》(一)(《现代佛教学术丛刊》{25});宇井伯寿《瑜伽论研究》;《印度哲学研究》第五册。

D. 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翻译

【原句】

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

【译文】

隋炀帝杨广继承帝位,大修军械武器。因为阎毗生性灵活工巧,对这些旧事非常熟悉,(隋炀帝就)下诏让他负责此事。不久任命他为朝请郎。阎毗又提出建议,帝王乘坐的车轿的建造样式,多有改造。这些话在《舆服志》也有记载。不久又提升他授予他起部郎的官职。

【注释】

1、炀帝:隋炀帝,即杨广(569-618),隋朝第二位皇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杨广生于北周时期长安(今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开皇元年(581)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七月继位。在位期间修隋朝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改州为郡;改度量衡依古式;然而频繁发动战争,如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加之滥用民力,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天下大乱,导致了隋朝的覆亡。大业十四年(618)骁果军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叛军缢杀,隋恭帝杨侗谥世祖明皇帝,唐朝谥炀皇帝,夏王窦建德谥闵皇帝,《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2、嗣位:继承君位。《书·舜典序》:“虞舜侧微,闻之聦明,将使嗣位。”孔传:“嗣,继也。”《新唐书·李石传》:“陛下嗣位,惟贤是咨,士皆在朝廷。”

3、盛修:大修。即大规模地修造。

4、军器:军用的器具。如鼓铎、枪械等。《周礼·夏官·大司马》:“若大师,则掌其戒令,涖大卜,帅执事涖衅主及军器。”郑玄注:“军器,鼓铎之属。”《新唐书·百官志三》:“开元以前,军器皆出右尚署。”《水浒传》第47回:“来到厅前,两边有二十馀座枪架,明晃晃的都插满军器。”鲁迅《花边文学·刀“式”辩》:“自己的军器是不完备的,一有所得,便用起来。”

5、以:连词,表原因,因为。

6、毗:即阎毗(564-613)。榆林盛乐人也。祖进,魏本郡太守。父庆,周上柱国、宁州总管。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

7、性巧:灵巧;心灵手巧。《镜花缘》第36回:“众工人虽系男装,究竟是些妇女,心灵性巧。”《镜花缘》第59回:“更喜他心灵性巧,书到跟前,一读便会。”

8、谙练:熟习;熟练。

(1)熟习;熟练。《晋书·刁协传》:“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宋王栐《燕翼诒谋录》卷一:“开宝六年四月癸巳,诏流内铨于前任令、录、判、司、簿、尉,选谙练公事一十五人,补堂后官,三年一替。”清平步青《霞外攟屑·里事·孟次微监州》:“言吏治通达谙练,工激浊扬清之权。”

(2)明晓事理,历练老成。清侯方域《南省试策》二:“以庸碌为老成,以软熟为谙练,以阘茸为和平。”清魏源《圣武记》卷七:“特因未识其人,尚未特沛恩施,今日召见,果安详谙练,明白诚实。”茅盾《幻灭》十一:“慧姊!我常常想,学得你的谙练达观就好了。”

9、旧事: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这里指旧日的规制、模式。

(1)旧例;以前的典章制度。《汉书·礼乐志》:“大氐皆因秦旧事焉。”宋叶适《中奉大夫薛公墓志铭》:“按旧事,率年及六十者行之,余亦预往。”

(2)往事。唐白居易《得湖州崔十八使君书兼寄微之》诗:“故情欢喜开书后,旧事思量在眼前。”宋苏轼《和子由蚕市》:“诗来使我感旧事,不悲去国悲流年。”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音律》:“因此剧之外,别无善本,欲睹旧事,舍此无由。”

10、诏:诏令。这里作动词,下诏。

11、典:动词,主管;主持,掌管。

12、职:名词,职事;职务。

13、寻:时间副词,不久。

14、授:授职;授予官职。

15、朝请郎:官职名,文散官。隋始置,在八郎(见“朝议郎”)中位第三,炀帝时罢。唐、宋无均文官第十八阶,正七品上。元丰改制用以代前行员外郎、侍郎史,后定为第二十阶。金、元均不置。

16、立议:提议;提出建议。

17、辇辂:皇帝的车舆。

(1)皇帝的车舆。南朝宋颜延之《赭白马赋》:“进迫遮迾,却属辇辂。”《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食宿不离于殿庭,行坐常随于辇辂。”《宋史·职官志四》:“国有大礼,供其辇辂、属车,前期戒有司教阅象马。”

(2)借指皇帝。《旧唐书·肃宗纪赞》:“犬羊犯顺,辇辂播迁。”

18、车舆:车辆;车轿。《管子·禁藏》:“故圣人之制事也,能节宫室,适车舆以实藏,则国必富,位必尊。”《史记·礼书》:“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汉刘向《说苑·臣术》:“子方曰:‘何子赐车舆之厚也。’”唐杜甫《送何侍御归朝》诗:“舟楫诸侯饯,车舆使者归。”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杂赁》:“如方相、车舆、结络、彩帛,皆有定价,不须劳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朱雀门外街巷》:“其门寻常士庶,殡葬车舆,皆不得经由此门而出。”

19、增损:增加或减少。多指文字上的修改。这里指格式、式样的修改。《史记·吕不韦列传》:“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唐玄奘《大唐西域记·阿耆尼国》:“文字取则印度,微有增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一》:“读之闳肆沉雄,浩乎司马之气矣,而左规右矩,一字增损末由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四篇:“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

20、《舆服志》:纪传体史书体例之门类,属于“志”。这里大约是指《隋书·舆服志》。舆服,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古代车舆与冠服都有定式,以表尊卑等级。《左传·定公五年》:“王之在随也,子西为王舆服以保路。”《史记·平准书》:“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清张廷玉《杂兴》诗:“大智询刍荛,殊勋谢舆服。”章炳麟《訄书·订文》附《正名杂义》:“械器舆服,古今异宜。”

21、擢拜:提拔授官。《后汉书·赵岐传》:“会南匈奴、乌桓、鲜卑反叛,公卿举,擢拜并州刺史。”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阴沟水》:“穆郡户曹吏,徵试博士太常丞,以明气候擢拜侍右中郎将。”宋苏舜《上京兆杜公书》:“皆以言得罪,惟丈人昔在廷中,议论必行,擢拜又过二公。”王尧《藏剧和藏剧故事》二:“东赞始入朝,占对合旨,太宗擢拜右卫大将军。”

22、起部郎:官名。西晋南北朝尚书起部曹长官通称。亦称起部郎中,资深勤能者可转侍郎。晋、宋六品,梁五班,陈四品、六百石,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五品上,二十三年改六品,北齐六品上。隋初改名工部侍郎,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此,从五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改名“工部郎中”。参见“起部”。

附录:《隋书阎毗传》

阎毗,榆林盛乐人也。祖进,魏本郡太守。父庆,周上柱国、甯州总管。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邑千户。及长,仪貌矜严,颇好经史。受《汉书》于萧该,略通大旨。能篆书,工草隶,尤善画,为当时之妙。周武帝见而悦之,命尚清都公主。宣帝即位,拜仪同三司,授千牛左右。高祖受禅,以技艺侍东宫,数以雕丽之物取悦于皇太子,由是甚见亲待,每称之于上。寻拜车骑,宿卫东宫。上尝遣高颎大阅于龙台泽,诸军部伍多不齐整,唯毗一军法制肃然。颎言之于上,特蒙赐帛。俄兼太子宗卫率长史,寻加上仪同。太子服玩之物,多毗所为。及太子废,毗坐杖一百,与妻子俱配为官奴婢。后二岁,放免为民。炀帝嗣位,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寻授朝请郎。毗立议,辇辂车舆,多所增损,语在《舆服志》。擢拜起部郎。

帝尝大备法驾,嫌属车太多,顾谓毗曰:“开皇之日,属车十有二乘,于事亦得。今八十一乘,以牛驾车,不足以益文物。朕欲减之,从何为可?”毗对曰:“臣初定数,共宇文恺参详故实,据汉胡伯始、蔡邕等议,属车八十一乘,此起于秦,遂为后式。故张衡赋云'属车九九'是也。次及法驾,三分减一,为三十六乘。此汉制也。又据宋孝建时,有司奏议,晋迁江左,惟设五乘,尚书令、建平王宏曰:‘八十一乘,议兼九国,三十六乘,无所准凭。江左五乘,俭不中礼。但帝王文物,旗旒之数,爰及冕玉,皆同十二。今宜准此,设十二乘。’开皇平陈,因以为法。今宪章往古,大驾依秦,法驾依汉,小驾依宋,以为差等。”帝曰:“何用秦法乎?大驾宜三十六,法驾宜用十二,小驾除之。”毗研精故事,皆此类也。

长城之役,毗总其事。及帝有事恒岳,诏毗营立坛场。寻转殿内丞,从幸张掖郡。高昌王朝于行所,诏毗持节迎劳,遂将护入东都。寻以母忧去职。未期,起令视事。将兴辽东之役,自洛口开渠,达于涿郡,以通运漕。毗督其役。明年,兼领右翊卫长史,营建临朔宫。及征辽东,以本官领武贲郎将,典宿卫。时众军围辽东城,帝令毗诣城下宣谕,贼弓弩乱发,所乘马中流矢,毗颜色不变,辞气抑扬,卒事而去。寻拜朝请大夫,迁殿内少监,又领将作少监事。后复从帝征辽东,会杨玄感作逆,帝班师,兵部侍郎斛斯政奔辽东,帝令毗率骑二千追之,不及。政据高丽柏崖城,毗攻之二日,有诏征还。从至高阳,暴卒,时年五十。帝甚悼惜之,赠殿内监。

E. 你觉得《王者荣耀》里最好看的皮肤是什么

第一个是白色死神。白起玩家最喜欢的皮肤,当初碎片商店同时上架白色死神和星夜王子,我选了这个,看这犀利的棱角,看这圣洁的白金配色,看这干练的肌肉线条,太帅了。

F. 历史上的独孤皇后是指谁

是指独孤伽罗。

文献皇后独孤伽罗(544年—602年9月15日),河南洛阳人,汉化鲜卑人,北周卫国公、关陇集团重要成员独孤信嫡女,母清河崔氏。

十四岁嫁给大将军杨忠之嫡长子杨坚。同年父亲政斗失败被杀,家道中衰,丈夫亦遭权臣猜忌。独孤伽罗保持低调谦恭作风,以期为夫消祸;周隋交替之际,亲自劝勉杨坚定下立隋大计;之后拜为隋王妃、隋王后;隋朝开国乃为皇后。

独孤皇后深度参与朝政,终身对隋文帝保持了强烈影响力,于开皇之治功不可没,宫中并尊帝后为“二圣”。

晚年主导罢黜宰相、废易太子引发史学界争议评价。隋文帝和皇后夫妻恩爱,“誓无异生之子”,共诞育有十个儿女。

仁寿二年八月,皇后崩逝。隋文帝迷信皇后升化为妙善菩萨,并亲自为其送葬;又营造天下最盛佛寺为皇后祈福,临终前企盼和爱妻“魂其有知,当地下相会”。仁寿四年七月文帝病逝,十月帝后合葬太陵,皇后谥曰文献。

(6)伽罗云服务器怎么用扩展阅读:

隋开皇元年二月十四日(公元581年),杨坚即皇帝位,建立隋朝,三天后即册独孤伽罗为皇后,从此夫妻呕心沥血为隋帝国的强大发展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心智与心血,独孤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对君主终生保持有强烈影响力的后妃 。

独孤皇后通达书史,聪明过人。每次隋文帝上朝,她必与之同辇而行,至殿阁而止,派宦官跟随而进沟通联络,“政有所失,随则匡正,多有弘益”。待到文帝下朝,她早已在等候,夫妻“相顾欣然”一起回宫,同起同居形影不离。

在平常生活中,她一有闲暇便手不释卷,学问不凡。隋文帝对这位爱妻是既宠爱又信服,几乎是言听计从,宫中同尊帝后为“二圣” 。所以,开皇年间的政治决策,很难分得清哪些是隋文帝的主意,哪些是独孤皇后的的主意,而她的政治影响力也不仅限于影响隋文帝而已。

阅读全文

与伽罗云服务器怎么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微信大转盘抽奖源码 浏览:495
压缩机损坏的表现 浏览:862
同步数据服务器怎么用 浏览:634
163邮箱服务器的ip地址 浏览:50
服务器跟域是什么 浏览:126
rails启动命令 浏览:465
logistic命令怎么用 浏览:736
c语言点滴pdf 浏览:747
linuxrtc编程 浏览:258
linux打包并压缩命令 浏览:644
aes加密的证书格式 浏览:99
oracledbcalinux 浏览:842
酬勤任务app怎么被特邀 浏览:197
android应用文件夹 浏览:1000
平面设计法则pdf 浏览:339
3d圆角命令怎么用 浏览:567
程序员买意外险还是重疾险 浏览:621
辽宁的dns服务器地址云空间 浏览:448
我的世界服务器断开后怎么连接 浏览:413
htmltopdfpython 浏览: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