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配服务器 >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服务器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服务器

发布时间:2023-02-01 12:31:07

①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是2014-08-22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金阳科技产业园创业大厦B318室。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520115314292587T,企业法人尚华林,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一般经营项目:电子商务平台搭建;网络工程;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开发与销售;网络推广及相关技术与咨询服务;各类产品网络信息咨询与服务;建筑装潢材料销售;室内外装饰工程;普通货运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及相关网络知识咨询服务。

通过爱企查查看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②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前景怎么样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生就业率非常高,毕业后可以从事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数控机床和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维护和维修,智能化工厂系统集成、信息管理、应用研究和生产管理等工作。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岗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市场上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已经供不应求,将来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发展一定会突飞猛进,另外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研发型人才为主,培养的是国家知识人才,相信很多人都会报考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立足“新工科”培养理念,该专业主要研究智能产品设计制造、智能装备故障诊断、维护维修,智能工厂系统运行、管理及系统集成等,培养能够胜任智能制造系统分析、设计、集成、运营的学科知识交叉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及复合型、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课程体系:《人工智能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Python、Java)》、《智能制造信息系》、《工业互联网》、《数据库技术》、《机械设计基础》、《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等。

就业方向:智能制造行业:智能产品设计及制造、智能制造产品开发、智能产品管理、系统架构规划。

③ 宜通世纪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宜通世纪(300310)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概述

1、公司经营概况

公司主营业务覆盖通信网络技术服务(通信网络工程服务、通信网络维护服务、通信网络优化服务)、系统解决方案、通信网络设备销售、物联网平台及集成服务。

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9,536.11万元,较上年同期117,620.35万元减少18,084.24万元,同比减少15.38%,营业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是本报告期倍泰 健康 不再纳入合并范围所致。公司实现毛利额13,228.54万元,较上年同期16,501.07万元减少了3,272.53万元,同比减少19.83%;毛利率为13.29%,同比减少了0.74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

公司实现利润总额1,974.75万元,较上年同期2,871.07万元减少896.31万元;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825.61万元,较上年同期2,703.46万元减少了877.85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19.77万元,较上年同期1,387.47万元减少了567.70万元,上半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子公司天河鸿城报告期净利润下降所致。

2、公司业务回顾

(1)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公司经营层根据董事会要求,坚持“服务+产品”的发展战略,确保公司主营业务的稳健、可持续发展。在通信网络技术服务方面,公司综合维护业务已经在中国移动13个省公司开展,同时叠加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铁塔维护业务。报告期内,保证了中国移动广东、辽宁、贵州省综合维护服务和中国铁塔山东综合维护新合同的延续,且扩大了市场份额;拓展了中国电信内蒙古的综合代维服务项目。网络工程服务业务积极拓展运营商省市级传输管线施工、室内分布集成施工、设备安装施工和宽带及政企接入施工项目,保持业务的稳定增长;通信网络优化业务市场利用信令大数据技术推出高端网络优化服务平台,中标了中国移动卓望子公司、中国移动设计院9个省的网优项目等业务。

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公司中标广东移动电子评标室运营支撑项目、404精销导航渠道建设项目、基于信令数据的用户深度行为识别及标签化项目、中山移动2020年视频监控项目、广东移动网络大数据能力开放平台项目、2020年5G运营与携转商机挖掘服务等项目。

厂家业务方面,公司目前与爱立信、华为、诺基亚、中兴等主要的设备厂家都建立了技术服务业务合作,其中华为和中兴的业务收入增长较快。

在物联网方面,公司坚持以物联网平台为核心,深耕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行业应用。孙公司爱云信息的物联网业务通过与Jasper进行战略合作,为中国联通提供物联网连接管理平台和行业运营解决方案、平台维护、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等物联网运营服务。公司推出智慧消防、智慧缝纫、智慧拍照抄表等标准化的物联网解决方案。公司与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2018年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双方在技术服务、产品提供、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联手 探索 缝制设备+互联网的最佳管理模式,推动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缝制产业的落地。随着“智云”智慧缝制生产线在徐州落地,项目发展良好,得到厂家的好评,业务拓展良好,目前在江苏、浙江、贵州、江西等地相继落地实施中,其他的项目也处于示范阶段。报告期内,公司中标深圳市特区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多功能智能杆项目,多功能智能杆杆体通过搭载市政照明、5G微基站、监控摄像头等多种硬件,集智能照明、智慧交通、智慧停车、智慧充电等功能为一体,公司主要提供杆体基础、电力及通信管道、线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安装工作;杆体、设备线缆等材料和设备的采购、运输及现场施工、调试等工作。

(2)毛利率变化情况

2020年上半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3.29%,与上年同期14.03%同比下降了0.74个百分点。综合毛利率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各专业的毛利率有所变化:①通信网络技术服务业务,面对运营商招投标价格持续走低、严控成本预算以及年初新冠疫情等不利因素,公司一方面在做好人员安全保障措施前提下,及时、有序安排复工,将疫情期间工作量的损失降到最低;另一方面继续严格执行《项目综合评价体系管理方案》以及《KSF绩效管理体系》,加强成本支出管控,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国家纾解企业困难,给予了一定的社保减免优惠政策,因此网络维护服务业务毛利率有所上升。②物联网业务,由于孙公司爱云信息与中国联通、Jasper签订的新一期的物联网平台服务合同结算标准调整,毛利率有所下降。

面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公司将积极采取应对办法,通过积极拓展业务、扩大市场规模、优化项目资源配置,通过加强IT系统支撑建设,提升公司精细化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打造低成本运营能力,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巩固竞争优势。

(3)重要研发项目的进展及影响

2020年上半年公司主要研发项目情况如下:

二、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 公司面临的风险和应对措施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要风险因素、公司经营存在的主要困难及公司拟采取的应对措施。 1、市场竞争风险:通信技术服务行业向集中化趋势发展,市场竞争加剧,电信运营商对通信服务技术水平及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招投标条件越来越高,若公司不能及时跟进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变化,未来将会面临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 对策:公司将加强区域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紧跟运营商政策、规划和产业链格局的变化,加强与运营商各专业公司的合作,通过服务加产品的战略实施来增强自身市场竞争力。同时将努力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和市场,以降低对单一市场过度依赖的风险。 2、管理风险:公司实施服务加产品的战略以来,公司业务区域、业务类型和人员规模的持续扩大,对企业组织模式、管理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如果公司管理水平不能快速适应发展变化的需要,将导致效率降低,给公司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对策:公司将不断引进管理人才,优化企业管理模式和组织架构,提升公司管理能力,促进企业业务的良性发展。 3、公司业务创新的风险:公司除了保持主营业务稳定持续发展外,积极向大数据、智慧医疗、物联网等业务拓展。新的行业研发投入大、需求变化快、团队建设和管理需要新的体系。如果公司不能持续投入、紧跟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及时将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将面临投资损失的风险。 对策:公司积极跟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网络服务和产品升级的研究开发工作,在新的领域积极引入人才,采取员工持股计划、股权激励计划等激励措施,激发核心员工的创造力。 4、客户降价风险:通信行业经过多年高速增长,目前收入增速持续放缓,通信运营商自身的市场竞争加剧。公司主要客户存在缩减成本开支的压力,通信运营商和设备商降低服务外包价格,减少服务项目,造成公司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通过区域运营支撑和本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在同一区域拓展多家运营商项目,向规模要效益,另一方面加强系统和指标管控以提升成本控制力,提升人员综合生产效率,整合上下游资源,控制好成本,降低客户降价对毛利率的影响。 5.疫情造成的风险:2020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状病毒疫情给公司维护、工程和系统解决业务带来一定的影响,由于各地封闭社区、交通管制,导致工程工期延长,维护工单完成率较低,系统解决方案部署有所滞后,对公司半年度经营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策:在党和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公司全力以赴保障通信网络的畅通,克服重重困难,启动复工复产工作,目前除个别项目有所影响外,其他大部分项目生产全部恢复。在疫情期间,公司的研发项目也为政府在疫情的动态控制做出了贡献。 6、业绩补偿风险:根据立信出具的2018年度倍泰 健康 《专项审核报告》以及公司与倍泰 健康 原股东方炎林等签署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协议》中关于业绩补偿的约定,业绩补偿承诺方应按照约定向公司支付补偿。目前,方炎林、李培勇在交易中获取的全部股票已被质押且被轮候冻结,公司业绩补偿款存在无法收回的风险。 对策:公司将根据相关约定要求业绩补偿承诺方切实履行业绩补偿承诺,就具体的偿还业绩补偿款的方式、还款来源及偿还时间进行沟通和督促;同时,公司将视最终业绩补偿承诺的履行情况,在刑事案件结束后,通过诉讼等方式来追偿公司业绩补偿款。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作为信息技术行业的专业公司,公司一直服务于运营商与设备商,为国内多个运营商提供通信网络工程建设、维护、优化、通信设备销售和一体化系统解决方案等服务。近几年,业务领域拓展通信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物联网平台研发和运营,物联网垂直领域的应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研发和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公司一直专注于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和通信软硬件产品的开发工作,持续加大研发投入。2020年1-6月,公司研发投入共计3,550.79万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3.57%。 截至2020年6月30日,公司(包含子公司)的知识产权数量如下:发明专利授权14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47项;已取得实用新型专利14项、正在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项;已取得外观设计专利3项、正在申请外观设计专利1项;已注册商标85项;软件着作权授权299项。 2020年,公司重点启动5G边缘计算技术、5G网络架构、5G无线信令及核心网关键技术研究、5G软硬采信令解码平台及NFV数据采集产品研究、5G智能运维技术研究,人工智能图像识别研究、5G智能硬件研究。其中5G软硬采信令解码技术和业务识别能力的更新与迭代,为相关业务需求提供有力支撑。NFV数据网关已完成产品研发,功能测试、性能指标、功耗指标经过对标测试,均能满足运营商指标要求,性能指标超过规范要求20%以上,功耗指标超过规范要求40%以上,为公司在5G信令解码方面参加运营商的项目投标提供支撑。 物联网研究院关于物联网平台架构研究,正在进行DMP自研平台的相关功能的完善。目前平台V1.0、V1.5已经顺利割接上线,平台的消息留存问题得到解决,平台南向接入能力(管理其他厂家网管或设备的接口的能力)得到提升,平台V2版本的系统管理前端已在进行优化。同时,流媒体及直播服务集成及APP研发已完成,与海康威视(002415)、大华等主流平台的对接正在进行中。而AI图像识别能力具备部分基础的AI应用能力,有望通过AI技术为网关、平台进行赋能,提升具体场景的应用能力,增加产品附加价值。 在智能硬件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成功研发5G路由器,样机测试稳定,下一步将继续完成5G路由器的产品化,启动5G网关的研发。同时,已经完成联通devicewise网关样机,并与联通泰利特平台进行了对接;完成联通运维定位巡线设备样机并通过测试,完成联通边缘云典型用例,视觉检测在工业产品自动检测上的应用研发并成功部署到联通MEC实验室。油机监控系统已在集团全国20多个地市成功部署超过500台油机监控终端,为宜通集团的安全生产工作保驾护航,进一步筑牢安全防御线,保障集团的安全生产。 在业务识别方面,物联网研究院基于动态深度识别技术的网络流量识别的研究也完成了业务识别核心程序的优化,优化后处理性能提升25%,业务识别迭代能力较去年提升50%。业务识别能力获得较大跃升,保持了行业领先优势。 公司研发的缝制设备自动计件算法、数据自动采集装置、智能生产管理系统在行业内取得领先地位。 2020年上半年与中国科学院计算所联合申报的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2018-2019年度“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 科技 专项项目《神经退行性疾病早期智能预警高级机器学习技术与示范应用》在上半年已完成中期评价相关资料提交,并进行物联网平台对接。2020年4月,公司申报广州市促进工业和信息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资金(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专项项目,成功获得政府研发经费资助。2020年6月,公司完成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开展2018年度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验收评审资料系统提交,并于7月通过广东省科学技术厅验收评审。2020年上半年公司在电力行业相关的产品销售、工程建设及维护、物联网平台集成项目达15个;在视频监控、智慧饭堂解决方案项目达13个。 2、战略和业务布局合理 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是贯彻“服务+产品”的战略,积极拓展新的区域和新兴业务市场,坚持服务与产品并重,从通信产品和服务领域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服务领域迈进,打造“宜通世纪”信息技术服务品牌。公司业务布局合理,业务方向、业务区域及市场空间得以迅速扩大,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围绕着公司的战略布局,公司也成立了产业投资基金,沿着5G产业链的设备、服务、应用等领域进行前期的投资。 3、良好的品牌形象 公司非常注重品牌和公司形象,保持服务和产品的质量,经过多年的努力,拥有优秀和稳定的客户群。积极投入参与政府和民间 社会 举办的各项公益活动,诚信经营,注重信息披露,及时准确地回答投资者的各项问题。在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期间,公司坚定履行企业 社会 责任,优先考虑 社会 利益,全力支持国家打赢这一场硬仗。公司作为湖北移动、湖北联通网络的维护单位,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承担着异常重要的任务。为遏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扩散,湖北省鄂州市政府决定参照“小汤山”模式,在第三医院老院区基础上改造、扩建疫病防控病房。公司湖北分公司主动担当,在政府统筹协调下,全力以赴投入到鄂州第三医院通信设施建设任务中。公司鄂州项目团队面对疫情,不畏困难,深入灾区现场,积极配合鄂州“小汤山”医院传输、4G/5G开通,全力保障重点区域、隔离医院的通信网络畅通,为鄂州“小汤山”医院展示了“鄂州移动速度”。在疫情最严重的的武汉地区,公司武汉项目团队面对疫情不断扩张、交通管制、社区封闭、心理压力巨大等困难情况,他们坚守工作岗位,勇往直前,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克服重重困难,全力保障移动网络运营的正常,特别是医疗重点地区的通信网络运营正常,用青春和热血践行着通信人的使命。 4、市场和渠道的优势 公司通信服务业务原主要客户是中国移动,近年来主营业务相继进入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中国铁塔等运营商的合作范畴,新进入市场的业务份额和地域不断扩大;另外,公司与设备厂商的合作也从爱立信、诺基亚拓展到华为和中兴。主要客户覆盖了目前国内主要运营商和国内外主设备商,公司业务范围覆盖了全国主要省市,具备较强市场和渠道优势,有效提升公司的营销效率和售后服务,为未来公司更多孵化产品进入市场奠定市场基础。今年,公司积极拓展政企客户,市政业务,和运营商一起拓展多个政企客户,延伸了市场空间和渠道。

④ 我国智能制造的基本现状和基本架构是什么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迅速、发展战略清晰。2016年12月8日,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联合制定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颁布。根据《规划》,2025年前,我国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实施“两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第二步,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规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四个具体目标:

目标一:智能制造技术与装备实现突破。研发一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50%。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支撑软件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30%。

目标二:发展基础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基本完善,制(修)订智能制造标准200项以上,面向制造业的工业互联网及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初步建立。

目标三: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培育40个以上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智能制造人才队伍基本建立。

目标四:重点领域发展成效显着。制造业重点领域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过50%,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普及率超过20%,运营成本、产品研制周期和产品不良品率大幅度降低。

宏观地看,制造业是数字经济的主战场。近年来,制造企业数字化基础能力稳步提升,制造业企业设备数字化率和数字化设备联网率持续提升。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高质量发展新动能: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的数据,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设备联网率分别达到47.1%、49.5%、41.0%,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69.3%。数字化率指标直接反映了我国智能制造转型升级的进展速度。

我国已经形成系列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根据赛迪研究院对我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分布的研究成果,我国已形成以“一带三核两支撑”为特征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空间分布总体格局。环渤海核心地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等省市,是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研发、设计和制造基地。其中,北京以先进制造业高科技研发为主,天津以航天航空业为主,山东以智能制造装备和海洋工程装备为主,辽宁则以智能制造和轨道交通为主。长三角核心地区以上海为中心,江苏、浙江为两翼,主要在航空制造、海洋工程、智能制造装备领域较突出,形成较完整的研发、设计和制造产业链。珠三角核心地区的先进制造业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珠海和江门等地,集群以特种船、轨道交通、航空制造、数控系统技术及机器人为主。中部支撑地区主要由湖南、山西、江西和湖北组成,其航空装备与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实力较为突出。西部支撑地区以川陕为中心,主要由陕西、四川和重庆组成,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群。

中国制造业主要领域发展情况:

以工业互联网、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和半导体产业为例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制造的结合: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

工业互联网发展迅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引擎。其中,工业互联网又是这个融合过程中的核心。工业互联网与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正相关。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增加值规模分别为1.42万亿元、2.13万亿元,同比实际增长分别为55.7%、47.3%,占GDP比重分别为1.5%、2.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7%、9.9%。2018年、2019年我国工业互联网带动全社会新增就业岗位分别为135万个、206万个。从这个数据来看,中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已经形成全新的动能。

工业互联网发展存在三大痛点。我国工业互联网仍处于发展初期,标准架构还在探索之中,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技术、人才、安全等方面存在瓶颈和短板,推广应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并存,需要保持耐心、稳中求进。具体而言,存在三大问题:

一是数据流动与融合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设备互联互通信息孤岛问题。例如,一条生产线涉及大量不同的设备底层通信和数据交互协议等,要实现设备之间有效的数据流动和融合,难度较大。其次,在目前的人工智能发展阶段,对依托工业生产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智能化自动决策依然是有难度的。最后,工业互联网设备的专用软件难以通用也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个较大瓶颈。

二是对成本和安全问题考虑不足。一方面,存在成本问题。例如,工业互联网安全涉及专业人员、数据中心、云计算等方面的成本。另一方面,存在安全挑战。例如,工业互联网的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风险等。

三是工业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依然需要摸索。工业互联网行业标准多,涉及各个制造业的垂直领域,专业化程度高,难以找到通用的盈利和发展模式。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就工业互联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强调,加快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要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加快制造业生产方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支撑,健全法律法规,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由此看来,从2020年开始,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工业互联网会是智能制造最为关键的国家战略。

(2)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迅速

政策方面,我国对工业机器人的支持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1959年,美国人乔治·德沃尔与约翰·英格伯格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标志着机器人技术进入制造业。我国在1972年开始工业机器人研究,与美国相差仅约10年。1982年,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工业机器人。20世纪80年代,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主要涉及喷涂、焊接等工业流水线上机械手的研发。“863计划”启动后,我国开始大力支持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十五”规划(2001~2005年)期间,我国开始发展危险任务机器人、反恐军械处理机器人、类人机器人和仿生机器人等。“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期间,开始重点关注智能控制和人机交互的关键技术。到“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智能制造”开始正式全面提上国家战略。2016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发布,开始进一步完善机器人产业体系,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核心零部件生产能力,提升应用集成能力。

技术方面,我国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但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率依然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011年至2020年,国内机器人技术相关的专利数量快速增加,年平均申请量为17009.2件,年平均增长率为39.53%,最高年增长率为79.67%(2016年),2018年的年度申请量最高,申请数量为37853件。我国机器人专利数量的快速增长,说明了2011年以来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但我国工业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技术国产化率依然较低,制约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根据头豹研究院的数据,我国工业机器人机械本体国产化率为30%、减速器国产化率为10%、控制器国产化率为13%、伺服系统国产化率为15%;而在我国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结构中,伺服系统、控制器与减速器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成本占比超过了70%。核心零部件因为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程度低,主要依赖进口,因而成本占比较高。例如,中国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在采购减速器时,由于采购数量较少,难以产生规模效应,面临国际供应商议价权过高问题,相同型号的减速器,中国企业采购价格是国际知名企业的两倍。

需求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智能制造加速升级,使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持续迅速增长。根据2019年8月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我国生产制造智能化改造升级的需求日益凸显,工业机器人需求依然旺盛,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保持向好发展,约占全球市场份额三分之一,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另外,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IFR)统计,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17年达到97台/万人,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并将在2021年突破130台/万人,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如图1所示,从长期来看,制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仍有巨大需求,机器人价格下行的态势也将延续。在“量增价降”综合因素作用下,工业机器人本体销售额平稳增长,预计到2023年将达265.8亿元。此外,随着部分西方国家对华扼制战略的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加快工业机器人伺服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关键部件的国产替代。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国产化,也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销售方面,从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情况看,我国工业机器人国产替代在加速,国际市场竞争力在加强。一是我国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逐步增长,国产替代加速。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研究报告,随着我国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我国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也在逐步提升,与外资品牌机器人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例如,2019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为31.25%,比2018年提高3.37个百分点。另据民生证券研究的研究报告,“2011~2020年,国内工业机器人销量复合增速达25.1%;其中国产工业机器人销量由约800台增加至约5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达58.3%,高于国内整体销量增速约33个百分点;同期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渗透率上升约26个百分点。”二是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增长迅速,国际市场份额在提升。2015~2020年,我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出口量由2015年的1.2万台提升至2020年的8.1万台,复合年均增长率达46.5%;出口量在全球占比由4.6%提升至20.4%,增长约16个百分点。

(3)高端数控机床依然是我国的短板

高端数控机床与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密切相关,但目前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发展依然相对落后,这也是制约我国智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短板。有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排名前10的数控机床企业中,来自日本的山崎马扎克公司以52.8亿美元的营收排名第一,德国通快公司以42.4亿美元排名第二,德日合资公司德玛吉森精机以38.2亿美元排名第三,其后分别为马格、天田、大隈、牧野、格劳博、哈斯、埃玛克,这10家高端机床企业没有一家是中国的。

我国对进口机床有着较大的需求。根据海关总署披露的数据,2015年至2019年,我国进口的数控机床合计达29914台,进口总额达978亿元。此外,我国高端机床及核心零部件仍依赖进口,截至2021年,国产高端数控机床系统市场占有率不足30%。国产精密机床加工精度目前仅能达到亚微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2个数量级。因此,在供需矛盾之下,我国高端机床的自主化、国产替代任务依然艰巨。

具体而言,我国高端数控机床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端机床的精密数控系统主要来源于日本、德国,国产数控系统主要应用于中低端机床,国产高端机床精密数控系统自主供给依然缺乏;二是主轴主要来源于德国、瑞士、英国等国,国产企业已具备一定生产能力,但技术仍需迭代提升;三是丝杠主要来源于日本,国内相关技术较多,但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四是刀具主要来源于瑞典、美国、日本等国,国产刀具材料落后,寿命和稳定性不高,平均寿命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1/3~1/2。

(4)半导体发展进展

半导体市场需求占全球第一,但国内供给能力有限。我国半导体行业发展非常迅速,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根据Statista全球统计数据库的数据,截至2012年,我国半导体市场需求份额首次过半——占全球半导体总需求的52.5%。根据赛迪顾问2021年6月1日公布的《2021全球半导体市场发展趋势白皮书》的数据:“从区域结构来看,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2020年,中国市场占比最高达到34.4%。美国、欧洲、日本和其他市场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1.7%、8.5%、8.3%和27.1%。”

但是,同时我国半导体自给自足能力严重不足。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CSIA)公布的可查数据,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进口额度达2271亿美元,而同年我国石油进口原油38101万吨,金额为1164.69亿美元,集成电路进口额远超石油进口额。中国半导体生产一直不能满足国内半导体消费需求。根据法资知名市场调查公司博圣轩(Daxue Consulting)2020年10月的数据,“自2005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半导体的最大市场。然而,在2018年,中国的半导体消费总量中,只有略多于15%是由中国的生产提供的”。根据彭博社的数据,2020年中国芯片的进口额攀升至近3800亿美元,约占我国国内进口总额的18%。到2021年上半年,国内半导体领域的供应缺口依然未缩小。根据海关总署的数据,2021年1月至5月,我国进口集成电路2603.5亿个,同比增加30%。由此看来,截至2021年上半年,国内半导体供给能力依然有限。

我国部分半导体产业领域已具备国际竞争力,但缺乏高端芯片生产能力。半导体产业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布式设计、制造和封测。2021年3月1日,国新办举行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新闻发言人田玉龙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十三五’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总体是非常骄人的,产业规模不断增长。据测算,2020年我国集成电路销售收入达8848亿元,平均增长率达20%,为同期全球集成电路产业增速的3倍。技术创新上也不断取得突破,制造工艺、封装技术、关键设备材料都有明显大幅提升。”

在半导体产业制造领域,国产自主创新替代在全面加速。根据国盛证券2020年6月的报告,我国国内半导体制造已基本完成从无到有的建设工作。例如,中微公司介质刻蚀机已经打入5nm制程;北方华创硅刻蚀进入SMIC28nm生产线量产;屹唐半导体(Mattson)在去胶设备市场的占有率居全球第二;盛美半导体单片清洗机在海力士、长存、SMIC等产线量产;沈阳拓荆PECVD打入SMIC、华力微28nm生产线量产;2018年ALD通过客户14nm工艺验证;精测电子、上海睿励在测量领域突破国外垄断等。但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缺乏7nm及以下的高端芯片的稳定、规模化生产能力,华为当前遇到的困境也很大程度上根源于此,我国距离实现高端芯片的量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晶圆生产能力发展迅速,已形成相对完整的半导体产业链,但产业结构失衡。我国在半导体生产材料——晶圆制造方面取得长足进步。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大陆晶圆产能占全球晶圆产能15.3%的份额,已超越北美(北美占全球晶圆产能的12.6%),成为全球第四大晶圆制造地区(第一名为中国台湾,占21.4%;第二名为韩国,占20.4%;第三名为日本,占15.8%)。

半导体材料制造的快速发展,对我国整个半导体产业链的提升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海思半导体是我国IC设计企业龙头,2016年销售额达260亿,是国内最大的无晶圆厂芯片设计公司。海思半导体的业务包括消费电子、通信、光器件等领域的芯片及解决方案,代表产品为麒麟系列处理器等。2020年10月22日,华为在HUAWEI Mate 40系列全球线上发布会上发布的麒麟9000芯片,采用了5nm工艺制程。据报道,麒麟9000在多个参数上超越骁龙865、苹果A14等竞争对手。但是,麒麟的加工生产仍然需要海外公司代工,因此麒麟芯片的供应会受到“美国的芯片禁令”等国际因素的影响。我国在半导体产业结构上还存在发展

均衡的问题,难以完全自给自足。

当前,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细分趋势非常明显。较诸之前设计、制造和封测在同一公司完成的IDM模式,这三个环节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专业企业分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走向分工的过程也是半导体产业链全球化的过程。以1996年为分水岭。在此之前,中国半导体产业受制于国际和国内政治因素,与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摩尔定律”速度完全脱节。但在1996年之后,通过“908”“909”工程等系列战略推动,加上进入21世纪以来全产业链的系列配套发展,我国半导体产业体系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当前中国已跃升为晶圆代工产业全球第二大国。从中国半导体产业技术发展进程看,中国半导体制造工艺从落后3代以上,缩小为仅落后1~2代。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芯片制造环节,虽然有“908”“909”工程以及最近十余年来国家的大力推动,但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落后依然不容置疑。必须承认,整体的产业结构严重失衡,设计企业少而弱,制造方面虽有半导体巨头纷纷设厂,但以封装测试为主,而且由于国外政策的限制,制造工艺均落后于国外。至于制造设备,几乎完全依赖进口。这些问题我们依然要面对,而且还需要深入分析和挖掘原因。

04 我国智能制造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智能制造业人才紧缺,需加快培养相关人才。我国智能制造面临人才缺口大、培养机制跟不上、现有制造业人员适应智能制造要求的转型难度较大等问题。

一是整体人才缺口大。我国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到2025年,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有关领域人才缺口将达450万,人才需求量也必定会在智能制造不断深化中变得更大。

二是人员流动性大,且刘易斯拐点后人口红利在缩小。不仅是人才缺口大,制造业人员流动性也很大。根据中金公司的调研,在跨过刘易斯拐点后,制造业劳动力市场中需求方的议价能力下降。例如,有纺织企业反映2012年以来企业在国内就面临基层员工招不进来、大专生留不下来的情况;另外,有些汽车配件企业希望可以留住熟练工人,但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部分四川、重庆的工人可能选择不再回来,过去几年的产业内迁也使很多中西部劳动力选择就近就业。

三是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创造的新职位需要新型技术人才,但传统就业人员并不一定能在短期内转型并适应新职位需求。以工业互联网为例,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的研究表明,工业互联网相关职业在不断涌现。2019年、2020年国家发布的29个新职业中,与工业互联网相关的达到13个,如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占新增职业的44.8%。要胜任这些新职位需要较高、较新的知识储备,原有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工程技术人员要满足这些新岗位的技能需求,需要时间培养。

以上都是智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建立更为健全的在职教育体系、提供在职教育的认可度和含金量。制造业是就业的重要领域,相关人员的转型升级是迈向智能制造的前提。在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在职人员“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是制造业智能化人才培养比较务实的路径。同时,用人单位也要抛弃对在职学习的成见和歧视,避免“唯学历论”,要根据制造业实际需求和个人能力来选用人才。

另一方面,制造业人才使用面临“Z世代”挑战。“Z世代”是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意指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统指受互联网、即时通信、短信、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面对时代变化,制造业传统的用人管人方式需要转变,使年轻一代能够留得下来、干得下去,能够越干越有希望。

工业互联网的安全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细化明确责任体系。工业互联网作为智能制造的“血脉”,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智能制造的安全。工业互联网和制造系统具有高度集成的特征,而这些集成使智能制造系统更容易受到网络威胁的攻击。2019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强工业互联网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提出了两大总体目标:一是到2020年年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二是到2025年,制度机制健全完善,技术手段能力显着提升,安全产业形成规模,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备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面临的威胁较为严峻。2020年1月至6月,国家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与风险预警平台持续对136个主要互联网平台、10万多家工业企业、900多万台联网设备安全监测,累计监测发现恶意网络行为1356.3万次、涉及2039家企业。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工业互联网虽然总体安全态势平稳,未发现重大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但对工业互联网基础性设备和系统的攻击正在增多,攻击范围、深度都在扩张,未来工业互联网面临严峻安全挑战。

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难以避免地会随着智能制造升级发展而不断变化,因此相关的防范体制机制是关键所在。《指导意见》特别强调,到2020年年底,“制度机制方面,建立监督检查、信息共享和通报、应急处置等工业互联网安全管理制度,构建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制,制定设备、平台、数据等至少20项亟需的工业互联网安全标准,探索构建工业互联网安全评估体系”。由此可见,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我国相关主管部门对工业互联网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多部门协同联防联控的重要性有充分认识。而细化工业互联网各领域、各环节的责任体系,是多部门合作防控的首要问题。因此,在加强相关标准建设的同时,也要进一步细化相关安全体系的职责,需要将防范工作落实到具体的主管部门。

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的国产替代需要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议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加强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联动,通过提高国家系统自主创新能力来推动关键领域的技术瓶颈突破。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这些领域在技术路径上是密切相关的。例如,这三个领域在传感器、控制系统、各种智能芯片模块方面均有相似或共同的技术栈。我国要提高这些领域的国产替代率,不是依靠个别技术突破能够实现的。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国产替代突破需要依托国家系统创新能力的提升,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国家层面,目前这几大领域主要依靠相关部委和地方产业政策支持,但缺乏中央的统一战略。建议立足于国家整体系统创新能力的提高,从中央层面明确具体的责任人,统筹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等领域自主创新问题。通过中央层次的统筹,在不断改革中建立与解决当前半导体、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卡脖子”问题相适应的国家系统自主创新机制,建立制度化的创新突破能力,推动我国智能制造迈上新的台阶。

加快智能制造升级发展,需进一步激活民营企业活力,完善相关市场竞争和退出机制。一方面,未来我国企业的智能制造转型升级,在国企做大做强的同时,民营制造业发展的动能不容忽视。2018年以来,我国对于行政性政策对民营企业的影响问题已有较深入的认知,特别是政策刚性对民营企业生命力的影响问题,需要长期警醒。此外,我国智能制造同时也要为“小微民营企业”预留发展空间,引导和促进小微企业形成或者融入产业链。

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已经不是幼稚产业,保护与竞争、政策支持和市场退出机制等需要并行推进。以半导体产业为例,我国半导体芯片需求当前已经占据全球第一,除了芯片制造还与国际发展存在较大差距,我国在晶圆材料生产、封测和电子产品制造方面的全球竞争中已经具备较强的竞争力。结合美国的半导体产业经验,在行业发展早期是需要产业政策扶持的,但是随着产业自身发展的不断成熟,要逐步从产业政策推进向产业政策与贸易政策相结合的方式过渡,适当引进竞争机制,淘汰落后产能,为有竞争力的企业提供更好的创新空间。因此,我国半导体行业最终仍需面对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的较量,长期的竞争与较量将是常态。

阅读全文

与贵州智云空间科技服务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outlook命令 浏览:229
程序员那么可爱主角介绍 浏览:934
银行卡短信消息如何加密 浏览:246
文件夹怎么不重名 浏览:406
linuxyum安装java 浏览:250
java数字计算 浏览:286
java按钮文字 浏览:641
python列表互换位置 浏览:337
sw怎么删除定向命令 浏览:757
php包含数组元素 浏览:666
安卓系统开发app需要什么 浏览:730
ssh2项目源码 浏览:288
三星提供了什么服务器地址 浏览:903
阿里云轻量应用服务器60元 浏览:160
微信公众号支付java 浏览:217
虾皮用的什么服务器 浏览:144
拍照的app哪个好用 浏览:890
方舟编译器2022 浏览:770
一般情况下源码注释量 浏览:743
18号命令 浏览: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