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MCS-51系列单片机常用的复位方法有几种画电路图并说明其工作原理。
51单片机常用的复位方法:
1.上电制动复位,只要电源的的上升时间不超过1ms,就可以实现自动上电复位
2.按键电平复位,复位信号保持时间大于2个机器周期。
3.外部脉冲复位,复位信号保持时间大于2个机器周期。
4.看门狗复位,看门狗溢出时复位。
2. 8051单片机是如何进行复位的常用的复位方法有几种试画出电路说明
8051单片机当RST引脚上的“高”电平保持2个机器周期以上,就可以复位成功了。如图所示刚上电或者按下按钮开关,RST为高电平状态,随后随着电容充电,就会逐步降低。
3. 51单片机的复位电路
电容具有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所以刚开机的时候因为VCC上有5V电压,因为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的特性,RST脚的电压也被拉到5V,但是因为RST脚又通过电阻R下拉,电阻两端有电压差,电容缓慢通过电阻对地放电,所以电压慢慢降低最后变成低电平。
4. 1. 单片机的复位电路有哪几种,分别画出电路图
发点图片格式的:
5. 单片机按键复位电路
rst直接高电平复位,和电容无关,电容一直在饱和状态,按键复位瞬间为复位提供充足的电量而已!
6. 8031单片机的手动和自动复位电路图
8031单片机和8051单片机一样,复位电路都是微分电路复位。如图所示,如果没有按键,则单片机上电时自动复位。按键是REST脚电位被拉高,单片机手动复位。电容和电阻参数可以做更改,图示值只是参考值。注:据我所知除了80318051单片机以为其他单片机,比如AVR,PIC等的外部复位电路都是采用积分电路复位,(更换一下电阻和电容就是积分电路了)。如果用内部复位,则REST脚可以挂空,或者上拉。
7. 单片机这个按键脉冲复位图是什么意思
这个复位电路含有自动和手动复位两部分,C1和R1组成上电自动复位电路,上电瞬间因C1两端电压不能突变,RST脚被上拉到Vcc,单片机复位。当按下复位按钮时,R2与C2连结点拉高至Vcc,同样因为C2两端电压不能突变,RST随之被拉高导致单片机复位。
8. 单片机的按键启动和复位电路图
单片机的复位有上电复位和按钮手动复位两种。如图(a)所示为上电复位电路,图(b)所示为上电按键复位电路。
上电复位是利用电容充电来实现的,即上电瞬间RST端的电位与VCC相同,随着充电电流的减少,RST的电位逐渐下降。图(a)中的R是施密特触发器输入端的一个10KΩ下拉电阻,时间常数为10×10-6×10×103=100ms。只要VCC的上升时间不超过1ms,振荡器建立时间不超过10ms,这个时间常数足以保证完成复位操作。上电复位所需的最短时间是振荡周期建立时间加上2个机器周期时间,在这个时间内RST的电平应维持高于施密特触发器的下阈值。
上电按键复位(b)所示。当按下复位按键时,RST端产生高电平,使单片机复位。复位后,其片内各寄存器状态改变,片内RAM内容不变。
由于单片机内部的各个功能部件均受特殊功能寄存器控制,程序运行直接受程序计数器PC指挥。各寄存器复位时的状态决定了单片机内有关功能部件的初始状态。
另外,在复位有效期间(即高电平),80C51单片机的ALE引脚和引脚均为高电平,且内部RAM不受复位的影响。
图要点一下查看大图才清楚哦O(∩_∩)O
9. 关于51单片机复位电路中的按键复位
求助求助。。
模拟已经通电并充电完成,然而此时按下按键,电容被短路,那么电容放电电流的流向是从正极经过51欧姆电阻到负极放电,这是单片机的复位脚就是高电平,单片机复位。
此时出现了类似两个电源,并且电容作为类电源居然和电阻并联,这个是允许的,只是放电时间改变了。
假设没有那51欧姆的电阻也可以,放电速度更快。
回路没有电阻在很多资料中就是这样的。
51单片机采用高电平复位。以当前使用较多的AT89系列单片机来说,电路图如下。在复位脚加高电平2个机器周期可使单片机复位。复位后的主要特征是各IO口呈现高电平,程序计数器从零开始执行程序。
复位方式有两种。1.上电复位:上电后,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VCC通过复位电容(10μF电解)给单片机复位脚施加高电平5V,同时,通过10KΩ电阻向电容器充电,使复位脚电压逐渐降低。经一定时间后(约10毫秒)复位脚变为0V,单片机开始工作。2.手动复位:按下复位按钮,复位脚得到VCC的高电平,单片机复位,按钮松开后,单片机开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