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操作系统 > 单片机教学改革

单片机教学改革

发布时间:2022-06-16 15:09:59

A. 蓝桥杯单片机是怎么改卷的

改卷是秘密进行的,除了对板子各个模块的熟悉外,还有一件事,那就是把它们综合起来运用。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全国性IT学科赛事。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1200余所高校参赛,累计参赛人数超过40万人。

2020年,蓝桥杯大赛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

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我国的核心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在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转变发展方式,维护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动软件和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促进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向软件和信息技术行业输送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端人才,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全面推动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进程,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已成功举办十一届蓝桥杯大赛 。

对象:具有正式全日制学籍并且符合相关科目报名要求的研究生、本科及高职高专学生(以报名时状态为准),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该专业方向设研究生组、大学A组、大学B组、大学C组。

说明:研究生只能报研究生组。985、211 本科生只能报大学 A 组及以上组别,其它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选择报大学 B 组及以上组别,高职高专院校可报大学 C 组或自行选择任意组别。

B. 重庆邮电大学光电工程学院的学术研究

为加强产学研合作和国际交流,2011年,成立了重庆国际半导体学院。学院还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四联集团、重庆渝德科技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重庆神州龙芯科技公司等知名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生实习实训基地。
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学院建设了数门各级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强化素质教育,各级各类的教改项目总数达到20项。重视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锻炼培养,狠抓实习基地建设。学院现有专业实验中心实验教学单位,还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光信息技术实验室、微电子技术实验室、集成电路设计实验室和射频技术实验室;此外,还先后与重庆普天通信设备有限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重庆航伟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重庆万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单位联合建立了学生实习基地。 科研项目
2007年至2012年,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66项,科研项目经费累计愈4039万元。
截至2012年,主要承担的国家及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来源 立项时间 主要完成人 1. 基于拓扑马蹄的低维混沌不变集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09-01 李清都 2. 光脉冲驱动与全光纤检测的哥氏振动微陀螺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刘宇 3. 基于正Davio判决图的可逆逻辑综合理论及其实现方法的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庞宇 4. 不对称体模回旋管高效准光模式变换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王斌 5. 基于异构计算的混合系统混沌判定及其转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1-08 李清都 6. 基于分形的MEMS动态测量理论及方法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12 罗元 7. 基于温度效应的光学薄膜吸收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01 郝宏刚 8. 混合系统的若干动力学问题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10-01 李清都 9. 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项目——面向医疗物联网应用的RFID和BAN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11-07 林金朝 10. 智能康复系统中混合Camshift和Kalman滤波的单目视频跟踪算法研究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10-09 罗元 11. 血液净化设备远程监控系统研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9 林金朝 12. DAB数字多媒体广播接收机核心模块开发和生产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7 王国裕 13.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SCDMA增强型多媒体手机终端的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5 申敏 14. 国家支撑计划——LTE TDD终端基带科研样片研究开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1 申敏 1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TD-SCDMA增强型多媒体终端基带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9-01 申敏 16. 国家火炬计划——TD-SCDMA(LCR)手机基带芯片和无线模块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6-09 申敏 17. 国家863计划——TD-SCDMA终端射频芯片开发 国务院各部门项目 2005-07 陈明 专利发明 序号 专利名称 发明人 授权时间 1. 异构多机器人系统的任务分配方法 罗元(2) 2011-07 2. 一种产生多环绕线卷波的混沌电路及实现方法 罗小华(1) 2011-02 3. 基于微石英角速率传感器的随钻方位测量误差补偿方法 刘宇(1) 2010-09 4. 仿生机器鱼无半径转弯的控制方法 罗元(2) 2010-07 5. Means for implementing a DAB receiver channel decoder 陆明莹(1) 2010-04 6. LED通用驱动电路 吴贵能(1) 2010-03 7. HARQ技术数据缓存的设计方法及其电路 毕敏(1) 2009-12 8. 一种下行同步导频时隙的搜索方法 申敏(2) 2009-12 9. 一种基于信息融合到无线定位多算法增强方法 罗元(2) 2009-11 10. HSDPA中16QAM定点解调方法 王茜竹(1) 2009-09 11. 一种用户终端小区初始搜索中实现码片级精确同步的方法 谭舒(1) 2009-08 12. TD-SCDMA系统中小区初始搜索时的精准接入方法 沈静(1) 2009-06 13. 一种复位值可控的数字电路设计方法 杨小勇(1) 2009-06 14. 一种降低大规模集成电路漏电功耗的设计方法 杨小勇(2) 2009-04 15. 移动通信系统中估计移动终端用户数的方法 申敏(1) 2008-05 16. 一种手机基带芯片的省电同步方法 杨小勇(1) 2007-10 17. 一种基于TD-SCDMA无线定位来波方向的估计方法 罗元(3) 2006-10 科技奖励
1. “血液净化系统监测与控制系列关键技术及整机设备”,林金朝(2),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02
2.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刻蚀工艺控制关键技术研究”,王巍、罗元等,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05
3. “振动角速率传感器研制及在无线随钻导向定位中的应用”,刘宇,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11-05
4. “血液净化系统系列监控技术及整机设备”,林金朝(2),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05
5. “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与应用”,林金朝,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9-03
6. “非线性系统复杂行为分析与控制”,李清都,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9-03
7. “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申敏(2),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008-12
8.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接收机和基带芯片”,陆明莹、王国裕、张红升等,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2008-03
9. “TD-SCDMA手机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申敏(2),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2007-03
10. “硅基MEMS设计与加工技术研究”,潘武(2),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7-03
11. “智能系统分析与控制中的关键问题研究”,李清都(6),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03
12. “暗能量的研究”,龚云贵、段昌奎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6-03
13. “通信系统中光WDM与光传输机理的研究”,毛幼菊、党明瑞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5-03
14. “混沌控制及其在通信理论中的应用”,杨晓松、周平、李清都等,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4-03
15. “通信-广播电视共网传输实用技术的研究”,毛幼菊等,重庆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2-03
教材专着
专着 序号 专着名称 作者 出版社名称 出版时间 1. MIMO技术原理与应用 林云(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11 2. 固态振动陀螺与导航技术 刘宇(1) 中国宇航出版社 2010-09 3. 半导体器件完全指南 李秋俊(1) 科学出版社 2009-07 4. 移动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 罗元(2)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09 5. 混沌系统与混沌电路 李清都(2) 科学出版社 2007-08 6. 计算机网络中的拥塞控制与流量控制 徐昌彪(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01 7. 蓝牙协议及其源代码分析 林金朝(2)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6-09 教材 序号 教材名称 排名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习题指导 邹虹(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0-09 2. 光纤通信系统与网络 张德民(2)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8 3. 射频通信电路 林云(1)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08 4. 数字信号处理 张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02 5. AutoCAD 2008中文版机械制图实用教程 王巍(2)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08 6. 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 邹虹(1)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8-03 7. 信号与系统 何丰(2) 科学出版社 2008-02 8. 信号与系统分析 张德民(1)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09 9. 现代通信系统与信息网 张德民(2)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08 10. 通信光缆与电缆工程 张德民(2)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5-02 11. 电信传输原理 张德民(3)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08 12. 现代通信系统 张德民(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02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本专业以集成电路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设计能力为目标,培养掌握集成电路基本理论、集成电路设计基本方法,掌握集成电路设计的EDA工具,熟悉电路、计算机、信号处理、通信等相关系统知识,可从事集成电路及各类电子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教学、开发及应用,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模拟与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原理、数字集成电路设计技术及应用、现代通信系统、通信集成电路设计、数模混合集成电路设计、数字信号处理FPGA设计导论、片上系统设计、数字系统仿真与验证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高水平科研项目为基础的专业实践和创新平台;依托省级重点学科、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的微电子工程中心,与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践实习基地;
毕业去向:可从事数字集成电路系统设计与开发、片上系统(SoC)、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通信、消费类电子等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教学、科研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同时具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能在包括信息的产生、获取、存储、处理、传输、控制、显示等技术为主体的各类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从事相应研究、设计、教学、开发、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且在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片上系统(SoC)设计、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的高级科学与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电路与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系列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信息理论与编码、数字信号处理、DSP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可编程逻辑器件与硬件描述语言、片上系统(SoC)设计、模拟及数字系统设计、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无线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同时具备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及通信技术知识。(2)师资力量雄厚。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及省部级优秀教学团队,有中央地方共建实验室、电工电子“省部级示范实验中心”等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3)沿袭我校信息学科优势,在信息理论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及片上系统(SoC)设计、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等方向上特色鲜明。(4)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有良好合作关系。
就业去向: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广播电视、遥控与遥测、雷达、声纳、电子对抗、测量、控制、导航、航空航天等领域相关企业,从事通信与电子信息系统相关研究、设计、开发、应用、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同时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收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内外行业发展,具有国际视野,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具备良好半导体器件分析能力,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封装测试和模拟集成电路设计方面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人才。
主要课程:半导体器件物理、微电子器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现代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现代半导体工艺、半导体封装与测试技术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国家级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2)拥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省部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与多个知名半导体企业共建校外实训基地。(3)采用全新的“国际半导体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经验成熟。
就业去向:能在国内外半导体相关企业及科研院所从事半导体工艺研究、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电子产品设计及半导体设备维护等方面的工作。
电磁场与无线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能够在无线传播环境分析和电磁兼容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产品研发、技术服务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开发型”和“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电路与电子、计算机基础与应用以及通信课程等系列课程,电磁场与电磁波技术、无线传播分析以及电磁兼容技术系列课程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国家特设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省级重点学科。(2)具有“电子工程大类实验班”、“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专业科研训练计划”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3)侧重无线传播环境分析、电磁兼容技术、微波射频系统等特色,注重厚基础、强能力的研发型、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业去向:通信、广播电视、航空航天、仪器仪表等信息产业和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天线系统制造等企业,从事无线传播环境分析、电磁兼容等方面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等工作,也可在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电子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具备物理电子、光电子与微电子学领域内宽广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的,能从事各种电子材料、元器件、集成电路、乃至集成电子系统和光电子系统设计、制造和相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研究、开发等方面工作,在电路理论与系统、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等方向形成特色,并能在相关领域从事相应器件及系统研究、设计、开发、生产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电路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与技术、通信基础系列课程,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半导体物理及器件、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电磁场与电磁波、可编程逻辑器件、模拟及数字系统设计等。
专业优势和特色:(1)校级品牌专业。依托电子科学与技术重点学科(截至2012年为博士点建设学科),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条件。(2)师资力量雄厚。以重庆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实验中心、中央地方共建射频实验室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中心等为基础和专业实践教学平台。(3)服务电子信息产业和地方经济,在电路理论与系统、电子技术及其应用等领域特色鲜明。
就业去向:电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运营商及广播电视、航空航天等企业,从事电路设计、电子元器件研制、测控仪器软硬件设计和电子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在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与信息系统等学科领域继续深造或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光电信息科学与技术
(本科,标准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士学位,招生类别:理工类)
培养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创新能力强,具备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强化“光机电算”结合。可从事光通信系统设计及开发、光电系统及工程、通信工程、光电器件及信息处理、显示与照明及相关的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开发、生产或管理工作的科学与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数理基础、基础光学、电路、计算机及通信系列课程,光电技术、光纤技术、光信息处理和显示与照明等系列专业课程,光电领域前沿技术课程。
专业优势和特色:(1)重庆市特色专业,重庆邮电大学品牌专业。(2)专业方向选择性大,从业口径宽,截至2012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3)拥有国内外知名学者,师资力量雄厚。(4)依托市级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专业实验室,与全国电子信息类高科技企业等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就业去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营运商、光机电设备制造商、以及显示与照明技术及相关领域内从事产品开发、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攻读硕士学位或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
本学科以电工理论为基础,突出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相结合的前沿理论与技术研究。截至2012年,本学主要从事电子新技术及其应用、电工理论与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智能电网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截至2012年,本学科在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结合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出版专着10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承担十余项国家、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获省部级以上科学进步奖多项,特别是在通信电子新技术等研究方面成绩显着。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现代电路理论及技术、现代信号处理、现代传感技术与系统、高等电磁场理论、现代电力电子技术、智能电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射频识别原理与系统设计等。
集成电路工程
集成电路工程技术包含了当今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和精密加工等技术的最新发展。集成电路高密度、小尺度、高性能的特点,使得集成电路工程技术成为当今最具有渗透性和综合性的工程技术领域之一。集成电路的应用涉及网络通信、计算系统、信息家电、汽车电子、控制仪表、生物电子等众多方面。设计并制造集成电路作为应用产品的核心,是现代电子系统面向用户、面向产品、面向应用赢得竞争力的要求,同时也是传统产业升级和改造的关键。
我院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24、44、26研究所、四联集团、重邮信科公司、西南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等国内外许多科研院所、公司企业在集成电路工程领域展开了广泛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本专业聘请了具有丰富科研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科研院所及企业高级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其提供了良好的应用型支撑。
本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半导体器件物理、固体电子学、电子信息材料与技术、电路优化设计、数字集成电路、模拟集成电路、集成电路CAD、微处理器结构及设计、集成电路测试方法学、微电子封装技术、微机电系统(MEMS)、VLSI数字信号处理等。
光学工程
“光学工程”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年轻的学科,是以光学为主的,并与信息科学、能源科学、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精密机械与制造、计算机科学及微电子学等学科交叉与渗透的学科,包括激光技术、光通信、光存储与记录、光学信息处理、光电显示、全息和三维成像、薄膜和集成光学、光电子和光子技术、激光材料处理和加工、弱光与红外成像技术、光电测量、光纤光学、现代光学和光电子仪器及器件、光学遥感技术及综合光学工程技术等学科分支,成为现代光学产业和光电子产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学科拥有一支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和讲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依托工信部和重庆市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重庆市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在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光纤通信系统、光电材料与器件以及红外成像与图像处理技术等领域已经形成稳定的、特色鲜明的学术方向,2009年至2012年来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以及横向项目等2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级/省部级教学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ISTP检索50余篇。
本学科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激光物理与技术、光电子技术、光电材料与器件、光纤通信原理、高等光学、集成光学、数字成像技术、机器视觉、光纤传感与检测技术、非线性光学、微机电系统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础。本学科和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控制科学与工程3个学科共同构成我校电子信息大类的主干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在学科方向、学术团队、科研平台、研究成果和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
本学科拥有重庆市重点学科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和微电子工程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和光纤通信技术重庆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截至2012年,本学科已经在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半导体材料、器件与工艺、光电子技术及应用和通信与测控中的电路系统与电磁理论等方向上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截至2012年,先后承担省部级及其以上项目57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近五年发表论文525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49篇;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1项,特别是微电子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团队参与的“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半导体材料研究团队完成的“稀土体系光谱的理论研究”项目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同时,本学科还获国家级和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6项。近五年招收硕士研究生299人,授予硕士学位156人,并与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本专业的主要学位与专业课程有:数学物理方法、随机过程及其应用、高等代数与矩阵分析、半导体器件物理、晶体管原理、高等电磁场理论、光波导理论、光通信新技术、微机电系统技术、非线性电路与系统、射频集成电路设计、非线性系统的混沌与控制、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技术、微波电路等。 截至2014年,在职教职工9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6人,讲师42人;专业教师中,25人具有博士学位,46人具有硕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3人。2001年以来,教师共发表论文552篇,其中186篇被SCI收录、EI、ISTP收录;共承担包括863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科研项目88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专利4项;教师中4人次获省部级先进个人。围绕“光纤通信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微电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两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省部级重点学科的建设,截至2014年已经在光纤通信技术、TD-SCDMA手机核心芯片的研发、DAB/DMB技术、纳米光电子材料的理论研究等领域形成特色。

C. 蓝桥杯单片机成绩什么时候出来

一周后出成绩。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举办的全国性IT学科赛事。共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全国1200余所高校参赛,累计参赛人数超过40万人。
2020年,蓝桥杯大赛被列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学科竞赛排行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竞赛项目。蓝桥杯Java软件开发对象:具有正式全日制学籍并且符合相关科目报名要求的研究生、本科及高职高专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该专业方向设研究生组、大学A组、大学B组、大学C组。说明:研究生只能报研究生组。985、211 本科生只能报大学 A 组及以上组别,其它院校本科生可自行选择报大学 B 组及以上组别,高职高专院校可报大学 C 组或自行选择任意组别。

D. 何为民的生平

1985年,东华理工学院新成立电子及计算机系,何为民即担任电子及计算机系的电子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计算机研究室主任,1992年获研究
员职称(见附件4),1995年任华东地质学院电子及计算机研究所主任,1999年6月被海南省公安厅引进任电子及计算机总工程师(见附件5),2000
年任海南省公安厅“金盾办”常务副主任。2003年6月31日按规定办理了退休手续,但应厅党委的要求继续担任海南省公安厅“金盾工程领导小组办
公室”常务副主任一职,2004年8月1日辞去海南省公安厅“金盾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常务副主任职务。
多年来,何为民同志一直从事核技术智能仪器、数据通信、网络测控技术的科研和教学。1993年起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指导培养核智能仪器、网
络测控、数据通信专业的研究生。目前仍在指导六名硕士研究生。
多年来,何为民完成了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二项:《基于单片微机的测控网关的研制》(江西省重点科研课题)、《便携式IC卡读写器的研制》(
海南省重点科研课题)、《HF-91A便携式微机多道能谱仪的研制》(核工业部)、《通用核物探仪器数据采集器》(核工业部)、《218Po法找铀矿
研究》(核工业部)、《综合策测井仪的研制》《铀矿普查勘探仪器检修手册》(江西省)等,其中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四项。正式出版《智能核
电子仪器(原子能出版社高校统编教材)》、《放射性物探仪器》(原子能出版社)、《低功耗单片微机系统的设计》(北航出版社)、《铀矿普
查勘探仪器检修手册》(原子能出版社)、《计算机组成及嵌入式系统》(北航出版社)”等专着五本。
1999年何为民引进到海南省公安厅后,主要从事公安信息技术的研究和建设工作。两项科研成果“便携式非接触IC卡读写器的研制”、“基于单片
微机的以太网测控网关的研制”通过了省部级的鉴定,并主持编写了“海南金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海南金盾工程技术总体方案”、“海南
金盾工程初步设计”等重要技术文档。
《计算机组成及嵌入式系统》专科生课程,课程学时72。
(2)近年来主持的科学研究课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改》院级课题,2006年,课题组长。
《多通信方式的远程测控系统》院级课题,2005-2006年,课题组长。
《单片机实验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院级课题,2005-2006年,课题组长。
《校园一卡通项目窗口机部分》院级课题,2004-2005年,课题组长。
(3)在国内外主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P2P协议在嵌入式网关的实现》 微计算机信息 2006年 第26期
《实现基于TCP/IP的多串口转换网关》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2006年3期
《VB中利用串行通信控件实现数据采集》 科技广场 2005年 第8期
《SF0020的以太网接入设计》 科技广场 2005年 第1期

E. 大学应用数学的论文题目有哪些谢谢

你好, 应用数学论文题目 找到了,给楼主粘贴出来:

小编准备了应用型教学毕业论文题目-11月24日给2013毕业生这篇文章,希望会帮到2013年数学专业毕业生和各位老师们!
高职园林技术专业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
试析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基于应用型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以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
国际视野下高等工程教育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研究——以盐城工学院优集学院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题引导/阶梯推进教学摸式”浅探
“读、议、练”教学模式: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财政学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高校实践教学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
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院校单片机技术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向—现代教学设计师—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初级教学设计师的培养
应用型园林本科专业观赏植物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
建设合作教学基地培养应用型档案专业人才
高校经管类应用型课程SBT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应用型本科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资源库构建模式研究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成效及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为例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独立院校大学英语分级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
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应用型工科院校单片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构建应用型导向的管理会计双语教学体系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化工原理课程立体化教学模式
构建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责任编辑:论文题目网)

F. 王洪波的学术论文信息

---------------------------代表性论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SCI)
[3]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4]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
[5]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
[6]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7]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8]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9]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2012年-----------------
期刊论文
[1] Xiaohua Shi, Hongbo Wang, Lin Yuan, Zhen Xu, Hongwei Zhen,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Advanced Materials Research, 2012, 490-495: 2236-2240.
[2] Hongbo Wang, Xue Yang, Xiaoqian Zheng, Ning Du, Hongwei Zhen,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Analysis for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Advanced Science Letters, 2012,8: 31-36.
国际会议
-------------------------2011年-----------------
期刊论文
[1]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Mo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Front. Mech. Eng. 2011, 6(2): 151–159.
[2] Hongbo Wang, Xiaohua Shi, Hongtao Liu, Liang Li,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Design, kinematics,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for a lower-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 Part I: Journal of Systems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July 18, 2011, 225 (6): 860-872.
国际会议
[1] Xue Yang, Hongbo Wang, Lin Yuan, Ning Du, Zengguang Hou. Minimally Invasive Vascular Interventional Surgical Robot System, 2011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Beijing, pp.124-129.
[2] Hongbo Wang, Xue Yang, Guoqing Hu, Zengguang Hou and Hongnian Yu. Catheter Intervention Manipulation System of Minimally Invasive Robotic Surgery,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 Zhengzhou, China, August 11-13, 2011, pp. 211-216.
-------------------------2010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Ke Yu and Hongnian Yu, “Mobile Robot Localisation Using ZigBee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a Vision Sens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10(3/4):184-193,2010.
[2] Hongbo Wang and Zhengwei Hu, Road edge recognition for mobile robot using laser range finder, Int. J. Advanced Mechatronic Systems,2(4): 236-245, 2010.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Fengfeng Xi, et al., Kinematics Analysis and Motion Simulation of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The Ope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4):77-85, 2010.
[4] 王洪波, 史小华, 赵永生, 史艳国, 姚建涛,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项目教学实践与探索, 中国教育研究论坛, 2010,11(130):15-17.
[5] 王洪波,史小华, 张庆玲, 王志松, 赵玉琴基于项目的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实践教学改革,” 现代教育导引杂志, 2010,76:63-65.
[6] 赵永生, 姚建涛, 郑魁敬, 王洪波, 李仕华, 史艳国, 五位一体式“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体系的建构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0,(3):40-42.
[7] 王洪波, 徐桂玲, 张典范, 胡星, 助老助残四足/两足可重构并联腿 步行机器人运动学建模与仿真,燕山大学学报,2010,34(6):508-515.
会议论文:
[1] Guoqing Hu;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Complete Coverage Path Planning for Road Cleaning Robot,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pril 10–12, 2010, Chicago, USA, 2010: 643-648.
[2] Zhengwei Hu and Hongbo Wang, Tian Zhang, Xiaoqian Zheng, and Xue Yang, Path Planning and Control System Design for Cleaning Robot,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and Automation,Harbin, China June 20-23, 2010: 2368-2373.
[3] Hongbo Wang, Zhengyan Qi, Guiling Xu and Zhen Huang, Reconfiguration Plan Analysis of Quadruped/Biped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 2010 IEEE/AS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 and Embedded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Qing, China,July 15-17, 2010: 196-201.
[4] Guoqing Hu, Liang Li, Hongbo Wang and Yun Xiang, A Novel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Used for Elderly People, Th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lling, Identification and Control (ICMIC 2010), Okayama, Japan, July 17-19, 2010: 688-691.
[5] Fengfeng Xi, Yuwen Li, Hongbo Wang, A Mole-Based Method for Design and Analysis of Reconfigurable Parallel Robots, Proceedings of the 2010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echatronics and Automation August 4-7, 2010, Xi'an, China, 2010: 627-632.
-------------------2009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Ke Yu, Bingyi Mao, “Self-localization and Obstacle Avoidance for a Mobile Robot,” Neural Computer and Application, 2009, 18 (5): 495-506
[2] 王洪波,齐政彦, 胡正伟, 黄 真,“并联腿机构在四足/两足可重组步行机器人中的应用,”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8): 24-30.
[3] 王洪波, 等. 病人搬移设备的机电一体化设计和应用. 机 械 工 程 学 报, 45(8): 68-74, 2009.
[4] Hongbo Wang, et al., Load control based on PIC microcomputer for a training machine suited to elderly people, Int. J. Intelligent Systems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7(4): 382-395, 2009.
[5] 张立丽, 王洪波. 基于PIC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控制器的设计[J].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9, 2009, 30 (11): 2681-2683.
会议论文:
[1] Zhengyan Qi, Hongbo Wang, Zhen Huang, “Kinematics of a Quadruped/Biped Reconfigurable Walking Robot with Parallel Leg Mechanisms,” ASME/IFToM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configurable Mechanisms and Robots (ReMAR 2009), June 2009, London, UK, pp. 558-564.
[2] Zhengwei Hu, Hongbo Wang and Hongnian Yu. Sensor Based Road Boundary Recognition of Mobile Robot, The 200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ICNSC2009),March 26-29, 2009, Okayama, Japan, pp. 210-215.
[3] Hongbo Wang, Hongtao Liu, Xiaohua Shi and Zengguang Hou. Design and Kinematics of a Lower Limb Rehabilitation Robot,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cs, 17-19 October, 2009, Tianjin, China. pp. 1174-1177.
[4] Peng-Feng Li, Zeng-Guang Hou, Feng Zhang, Min Tan, Hong-Bo Wang, Yi Hong, Jun-Wei Zhang, An FES Cycling Control System Based on CPG, 31st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IEEE EMBS Minneapolis, Minnesota, USA, September 2-6, 2009, pp. 1569-1572.
[5] Wang Hongbo, Shi Xiaohua, Li Liang A New Active Training Machine for Aged People. 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9年增刊(2009中国机构与机器科学应用国际会议), pp. 120-122
-------------------2008年-----------------
期刊论文:
[1] 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A Patient Transfer Robot between Bed and Stretcher, the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Part B, 2008, 38 (1), pp. 60-67 (SCI)
[2] 王洪波,田行斌,张海明,黄真,“差动机构在全方位移动机器人上的应用,”机械设计与研究,2008, (2)。
会议论文:
[1] Hongbo Wang. Path Planning Based on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for a Mobile Robot, 200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Sanya, China, April 6-8, 2008, pp.1593-1598(EI, STPT)
--------------------------2007年以前-----------------
--------------------------国际期刊-----------------
[1] Wang H.B., Huang Z., Kinematic Influence Coefficient Method of Kinem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0, 25(2): 167-173 (SCI)
[2] Huang Z, Wang H.B.,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n-DOF Multi-Loop Complex Spatial Mechanisms,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1992, 27(1), 97-105 (SCI)
[3]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Self-Location for an Autonomous Wheel Chair, JSME International Journal, 1997, 40(3),pp. 433-438 (SCI)
[4] Wang .B., Ishimatus T.Schaerer C. Huang Z., Kinematics of a Five-Degrees-of-Freedom Prosthetic Arm,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1998, 33(7):895-908 (SCI)
[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 Chai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1998, 1(4), pp. 141-146
[6]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Vision-based Navigation for an Electric Wheelchair Using Ceiling Light Landmark, 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Robotic Systems, 2005. Vol. 41, pp. 283-314 (SCI)
--------------------------国际会议-----------------
[8]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Dynamic Force Analysis of Six-DOF Parallel Multi-Loop Robot Manipulator, ASME Paper 86-DET-68, October, 1986
[9] Wu Shengfu, Wang Hongbo and Huang Zhen, The Relation Between Workspace and Construction Parameter of the Parallel Robot Manipulator, Proc. of Asian Conf. on Robo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Hongkong, April, 1991, pp. 425-428
[10] Uhrhan Christoph,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Inverse Kinematic and Simulation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Asian Control Conf., Tokyo, July, 1994, pp. 611-614
[11]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Uhrhan Christoph and Zhen Hu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The 3rd Int. Conf. on Automation, Robotics, and Computer Vision, Singapore November, 1994,pp. 682-686
[12]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Computer Control of Wheel Chair by Using Landmark,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388-391
[13]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Coordnation of Dual Arm Robot Using 3-D Vision Sensor, Proc. of the 10th Korea Automation Control Conf.(International Program), October 1995, pp. 400-403
[14] Chul-Ung Kang,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Tsumoru Ochiai. Wheel Chair Assisted with Laser Range Finder, Proc. SPIE Int. Conf. Machine Tool, In-Line, and Robot Sensor and Control, Philadelphia, October, 1995, Vol. 2595: pp. 92-99 (EI)
[15] Hongbo Wang, Chul-Ung K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Auto Navigation on the Wheelchair, Proc. of Int. Symp. on Artifical Life and Robotics, Oita, February 1996,pp. 199-202
[16]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Christof Schaerer. Position Analysis of a Prosthetic Arm, Proc. Of the IASTED Int.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onolulu, Hawaii, August, 1996, pp. 287-290
[17] Hongbo Wang, Takakazu Ishimatsu, and Jamal Mian, Vision-guided Navigation for a Wheel chair, Conf. on Robotics and Manufacturing, Hawaii, USA, August, 1996,pp. 145-148
[18] Hongbo Wang, and Takakazu Ishimatsu. Path Planning for an Autonomous Wheelchair, Proc. of 2nd Int. Workshop on Advance Mechatronics, Nagasaki, Japan, December 1997, pp. 260-264
[19] Izuru Yoshioka, Nobuyoshi Taguchi, Baek Ju Yeol, Hongbo Wang and Ishimatsu Takakazu, Tele-Operation of Coordinated Dual Arm Robot Using Delta Type Master Arm, Proc. of Int. Conf. on Precision Engineering, November, 1997,
[20] Hongbo Wang. Kinematic analysis of robot with two arms, Sixth Int. Symposium on China Development in 21 Century, Tokyo, Japan, November, 2003
[21]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Masahiro Araya,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Development of robot to assist patient transfer, Proc. Int. Conf. System, Man and Cybernetics, Hague, Netherlands, Oct. 2004, pp. 4383-4388 (EI)
[22] Fumio Kasagami, Hongbo Wang, S. Toshimitsu, Ichiro Sakuma and Takeyoshi Dohi. Patient transfer apparatus used in hospital, Proc. Int. Conf. Network, Sensing and Control, Arizona, USA, Mar. 2005, pp. 738-743 (EI)
[23]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Careful-Patient Mover Used for Patient Transfer in Hospital”, in 2007 IEEE/ICM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lex Medical Engineering-CME2007, Beijing, May 23-27, 2007, pp. 20-26 (EI)
[24]Hongbo wang, Lingfu Kong and Hongnian Yu, “Ceiling Light Landmarks Based Localization and Motion Control for a Mobile Robot,”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285-290 (EI).
[25]Hongbo Wang, “Kinematics and Control for a Personal Robot with Five Degrees-of-freedom Arms,” in 2007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etworking, Sensing and Control, London, April 15-17, 2007, pp. 507-512 (EI).
[26]Hongbo Wang and Fumio Kasagami, “Development of Motor Controller Based on PIC,”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Korea, November 2007. 1102-1107(EI).
——————国内杂志——————
[1] 黄真,王洪波,“复杂多环空间机构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工程学报,1988,24(3),74-80 (1A, EI)
[2] 王洪波, 黄真, “螺旋理论在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上的应用”,机械工程学报,1992,28(2), pp. 98-102 (1A, EI)
[3] 王洪波, 赵永生, 黄真,“空间机构受力分析的螺旋法”, 力学与实践,1992,No.4,pp. 39-42 (核心)
[4]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和动力模型”,机械设计,1993,10(6),pp. 42-45 (1B)
[5]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6-SPS机器人的影响系数及其应用”,机器人,1989,89(5),20-24 (1B)
[6] 王洪波, 黄真,“六自由度并联式机器人拉格朗日动力方程”,机器人,1990,12(1),pp. 23-26 (1B)
[7] 吴生富,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的研究”,机器人,1991,91(3),33-39
[8] 黄真,王洪波,“六自度并联多回路机器人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89,89(3),41-49 (核心)
[9] 王洪波,赵永生,黄真,“6-TPS并联机器人的力传递矩阵”,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1(1),pp. 44-49 (核心)
[10]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一) 优化算法”,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2(2),pp. 12-18 (核心)
[11] 杨传岩,王洪波,黄真,“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工作空间研究(二)结构参数的影响”,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2,43(3),pp.32-36 (核心)
[12] 赵永生,王洪波,高峰,黄真,“应用旋量建立机械手的动力学模型”,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3,46(2),pp. 30-32 (核心)
[13] 王洪波,黄真,“单环空间机构运动和动力分析的影响系数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87,11(4), pp.37-45
[14] 王洪波,“空间机构运动分析的正交螺旋法”,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1,14(1), pp.32-38
[15] 王洪波,“5R和7R串联机械手的运动分析”,河北机电学院学报,1989,(3), pp.130-133
[16]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1)液压缸的干涉”,1989,(2),pp.55-59
[17]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置干涉的研究:(2)虎克铰的干涉”,1989,(3),pp.118-123
[18] 澹凡忠,王洪波, 黄真,“并联机器人位姿相关空间的研究”,天津大学学报增刊,1990,,pp.63-66
[19] 王洪波, 齐波,孙健,刘树军,“影响系数在平面机构中的应用”,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3), pp. 199-205
[20] 王洪波, 黄真,“YS-I 并联机器人的运动分析”, 东北重型机械学院,1993, 17(1), pp. 9-16
[21] 陈超超,田行斌,王洪波,黄真,“一种用于移动机器人避障的模糊神经控制算法”,机器人,2003 (1B)

G. 崔佳冬单片机上课用的PPT(06届大三上学期)

2003/2004学年是我院成立后迎来的第一个完整的学年,是2005年本科评估前的关键性的一年,是第一届本科毕业设计与本科就业的一年,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师资结构与科研水平的一年。一年来,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创新为主线,通过督导制度与教研活动以及教学基本功比赛,教师培训等,使得教师观念更新,素质提高,科研意识增强了,学院的教学水平上了新的台阶。

2003/2004学年10项重要工作:
1.第一届本科毕业设计:
作为我院的第一届本科毕业设计,我院经过反复讨论与长期筹备,开展了历时半年的本科毕业设计,取得良好成绩,获得外校专家的肯定。毕设领导小组妥善细致地策划了毕设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通过全院上下的共同努力,该项工作得以圆满完成。
2.本科学士点评估:
为接受教育厅的评估,我院在2002年省教育厅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提炼成果,迎评促建,通过了专家的验收。这也是我院对2005年教育部评估的一次预演。
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批准:
这是我院,也是我校的第二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我校科研水平进一步提升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当时数学所的教师普遍参与该课题组,通过国家基金的资助,将有利于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4.“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成立和学术讨论班的开展:
为了更好地推进宁波市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建设,以及我院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与稳定,我们建立了”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目前,我院开展了“物流”讨论班,以及“分形”讨论班,目前取得了初步成效,预计“数理金融”讨论班即将举行。
5.“TMD-1模块式单片机实验系统”教学仪器在清华大会举行发布会:
2004年6月,我院自主研制的TMD-1教学仪器的发布会在清华大学成功召开,受到国内专家的一致好评。该仪器不仅是教学设备,更是一种可编程的多接口多总线的开放平台,目前已投入量产并在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使用并获得好评。该仪器的发布是我校产学研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6.协办“图形与图像处理”的国际会议:
为了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我院协办了“图形与图像处理”的国际会议,派遣教师前往观摩学习和交流,并安排了国外专家在我校的学术报告。部分教师开始从事图形图像学的学习和研究。
7.省级精品课程申报获批;
如何培养有万里特色的信心类学生,如何建设有万里特色的精品课程? 这是我院的一项长期任务。以杨秀金教授为主的课程组作了有益的尝试,她们申报的“数据结构”获批准,正式立项为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这是我院教学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8.改善办公环境,建设“教工活动中心”
体现以人为本,以师立校的精神,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办公设施与环境,是我院始终贯彻的宗旨。 在2004年初,为了吸引人才,我院创建了高层次人才的办公室;参考其装修方案,我院领导班子积极筹措经费,克服困难,毅然进行了教师办公室的装修。同时,为了体现以师立校,尊重教师,服务教师的的精神,院级领导的办公室搬迁至北面或西面。为了丰富教职工的文化活动,我院在实验室紧张的情况下,仍然设立了“教工活动室”。
9.学科竞赛成绩优异
本学年,我院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竞赛,美国国家半导体设计大赛,省多媒体竞赛,电子设计竞赛以及英语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英语竞赛首次获得全国特等奖),特别是数学建模取得全国一等奖2项,全国二等奖1项,继续蝉联专科组全国第一。
10.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
通过督导组的不懈努力,青年教师的积极参加,我院获得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2名,三等奖1名,获奖比例100%,是除基础学院外获奖人数最多的二级学院,这充分反映了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风貌。

五条工作主线概况:
1. 教学工作
“本科毕业设计”是2003/2004学年面临的主要问题,我院在毕设指导过程中,体现了“领导重视,制度落实,管理到位,严以律己,以生为本,公平公正” 的精神。 顺利完成了本科毕业设计。 有关的经验包括:
1. 实行“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
2. 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工作。
3. 充分协调好教学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的工作。
4. 指导教师全面实行指导记录制度。
5. 严于律己,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在25位校内指导教师中,有21人承担各类科研项目、课程建设和教改项目,与他们的项目相关的课题在148个本科课题中占了大多数。这样的密切结合,一方面对于学生更有兴趣,同时对于教师则会更加投入到设计指导工作。在最终的7篇优秀论文中,无一例外地都与这些课题相关。我院要求教师进行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并在教研活动中宣讲,以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这项举措在毕设指导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6. 以生为本,无私奉献,全力指导学生的设计工作。
7. 采取“严格考核、公开答辩”的办法,做到“认真负责,公平公正”。

一年来,我院积极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督导组的同志首先以身作则,踏踏实实地从事教学,为全院的教师树立起了榜样。通过一年来的督导工作,我院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显着提高。教学督导组推荐优秀教师,建议他们参加教学示范,目前部分的示范录像已放在二级学院的网站上,随时供大家观摩学习。

H.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的问题讲解

小学教育教学是以理论为主的,是我们在实践的教学当中很难跟上的理论教学,教育论文的写作是对教育工作的总结和探讨,那么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教育教学论文怎么写的问题及范例欣赏,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论文格式写作要求:

1.论文题目为三号黑体加粗居中

2.一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即每一章节的标题如第一章)

3.二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四号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即每一章节的下一级标题如:1.1)

4.三级标题应该设置为黑体小四加粗,对齐方式为左对齐(二级标题下的小标题如1.1.1)

5.中文“摘要”两个字应该是三号黑体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6.中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为宋体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7.英文摘要(abstract)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三号加粗居中,应该设置为一级标题

8.英文摘要内容字体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字号为小四,两端对齐,行间距为1.5倍或是20磅。

9.“关键词”三个字应该是黑体小四,其后为关键词(宋体小四),关键词数量为4~6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要用逗号分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10.“目录”两个字应该设置为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11.文章正文应该是宋体小四

12.文章正文段落行间距应该是1.5倍行间距或是20磅,首行要空两格。

13.文章正文段落格式应该设置为两端对齐

14.文章中出现的图片,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图片下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图片及其中英文说明文字应该位于同一页。

15.文章中出现的表格,其位置应该是居中,且表格上方要有中英文对照的说明文字。其中中文说明文字应该为楷体五号,英文说明文字应该是罗马(TimesNewRoman)五号字体,中英文说明文字位置均为居中。且文中表格的风格要保持一致,表格内容的字体,字号设置要统一。表格的宽度不应该超过正文的宽度。表格如果转页的话,在随后的页面上应表明如:表一(续)

小学教育教学论文范例欣赏:

【摘要】随着社会中各行各业的竞争力度不断增加,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重点难题。特别是计算机行业,近年来的计算机领域快速发展,各高校向社会输送的计算机人才也日渐提升,同时也加大了就业竞争力度。所以,学生掌握一种制约芯片的电路设计,并且熟练使用一种编程语言,不仅能够提高竞争实力,也可以增强自身的技术水平。本文中通过面向技能抽考的单片机教学进行探讨。

【关键词】技能抽考单片机教学多元化单片机

单片机是一种微型计算机的分支,以体积小、功能全、性价比高等特点着称,被运用到工业制约、通信设备、信息处理、电器等诸多领域。单片机技术在整个课程中处于核心位置,是电子信息、机电、自动化等专业学科必备技术,也是工科学生就业的一个基本保障。

一、单片机教学目前状况

单片机教学中,教师以汇编语言版本和C语言版本为编程工具的单片机为学习对象,这种学习策略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单片机指令系统的操作,也可以对单片机软、硬结合的特点做深一步的单片机原理理解[1]。

“单片机”是一门专业课程,基于电工学、电子学、计算机组成原理学、接口原理及汇编语言学基础上的一门课程。以上课程是单片机课程的基础,对单片机的学习能够起到推动作用,加强学生对相关课程的理解。对于学生而言,单独的学习单片机课程,没有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的因素影响,将会很难入门[2]。

二、单片机教学的理由

2.1单片机教学的实验设备单一

教学中使用的实验设备通常是学校为学生准备好的包含十几种实验内容的实验包,学生对实验包里的设备进行试验并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通过这种实验包学习产生的理由是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动手实验,实验包里的实验项目硬件已经连接完毕,学生只需要通过简单的连线就可以使用,导致了学生动手和动脑的机会少,线路已经固定,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设计转变线路,在实验中产生一定的局限性。

2.2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不符

学校的教学策略中,基本以理论为主,造成设计效率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大、理论性过强、语句不易理解等理由,另外由于编程的代码结构复杂,学生对硬件结构的依赖性比较大,不能够完全在不同种类之间相互移植。

三、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3.1技能抽考的理论

技能抽考是根据教育学的要求,依照专业特点对学生掌握的专业技能进行标准化的考核,需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考核。具体做法分为三种:制定统一的抽考标准;制作抽考标准的试题库;根据专业学习的人数,采取随机筹钱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独立抽考。

这种技能上的抽考相当于一种技能竞赛,专业技能竞赛相比职业技能竞赛的方面更为广阔、参与的学生也比较多、比赛的内容全面,抵制了一直以来的“重技能轻综合”的不足[5]。

3.2技能抽考在单片机教学中的作用

技能抽考运用到教学模式中,能够重新建构教学模式,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增强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使学习中实现车间与教室、教师与师傅、学生与学徒、作业与产品、理论与实践、教学与比赛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改革,推动学校教育水平的发展。

3.3技能抽考重建教学模式

技能抽考是以学生的综合实力为评价标准,在学习范围的完成情况来进行对专业能力的衡量,对能力、策略等进行务实、高效的教学目标。因此,教育教学观念发生了转变。从原有的教学方式转向行动教学方式,让课堂从理论性教学转向实践性教学,以“教学工厂”为实训教学模式,使车间和教室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四、结论

单片机原理和教学中的自主研发、开放性和创新性,比较容易符合新世纪人才的培养,符合高校的教育规律。在教学中加快改革步伐,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开拓思维、注重创新、提高素质为教学中心思想,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素质和动手能里为教学目标,将教学层次加深,全面展开单片机教学的最新模式,为电子信息行业培养大批量专业知识强又掌握应用技术的应用型人才。

I. 我是电子专业的,单片机和微机原理是不是很重要啊

“微型计算机原理
本文通过作者多年来对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研究体
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 还有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科研开发经历, 大胆尝试、探索了微型
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科学研究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特别是学生自学
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法, 力图使学生专业综合素质, 特别是学生动手实
践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能更上一层楼。

通过十多年对电子与信息学科系列课程的教学, 深感电子与信息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现有课程
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之间差距的日益加大和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和缺点。信息激增、知识
爆炸, 要求教师不断“充电”、学生不断自学, 为此我们希望结合高等教育学原理和电子与信息科
学的发展特点, 不断增加新知识, 更新课程内容, 调整教学大纲, 出版新教材, 利用信息技术最
新成果和新型电子设计EDA 软件, 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制作多媒体网络课件, 逐步培养和
建设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团队, 在实现“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大纲、一套好教材、
一套好题库”的基本要求下, 通过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教学科研的结合在学生自学能力、实践
动手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与研究, 努力使我们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 特
别是动手实践能力、读解电路图能力、自学能力和主动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能有更进一步收获。
具体地, 我们从“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与科研团队建设、教材编写、大纲调
整、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配套例题与习题指导书的编写、考试与模拟考试题库建设、该课程教
学与科学研究、该课程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立体化的教学手段更新和教学方法改进, 进行了与
该课程有关的多项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 初步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一、教学方面
1. 教材编写和大纲调整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是电子与信息学科有关计算机方面课程教学的重点和核心内
容之一, 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微型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到我国国
民经济建设的各个行业。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已成为工科院校相关专业必修课, 特别是
信息学科相关专业重点主干课程, 是信息学科相关专业后继课程学习的纽带和桥梁。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综合型大学和理科大学中电子与信息学科的相关专业要从原来的
理科办学思想逐步过渡到工科办学,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科
研能力。为此, 从1997 年我们讲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以来, 教材更换多次, 但没
185
高等理科教育

有一个版本能满足综合型大学和理科大学中电子与信息科学专业、无线电电子学专业、无线电通
信专业、通信工程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等学生的这种教学需求。
显然, 我们开设的“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作为兰州大学名牌课程和兰州大学21 世
纪信息学科重点主干课程, 在当前形势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应该是从素质教育出发, 为培养
理论联系实际、既懂基本原理、又有很强动手实践能力、开发应用能力等综合科研能力的21 世纪
信息科学的高水平人才作为其首要任务。但作为老牌综合性大学和理科大学, 我们没有工科院校
那样充足的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综合科研能力的各种实验、实习环境, 如何结合我们自身的
特点, 寻找学生素质培养最佳途径成为我们当务之急。经过各种尝试, 还是认为合适教材选择和
大纲制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突破口。尽管目前国内有很多相关教材, 但没有一本从硬件芯片电路
引脚实际连接关系出发, 直接讲解微型计算机硬件电路原理及应用、微型计算机接口技术的合适
教材。为此, 我们根据现有各种教材的特点, 结合我们的使用环境, 花了近4 年的时间完成了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该课程讲义的编写, 并于2001 年在兰州大学出
版社出版了该教材的第一版, 我们编写的教材的最大特点是对于每一个电路连接图, 在国内首次
直接用EDA 软件PRO TEL 99 完整绘制, 电路连接全部采用芯片引脚实际连接标准直接给出, 书
中所讲的例子的每个芯片都按照实际芯片的硬件电路直接绘出, 增强了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及应用
电路、微型计算机接口电路的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利于学生实验中直接使用, 更重要的
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逐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的训练, 同时, 紧密联系该课程囊括技术的最新进
展, 不断补充各种新知识、新技术。

2.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络课件制作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发挥网络课件的直观性、开放性、交互性、共享性、协作性、自
主性等优点, 注重学生主动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为加速知识的传递和转
化、为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我们积极申请了兰州大学网络课件建设计划项目, 制作了“微型计算
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网络课件。
1999 年以后, 为了适合全国网络教学建设和加速兰州大学多媒体网络教学, 我们着手准备多
媒体课件制作时素材积累, 开始了插图的PRO TEL 99 软件描绘工作, 同时加快了课件制作前脚本
的写作过程。2000 年5 月进入大量计算机录入阶段。同年10 月初用[课件大师] 系统制作了本教
材第三章。同年11 月因为[课件大师] 制作软件系统本身的不足, 不能满足网络教学的要求, 我
们又开始采用FLA SH3. 0、F IREWORK、PHO TO SHO P、FRON TPA PGE、PRO TEL 99FORW INX
等系列软件研制本教材的第二章、第四章课件。2000 年12 月整个课件制作前提准备工作基本结
束。2001 年结合我们出版的第一版教材, 进入了各个章节课件的详细制作阶段。同年年底, 经过
我们40 多个人的辛勤劳动和日夜加班加点的努力, 终于完成本课件的第一版并已投入使用, 先经
过近3 年教学实践, 发现不足和错误, 进一步修订和补充, 目前正在进行该课件的修改和增补工
作。
3.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例题讲解与习题指导书和题库建设
为了落实“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大纲、一套好教材、一套好题库”的基本要求, 方便教学, 方
便学生学习, 我们经过近7 年的积累和努力, 编写了与此教材配套的例题讲解与习题指导书, 建
186
高等理科教育 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设了该课程的考试题库和模拟考试题库, 同时例题讲解已编写进“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多
媒体教学网络课件中。研究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考试方法, 促进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转化, 积
极编写考试题库和模拟考试题库, 努力进行“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课程的立体化建设, 必须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重点和基本教学内容。
4. 近年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中, 研究更新课程内容, 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完善
高素质信息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大纲。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启迪学生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学以致用, 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电路, 软
件模拟, 硬件实现, 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 受到学生好评和欢迎。特别是注重
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应用性和最新知识的扩充, 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针对国
内众多综合性大学、理科大学电子与信息学科相关专业由原来理科教学转向工科适用型专业特点,
如前所述, 我们在国内首次采用硬件芯片实际引脚连接关系来解剖分析每幅电路原理图, 同时介
绍与其有关的扩充系统设计方法, 体现本课程的系统性和各个部件之间的衔接关系及系统的完整
性, 使学生掌握完整的微型计算机应用系统综合知识体系和微型计算机综合应用开发知识, 利于
培养学生“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重动手、善创新”的综合科研素质。
5. 近年来教学手段的改进及应用情况
在“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中, 我们用近4 年时间编写了该课程教材, 同时配
合全国网络教学改革, 编写了该课程网络课件, 强化了微处理器及其构成系统原理的动态演示、有
效表达微处理器内部结构、系统总线结构和整个微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诱导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
思维的紧密结合。经过不同教学对象的教学实践, 目前该教材和配套课件已应用到相关兄弟院校
的教学实践活动中, 并已列入兰州大学名牌课程建设计划和信息学科重点课程建设计划, 特别是
已列入教育部全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出版计划。我们探讨了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的有机
结合问题, 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多媒体教学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问题。采用这些改革方法, 直观生
动、通俗易懂, 减轻了教师劳动强度, 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欢迎。
6. 建设了“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团队
经过多年“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 我们已基本形成教授牵头、老中青结合的
该课程建设体系教学团队, 培养了一批青年教师教学队伍。留校师资研究生队伍逐步进入了该课
程的教学建设, 达到了“一支好队伍、一个好大纲、一套好教材、一套好题库”的基本要求, 目
前兰州大学“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团队详细情况如下表:
“微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队伍建设情况一览表
任课教师职称任课名称任课对象学历
马义德教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电信本科博士
刘映杰副教授“单片机原理及其应用” 电信本科硕士
李柏年高工“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实验电信本科大学
张新国高工“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高职学士
梅中磊讲师“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电信本科硕士
张在峰助教“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本科、成教院硕士
陆福相助教“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
杨淼师资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187
高等理科教育 “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实践和研发体系建设
? 1995-2006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袁敏师资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严春满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刘玮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侯志荣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成教院硕士生
谢利亚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徐光柱研究生“汇编语言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吴承虎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接口技术” 成教院硕士生
钱志柏研究生“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 成教院硕士生
7. 注重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注重研究理论讲授和实验的有机结合, 改进“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其应用实验”教学实验题目
和内容, 引入新型元器件, 增大综合开放性设计型实验题目的比例。提出课堂教学要理论联系实
际、与实践和市场需要结合,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大胆分析、设计各种实际应用电路系统试验方
案, 借助微型计算机, 利用软件电子学实验进行仿真和实践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鼓励学生
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组织优秀学生参加新型实验的构思、设计和实现。计算机技术是
依赖实验发展的技术, 我们特别强调实验教学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着重训练学生进行系统的综
合设计实验和带有开发性设计的实验。经过实验锻炼, 学生不仅对课程理论有更深刻理解, 而且
善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解决。经过这样训练, 学生概念清晰, 动手能力强, 接触新事物
新知识多。在1999 年, 2001 年和2003 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参赛学生获得一项全
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获得甘肃省特等奖三项、甘肃省一等奖等多项, 我们的学生还参加
了 政学者计划, 还指导了来自台湾清华大学 政学者, 并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

J. 对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教案编写应明确的几个概念 1、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培养计划,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提纲挈领地叙述有关教学内容的纲领性文件。 2、授课计划 授课计划是集体研究的结果,由所有任课教师,有关人员集体研讨确定

阅读全文

与单片机教学改革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思科路由器命令手册 浏览:26
android获得当前activity 浏览:831
python入门迷宫 浏览:69
Python打折代码不含商品 浏览:220
把多个Word合成一个pdf 浏览:356
aes算法描述 浏览:899
新手机压缩包在哪 浏览:781
java抽奖程序源码 浏览:700
汽车压缩机又叫 浏览:95
android读取data文件 浏览:874
红旗智联app怎么跟h5车子连接 浏览:139
材料化学pdf 浏览:114
服务器机房都有什么东西 浏览:370
最近长阴短柱量能副图指标源码 浏览:647
python字符串去除后四位 浏览:167
捷速pdf编辑器破解版 浏览:726
大带宽服务器怎么租 浏览:299
篮球程序员单身难吗 浏览:877
一接到命令就 浏览:488
挖币服务器是什么 浏览: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