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linux安装was 8.5时,安装完成后提示的错误,大神们帮我看看是什么错误
etc/profile 这个里面需要设置java环境变量.
❷ linux安装was要先配置java环境吗
纯java开发的软件在linux下面也可以应用自如。那么首先就需要配置好linux下的java环境,具体说来,就是配置jdk环境变量。 介绍在linux下配置jdk环境变量的几
❸ 如何在linux下给was打补丁
1,补丁报解开后有补丁安装向导,一个叫update的可执行文件
2,正确的做法是首先安装RP2,安装完毕后退出向导。删除RP2的updateinstaller目录,将FP21解压到WebSphere/AppServer目录下,进入updateinstaller目录运行update
3,不建议用RP2的updateinstaller安装FP21
4,WAS当然支持多CPU,而且不用做额外配置。
❹ 如何安装linux系统 具体步骤
我也是暑假才装的ubuntu 9.04,我装的是vista与Ubuntu双系统。一. .我推荐你下个UltraISO软件,做一个U盘启动,具体方法如下:在工具栏找到 启动,下拉框中选 写入硬盘映像 ,接下来选你的U盘盘符,写入方式选USB-HDD,等完成后一个启动U盘就做好了。安装的时候,开机时,按F12,不过不同的电脑可能不同,选USB启动。二. 分区问题 我帮你找了个很详细的教程一.挂载点
在Linux系统里面,“分区”,被称作“挂载点”,简单明了的说,“挂载点”意思就是:把一部分硬盘容量,“分”成一个文件夹的形式,用来干什么事情。这个文件夹的名字,就叫做:“挂载点”。所以,和Windows有着本质上的超级大的区别,你在任何linux发行版系统里面,绝对不会看到C盘,D盘,E盘这样的,你能看到的,只有“文件夹”形式存在的“挂载点”。
在Linux 系统里面,有一些已经定义好,用来干一些事情的挂载点,常见的“挂载点”有:
1. Boot
大家应该很常见这个英文,是引导的意思。对于Linux来讲,一部分容量,用来“挂载”Boot,就是用于存储系统的引导文件
2. / 或者 /ROOT
就一个符号,是Linux系统特有的,是“根目录”的意思。根目录,用来存储用户的一些基本配置文件,软件设置文件等等很多
3. home
“家”的意思,在Linux系统里面,它是用来存储用户的程序,文件,文档等等所有资源。因此,进行“分区”操作的时候,它是要分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4. SWAP
这个,是Linux和Windows最大的区别了。Windows没这个东西,只有Linux才有。其实它也不是一个“挂载点”,为了菜鸟们理解方便,我这里姑且把它当作一种挂载点。SWAP分区,是让“内存”临时存储文件的专用空间。
小知识:对于大部分常见的Linux核心的系统,上述的 2,4.有它们2个“挂载点”,就够了。当然,Linux下还有其他很多“挂载点”,可以进行详细的设置,我说的2和4,只是必须的,一定要有的,最最基础的!没有它们2个挂载点,根本不能继续安装系统的!
5. usr
用来存放系统自带的,或者通过更新安装的软件的地方。
6. tmp
临时文件存储地方,大家可以理解为Windows下的:C:\Documents and Settings\Administrator\Local Settings\Temp 目录。^_^
7. 自行设置“挂载点”
咱们在Windows里面,可以通过“新建文件夹”来存储一类东西,当然在Linux下也行。除了这个方法,你也可以在“分区”的时候,自己设置一个“挂载点”(其实功能就等于建立个专门的地方,存放专门的东西”)
其他,还有很多很多。我不一一细说了,下面有张图,里面有各个文件夹对应的功能,存贮的东西。大家都可以在“分区”的过程中,手动“挂载”,设置具体容量。
二.Linux系统下,硬盘光驱等设备的命名规则
Linux 好像很喜欢“另类”,它对硬盘设备的命名方法,也和Windows有很大区别。在Linux系统里面,你的硬盘设备信息,是专门存储在“dev”这个挂载点里面的。上面我没有提到这个挂载点,大家知道就行了。后面会见到。它的硬盘命名方法是:
1. IDE 接口的硬盘,Linux下称为(或者说是显示为):HD
2. SATA 硬盘或者 SCSI硬盘,称为: SD
3. 光驱,就是 CDROM 了。如果有多个光驱,是按数字命名排列的,比如:CDROM0,CDROM1,CDROM2
4. 硬盘里面的 Windows下的分区
以Ubuntu 8.04以上为例,它已经很好很好的支持 Windows分区类型(FAT32,FAT,NTFS)的读写操作了。你系统安装好后,它就能自动识别这些Windows分区。它们会以“该分区的容量大小+分区卷标”,来标明,比如: 22.5G GAME, 30G System^^^这样。在你系统的“位置”里面,就能看到的。
5. 如果你有多硬盘………………
刚才说了,在Linux里面,硬盘被分为:HD 和 SD,那么,根据英文26个字母的顺序。第一块硬盘,就是 hda,那么,这块硬盘的第一个挂载点,就是 hda1,以此类推 hda2,hda3^^^
刚才说了,多块硬盘,是根据26个字母顺序排的,那么, hdb就是第二块硬盘了。这个应该很容易理解吧?它的“分区”,自然就是:hdb1,hdb2,hdb3……………………同样道理,大家应该能知道, sdb3,是什么意思了吧?
三.关于常见挂载点的容量设置
每个人的硬盘大小都不同,自然也没有“定论”了,我大致说下,大家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酌情考虑
1. boot
Linux系统,它的引导文件很小很小,这个boot挂载点,大家分 100M,就足够了(这个基本上能算是定论!不管你硬盘多大,就分这么多,足够足够了!等你安装完了系统,去看看它,其实就占 45M——50M)
小知识:BOOT挂载点,并不是必须的。但是个人建议,如果你要做双系统,最好是单独分出来,等你安装grub引导器的时候,把它安装到boot上,就是双系统了,这样做,目的就是更明确,更方便。
2. / (有些linux发行版,这个也写做:/root,功能道理是一样的)
刚才说过了,得大点,至少5G以上
3. home
刚才也说了,是要求最大最大最大的。。。。。。你就尽量分吧。嘿嘿!网上常见的,80的硬盘,分给它 70G的都有………………
4. SWAP
有一个不成文的小规律: 电脑内存,小于 1G的,SWAP分 512M;内存大于 1G的,分 1G就行。
5. TMP
临时存放些垃圾的,自己看着吧了。大不了用满了清理呗。
小知识:linux和windows不一样,垃圾很少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所以,在linux系统下,你完全不用考虑,系统垃圾文件的问题喔!所以,用linux,自然就不用天天吵着:我怎么清理垃圾阿!
6. usr
占你整个容量的 15%差不多吧。呵呵,自己酌情考虑,其实你不“挂载”这个都行的。
Linux的分区,之所以让大家头疼,就是因为它并不是给每个分区,分配一个“字母盘符”,而是通过具体的文件夹名字,来进行“挂载”,进行功能的区分。其实,大家在潜意识里,明白这些挂载点的意思,就行了。别非想着Windows,分区就得有个盘符。。。。。。。^_^想用Linux,很多观念都必须要改变滴~
四.实战 Ubuntu 8.04.1 硬盘分区
基础知识说完了,该进入正题了,以:Ubuntu 为例,来一步一步的图文说明分区过程。
硬盘“分区”,是Ubuntu系统安装过程的:第三步,前两步我实在觉得没必要说了。
1. 系统语言选择—— 都知道选择中文(简体)吧?而且默认就是,直接回车即可!
2. 选择时区 —— 默认就是 (SHANGHAI),会拼音的都明白。中国上海。直接回车
3. 开始头疼的硬盘分区
首先出现的是这个界面,我们选择“手动”
⑴ 这里,就是Ubuntu系统的“分区”软件界面了。每种Linux系统,都自带分区软件,他们的界面和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菜鸟们学会一种,就完全可以应付所有的了。虽然网上也有很多专门给Linux系统“分区”的第三方软件,但我个人还是推荐大家用系统自带的,方便,直接,快捷~
如图,下面列出了我的硬盘设备:dev/sda ,还用解释么?sda:“sata接口第一块硬盘”
⑵我们选中下面的“空闲空间”行,就能点击“新的分区”了。
⑶点击“新的分区”,我们来创建挂载点。界面如图,我逐个解释
★新分区的类型
boot 和 swap(交换分区)是主,其他的挂载点,都是逻辑。这个不解释了。当然不是定论
★新建分区容量: 自己填写吧
★新分区位置: 默认就行,选择“开始”
★用于
Linux的“分区”,也有很多种类,就像是Windows包括NTFS,FAT32。 现在这个时代,建议大家选择 Ext3 日志文件系统就行了。还有一种 R...FS,具体名字忘了,^_^,也可以。不过我都用Ext3,实质存放档案的分割区。事实上除了ext3外,GNU/Linux可以使用ext2、xfs、reiser及jfs等档案系统存放档案,每个档案系统都有其长短处,不过初学者先使用ext3。
一会儿要建立SWAP挂载点,就是在这里选择!别忘了!
★ 挂载点
不解释了,前面开始时候就介绍了,“分区”软件里面罗列了常见的:boot, /, home,usr,temp
看看,这里面已经提供了如下这些挂载点,大家直接选择就行了:
⑷第一步,建立 BOOT 挂载点的“分区”,看图吧,最直接
⑸第二步:建立 SWAP ,交换空间
⑹建立 /,根目录挂载点
⑺建立 HOME,用户挂载点
⑻到这里,最基本的,就建立忘了,教程里面,我就建立这几个,其他的,大家想建立,可以照猫画虎就行了,应该这个本事都具备吧?^_^ 看下面的图,是已经都挂载好的硬盘了。
4. 填写个人信息:用户名,密码(输入2遍),填写计算机名称
5. 开始“全自动”安装。。。。。。。。。
6. 最后重启,就装完系统拉!
其实我装的时候就分了/root boot swap home,总共我是分了20G。(Linux下可以打开FAT32,ntfs的盘就是xp下的盘,在xp下不能打开ext格式的盘) 三 关于怎么切换系统,开机的时候有操作系统的选择,你可以选择windows或Linux。四 按步骤来的话一般是不会使文件丢失的,不要担心。当然可以用GHOST备份。五 分区的话可以用分区魔法师,文件不会丢失的。分区最好是空出一部分。(图传不上去,很抱歉,可以自己到网上搜索)
❺ linux要用什么用户安装was
一准备
1. 登录到系统,是否使用root用户都可以(推荐使用root用户安装,以减少安装复杂度)。检查umask设置:对root用户,推荐使用0022;对非root用户,推荐使用0002
2. 安装FireFox浏览器(一般缺省都会安装),用来在安装时运行Launchpad程序,以及在安装后,使用Gnome或者KDE中的为Linux WAS创建的快捷菜单
3. 如果以前在系统中安装过Linux WAS,要停止所有相关的Java进程,以及IBM HTTP Server进程
4. 确保足够的硬盘空间。基本的安装(不包括HTTP Server)大概需要以下大小的硬盘空间:
/opt/IBM/WebSphere ~ 930M
/tmp ~ 100M
包含例子的WAS profile ~ 200M,一般也在/opt/IBM/WebSphere目录下
5. 增加ulimit值,以免在addNode和importWasprofile的时候出问题:在用户的bash登录脚本(~/.bashrc)的最后加入一行:ulimit -n 8192
6. 如果安装了带有cp命令的软件,要确保把这些软件的路径从PATH环境变量中去掉,以保证使用shell的cp命令。在安装完Linux WAS以后,再恢复PATH设置即可。
二 安装Linux WAS
1. 以root用户运行安装包根目录下的launchpad.sh命令启动Launchpad
2. 在打开的页面中,点击"Launch the installation wizard for 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弹出Linux WAS安装向导欢迎界面
3. 在System Prerequisite Check页会有警告说 没有检测到支持的操作系统,点击Next忽略即可
4. 在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 Environments页面,选择"Application Server"
5. 在Enable Administrative Security页面,取消选中(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安装以后启用)
6. 安装结束后,点击Finish按钮,接着弹出First Steps Console
7. 可选步骤:点击Installation verification,验证安装,然后可以点击Administrative console,打开管理控制台页面(http://servername:9060/ibm/console)查看Linux WAS的相关配置信息。最后点击Stop the server,停止Linux WAS。
8. 可选: 安装补丁包将补丁包安装程序(UpdateInstaller)7.0.0.0-WS-UPDI-LinuxIA32.zip,解压缩,然后cd到解开的目录下面,以root运行java -jar setup.jar,缺省安装到/opt/IBM/WebSphere/UpdateaInstaller安装结束后,UpdateInstaller会自动运行,(手动将下载的补丁包,如7.0.0-WS-WAS-LinuxX32-FP0000005.pak放到/opt/IBM/WebSphere/UpdateaInstaller/maintenance下面),一路Next即可。
9. 如果启用了SELinux,需要更改Linux WAS相关的java命令程序以及相关链接库和jar包的security context, 不然在用startServer.sh启动Linux WAS的时候会碰到类似如下的错误信息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bin/startServer.sh: line 145: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java/bin/java: Permission denied Linux WAS本身提供了现成的脚本(/opt/IBM/WebSphere/AppServer/properties/version/nif/config/script/relabel_was.sh)来自动完成这些修改。不过这个脚本是为RHEL 5量身定做的,会检查系统是不是RHEL5. 所以我们要做一下简单的修改,注释掉脚本最后的检查语句,如下所示:
view plain to clipboardprint?
#if [ -r /etc/redhat-release ]; then
# release=`cat /etc/redhat-release | awk '{print $7}'`
# version=${release%%\.*}
# if [ $version -ge 5 ]; then
if [ -x /usr/sbin/selinuxenabled ] && /usr/sbin/selinuxenabled; then
INSTALL_PATH=$1
JAVA_PATH=$INSTALL_PATH/java/jre
set_java_contexts
set_lib_contexts
fi
# fi
#fi
exit $rc
#if [ -r /etc/redhat-release ]; then
# release=`cat /etc/redhat-release | awk '{print $7}'`
# version=${release%%\.*}
#if [ $version -ge 5 ]; then
if [ -x /usr/sbin/selinuxenabled ] && /usr/sbin/selinuxenabled; then
INSTALL_PATH=$1
JAVA_PATH=$INSTALL_PATH/java/jre
set_java_contexts
set_lib_contexts
fi
#fi
#fi
exit $rc
把修改后的脚本存为relabel_was_fedora.sh,然后执行:
sudo setenforce 0
sudo ./relabel_was_fedora.sh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
sudo setenforce 1
10. 如果启用了防火墙,要打开Linux WAS相关的端口,比如9080,9060等
11. 运行sudo /opt/IBM/WebSphere/AppServer/profiles/AppSrv01/bin/startServer.sh server1 启动Linux WAS,检查一切是否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