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操作系统 > 单片机30初级

单片机30初级

发布时间:2022-07-13 11:19:46

❶ 有关单片机的初级问题

1.如果参数在调试的时候就确定了,不会因为每一个产品的特殊性而做修改,即统一的参数,那就直接固化在单片机的ROM,不用修改。

2.如果对于不同的产品,其参数各自不同,那就是上面各位网友的建议了:使用24CXX、28CXX系列的EEPROM来保存参数,这样可以实时修改,在断电后不会丢失;或者29CXX系列的Flash也可以;当然,如果单片机片内有EEPROM,那效果更好。

当然,对于第二点,还有简单的,比如DS12C887有111字节的RAM来保存参数,这些RAM的内容在断电后不丢失(因为这芯片中有电池来维持时钟运行和RAM的内容)。类似的还有PCF8583,I2C总线的时钟芯片,有240字节来保存数据;或者是DS1302,虽然只有31字节,但是有写保护,能保证数据的安全。

❷ 单片机的初级问题。。。

P0=0;la=1;la=0;这个是先给锁存器送数,再发一个锁存信号,这样控制不太规范,很容易出错。

la=1;P0=0;la=0;这是正常的控制流程,先使能,送数,再给锁存。

❸ 单片机编程初级问题

1.用循环计数延时可能出现按键不响应,改用游历计数方式或者定时器
2.检查LED管的阴阳极性,同时注意片选问题

❹ 单片机的发展分为几个阶段

可以把单片机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4年开始):单片机初级阶段。因工艺限制,单片机采用双片的形式,而且功能比较简单,如仙童公司的F8实际上只包括了8位CPU、64字节RAM和2个并行I/O口,因此,还需加一块3851(由1K ROM、定时/计数器和2个并行I/O口构成)才能组成一台完整微型计算机。
第二阶段(1976年开始):低性能单片机阶段。以Intel 公司的MCS-48为列,采用了单片结构。即在一块芯片内就含有8位CPU、并行I/O口、8位定时/计数器、RAM和ROM等,但无串行I/O口,中断处理也比较简单,片内RAM和ROM容量较小,且寻址范围有限,一般都不大于4K字节。
第三阶段(1978年开始):高性能单片机阶段。这一类单片机带有串行I/O,有多极中断处理,定时/计数器为16位,片内的RAM和ROM相对增大,且寻址范围可达64K字节,有的片内还带有A/D转换接口。这类单片机有Intel 公司的MCS-51,Motorola公司的6801和Zilog公司Z8等。由于这类单片机应用的领域较广,目前还在不断改进和发展着。
第四阶段(1982年开始):16位单片机阶段。16位单片机除了CPU位16位外,RAM和ROM容量进一步增大,实时处理的能力更强。如Intel 公司的MCS-96,其集成度已为120000管子/片,主振幅12MHZ,片内RAM为232字节,ROM为8K字节,中断处理为8级,而且片内带有多通道10位A/D转换和高速输入/输出部件(HSIO),实时处理的能力很强。

❺ 单片机初级学习

从mcs51 学起把最好先去买个编程器,比较便宜可以自己焊个板子学习,如果经济允许可以去买个仿真器玩玩,如果学c51,可以去买本马忠梅编写的单片机C语言第二版的书。

❻ 单片机的初级问题

不清楚你用的是什么单片机,不过初学应该是51吧。

时间溢出和时间间隔是两个类型的东东。
时间溢出是指定时器计数到达TOP值,这时候就有溢出这个事件(会有某标志位置位,告知发生溢出)。
时间间隔这个就没什么解释了,不是单片机的专用语。就是时间的长度咯。

以定时器溢出为例,
中断就是配置了相关寄存器之后,当定时器发生定时溢出(就是你上面说的时间溢出),程序的指针就会自动跳转到相应的中断向量,按你的设计执行某个子程序。这个是自动的。
查询就是不断靠自己在主程序上不断查询定时器的计数器大小,或者查询溢出标志位来看看是否产生溢出,来确定是否执行溢出之后的子程序。这个是要靠程序自己不断检测。这是跟中断的最大区别。因此查询要占用资源,不断查询,导致单片机执行其他命令的时间减少。实时性也较低。不过键盘的扫描等,一般都是用查询。

❼ 单片机初级问题

P0、P1、P2、P3作I/0口使用时,如果要从外部读取数据,读取之前应先将端口置1。因初始化时,四个I/O均被初始化为0XFF,所以若端口在整个程序过程中无输出时,即输出锁存器的状态始终为1,则读数据时可不用手动置1。(附:参考引脚内部结构图可知,纵使锁存器D口数据在变(内部数据线),只要时钟触发端clk没有触发信号,锁存器中的内容永远都不会改变,也就是说,不管外部引脚信号如何变,也不管执行过多少次读引脚操作,端口锁存器中的内容是不会发生变化的。那么,端口内容何时变化?答曰:只要执行过一次输出,端口内容必为输出值,因为端口就是输出的数据锁存器。)

而当端口实际应用时要不停地同外部数据交换时,即又有输出又有读入时,如单片机与存储器24C16通过I2C总线相连,SCL总是由单片机输出可不用考虑,而SDA则可通过单片机向外发数据,又可以从外部读数据,假若之前发送的最后一位数据为0时,此时若再读数据,因为锁存器的状态仍为0,则之后立即读数据时就有可能出错。所以实际操作时,在发送数据代码之后,总会有一个单片机主动将SDA拉高的指令,之后再读数据时才不会出问题。(本人浅见,不一定正确)

而当P0与P2口作总线使用与外部并口连接时,应该就不会有上面的问题,因为从上图可各,当作总线使用时,在控制信号的作用下,与门导通,同时多路开关通过反向器与“地址/数据总线”连接,此时V1与V2的驱动电路形成反相,形成推拉式电路。在这种情况下输出时,可直接驱动电路,不需要接上拉电阻(因为V1导通)。而输入时,直接读引脚即可,不需置1。(因为输入时,地址/数据线上没有数据,V2应该截止(我认为的))

----------------------------------

P1_0=!P1_0在KEIL中编译后的反汇编指令为CPL 1.0;从上面所述可知为读端口指令,所以可以在C中直接使用,如用作看门狗的清除脉冲和LED灯的闪烁等。

读端口指令似乎是要对内部的端口寄存器(P0~P4)进行改写时才进行的,所有说要先读端口锁存器状态,改写完后同时有锁存器输出

而读引脚指令没有改写寄存器

http://www.dzkfw.com.cn/Article/danpianji/805.html 参考文章

❽ 单片机的第30引脚在用C语言编程时怎么写,30引脚是ALE/PROG,要用到ALE,在C语言程序里怎么定义呢

在C语言中设定数组,把数组设定在单片机的外部RAM或ROM空间。
之后,再对这些数组的内容,进行读写的时候,ALE即自动进行它应该做的工作。

❾ 单片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

MCU也叫微控制单元,又称作单片微型计算机或者单片机,是把中央处理器的频率与规格做适当缩减,并将内存(memory)、计数器(Timer)、USB、A/D转换、UART、PLC、DMA等周边接口,甚至LCD驱动电路都整合在单一芯片上,形成芯片级的计算机,为不同的应用场合做不同组合控制。

单片机发展史及应用特点介绍

如手机、PC外围、遥控器,至汽车电子、工业上的步进马达、机器手臂的控制等,都可见到MCU的身影。本文将为大家讲解单片机的发展史及在很多领域的运用。

单片机出现的历史 并不长,但发展十分迅猛。 它的产生与发展和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同步,自1971年美国Intel公司首先推出4位微处理器以来,它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下面以Intel公司的单片机发展为代表加以介绍。

1971-1976

单片机发展的初级阶段。 1971年11月Intel公司首先设计出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片的4位微处理器Intel 4004, 并配有RAM、 ROM和移位寄存器, 构成了第一台MCS—4微处理器, 而后又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Intel 8008, 以及其它各公司相继推出的8位微处理器。

1976-1980

低性能单片机阶段。 以1976年Intel公司推出的MCS—48系列为代表, 采用将8位CPU、 8位并行I/O接口、8位定时/计数器、RAM和ROM等集成于一块半导体芯片上的单片结构, 虽然其寻址范围有限(不大于4 KB), 也没有串行I/O, RAM、 ROM容量小, 中断系统也较简单, 但功能可满足一般工业控制和智能化仪器、仪表等的需要。

1980-1983

高性能单片机阶段。 这一阶段推出的高性能8位单片机普遍带有串行口, 有多级中断处理系统, 多个16位定时器/计数器。片内RAM、 ROM的容量加大,且寻址范围可达64 KB,个别片内还带有A/D转换接口。

1983-80年代末

16位单片机阶段。 1983年Intel公司又推出了高性能的16位单片机MCS-96系列, 由于其采用了最新的制造工艺, 使芯片集成度高达12万只晶体管/片。

1990年代

单片机在集成度、功能、速度、可靠性、应用领域等全方位向更高水平发展。

单片机的应用特点分析

单片机发展史及应用特点介绍

按照单片机的特点,单片机的应用分为单机应用与多机应用。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只使用一片单片机称为单机应用。

(1) 测控系统。 用单片机可以构成各种不太复杂的工业控制系统、自适应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等, 达到测量与控制的目的。

(2) 智能仪表。 用单片机改造原有的测量、控制仪表, 促进仪表向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综合化、柔性化方向发展。

(3) 机电一体化产品。单片机与传统的机械产品相结合, 使传统机械产品结构简化, 控制智能化。

(4) 智能接口。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 特别是在较大型的工业测、控系统中, 用单片机进行接口的控制与管理, 加之单片机与主机的并行工作, 大大提高了系统的运行速度。

(5) 智能民用产品。 如在家用电器、玩具、游戏机、声像设备、电子秤、收银机、办公设备、厨房设备等许多产品中, 单片机控制器的引入, 不仅使产品的功能大大增强, 性能得到提高, 而且获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

(1) 功能集散系统。 多功能集散系统是为了满足工程系统多种外围功能的要求而设置的多机系统。

(2) 并行多机控制系统。 并行多机控制系统主要解决工程应用系统的快速性问题, 以便构成大型实时工程应用系统。

(3) 局部网络系统。

单片机按应用范围又可分成通用型和专用型。专用型是针对某种特定产品而设计的,例如用于体温计的单片机、用于洗衣机的单片机等等。在通用型的单片机中,又可按字长分为4位、8位、16/32位,虽然计算机的微处理器现在几乎是32/64位的天下,8位、16位的微处理器已趋于萎缩,但单片机情况却不同,8位单片机成本低,价格廉,便于开发,其性能能满足大部分的需要,只有在航天、汽车、机器人等高技术领域,需要高速处理大量数据时,才需要选用16/32位,而在一般工业领域,8位通用型单片机,仍然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单片机。

单片机发展史及应用特点介绍

总结: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单片机应用和嵌入式系统开发走过了二十余年的历程,随着嵌入式系统逐渐深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单片机课程的教学也有从传统的8位处理器平台向32位高级RISC处理器平台转变的趋势,但8位机依然难以被取代。国民经济建设、军事及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尤其是手机、汽车自动导航设备、PDA、智能玩具、智能家电、医疗设备等行业都是国内急需单片机人才的行业。

❿ 单片机的功能

嵌入式 USB接口前沿技术

阅读全文

与单片机30初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php开发客户端 浏览:986
theisle测试服怎么搜服务器 浏览:445
广播PDF 浏览:216
单片机编程300例汇编百度 浏览:33
腾讯云连接不上服务器 浏览:221
不能用来表示算法的是 浏览:859
6轴机器人算法 浏览:890
手机主题照片在哪个文件夹 浏览:294
安卓手机后期用什么软件调色 浏览:628
cad修改快捷键的命令 浏览:242
好钱包app怎么登录不了 浏览:859
树莓派都用python不用c 浏览:757
access文件夹树的构造 浏览:662
安卓多指操作怎么设置 浏览:658
linux树形目录 浏览:727
平方根的简单算法 浏览:898
千牛订单页面信息加密取消 浏览:558
单片机自制红外遥控灯 浏览:719
服务器最小配置怎么弄 浏览:853
ibm服务器硬件如何升级 浏览: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