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51单片机最小系统由什么组成,求大神讲解
我是一名单片机工程师,下面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讲解,你参考一下
51单片机共有40只引脚.
下面这个就是最小系统原理图,就是靠这四个部分,这个单片机就可以运行起来了.
这个脚是存储器使用选择脚,当这个脚接"地"时,那么就是告诉单片机,选择使用外部存储器,当这个脚接"5V"时,说明单片机使用内部存储器.
因为如果选择外部的存储器,太浪费单片机仅有的资源,所以这一脚永远接电源5V(如上图所示),使用单片机的内部存储器.
5 如果内部存储器不够容量,最多选择更高级容量,同类型的单片机型号,就可以解决问题了,就是这么简单,对于最小系统的细节,一言二句说不了太多东西,更多详细的最小系统制作知识,可以网络一下“一凡单片机”,这个里面讲解比较全面,并且还有相应的单片机程序。
6 以上就是个人分享的51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和讲解,希望能帮到你,并且通过积累单片机知识,再扩展其它实验,寻找更多的单片机乐趣,喜欢的朋友请采纳和点赞,谢谢!
2. 单片机的最小系统指的是什么
单片机最小系统,也叫做单片机最小应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原件组成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单片机最小系统的三要素就是电源、晶振、复位电路。
拓展知识:
复位电路,接到了单片机的 9 脚 RST(Reset)复位引脚上,这个复位电路如何起作用我们后边再讲,现在着重讲一下复位对单片机的作用。单片机复位一般是 3种情况:上电复位、手动复位、程序自动复位。
假如我们的单片机程序有 100 行,当某一次运行到第 50 行的时候,突然停电了,这个时候单片机内部有的区域数据会丢失掉,有的区域数据可能还没丢失。那么下次打开设备的时候,我们希望单片机能正常运行,所以上电后,单片机要进行一个内部的初始化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理解为上电复位,上电复位保证单片机每次都从一个固定的相同的状态开始工作。这个过程跟我们打开电脑电源开电脑的过程是一致的。
3.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的功能详解
单片机最小系统,或者称为最小应用系统,是指用最少的元件组成的单片机可以工作的系统。
对51系列单片机来说,最小系统一般应该包括:单片机、晶振电路、复位电路。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
51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介绍:
1.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复位电路的极性电容C1的大小直接影响单片机的复位时间,一般采用10~30uF,51单片机最小系统容值越大需要的复位时间越短。
2. 51单片机最小系统晶振Y1也可以采用6MHz或者11.0592MHz,在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更高频率的晶振,51单片机最小系统晶振的振荡频率直接影响单片机的处理速度,频率越大处理速度越快。
3. 51单片机最小系统起振电容C2、C3一般采用15~33pF,并且电容离晶振越近越好,晶振离单片机越近越好4.P0口为开漏输出,作为输出口时需加上拉电阻,阻值一般为10k。
设置为定时器模式时,加1计数器是对内部机器周期计数(1个机器周期等于12个振荡周期,即计数频率为晶振频率的1/12)。计数值N乘以机器周期Tcy就是定时时间t。
4. 51单片机最小系统
帮你分析下AT89C51最小系统,需要复位电路和时钟电路(不清楚具体元件再追问吧),有用到P0口的还要接上拉,买个9脚的10K排阻。数码管有共阴和共阳, 只有一位的话可以直接驱动,公共端建议接P0口,不过最好买一个三极管去驱动数码管的公共端。蜂鸣器有无源和有源,无源的脉冲驱动,有源的电压驱动,简单点的就选有源吧,5V有源蜂鸣器。红外感应,你的意思应该是说发射红外的吧,这个不难买,外形跟LED灯一样,卖传感器的都有,一般都是买一对的,一个红外接收一个红外发射,看你需要决定。6V电池供电的话最好弄个简单的稳压吧,买个5V的稳压二极管串个20欧的电阻并在电源两端就可以了。还有什么不清楚的欢迎追问。
5. 51单片机最小系统模块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就是使单片机正常运行的最低配置,它由一系列模块组成:
1、复位系统:
当引脚9出现2个机器周期以上高电平时,单片机复位,程序从头开始运行.
2、时钟系统:
有振荡器电路产生频率等于晶振频率,这时用的是外界晶振。
也可以又外部单独输入,此时XTAL2脚接地,时钟信号由XTAL1输入.
3、电源系统:
VCC,和 GND引脚,供电电压4--5.5V.
主要复位过程如下图:
6.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具备哪几个电路每个电路作用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以下几个电路:
1、电源电路:为系统提供所需要的电源能量;
2、晶振电路:为系统的工作提供时钟节拍,也就是时钟周期,像人的心脏一样。
3、复位电路:复位系统。
注意:如果是一个更加完整的最小系统,应该再加上下载电路,为系统提供下载程序的接口。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7.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什么元器件(最简单的51系统)请大神一一列举出来
下面就图2 所示的单片机最小系统各部分电路进行详细说明。
1. 时钟电路
在设计时钟电路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下51 单片机上的时钟管脚:
XTAL1(19 脚) :芯片内部振荡电路输入端。
XTAL2(18 脚) :芯片内部振荡电路输出端。
XTAL1 和XTAL2 是独立的输入和输出反相放大器,它们可以被配置为使用石英晶振的片内振荡器,或者是器件直接由外部时钟驱动。图2 中采用的是内时钟模式,即采用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电路,在XTAL1、XTAL2 的引脚上外接定时元件(一个石英晶体和两个电容),内部振荡器便能产生自激振荡。一般来说晶振可以在1.2 ~ 12MHz 之间任选,甚至可以达到24MHz 或者更高,但是频率越高功耗也就越大。在本实验套件中采用的11.0592M 的石英晶振。和晶振并联的两个电容的大小对振荡频率有微小影响,可以起到频率微调作用。当采用石英晶振时,电容可以在20 ~ 40pF 之间选择(本实验套件使用30pF);当采用陶瓷谐振器件时,电容要适当地增大一些,在30 ~ 50pF 之间。通常选取33pF 的陶瓷电容就可以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读者自己在设计单片机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 时,晶体和电容应尽可能与单片机芯片靠近,以减少引线的寄生电容,保证振荡器可靠工作。检测晶振是否起振的方法可以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到XTAL2 输出的十分漂亮的正弦波,也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 把挡位打到直流挡,这个时候测得的是有效值)XTAL2 和地之间的电压时,可以看到2V 左右一点的电压。
2. 复位电路
在单片机系统中,复位电路是非常关键的,当程序跑飞(运行不正常)或死机(停止运行)时,就需要进行复位。
MCS-5l 系列单片机的复位引脚RST( 第9 管脚) 出现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时,单片机就执行复位操作。如果RST 持续为高电平,单片机就处于循环复位状态。
8. 51单片机最小系统有哪些部分组成
晶振,复位,存储器EA非,电源
9. 51单片机最小系统原理图
我是一名单片机工程师,下面的讲解你参考一下.
.
51单片机共有40只引脚.下面这个就是最小系统原理图,就是靠这四个部分,这个单片机就可以运行起来了.(看下面的数字标记,1234)
.
这个脚是存储器使用选择脚,当这个脚接”地”时,那么就是告诉单片机,选择使用外部存储器,当这个脚接”5V”时,说明单片机使用内部存储器.
如果选择外部的存储器,太浪费单片机仅有的资源,所以这一脚永远接电源5V(如上图所示),使用单片机的内部存储器.
5 如果内部存储器不够容量,最多选择更高级的容量,就可以解决容量不够的问题了,就是这么简单
.
一天入门51单片机:点我学习
.
我是岁月哥,愿你学习愉快!
10. MCS-51单片机最小系统包括那些部分
下面就图2所示的单片机最小系统各部分电路进行详细说明。
1.时钟电路
在设计时钟电路之前,让我们先了解下51单片机上的时钟管脚:
XTAL1(19脚):芯片内部振荡电路输入端。
XTAL2(18脚):芯片内部振荡电路输出端。
XTAL1和XTAL2是独立的输入和输出反相放大器,它们可以被配置为使用石英晶振的片内振荡器,或者是器件直接由外部时钟驱动。图2中采用的是内时钟模式,即采用利用芯片内部的振荡电路,在XTAL1、XTAL2的引脚上外接定时元件(一个石英晶体和两个电容),内部振荡器便能产生自激振荡。一般来说晶振可以在1.2~12MHz之间任选,甚至可以达到24MHz或者更高,但是频率越高功耗也就越大。在本实验套件中采用的11.0592M的石英晶振。和晶振并联的两个电容的大小对振荡频率有微小影响,可以起到频率微调作用。当采用石英晶振时,电容可以在20~40pF之间选择(本实验套件使用30pF);当采用陶瓷谐振器件时,电容要适当地增大一些,在30~50pF之间。通常选取33pF的陶瓷电容就可以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如果读者自己在设计单片机系统的印刷电路板(PCB)时,晶体和电容应尽可能与单片机芯片靠近,以减少引线的寄生电容,保证振荡器可靠工作。检测晶振是否起振的方法可以用示波器可以观察到XTAL2输出的十分漂亮的正弦波,也可以使用万用表测量(把挡位打到直流挡,这个时候测得的是有效值)XTAL2和地之间的电压时,可以看到2V左右一点的电压。
2.复位电路
在单片机系统中,复位电路是非常关键的,当程序跑飞(运行不正常)或死机(停止运行)时,就需要进行复位。
MCS-5l系列单片机的复位引脚RST(第9管脚)出现2个机器周期以上的高电平时,单片机就执行复位操作。如果RST持续为高电平,单片机就处于循环复位状态。
复位操作通常有两种基本形式:上电自动复位和开关复位。图2中所示的复位电路就包括了这两种复位方式。上电瞬间,电容两端电压不能突变,此时电容的负极和RESET相连,电压全部加在了电阻上,RESET的输入为高,芯片被复位。随之+5V电源给电容充电,电阻上的电压逐渐减小,最后约等于0,芯片正常工作。并联在电容的两端为复位按键,当复位按键没有被按下的时候电路实现上电复位,在芯片正常工作后,通过按下按键使RST管脚出现高电平达到手动复位的效果。一般来说,只要RST管脚上保持10ms以上的高电平,就能使单片机有效的复位。图中所示的复位电阻和电容为经典值,实际制作是可以用同一数量级的电阻和电容代替,读者也可自行计算RC充电时间或在工作环境实际测量,以确保单片机的复位电路可靠。
3.EA/VPP(31脚)的功能和接法
51单片机的EA/VPP(31脚)是内部和外部程序存储器的选择管脚。当EA保持高电平时,单片机访问内部程序存储器;当EA保持低电平时,则不管是否有内部程序存储器,只访问外部存储器。
对于现今的绝大部分单片机来说,其内部的程序存储器(一般为flash)容量都很大,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外接程序存储器,而是直接使用内部的存储器。
在本实验套件中,EA管脚接到了VCC上,只使用内部的程序存储器。这一点一定要注意,很多初学者常常将EA管脚悬空,从而导致程序执行不正常。
4.P0口外接上拉电阻
51单片机的P0端口为开漏输出,内部无上拉电阻。所以在当做普通I/O输出数据时,由于V2截止,输出级是漏极开路电路,要使“1”信号(即高电平)正常输出,必须外接上拉电阻。
另外,避免输入时读取数据出错,也需外接上拉电阻。在这里简要的说下其原因:在输入状态下,从锁存器和从引脚上读来的信号一般是一致的,但也有例外。例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低电平后,锁存器Q=0,Q=1,场效应管V1开通,端口线呈低电平状态。此时无论端口线上外接的信号是低电平还是高电平,从引脚读入单片机的信号都是低电平,因而不能正确地读入端口引脚上的信号。又如,当从内部总线输出高电平后,锁存器Q=1,Q=0,场效应管V1截止。如外接引脚信号为低电平,从引脚上读入的信号就与从锁存器读入的信号不同。所以当P0口作为通用I/O接口输入使用时,在输入数据前,应先向P0口写“1”,此时锁存器的Q端为“0”,使输出级的两个场效应管V1、V2均截止,引脚处于悬浮状态,才可作高阻输入。
总结来说:为了能使P0口在输出时能驱动NMOS电路和避免输入时读取数据出错,需外接上拉电阻。在本实验套件中采用的是外加一个10K排阻。此外,51单片机在对端口P0—P3的输入操作上,为避免读错,应先向电路中的锁存器写入“1”,使场效应管截止,以避免锁存器为“0”状态时对引脚读入的干扰。
5.LED驱动电路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在最小系统中,发光二极管(LED)的接法是采取了电源接到二极管正极再经过1K电阻接到单片机I/O口上的(见图4中的接法1)。为什么这么接呢?首先我们要知道LED的发光工作条件,不同的LED其额定电压和额定电流不同,一般而言,红或绿颜色的LED的工作电压为1.7V~2.4V,蓝或白颜色的LED工作电压为2.7~4.2V,直径为3mmLED的工作电流2mA~10mA。在这里采用红色的3mm的LED。其次,51单片机(如本实验板中所使用的STC89C52单片机)的I/O口作为输出口时,拉电流(向外输出电流)的能力是μA级别,是不足以点亮一个发光二极管的。而灌电流(往内输入电流)的方式可高达20mA,故采用灌电流的方式驱动发光二极管。当然,现今的一些增强型单片机,是采用拉电流输出(接法2)的,只要单片机的输出电流能力足够强即可。另外,图2中的电阻R1为1K阻值,是为了限制电流,让发光二极管的工作电流限定在2mA~10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