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编码器与单片机的连接
可以直接和单片机IO相接,但有的设计者为了降低外部干扰,一般通过D触发器或者光耦后与IO相连,一般的光电编码器都是集电极开路输出型的,你看其说明书有具体电路。一般将A、B相接到定时器输入的IO上,这样比较好处理,将定时器设为计数器模式就可以了。检测步进电机转动角度当然可以做到,这只是基本应用。360线,一个脉冲输入就是1度,所以很容易的。接收到45个脉冲就证明转动了45度了。
⑵ 51单片机与编码器怎么相连呀
通过51单片机的I/O口连接编码器的地址输入端,即可
⑶ 绝对式 光电编码器与单片机怎么接
绝对式光电编码器有很多种接口,现在比较常见的是串行同步接口,也就是符合RS422电平标准的时钟数据接口,其时钟线通常有+,-
一组,数据线+,-
一组,如与单片机连接的话,最好是选用带有SPI功能的单片机,把单片机的SPI的时钟输出和数据输入分别用422电平转换芯片转换成差分信号后与编码器连接,当然也可以用普通单片机IO口模拟SPI时序,不过这样做的话程序上处理相当麻烦,最好不用。
NPN开路输出,又叫OC输出。
需要在A、B端分别外接一个电阻,电阻上端的电压由你的电路决定:
单片机接5V,PLC接24V,使用就很方便了。
检测A、B信号就是(1)检测脉冲数量;(2)A、B谁在前,谁在后。A相上升沿在前(出现高电平)表示编码器正转;反之B在前,表示反转。
至于45°,就看编码器一周有多少脉冲,自己分配了。
⑷ 问下增量式旋转编码器与51单片机的接线问题。
1、如果需要高速(速度比较快)计数,在单片机外面加一个判向电路。做硬件判向。
输出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输出一个方向信号和一个计数信号。
用单片机的一个计数器(如用T0),这样就能实现正反两方向的加减计数了。
另一种是输出两个正反计数的脉冲串。
用两个计数器做减法运算。两种都可以。
Z信号一般不用接计数器。看你用途和用法了。
2、编码器直接接单片机。
如你用5V单片机那编码器输出信号的幅值也应该是TTL电平的。
做软件判向,可能会影响计数速度。
⑸ 有关编码器与51单片机连接的问题
E6A2-CW3C旋转编码器输出两路正交(相位相差90°)脉冲信号。分辨率200意味着编码器每旋转一周输出200个周期脉冲。如果把每一路脉冲的上沿和下沿都利用起来,相当于四倍频,分辨率可以达到200×4=800。
编码器输出通常为5v的TTL电平,可以直接连接到单片机。能否利用单片机直接读取编码器并计数,则取决于你的应用中,编码器轴旋转的速度有多大?因为,单片机对两路脉冲的计数只能基于对脉冲的上跳(或者下跳,下同)的处理。而单片机对随机上跳处理的较好的方案是上跳引起一个中断,在中断程序中实施判断后再进行加1或减1的计数。中断处理是需要时间的。当编码器旋转足够快,输出脉冲周期少于中断处理时间时,将导致脉冲丢失,这会引起计数误差。
所以,你要准确估计你的编码器旋转速度,得到最小的脉冲周期;然后估算你的中断处理程序的执行时间(在AT89S52最大系统时钟下)。两者比较后才能确定你的设计是否可行。
⑹ 编码器输出线有几根,怎么与单片机相连接,它输出的信号与测量的角度怎么联系呢
问题太笼统了。
一、
1、一般增量式编码器常用有3个信号,ABZ。
输出可以是ABZ三个信号输出,也可以是ABZA|B|Z|六个信号输出。接单片机一般要用电压信号。
除了电源两根线外,3信号输出的应还有3根线的6信号输出的应还有6根线。
2、并口绝对式编码器要看你用的是几位的。如10位的,除电源线(一般2根)外还有信号线10根。12位的12根。16位的16根。
3、串口绝对式编码器要看是什么串口,比如说有用4根线的(其中两根是电源线)。
二、
1、编码器接单片机也要看什么样的编码器,如何使用。
增量式编码器有的是不用Z信号的;有的只用一个主信号A或B;有的用2个主信号,用AB信号可以实现正反判向。单片机有编码器功能的就不用做判向电路了。
2、角度测量首先要计算好用多少分辨率的编码器,一个脉冲所对应的脉冲当量是多少。
⑺ 编码器与单片机,具体如何接线呢
如果你想用编码器和单片机进行数据交互的话就用通信的方式可以选择串口,也可以用 I2C 或者 SPI 进行通信如果你是想单方向的,直接随意接IO口就可以了
⑻ 编码器与单片机如何连接
NPN开路输出,又叫OC输出。你需要在A、B端分别外接一个电阻,电阻上端的电压由你的电路决定:
单片机接5V,PLC接24V,使用就很方便了。
检测A、B信号就是(1)检测脉冲数量;(2)A、B谁在前?谁在后?A相上升沿在前(出现高电平)表示编码器正转;反之B在前,表示反转。
至于45°,就看你的编码器一周有多少脉冲,自己分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