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linux内核的主要子系统
进程管理的重点是进程的执行。在内核中,这些进程称为线程,代表了单独的处理器虚拟化(线程代码、数据、堆栈和 CPU寄存器)。在用户空间,通常使用进程 这个术语,不过 Linux 实现并没有区分这两个概念(进程和线程)。内核通过 SCI 提供了一个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来创建一个新进程(fork、exec 或 Portable Operating System Interface [POSⅨ] 函数),停止进程(kill、exit),并在它们之间进行通信和同步(signal 或者 POSⅨ 机制)。
进程管理还包括处理活动进程之间共享 CPU 的需求。内核实现了一种新型的调度算法,不管有多少个线程在竞争 CPU,这种算法都可以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操作。这种算法就称为 O⑴ 调度程序,这个名字就表示它调度多个线程所使用的时间和调度一个线程所使用的时间是相同的。O⑴ 调度程序也可以支持多处理器(称为对称多处理器或 SMP)。您可以在 ./linux/kernel 中找到进程管理的源代码,在 ./linux/arch 中可以找到依赖于体系结构的源代码。 内核所管理的另外一个重要资源是内存。为了提高效率,如果由硬管理虚拟内存,内存是按照所谓的内存页 方式进行管理的(对于大部分体系结构来说都是 4KB)。Linux 包括了管理可用内存的方式,以及物理和虚拟映射所使用的硬件机制。
不过内存管理要管理的可不止 4KB缓冲区。Linux 提供了对 4KB缓冲区的抽象,例如 slab 分配器。这种内存管理模式使用 4KB缓冲区为基数,然后从中分配结构,并跟踪内存页使用情况,比如哪些内存页是满的,哪些页面没有完全使用,哪些页面为空。这样就允许该模式根据系统需要来动态调整内存使用。
为了支持多个用户使用内存,有时会出现可用内存被消耗光的情况。由于这个原因,页面可以移出内存并放入磁盘中。这个过程称为交换,因为页面会被从内存交换到硬盘上。内存管理的源代码可以在 ./linux/mm 中找到。 虚拟文件系统(VFS)是 Linux 内核中非常有用的一个方面,因为它为文件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接口抽象。VFS 在 SCI 和内核所支持的文件系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换层。
VFS 在用户和文件系统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换层
在 VFS 上面,是对诸如 open、close、read 和 write 之类的函数的一个通用 API 抽象。在 VFS 下面是文件系统抽象,它定义了上层函数的实现方式。它们是给定文件系统(超过 50 个)的插件。文件系统的源代码可以在 ./linux/fs 中找到。
文件系统层之下是缓冲区缓存,它为文件系统层提供了一个通用函数集(与具体文件系统无关)。这个缓存层通过将数据保留一段时间(或者随即预先读取数据以便在需要是就可用)优化了对物理设备的访问。缓冲区缓存之下是设备驱动程序,它实现了特定物理设备的接口。
2. 用Win10中的Linux子系统是怎么样的体验
用Win10中的Linux子系统是种很棒的体验,没想到Win10的Linux子系统这么高端。WSL提供了一个微软开发的Linux兼容内核接口(不包含Linux代码),来自Ubuntu的用户模式二进制文件在其上运行。
该子系统不能运行所有Linux软件,例如那些图形用户界面,以及那些需要未实现的Linux内核服务的软件。不过,这可以用在外部X服务器上运行的图形X Window系统缓解。
此子系统起源于命运多舛的Astoria项目,其目的是允许Android应用运行在Windows 10 Mobile上。此功能组件从Windows 10 Insider Preview build 14316开始可用。
3. 怎么学linux内核驱动
怎么学linux内核驱动?1. 分享Linux内核学习和驱动开发的经验。
内核学习
Linux 内核功能越来越完善,如果没有充裕的时间,深入内核并不是很现实。所以建议先读一本内核的书,
第一遍是读,会读的很迷糊;之后反省一下,然后再浏览一下;可以想象一个 OS 是如何运行的,这样可以不
陷入 Linux 内核的细节;最后可以深入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的那一子系统
推荐 《Linux Kernel Development》
即便是子系统,也是很庞大的。一个省力的方式是网上搜一些相关的文章,便于快速了解这个子系统的运作;
然后结合代码,形成自己的认知,最后做一下总结。如果仅仅是快速了解某一子系统的运作,可以参考一些早期
代码的注解书籍,再深入的时候看看最新的代码实现
对内核的认知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一开始并不完善,可能需要反复纠正。不要陷入这种纠错中;而是以后继续
使用和学习过程中,发现了没有弄清楚的地方再深入,毕竟 Linux 内核是不断变化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方式是,从系统调用入手,现在这方面的数据不少,而且对系统调用的语义都有讲解,这样可以
间接了解 Linux 系统的一些概念。对系统调用熟悉了,可以根据系统调用的执行过程,来大体了解内核的一个
运作过程;但是跟踪系统调用的时候要注意抓主线,现在内核系统很复杂,一些 code path 上可能会涉及多个
子系统,可以从名字上猜测它们是干什么的,不需要深入,否则会发现精力完全被分散掉了
学习 Linux 内核,一个很重要的是抽象的能力,所谓的抽象这里仅仅是指分清接口和接口的实现。因为 Linux
内核子系统很多,有很多子系统相互渗透,这样 code path 看上去很复杂。阅读代码的时候,为了排除干扰,
需要分清哪些是自己需要看的,哪些是其它子系统的接口,对于其它子系统的接口,先当作它们功能完善不会
出问题好了,这样可以关注重点;打个比方,一个应用程序的代码可能量很大,比如一个 apache 项目,它
包含很多组件,有时候阅读代码的时候会看到不同组件的 API,深入看相关组件实现并不现实,这时候分清主次
对于代码的阅读就很有帮助了,总不能看到了 malloc 就要先把它的实现弄清楚吧,系统调用多者呢
4. linux设备子系统有哪些
linux input子系统
linux输入子系统
linux i2c子系统
linux内核子系统
linux 网络子系统
linux usb子系统
linux mtd子系统
linux音频子系统
linux spi子系统
linux led子系统
5. linux操作系统的内核有哪几个子系统组成,简要说明各子系统的作用
Linux是一个一体化内核(monolithic kernel)系统。“内核”指的是一个提供硬件抽象层、磁盘及文件系统控制、多任务等功能的系统软件。
一个内核不是一套完整的操作系统。一套基于Linux内核的完整操作系统叫作Linux操作系统,或是GNU/Linux。设备驱动程序可以完全访问硬件。Linux内的设备驱动程序可以方便地以模块化(molarize)的形式设置,并在系统运行期间可直接装载或卸载。
Linux内核的主要模块(或组件)分以下几个部分:存储管理、CPU和进程管理、文件系统、设备管理和驱动、网络通信,以及系统的初始化(引导)、系统调用等。
版本号Linux内核使用三种不同的版本编号方式。
第一种方式用于1.0版本之前(包括1.0)。第一个版本是0.01,紧接着是0.02、0.03、0.10、0.11、0.12、0.95、0.96、0.97、0.98、0.99和之后的1.0。
第二种方式用于1.0之后到2.6,数字由三部分“A.B.C”,A代表主版本号,B代表次主版本号,C代表较小的末版本号。只有在内核发生很大变化时(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1994年的1.0,1996年的2.0),A才变化。
可以通过数字B来判断Linux是否稳定,偶数的B代表稳定版,奇数的B代表开发版。C代表一些bug修复,安全更新,新特性和驱动的次数。
以版本2.4.0为例,2代表主版本号,4代表次版本号,0代表改动较小的末版本号。在版本号中,序号的第二位为偶数的版本表明这是一个可以使用的稳定版本,如2.2.5,而序号的第二位为奇数的版本一般有一些新的东西加入。
是个不一定很稳定的测试版本,如2.3.1。这样稳定版本来源于上一个测试版升级版本号,而一个稳定版本发展到完全成熟后就不再发展。
第三种方式从2004年2.6.0版本开始,使用一种“time-based”的方式。3.0版本之前,是一种“A.B.C.D”的格式。七年里,前两个数字A.B即“2.6”保持不变,C随着新版本的发布而增加,D代表一些bug修复,安全更新,添加新特性和驱动的次数。
3.0版本之后是“A.B.C”格式,B随着新版本的发布而增加,C代表一些bug修复,安全更新,新特性和驱动的次数。第三种方式中不再使用偶数代表稳定版,奇数代表开发版这样的命名方式。举个例子:3.7.0代表的不是开发版,而是稳定版!
6. Linux网络子系统在发送数据包时,数据发送流程
从网络设备驱动程序的结构分析可知,Linux网络子系统在发送数据包时,会调用驱动程序提供的hard_start_transmit()函数,该函数用于启动数据包的发送。在设备初始化的时候,这个函数指针需被初始化以指向设备的xxx_tx ()函数。网络设备驱动完成数据包发送的流程如下:
1)网络设备驱动程序从上层协议传递过来的sk_buff参数获得数据包的有效数据和长度,将有效数据放入临时缓冲区。
2)对于以太网,如果有效数据的长度小于以太网冲突检测所要求数据帧的最小长度ETH ZLEN,则给临时缓冲区的末尾填充0。
3)设置硬件的寄存器,驱使网络设备进行数据发送操作。
特别要强调对netif_ stop_queue()的调用,当发送队列为满或因其他原因来不及发送当前上层传下来的数据包时,则调用此函数阻止上层继续向网络设备驱动传递数据包。当忙于发送的数据包被发送完成后,在以TX结束的中断处理中,应该调用netif_wake_queue ()唤醒被阻塞的上层,以启动它继续向网络设备驱动传送数据包。当数据传输超时时,意味着当前的发送操作失败或硬件已陷入未知状态,此时,数据包发送超时处理函数xxx _tx _timeout ()将被调用。这个函数也需要调用由Linux内核提供的netif_wake _queue()函数以重新启动设备发送队列。
7. Linux内核由哪几个子系统组成
Linux内核主要由五个子系统组成: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虚拟文件系统,网络接口,进程间通信。
1.进程调度(SCHED):控制进程对CPU的访问。当需要选择下一个进程运行时,由调度程序选择最值得运行的进程。可运行进程实际上是仅等待CPU资源的进程,如果某个进程在等待其它资源,则该进程是不可运行进程。Linux使用了比较简单的基于优先级的进程调度算法选择新的进程。
2.内存管理(MM)允许多个进程安全的
共享主内存区域。Linux
的内存管理支持虚拟内存,即在计算机中运行的程序,其代码,数据,堆栈的总量可以超过实际内存的大小,操作系统只是把当前使用的程序块保留在内存中,其余
的程序块则保留在磁盘中。必要时,操作系统负责在磁盘和内存间交换程序块。内存管理从逻辑上分为硬件无关部分和硬件有关部分。硬件无关部分提供了进程的映
射和逻辑内存的对换;硬件相关的部分为内存管理硬件提供了虚拟接口。
3.虚拟文件系统
(Virtual File
System,VFS)隐藏了各种硬件的具体细节,为所有的设备提供了统一的接口,VFS提供了多达数十种不同的文件系统。虚拟文件系统可以分为逻辑文件
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逻辑文件系统指Linux所支持的文件系统,如ext2,fat等,设备驱动程序指为每一种硬件控制器所编写的设备驱动程序模块。
4.网络接口(NET)提供了对各种网络标准的存取和各种网络硬件的支持。网络接口可分为网络协议和网络驱动程序。网络协议部分负责实现每一种可能的网络传输协议。网络设备驱动程序负责与硬件设备通讯,每一种可能的硬件设备都有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
5.进程间通讯(IPC) 支持进程间各种通信机制。
8. linux内核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
一个完整的Linux内核一般由5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接口。 1、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主要完成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整个系统的物理内存,同时快速响应内核各个子系统对内存分配的请求。Linux内存...
9. linux内核分为哪四个子系统
应该是五个子系统:进程调度,内存管理,虚拟文件系统,网络接口,进程间通信。
10. linux内核主要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一个完整的Linux内核一般由5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内存管理、进程管理、进程间通信、虚拟文件系统和网络接口。
1、内存管理
内存管理主要完成的是如何合理有效地管理整个系统的物理内存,同时快速响应内核各个子系统对内存分配的请求。
Linux内存管理支持虚拟内存,而多余出的这部分内存就是通过磁盘申请得到的,平时系统只把当前运行的程序块保留在内存中,其他程序块则保留在磁盘中。在内存紧缺时,内存管理负责在磁盘和内存间交换程序块。
2、进程管理
进程管理主要控制系统进程对CPU的访问。当需要某个进程运行时,由进程调度器根据基于优先级的调度算法启动新的进程。:Linux支持多任务运行,那么如何在一个单CPU上支持多任务呢?这个工作就是由进程调度管理来实现的。
在系统运行时,每个进程都会分得一定的时间片,然后进程调度器根据时间片的不同,选择每个进程依次运行,例如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用完后,调度器会选择一个新的进程继续运行。
由于切换的时间和频率都非常的快,由此用户感觉是多个程序在同时运行,而实际上,CPU在同一时间内只有一个进程在运行,这一切都是进程调度管理的结果。
3、进程间通信
进程间通信主要用于控制不同进程之间在用户空间的同步、数据共享和交换。由于不用的用户进程拥有不同的进程空间,因此进程间的通信要借助于内核的中转来实现。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进程等待硬件操作完成时,会被挂起。当硬件操作完成,进程被恢复执行,而协调这个过程的就是进程间的通信机制。
4、虚拟文件系统
Linux内核中的虚拟文件系统用一个通用的文件模型表示了各种不同的文件系统,这个文件模型屏蔽了很多具体文件系统的差异,使Linux内核支持很多不同的文件系统。
这个文件系统可以分为逻辑文件系统和设备驱动程序:逻辑文件系统指Linux所支持的文件系统,例如ext2、ext3和fat等;设备驱动程序指为每一种硬件控制器所编写的设备驱动程序模块。
5、网络接口
网络接口提供了对各种网络标准的实现和各种网络硬件的支持。网络接口一般分为网络协议和网络驱动程序。网络协议部分负责实现每一种可能的网络传输协议。
网络设备驱动程序则主要负责与硬件设备进行通信,每一种可能的网络硬件设备都有相应的设备驱动程序。
(10)linux内核子系统扩展阅读:
Linux 操作系统的诞生、发展和成长过程始终依赖着五个重要支柱:UNIX操作系统、MINIX操作系统、GNU计划、POSIX标准和Internet 网络。
1981 年IBM公司推出微型计算机IBM PC。
1991年,GNU计划已经开发出了许多工具软件,最受期盼的GNU C编译器已经出现,GNU的操作系统核心HURD一直处于实验阶段,没有任何可用性,实质上也没能开发出完整的GNU操作系统,但是GNU奠定了Linux用户基础和开发环境。
1991年初,林纳斯·托瓦兹开始在一台386sx兼容微机上学习minix操作系统。1991年4月,林纳斯·托瓦兹开始酝酿并着手编制自己的操作系统。
1991 年4 月13 日在comp.os.minix 上发布说自己已经成功地将bash 移植到了minix 上,而且已经爱不释手、不能离开这个shell软件了。
1993年,大约有100余名程序员参与了Linux内核代码编写/修改工作,其中核心组由5人组成,此时Linux 0.99的代码大约有十万行,用户大约有10万左右。
1994年3月,Linux1.0发布,代码量17万行,当时是按照完全自由免费的协议发布,随后正式采用GPL协议。
1995年1月,Bob Young创办了RedHat(小红帽),以GNU/Linux为核心,集成了400多个源代码开放的程序模块,搞出了一种冠以品牌的Linux,即RedHat Linux,称为Linux"发行版",在市场上出售。这在经营模式上是一种创举。
2001年1月,Linux 2.4发布,它进一步地提升了SMP系统的扩展性,同时它也集成了很多用于支持桌面系统的特性:USB,PC卡(PCMCIA)的支持,内置的即插即用,等等功能。
2003年12月,Linux 2.6版内核发布,相对于2.4版内核2.6在对系统的支持都有很大的变化。
2004年的第1月,SuSE嫁到了Novell,SCO继续顶着骂名四处强行“化缘”, Asianux, MandrakeSoft也在五年中首次宣布季度赢利。3月,SGI宣布成功实现了Linux操作系统支持256个Itanium 2处理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