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linux分几种模式linux 单用户模式作用是什么和其他那几个模式都做什么用的
0:关机
1:单用户模式
2:无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3:有网络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4:保留,未使用
5:有网络支持有X-Window支持的多用户模式
6:重新引导系统,即重启
Linux 系统处于正常状态时,服务器主机开机(或重新启动)后,能够由系统引导器程序自动引导 Linux 系统启动到多用户模式,并提供正常的网络服务。如果系统管理员需要进行系统维护或系统出现启动异常时,就需要进入单用户模式或修复模式对系统进行管理了。使用单用户模式有一个前提,就是您的系统引导器(grub)能正常工作,否则要进行系统维护就要使用修复模式。特注:进入单用户模式,没有开启网络服务,不支持远程连接
Linux 系统中不同的运行级别(Run Level)代表了系统的不同运行状态,例如 Linux 服务器正常运行时处于运行级别3,是能够提供网络服务的多用户模式;而运行级别 1 只允许管理员通过服务器主机的单一控制台进行操作,即“单用户模式”。
B. 在Linux系统下Vi命令模式和编辑模式如何切换
1、VI编辑器是Linux下用的最多也是功能最强大的文本编辑器,VI具有三种模式:命令模式、编辑模式以及末行模式,在最初使用VI打开一个文件的时候,处在命令模式下,这时使用命令i、I、a、A、o、O都可以进入编辑模式,而想放回到命令模式只需要在编辑模式下敲击ESC键即可,如果有什么不懂的话,可以看看《Linux就该这么学》的第四章,详细介绍了VI(M)编辑器的用法以及高级技巧等等。
拓展:
2、Linux操作系统是基于UNIX操作系统发展而来的一种克隆系统,它诞生于1991 年的 [Linux桌面] 10 月5 日(这是第一次正式向外公布的时间)。以后借助于Internet网络,并通过全世界各地计算机爱好者的共同努力,已成为今天世界上使用最多的一种UNIX 类操作系统,并且使用人数还在迅猛增长。
3、Linux是一套免费使用和自由传播的类Unix操作系统,是一个基于POSIX和UNIX的多用户、多任务、支持多线程和多CPU的操作系统。它能运行主要的UNIX工具软件、应用程序和网络协议。它支持32位和64位硬件。Linux继承了Unix以网络为核心的设计思想,是一个性能稳定的多用户网络操作系统。它主要用于基于Intel x86系列CPU的计算机上。这个系统是由全世界各地的成千上万的程序员设计和实现的。其目的是建立不受任何商品化软件的版权制约的、全世界都能自由使用的Unix兼容产品。
C. LINUX中,Vi编辑器的几种模式及保存、退出等命令。
一般都把它分为4种模式:
普通模式(normal
mode):启动vim时默认就是这个模式
插入模式(insert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i(insert)或a(append)就进入了插入模式
命令行模式(ex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
:
即可进入命令行模式,最下一行变成编辑,可以在最下行输入命令
可视模式(visual
mode):在普通模式下按v进入可视模式
在命令模式输入w
filename然后回车则把文件保存为filename,如果之前已经有文件名了就直接输入w就可以了,输入q则退出
D. LINUX文件编辑器的工作模式有哪几种他们之间是怎样转化的
vi 编辑器有3种,进入vi后默认是命令模式,输入 i 进入编辑模式 输入结束后 请按esc键回命令模式输入q就是退出(不改动情况下)输入wq就是存盘后退出输入q!放弃存盘强行退出 此外还有很多种 参考 http://os.yesky.com/lin/241/7565741.shtml
E. linux vi的三种工作模式及转化过程
Vi有三种基本的工作模式:指令行模式、文本输入模式、行末模式。他们的相互关系如所示。
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下输入 a、i、o进入文本输入模式(Input Mode)
文本输入模式(Input Mode) 下按ESC进入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指令模式(Command Mode)下输入:进入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
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下指令错误则返回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下面分别介绍这三种模式
1、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指令模式主要使用方向键移动光标位置进行文字的编辑,下面列出了常用的操作命令及含义。
0 -----光标移动至行首
h -----光标左移一格
l -----光标右移一格
j -----光标下移一行
k -----光标上移一行
$+A-----将光标移动到该行最后
PageDn ----- 向下移动一页
PageUp ----- 向上移动一页
d+方向键 -----删除文字
dd -----删除整行
pp -----整行复制
r -----修改光标所在的字符
S -----删除光标所在的列,并进入输入模式
2、文本输入模式(Input Mode)
在指令模式下(Command Mode)按a/A键、i/I键、o/O键进入文本模式,文本输入模式的命令及其含义如下所示。
a -----在光标后开始插入
A -----在行尾开始插入
i -----从光标所在位置前面开始插入
I -----从光标所在列的第一个非空白字符前面开始插入
o -----在光标所在列下新增一列并进入输入模式
O -----在光标所在列上方新增一列并进入输入模式
ESC -----返回命令行模式
3、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
末行模式主要进行一些文字编辑辅助功能,比如字串搜索、替代、保存文件等操作。主要命令如下
:q -----结束Vi程序,如果文件有过修改,先保存文件
:q! -----强制退出Vi程序
:wq -----保存修改并退出程序
:set nu -----设置行号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指令都是在英文输入模式下才有效,在linux 终端下有时我们用的是中文输入模式,输入中文的“:”就不能转换模式了。
F. linux系统中vi的3种模式是什么
Vi有三种基本的工作模式:指令行模式、文本输入模式、行末模式。
他们的相互关系如所示。
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下输入 a、i、o进入文本输入模式(Input Mode)
文本输入模式(Input Mode) 下按ESC进入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指令模式(Command Mode)下输入:进入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
末行模式(Last line Mode)下指令错误则返回指令模式(Command Mode)
G. linux中简述vi编辑器的三种模式,并简述三种模式间如何切换,分别可以进行哪些
1)、Vi工作有三种模式:命令模式、文本输入模式和末行模式。用Vi打开一个文件后,处于命令模式。利用文本插入命令,如i,a,o等可以进入输入模式,用[Esc]键可以从输入模式退回命令模式。在命令模式中按“:”键可以进入到末行模式,当执行完命令或按[Esc]键可以回到命令模式。
2)、命令如下:
vi –o file1 file2 #水平分割打开两个文件
/test #在file1文件中查找test字符串,可以在命令模式或末行模式执行
光标移动到test行,用V命令选中该行
用yy命令复制该行到缓冲区
用ctrl-w ctrl-w 命令进行窗口切换,切到file2文件中
光标定位到文件末尾,用p命令进行粘贴
:wq #保存退出
H. Linux里面k8s有几种网络模式
1、单机网络模式:Bridge 、Host、Container、None
2、多机网络模式:一类是 Docker 在 1.9 版本中引入Libnetwork项目,对跨节点网络的原生支持;一类是通过插件(plugin)方式引入的第三方实现方案,比如 Flannel,Calico 等等。
I. linux网卡绑定 有几种模式
网卡绑定mode共有七种(0~6) bond0、bond1、bond2、bond3、bond4、bond5、bond6 常用的有三种 mode=0:平衡负载模式,有自动备援,但需要”Switch”支援及设定。 mode=1:自动备援模式,其中一条线若断线,其他线路将会自动备援。 mode=6:平衡负载模式,有自动备援,不必”Switch”支援及设定。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想做成mode 0的负载均衡,仅仅设置这里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0是不够的,与网卡相连的交换机必须做特殊配置(这两个端口应该采取聚合方式),因为做bonding的这两块网卡是使用同一个MAC地址.从原理分析一下(bond运行在mode 0下): mode 0下bond所绑定的网卡的IP都被修改成相同的mac地址,如果这些网卡都被接在同一个交换机,那么交换机的arp表里这个mac地址对应的端口就有多 个,那么交换机接受到发往这个mac地址的包应该往哪个端口转发呢?正常情况下mac地址是全球唯一的,一个mac地址对应多个端口肯定使交换机迷惑了。所以 mode0下的bond如果连接到交换机,交换机这几个端口应该采取聚合方式(cisco称为 ethernetchannel,foundry称为portgroup),因为交换机做了聚合后,聚合下的几个端口也被捆绑成一个mac地址.我们的解 决办法是,两个网卡接入不同的交换机即可。 mode6模式下无需配置交换机,因为做bonding的这两块网卡是使用不同的MAC地址。 七种bond模式说明: 第一种模式:mod=0 ,即:(balance-rr) Round-robin policy(平衡抡循环策略) 特点:传输数据包顺序是依次传输(即:第1个包走eth0,下一个包就走eth1….一直循环下去,直到最后一个传输完毕),此模式提供负载平衡和容错能力;但是我们知道如果一个连接或者会话的数据包从不同的接口发出的话,中途再经过不同的链路,在客户端很有可能会出现数据包无序到达的问题,而无序到达的数据包需要重新要求被发送,这样网络的吞吐量就会下降 第二种模式:mod=1,即: (active-backup) Active-backup policy(主-备份策略) 特点:只有一个设备处于活动状态,当一个宕掉另一个马上由备份转换为主设备。mac地址是外部可见得,从外面看来,bond的MAC地址是唯一的,以避免switch(交换机)发生混乱。此模式只提供了容错能力;由此可见此算法的优点是可以提供高网络连接的可用性,但是它的资源利用率较低,只有一个接口处于工作状态,在有 N 个网络接口的情况下,资源利用率为1/N 第三种模式:mod=2,即:(balance-xor) XOR policy(平衡策略) 特点:基于指定的传输HASH策略传输数据包。缺省的策略是:(源MAC地址 XOR 目标MAC地址) % slave数量。其他的传输策略可以通过xmit_hash_policy选项指定,此模式提供负载平衡和容错能力 第四种模式:mod=3,即:broadcast(广播策略) 特点:在每个slave接口上传输每个数据包,此模式提供了容错能力 第五种模式:mod=4,即:(802.3ad) 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IEEE 802.3ad 动态链接聚合) 特点:创建一个聚合组,它们共享同样的速率和双工设定。根据802.3ad规范将多个slave工作在同一个激活的聚合体下。 外出流量的slave选举是基于传输hash策略,该策略可以通过xmit_hash_policy选项从缺省的XOR策略改变到其他策略。需要注意的 是,并不是所有的传输策略都是802.3ad适应的,尤其考虑到在802.3ad标准43.2.4章节提及的包乱序问题。不同的实现可能会有不同的适应 性。 必要条件: 条件1:ethtool支持获取每个slave的速率和双工设定 条件2:switch(交换机)支持IEEE 802.3ad Dynamic link aggregation 条件3:大多数switch(交换机)需要经过特定配置才能支持802.3ad模式 第六种模式:mod=5,即:(balance-tlb) Adaptive transmit load balancing(适配器传输负载均衡) 特点:不需要任何特别的switch(交换机)支持的通道bonding。在每个slave上根据当前的负载(根据速度计算)分配外出流量。如果正在接受数据的slave出故障了,另一个slave接管失败的slave的MAC地址。 该模式的必要条件:ethtool支持获取每个slave的速率 第七种模式:mod=6,即:(balance-alb) Adaptive load balancing(适配器适应性负载均衡) 特点:该模式包含了balance-tlb模式,同时加上针对IPV4流量的接收负载均衡(receive load balance, rlb),而且不需要任何switch(交换机)的支持。接收负载均衡是通过ARP协商实现的。bonding驱动截获本机发送的ARP应答,并把源硬件地址改写为bond中某个slave的唯一硬件地址,从而使得不同的对端使用不同的硬件地址进行通信。 来自服务器端的接收流量也会被均衡。当本机发送ARP请求时,bonding驱动把对端的IP信息从ARP包中复制并保存下来。当ARP应答从对端到达 时,bonding驱动把它的硬件地址提取出来,并发起一个ARP应答给bond中的某个slave。使用ARP协商进行负载均衡的一个问题是:每次广播 ARP请求时都会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因此对端学习到这个硬件地址后,接收流量将会全部流向当前的slave。这个问题可以通过给所有的对端发送更新 (ARP应答)来解决,应答中包含他们独一无二的硬件地址,从而导致流量重新分布。当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时,或者某个未激活的slave重新 激活时,接收流量也要重新分布。接收的负载被顺序地分布(round robin)在bond中最高速的slave上 当某个链路被重新接上,或者一个新的slave加入到bond中,接收流量在所有当前激活的slave中全部重新分配,通过使用指定的MAC地址给每个 client发起ARP应答。下面介绍的updelay参数必须被设置为某个大于等于switch(交换机)转发延时的值,从而保证发往对端的ARP应答 不会被switch(交换机)阻截。 必要条件: 条件1:ethtool支持获取每个slave的速率; 条件2:底层驱动支持设置某个设备的硬件地址,从而使得总是有个slave(curr_active_slave)使用bond的硬件地址,同时保证每个bond 中的slave都有一个唯一的硬件地址。如果curr_active_slave出故障,它的硬件地址将会被新选出来的 curr_active_slave接管 其实mod=6与mod=0的区别:mod=6,先把eth0流量占满,再占eth1,….ethX;而mod=0的话,会发现2个口的流量都很稳定,基本一样的带宽。而mod=6,会发现第一个口流量很高,第2个口只占了小部分流量 Linux网口绑定 通过网口绑定(bond)技术,可以很容易实现网口冗余,负载均衡,从而达到高可用高可靠的目的。前提约定: 2个物理网口分别是:eth0,eth1 绑定后的虚拟口是:bond0 服务器IP是:192.168.0.100 第一步,配置设定文件: 代码如下: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bond0 DEVICE=bond0 BOOTPROTO=none ONBOOT=yes IPADDR=192.168.0.100 NETMASK=255.255.255.0 NETWORK=192.168.0.0 BROADCAST=192.168.0.255 #BROADCAST广播地址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0 DEVICE=eth0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etc/sysconfig/network-scripts/ifcfg-eth1 DEVICE=eth1 BOOTPROTO=none MASTER=bond0 SLAVE=yes 第二步,修改modprobe相关设定文件,并加载bonding模块: 1.在这里,我们直接创建一个加载bonding的专属设定文件/etc/modprobe.d/bonding.conf 代码如下: [root@test ~]# vi /etc/modprobe.d/bonding.conf #追加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ing mode=0 miimon=200 2.加载模块(重启系统后就不用手动再加载了) 代码如下: [root@test ~]# modprobe bonding 3.确认模块是否加载成功: 代码如下: [root@test ~]# lsmod grep bonding bonding 100065 0 第三步,重启一下网络,然后确认一下状况: 代码如下: [root@test ~]# /etc/init.d/network restart [root@test ~]# cat /proc/net/bonding/bond0 Ethernet Channel Bonding Driver: v3.5.0 (November 4, 2008) Bonding Mode: fault-tolerance (active-backup) Primary Slave: None Currently Active Slave: eth0 …… [root@test ~]# ifconfig grep HWaddr bond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16:36:1B:BB:74 eth0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16:36:1B:BB:74 eth1 Link encap:Ethernet HWaddr 00:16:36:1B:BB:74 从上面的确认信息中,我们可以看到3个重要信息: 1.现在的bonding模式是active-backup 2.现在Active状态的网口是eth0 3.bond0,eth1的物理地址和处于active状态下的eth0的物理地址相同,这样是为了避免上位交换机发生混乱。 任意拔掉一根网线,然后再访问你的服务器,看网络是否还是通的。 第四步,系统启动自动绑定、增加默认网关: 代码如下: [root@test ~]# vi /etc/rc.d/rc.local #追加 ifenslave bond0 eth0 eth1 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0.1 #如可上网就不用增加路由,0.1地址按环境修改. 留心:前面只是2个网口绑定成一个bond0的情况,如果我们要设置多个bond口,比如物理网口eth0和eth1组成bond0,eth2和eth3组成bond1, 那么网口设置文件的设置方法和上面第1步讲的方法相同,只是/etc/modprobe.d/bonding.conf的设定就不能像下面这样简单的叠加了: 代码如下: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ing mode=1 miimon=200 alias bond1 bonding options bonding mode=1 miimon=200 正确的设置方法有2种: 第一种,你可以看到,这种方式的话,多个bond口的模式就只能设成相同的了: 代码如下: alias bond0 bonding alias bond1 bonding options bonding max_bonds=2 miimon=200 mode=1 第二种,这种方式,不同的bond口的mode可以设成不一样: 代码如下: alias bond0 bonding options bond0 miimon=100 mode=1 install bond1 /sbin/modprobe bonding -o bond1 miimon=200 mode=0 仔细看看上面这2种设置方法,现在如果是要设置3个,4个,甚至更多的bond口,你应该也会了吧! 后记:简单的介绍一下上面在加载bonding模块的时候,options里的一些参数的含义: miimon 监视网络链接的频度,单位是毫秒,我们设置的是200毫秒。 max_bonds 配置的bond口个数 mode bond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在一般的实际应用中,0和1用的比较多, 如果你要深入了解这些模式各自的特点就需要靠读者你自己去查资料并做实践了。
J. Linux中的终端的三种工作模式是什么
你肯定是搞错啦
,终端没有三种工作模式
VI有,在终端输入vi
xxx
xxx代表文件名,打开VI编辑器,这个编辑器有三种工作模式
命令模式
插入模式
底行模式
看看VI怎么用就清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