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单片机如何控制可控硅。
看你的功率大小。小功率可直接IO口驱动。大功率可用光耦驱动,光耦可选择过零触发或随机触发,具体参考MOC3041,MOC3061等电路和相关应用说明。
B. 单片机控制可控硅调压程序
可控硅必须检测过零信号。只有零点以后触发,才会有效。而且在下一个零点到来的时候,可控硅会自动关闭。你这个程序里面只有一句P=1,没有P=0,那么这个端口一直开启,没有关闭。负载将一直投入。不可能关闭。所以,根本不可能调压!
想要调压:1、增加一个过零检测电路。
2、每次触发以后,过一段时间必须把触发信号关闭。也可以在过零中断时,将触发信号关闭。
3、调压的大小值受过零后多长时间投入。注意10MS以内必须完成一次控制。否则控制将不正常。
C. 怎么用单片机控制双向可控硅的触发和关断
可控硅靠电流过零而关断(除可关断可控硅外)。双向可控硅触发导通后,电源电压过零时,可控硅关断。当有外加电压前提下,再触发,可控硅就再次导通。
D. 单片机怎样控制可控硅在220V电路中作开关用(控制一个40W节能灯)
鉴于你控制的是40W的节能灯。所以,用可控硅的话,会出现灯管微亮或是闪烁的现象。所以,还是建议使用继电器来控制节能灯。你用阻容降压电路的话,只要电容器容量达到1UF,并且用的是全桥整流的话是没有问题的。我有一个控制器用的就是阻容降压电路。在驱动数码管和一个指示灯后另外驱动继电器的情况下可以输出9V左右的电压。而这个电压是完全可以控制继电器的。
如果你非要用晶闸管控制节能灯的话。就用光耦隔离。使用单向晶闸管配合一个全桥整流器会比较简单。
E. 求助51单片机控制单向可控硅
单片机控制单向可控硅必须用光耦隔离。
你是仿真还是实物,实物必须用光耦,仿真就无所谓。
下图是仿真图,可控硅控制的电源用直流代替了,只是原理图。
实物接法类似,以此为参考。但实物,要求可控硅的负极与+12V共地,决不能与单片机共地。
F. 如图所示,请问单片机怎么控制seat_heat引脚来达到控制左侧可控硅加热
可控硅在此电路中不输出功率,它的作用只是一个开关,起到接通和断开主电路的作用,电路工作过程如下:当seat_heat脚为“1”时,Q7饱和,MOC3063输入端LED正向导通,Q4被触发导通,进而触发可控硅TR4导通,从而在交流电ACL—加热设备—可控硅TR4—ACN之间形成通路,坐圈加热设备开始工作。当seat_heat脚为“0”时,以上各元件工作状态相反,坐圈加热设备停止工作。题外话:MOC3063的亮点是它能在交流过零后才能触发可控硅导通,这一点很重要!这样可以保证可控硅每次被触发后整个主回路的电流为0,然后才逐渐上升,直到过零后自然关断。接着再次被触发导通,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娇嫩而昂贵的可控硅的工作状态尽量良好,从而尽量延长可控硅的工作寿命。
G. 怎样用单片机控制可控硅导通角变化
单片机调整导通角,需要一个参数,那就是交流零点检测。
所谓导通角,是针对交流电而言的。这个角度是0-180。相信这样说,你会晕。
你画一个交流波形图,正弦波,上面和下面均为半圆,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正弦波等于360度,那么半个正弦波就是180度。在这个180度里面,某个时候打开可控硅,相当于对应了一个角度打开可控硅。所以,叫导通角。这个角度的大小决定了输出电流的大小。如果从0度开始找开,那么所有的电能将全部接到负载上面去。同理,如果从90度开始导通的话,相当于只有一半的电能接到负载。相当于只有110V接到负载(电源为220V)。所以,通过调整这个导通角,可以改变负载的做功能量。
实现这个功能,必须知道什么时候是0度。所以,必须有一个交流零点检测电路。一个交流周期会有两个零点信号。采用双向可控硅,则可以实现双向电流控制。
单片机实现时,首先得到交流零点信号,然后采用延时的方式(定时器中断输出或PWM输出)控制可控硅的输出。根据传感器的反馈值来修改导通角度。实现恒定的输出要求。算法多采用PID。在网上找一下,相关的介绍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H. 怎样用单片机控制可控硅导通角变化
单片机调整导通角,需要一个参数,那就是交流零点检测。
所谓导通角,是针对交流电而言的。这个角度是0-180。相信这样说,你会晕。
你画一个交流波形图,正弦波,上面和下面均为半圆,也就是一个周期的正弦波等于360度,那么半个正弦波就是180度。在这个180度里面,某个时候打开可控硅,相当于对应了一个角度打开可控硅。所以,叫导通角。这个角度的大小决定了输出电流的大小。如果从0度开始找开,那么所有的电能将全部接到负载上面去。同理,如果从90度开始导通的话,相当于只有一半的电能接到负载。相当于只有110V接到负载(电源为220V)。所以,通过调整这个导通角,可以改变负载的做功能量。
实现这个功能,必须知道什么时候是0度。所以,必须有一个交流零点检测电路。一个交流周期会有两个零点信号。采用双向可控硅,则可以实现双向电流控制。
单片机实现时,首先得到交流零点信号,然后采用延时的方式(定时器中断输出或PWM输出)控制可控硅的输出。根据传感器的反馈值来修改导通角度。实现恒定的输出要求。算法多采用PID。在网上找一下,相关的介绍就知道如何处理了。
I. 单片机控制可控硅
不管是高电平还是低电平都是导通,但我把他的控制引脚悬空时就断开了???
这个问题看清楚了SCR的原理就明白了:
控硅是可控硅整流元件的简称,是一种具有三个PN 结的四层结构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一般由两晶闸管反向连接而成.它的功用不仅是整流,还可以用作无触点开关以快速接通或切断电路,实现将直流电变成交流电的逆变,将一种频率的交流电变成另一种频率的交流电等等。可控硅和其它半导体器件一样,其有体积小、效率高、稳定性好、工作可靠等优点。它的出现,使半导体技术从弱电领域进入了强电领域,成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军事科研以至商业、民用电器等方面争相采用的元件。(如图)
晶闸管T在工作过程中,它的阳极A和阴极K与电源和负载连接,组成晶闸管的主电路,晶闸管的门极G和阴极K与控制晶闸管的装置连接,组成晶闸管的控制电路
从晶闸管的内部分析工作过程:
晶闸管是四层三端器件,它有J1、J2、J3三个PN结图一,可以把它中间的NP分成两部分,构成一个PNP型三极管和一个NPN型三极管的复合管图二.
当晶闸管承受正向阳极电压时,为使晶闸管导铜,必须使承受反向电压的PN结J2失去阻挡作用。图2中每个晶体管的集电极电流同时就是另一个晶体管的基极电流。因此,两个互相复合的晶体管电路,当有足够的门极电流Ig流入时,就会形成强烈的正反馈,造成两晶体管饱和导通,晶体管饱和导通。
设PNP管和NPN管的集电极电流相应为Ic1和Ic2;发射极电流相应为Ia和Ik;电流放大系数相应为a1=Ic1/Ia和a2=Ic2/Ik,设流过J2结的反相漏电电流为Ic0,
晶闸管的阳极电流等于两管的集电极电流和漏电流的总和:
Ia=Ic1+Ic2+Ic0 或Ia=a1Ia+a2Ik+Ic0
若门极电流为Ig,则晶闸管阴极电流为Ik=Ia+Ig
从而可以得出晶闸管阳极电流为:I=(Ic0+Iga2)/(1-(a1+a2)) (1—1)
硅PNP管和硅NPN管相应的电流放大系数a1和a2随其发射极电流的改变而急剧变化如图三所示。
当晶闸管承受正向阳极电压,而门极未受电压的情况下,式(1—1)中,Ig=0,(a1+a2)很小,故晶闸管的阳极电流Ia≈Ic0 晶闸关处于正向阻断状态。当晶闸管在正向阳极电压下,从门极G流入电流Ig,由于足够大的Ig流经NPN管的发射结,从而提高起点流放大系数a2,产生足够大的极电极电流Ic2流过PNP管的发射结,并提高了PNP管的电流放大系数a1,产生更大的极电极电流Ic1流经NPN管的发射结。这样强烈的正反馈过程迅速进行。从图3,当a1和a2随发射极电流增加而(a1+a2)≈1时,式(1—1)中的分母1-(a1+a2)≈0,因此提高了晶闸管的阳极电流Ia.这时,流过晶闸管的电流完全由主回路的电压和回路电阻决定。晶闸管已处于正向导通状态。
式(1—1)中,在晶闸管导通后,1-(a1+a2)≈0,即使此时门极电流Ig=0,晶闸管仍能保持原来的阳极电流Ia而继续导通。晶闸管在导通后,门极已失去作用。
在晶闸管导通后,如果不断的减小电源电压或增大回路电阻,使阳极电流Ia减小到维持电流IH以下时,由于a1和a1迅速下降,当1-(a1+a2)≈0时,晶闸管恢复阻断状态。
J. 关于单片机控制可控硅
我前段时间刚做了一个跟你这个一样的要求。
我用的是PIC单片机,可控硅导通角控制电机转速,PID闭环控制,电位器调速,上升下降时间可调,最高输出电压可调
,调试已经成功了,正准备批量生产
说起来不难,INT过零检测,定时器确定导通角,发了个100uS的脉冲就行,光耦要用可控的MOC3023,电压反馈稳定输出,电流保护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