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linux装固态还是机械
linux装固态。推荐将linux系统安装在固态硬盘上,linux是开源免费的系统,主要用于服务器主机上,作为部署软件程序使用,因此需要更高的主机配置,其中硬盘是linux系统的重要载体,固态比机械硬盘性能有着十倍的提升,在读写方面有着优秀表现,在数据存储上可以采用机械硬盘,性价比更高。
linux装固态注意事项
Linux目前支持几乎所有的处理器CPU,早期的Linux只支持数量很少的显卡、声卡,而如今,如果要安装Linux,经过十多年的发展,Linux内核不断完善,已经能够支持大部分的主流硬件,同时各大硬件厂商也意识到了Linux操作系统对其产品线的重要性,纷纷针对Linux推出了驱动程序和补丁,使得Linux在硬件驱动上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贰’ linux 怎么更改mysql数据库储存
mnt目录下建立mysql_data目录
#cd /mnt
#mkdir mysql_data
把MySQL服务服务停掉。
#service mysql stop
把/var/lib/mysql整个目录移到/mnt/mysql_data。
#mv /usr/local/mysql/data/mnt/mysql_data
重新设置数据权限。
#cd /mnt/mysql_data
修改my.cnf配置文件
#vi /etc/my.cnf
指明mysql.sock文件的产生位置。用符号#注释掉原来socket,
修改MySQL启动脚本。
#vi /etc/init.d/mysql
找到datadir。
datadir = /mnt/mysql_data
7
重启mysql服务
#service mysql start
好了,至此数据库目录位置已迁移完毕。
‘叁’ linux存储如何分区
您好,方法
1
我们先fdisk -l看看,所有的存储设备。
可以看到/dev/sdb设备,没有分区表,那么肯定就是我们那块新的硬盘了。
2
我们fdisk /dev/sdb,可以看到最后面一行的提示,m for help。
m是more更多的意思,更多帮助输入m。
3
我们输入n,n是new新的意思。意思就是新建分区。
我们可以看到,一个e是extend扩展的意思,就是说建立扩展分区。
p是primary partition主分区的意思,就是说建立主分区。
我们这里建立扩展分区。
4
设置分区号,设置为1
开始柱面号,直接回车默认
结束柱面号也是直接回车默认,也就是所有柱面都被分成扩展分区。
5
输入p然后回车查看一下。
6
在用n新建一个分区,这时候可以看到logical,逻辑的意思。
7
l之后,和建立扩展分区一样,它会让你设置开始柱面和结束柱面。
我们在结束柱面输入+10g,也就是自动计算,从柱面1开始计算,计算到10G后为结束标志。
我们给逻辑分区分10g。
8
用p查看一下结果。ok,接着分剩下的10G。
n新建分区,l选择逻辑分区。
柱面开始位置,回车选择默认。
柱面结束位置,回车选择默认。
p再看下结果。
w保存起来。
这时需要等待,等待分区完成。
fdisk -l看一下,存储器和分区信息。
教你怎么在linux下分区
这时我们需要给它设置文件系统并进行格式化。
mkfs -t ext3 /dev/sdb5
mkfs -t ext3 /dev/sdb6
给它们设置ext3的文件系统,并格式化。
我们在新建两个目录,用来挂载这两个分区。
mkdir /data1 ; mkdir /data2
然后我们挂载这两个分区。
mount /dev/sdb5 /data1 ; mount /dev/sdb6 /data2
ok,这样就可以正常使用了。可是重启之后又要手动挂载怎么办?
很简单,我们只要配置一下就OK了。
vim /etc/fstab
编辑/etc/fstab文件
文件字段含义如下:
第一个字段,标识符,可以是UUID或者设备文件名
第二个字段,挂载点
第三个字段,文件系统类型
第四个字段,挂载参数,例如设置读写这些权限等等
第五个字段,分区是否被mp备份,0代表不备份,1代表每天备份,2代表不定期备份。
第六个字段,分区是否被fsck检查,0代表不检查,其他非负数代表检测优先级,1比2的优先级大,数越大,优先级越小,
wq保存退出之后,我们分别复制两个文件到我们的挂载点,为了等会测试。
cp /etc/issue /data1 ; cp /etc/virc /data2
然后重启。
开机过程中,可以看到在挂载两个存储器。
登录之后,我们mount看看是不是自动挂上去了?
再看看/data1 和 /data2的文件是否在?
‘肆’ linux-存储结构与磁盘划分
Linux系统中的一切都是从根/目录开始的,并按照文件层次化标准(FHS)采用树形结构来存放文件,以及常见目录的用途。
Linux文件存储结构:
/
/root /bin /boot /dev /etc /home /var /lib /usr /media /tmp /proc
I I I
/root/Desktop /root/Media /usr/bin /usr/lib
/boot 开机所需文件-内核、开机菜单以及所需配置文件等
/dev 以文件形式存放任何设备与接口
/etc 配置文件
/home 用户家文件
/bin 存放单用户模式下还可以操作的命令
/lib 开机时用到的函数库,以及/bin与/sbin下面的命令要调用的函数
/sbin 开机过程中需要的命令
/media 用于挂载设备文件的目录
/opt 放置第三方的软件
/root 系统管理员的家目录
/srv 一些网络服务的数据文件目录
/tmp 任何人都可使用的共享临时目录
/proc 虚拟文件系统,例如系统内核、进程、外部设备及网络状态等
/usr/local 用户自行安装的软件
/var 主要存放日志等经常变化的文件
linux中SCSI\SATA\U盘的命名规则为/dev/sd[a-p]
硬盘设备是由大量的扇区组成的,每个扇区的容量为512字节。其中第一个扇区保存主引导记录与分区表信息(446字节),分区表64字节,结束字符2字节;其中分区表中每记录一个分区信息就需要占用16字节,这样一来最多只有4个分区信息可以写到第一个扇区中,这四个分区就是主分区。为了解决分区数不够的问题就要将第一个扇区中的分区表中16字节(扩展分区)拿来指向另外一个分区
主分区或扩展分区的编号从1开始,到4结束
逻辑分区的编号从5开始
举个栗子:
主分区1 sda1 主分区2 sda2 主分区3 sda3 扩展分区
I
逻辑分区1 sda5 逻辑分区2 sda6
PS:/dev中sda之所以是a并不是由插槽决定的,而是由系统内核的识别顺序来决定的
PS2:可有手动指定分区的数字编号所以并不能以编号来判定硬盘位置是设备上的第几个
PS3:扩展分区其实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分区,而更像是一个占用16个字节分区表空间的指针-----一个指向另外一个分区的指针
为什么一般看不见sda4?
通常硬盘分区的二种方式,4p,3p+e,也就是说可以分为4个主分区或者3个主分区加一个扩展分区如果使3p+e的话那么久不存在第4个主分区而是将第四个主分区的位置换为了扩展分区而扩展分区的第一个逻辑分区会被命名为sda5
‘伍’ Linux文件存储和删除的过程
我们在Linux上创建或删除一个文件或文件夹,都习以为常,但这背后的实现原理是什么呢?
imap:inode map映射表
bmap:block map映射表
假如要存储a.txt到/tmp目录下。
当a.txt文件要存储到/tmp下时:
1) 元数据区分配node id :从元数据区的inode table中找一个空闲的inode号分配给a.txt,如2222。再将imap表中2222这个inode号标记为已使用。
2) 数据区添加记录 :在/tmp的data block中添加一条a.txt文件的记录。该记录中包括一个指向inode号的指针,例如"0x2222"。
3) 元数据区分配data block(每段空间)并写数据到数据区data block :从元数据区bmap中找出空闲的data block,并开始将a.txt中的数据写入到data block中。每写一段空间( ext4每次分配一段空间 )就从bmap中找一次空闲的data block,直到存完所有数据。
4) 元数据区设置inode id的data block point :元数据区在inode table中设置关于2222这条记录的data block point指针,通过该指针可以找到a.txt使用了哪些data block。
当要删除a.txt文件时:
1) 元数据区取消inode id的data block point :在inode table中删除指向a.txt的data block指针。这里只要一删除,外界就找不到a.txt的数据了。但是这个文件还存在,只是它是被"损坏"的文件,因为没有任何指针指向数据块。
2) 元数据区释放node id :在imap中将2222的inode号标记为未使用。这个inode号就被释放,可以被后续的文件重用。
3) 数据区删除记录 :删除父目录/tmp的data block中关于a.txt的记录。这里只要一删除,外界就看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文件了。
4) 元数据区释放data block :在bmap中将a.txt占用的block标记为未使用。这里被标记为未使用后,这些data block就可以被后续文件覆盖重用。
考虑一种情况,当一个文件被删除时,但此时还有进程在使用这个文件,这时是怎样的情况呢?外界是看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文件的,所以删除的过程已经进行到了第(3)步。但进程还在使用这个文件的数据,也能找到这个文件的数据,是因为进程在加载这个文件的时候就已经获取到了该文件占用哪些data block,虽然删除了文件,但bmap中这些data block还没有标记为未使用。
详细分析和df的统计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陆’ 【计算机基础】Linux 存储 PV、VG 和 LV 及其使用
LVM ( Logical Volume Manager ) 架构采用分层结构,可以让分区变得弹性,可以随时随地的扩大和缩小分区大小。
磁盘分区后使用 pvcreate 命令可以将分区创建为物理卷 PV。
将多个 PV 组合起来,使用 vgcreate 命令创建成卷组 VG。
VG 相当于整合过的硬盘,LV 则相当于分区,使用 lvcreate 创建 lV。
如何创建 PV、VG、LV 及挂载目录 ?
‘柒’ linux系统的存储管理
树枝形目录管理的,所有目录全挂在/(根目录)下。.简单给你介绍下,linux存储文件都是乱放,比如一间房,linux存放文件就是乱扔里面,读取时比较快,方便。windows存放文件是一个挨着一个,这样如果读取文件时,有些文件被压在其他文件下面,读取没有linux方便。大致这么理解就行。
‘捌’ linux存储都做些什么
从技术上来讲,linux 存储:磁盘的调度算法,文件系统的开发(速度,效率,使用率),容灾(磁盘阵列)。应用层面:数据中心,网络存储。。。。
‘玖’ 如何给Linux添加一块新硬盘并且存储数据
在/dev目录下,可以找到新硬盘,一般都标做sd?
#
cd
/dev
#
ls
sd*
这样就可以看到所有的硬盘了,一般最后一个就是新的硬盘了,这里假设是
sde
给硬盘进行分区
fdisk
/dev/sde
n
(表示新建分区)
p
(主分区)
1
(分区编号)
(接下来的分区大小可以直接回车,默认是整块硬盘一个分区,当然也可以选择多个分区)
w
(确定分区后写入)
这样就会得到一个新的分区
/dev/sde1
分区格式化
#
mkfs
ext4
/dev/sde1
挂载硬盘分区
首先新建一个目录,作为挂载目录
#
mkdir
/newdisk
#
mount
/newdisk
/dev/sde1
这样一来,/newdisk目录就是新硬盘的存储,可以存储数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