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理解,命令操作的对象叫参数,选项是对操作的过程做个修饰。就像我们说,杀鸡,杀是命令,鸡就是参数,而选项是个修饰,比如凶狠的杀,还是温柔的杀。
比如删除文件 rm file,rm是命令,file是参数,我们没给选项,可以加个选项,执行rm -f file,这里-f就是选项,代表force,强制删除,就是修饰这个删除动作的过程的
⑵ 在linux中cat命令的参数和选项是一回事吗
参数的范围更大一些
选项指以-或者--开头的参数,它们一般都表示某些开关
而像cat命令,一般需要一个目标文件,比如cat ./something.txt,
这个参数就不是选项了。
⑶ linux 在虚拟机状态下如何设置上网参数
http://blog.ccidnet.com/blog.php?do=showone&uid=11088&type=blog&itemid=158746
1.bridge
:
默认使用vmnet0
将虚拟机的ip设置与主机同网段未使用ip,其余与主机相同:
例如主机ip是10.70.54.31,设置虚拟机ip为10.70.54.22。netmask,broadcast,gateway,dns都与主机相同即可实现虚拟机主机
虚拟机互联网
通信。
2.nat
:
默认使用vmnet8
将虚拟机设置成使用dhcp方式上网,windows下选择"自动获取ip",linux下开启dhcp服务即可
也可以手动设置:
ip设置与vmnet8同网段,gateway设置成vmnet8的gateway(/etc
mware
mnet8/nat/nat.conf)中可以查到vmnet8的gateway,通常是xxx.xxx.xxx.2。
netmask,broadcast设置与vmnet8相同,dns设置与主机相同。
例如
vmnet8
ip:172.16.249.1
gw
:172.16.249.2
虚拟机设置:
ip
:172.16.249.100
gw:
172.16.249.2
3.host-only
:
默认使用vmnet1
将虚拟机ip设置与vmnet1同网段,gateway设置成vmnet1的ip,其余设置与vmnet1相同,dns设置与主机相同
例如
vmnet1
ip
:172.16.245.1
虚拟机设置:
ip
:172.16.245.100
gateway
:172.16.245.1
这样就实现了虚拟机主机
通信,但是
虚拟机互联网
仍无法通信
⑷ 一般优化linux的内核,需要优化什么参数
作为高性能WEB服务器,只调整Nginx本身的参数是不行的,因为Nginx服务依赖于高性能的操作系统。
以下为常见的几个Linux内核参数优化方法。
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
对于tcp连接,服务端和客户端通信完后状态变为timewait,假如某台服务器非常忙,连接数特别多的话,那么这个timewait数量就会越来越大。
毕竟它也是会占用一定的资源,所以应该有一个最大值,当超过这个值,系统就会删除最早的连接,这样始终保持在一个数量级。
这个数值就是由net.ipv4.tcp_max_tw_buckets这个参数来决定的。
CentOS7系统,你可以使用sysctl -a |grep tw_buckets来查看它的值,默认为32768,
你可以适当把它调低,比如调整到8000,毕竟这个状态的连接太多也是会消耗资源的。
但你不要把它调到几十、几百这样,因为这种状态的tcp连接也是有用的,
如果同样的客户端再次和服务端通信,就不用再次建立新的连接了,用这个旧的通道,省时省力。
net.ipv4.tcp_tw_recycle = 1
该参数的作用是快速回收timewait状态的连接。上面虽然提到系统会自动删除掉timewait状态的连接,但如果把这样的连接重新利用起来岂不是更好。
所以该参数设置为1就可以让timewait状态的连接快速回收,它需要和下面的参数配合一起使用。
net.ipv4.tcp_tw_reuse = 1
该参数设置为1,将timewait状态的连接重新用于新的TCP连接,要结合上面的参数一起使用。
net.ipv4.tcp_syncookies = 1
tcp三次握手中,客户端向服务端发起syn请求,服务端收到后,也会向客户端发起syn请求同时连带ack确认,
假如客户端发送请求后直接断开和服务端的连接,不接收服务端发起的这个请求,服务端会重试多次,
这个重试的过程会持续一段时间(通常高于30s),当这种状态的连接数量非常大时,服务器会消耗很大的资源,从而造成瘫痪,
正常的连接进不来,这种恶意的半连接行为其实叫做syn flood攻击。
设置为1,是开启SYN Cookies,开启后可以避免发生上述的syn flood攻击。
开启该参数后,服务端接收客户端的ack后,再向客户端发送ack+syn之前会要求client在短时间内回应一个序号,
如果客户端不能提供序号或者提供的序号不对则认为该客户端不合法,于是不会发ack+syn给客户端,更涉及不到重试。
net.ipv4.tcp_max_syn_backlog
该参数定义系统能接受的最大半连接状态的tcp连接数。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了syn包,服务端收到后,会记录一下,
该参数决定最多能记录几个这样的连接。在CentOS7,默认是256,当有syn flood攻击时,这个数值太小则很容易导致服务器瘫痪,
实际上此时服务器并没有消耗太多资源(cpu、内存等),所以可以适当调大它,比如调整到30000。
net.ipv4.tcp_syn_retries
该参数适用于客户端,它定义发起syn的最大重试次数,默认为6,建议改为2。
net.ipv4.tcp_synack_retries
该参数适用于服务端,它定义发起syn+ack的最大重试次数,默认为5,建议改为2,可以适当预防syn flood攻击。
net.ipv4.ip_local_port_range
该参数定义端口范围,系统默认保留端口为1024及以下,以上部分为自定义端口。这个参数适用于客户端,
当客户端和服务端建立连接时,比如说访问服务端的80端口,客户端随机开启了一个端口和服务端发起连接,
这个参数定义随机端口的范围。默认为32768 61000,建议调整为1025 61000。
net.ipv4.tcp_fin_timeout
tcp连接的状态中,客户端上有一个是FIN-WAIT-2状态,它是状态变迁为timewait前一个状态。
该参数定义不属于任何进程的该连接状态的超时时间,默认值为60,建议调整为6。
net.ipv4.tcp_keepalive_time
tcp连接状态里,有一个是established状态,只有在这个状态下,客户端和服务端才能通信。正常情况下,当通信完毕,
客户端或服务端会告诉对方要关闭连接,此时状态就会变为timewait,如果客户端没有告诉服务端,
并且服务端也没有告诉客户端关闭的话(例如,客户端那边断网了),此时需要该参数来判定。
比如客户端已经断网了,但服务端上本次连接的状态依然是established,服务端为了确认客户端是否断网,
就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去发一个探测包去确认一下看看对方是否在线。这个时间就由该参数决定。它的默认值为7200秒,建议设置为30秒。
net.ipv4.tcp_keepalive_intvl
该参数和上面的参数是一起的,服务端在规定时间内发起了探测,查看客户端是否在线,如果客户端并没有确认,
此时服务端还不能认定为对方不在线,而是要尝试多次。该参数定义重新发送探测的时间,即第一次发现对方有问题后,过多久再次发起探测。
默认值为75秒,可以改为3秒。
net.ipv4.tcp_keepalive_probes
第10和第11个参数规定了何时发起探测和探测失败后再过多久再发起探测,但并没有定义一共探测几次才算结束。
该参数定义发起探测的包的数量。默认为9,建议设置2。
设置和范例
在Linux下调整内核参数,可以直接编辑配置文件/etc/sysctl.conf,然后执行sysctl -p命令生效
⑸ linux为什么要有参数和选项
题主你好,
我拿最常用的ls这个命令给你举例子吧:
如果这个命令没有参数和选项的话,即只输入ls,则它的行为是固定的,即"将显示当前目录下的内容(文件及文件夹)".
但是如果你想要只看当前目录下的某个文件, 或者想要看某个文件的详细信息等等,你光使用ls就办不到了, 此时就要借助选项和参数了, 即不同的选项有不同的功能, 你可能通过组合多个选项来实现复杂的输出.
如ls -l 加上了-l参数我不仅可以看到当前文件夹中所有的文件或文件夹名,还可以看到它们的详细信息,如大小等
总结:
linux命令有选项和参数是为了增加命令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使用不同的选项组合.
再举个现实一点的例子, 如果说你和你的同学都在使用ls命令, 但你想看的是当前文件夹下的所有文件或文件夹名称, 而你的赋学想要看所有文件及文件夹的详细信息, 该怎么办? ls这个命令又不会读取你们脑子里的信息自动去判断你们想要看的是啥,对吧,所以linux命令基本上都会设计很多参数,让你们学习每个参数都是干什么的,最后不同的人根据自己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参数组合,来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
希望可以帮到题主,欢迎追问.
⑹ linux命令选项和参数的顺序是怎么规定的 如gcc -o hello.c hello 和 gcc hello.c -o hello
1、如果只做编译,不做链接(-c 选项,只生成.o文件,不生成执行文件),对参数顺序没有要求。
2、不同类的选项没有顺序要求(如多个 -I 属于同一类)。
3、gcc在链接时,对参数中的库的顺序有要求,参数右侧的库会先于左侧的库加载;不同库中有相同的符号定义时,链接顺序不同会产生不同结果。
⑺ 求linux下tar命令的各种参数选项和他们的作用,要详细一点的,谢谢,在线等答案
man tar吧,虽然看英文挺费劲的,但是坚持下来的话对以后使用linux,变成帮助非常大。
⑻ linux的命令行的参数和选项怎么区分
linux命令行中 -r 与 -R 就是代表不同参数,根据需求用的参数不一样。只是刚好用了r这个字母,其实没有任何关联。看参数可以用man或者后面加--help,具体用什么参数要根据事情 决定
⑼ linux系统中参数-和--有什么区别
一个-是简写 一般带一个字母,两个-是全程 一般带完整单词,其他没什么差别。操作方法如下:
1、首先linux系统的内核参数涉及到的配置文件和命令分别是: /etc/sysctl.conf文件。syctl命令文件和命令的路径,分别如下面图中所示。
⑽ 2 Linux终端命令
职场中,大部分都是通过 SSH客户端 远程操作,实现磁盘读取,文件读取,目录操作,进程管理等等
打开终端3种方式,收藏夹黑色屏幕图标点击,右键打开终端,Ctrl+Alt+t组合键
command [-options] [parameters]
command即终端命令,options为选项一般前面有横杠,后面是参数,选项和参数有中括号表示可选项
man command (man表示手册缩写,查看命令帮助文档)出现文档,按回车下滚一行,按空格(或f)下翻一页,按b上翻一页,输入横杠加上对应的option可实现对应部分高亮
command --help也可以实现帮助文档,页面和上面不太一样,部分还出现了中文
pwd 命令 显示当前路径
tree [path] 命令(默认没有,需要安装,sudo apt install tree)可以将你当前(或指定)路径下的文件以树状遍历(所有文件,递归)显示出来
ls 命令 以列表显示当前目录文件,(不再深层挖掘)ls显示出来白色是文件,蓝色是文件夹,绿色是可执行文件,红色一般是压缩包
ls -a 显示所有的文件包括隐藏文件,显示结果以. 点开头的就是隐藏文件
ls -l 用较长方式显示文件
前面10个字母(分成第一个和后9个,第一个横杠表示一个文件,d表示一个目录,l表示是个链接(类似快捷方式),后九个,rwx表示跟读写等操作有关,后面讲),硬链接数,文件所属用户(第一个demo),文件所属组(第二个demo),文件大小(B为单位),最后修改时间,文件
ls -h以人性化显示文件(一般和-l一起),可看出加了-h后,文件显示的单位方便阅读
cd 可以跟相对路径和绝对路径,路径大小写敏感
当前路径用“.”表示,上级路径“..”
cd 什么都不加或者cd ~可以直接回家目录/home
cd /去根目录
cd -返回上次的目录
mkdir创建目录
mkdir 目录名 不可以一次创建多级目录(文件夹不存在情况下如mkdir a/b/c,a,b都不存在情况下,创建不了)
如果我们就是想创建多级目录呢,使用递归创建目录,会把没有的目录创建出来
mkdir a/b/c -p
touch创建文件
touch +文件名(建议加后缀名),可以一次创建多个文件用空格隔开
touch a.txt
touch a.txt b.txt
gedit打开文件
gedit 文件相对路径或绝对路径,(如果未成功打开需要加上sudo gedit)
同上个命令可以同时打开多个,打开的编辑器编辑内容点击保存完成文件编辑
打开文件后终端进入等待状态
rm删除文件和文件夹
文件删除不能恢复
rm -i 文件 这种会出现是否提示,给自己个提醒机会(centos没有-i就有提示)
rm -f 文件 强制删除(不提示,和上个相反)
rm -r 目录 删除目录(多级递归删除)
cp拷贝文件和文件夹
cp a.txt b.txt 当前路径下的a.txt拷贝一个b.txt到当前路径,如果已经存在b.txt直接覆盖掉
加上-i模式可以给与提示(不是同名文件不会出现)
-f 强制复制不提示
-v 显示一行拷贝的过程
如果是复制文件夹要加上 -r 递归拷贝
-a 把文件或文件夹(是递归拷贝)的权限也一起复制过去
mv移动文件文件夹,重命名
mv 原路径 目标路径
如果存在同名文件,默认会覆盖,还是加-i提示,如果选择n,不会移动成功
-f 强制移动不提示
-v 显示移动过程
移动文件夹不用加-r(删除和拷贝不一样)
clear 清除终端显示内容(类似DOS cls)快捷键,Ctrl+L
实际效果只是往下滚动,当前输入为第一行,拖动滚动条还是能看见之前的内容= =
tab 自动补全(有时多个可能要再按下tab出现候选提示)
which 查看命令位置
光标↑↓ 查看翻查之前调用过的命令
Ctrl+C 终止程序运行
终端字体大小调整Ctrl Shift +(放大)
Ctrl - (缩小,注意无shift)
cal显示日历,当日高亮
cal -3显示当前月及上下月的日历(没有-别的数字)
cal -y 显示一年的日历
cal -j 日历显示是当年第几天
cal 年份4位数(获得年份日历)
date显示日期
date 加双引号字符串格式化显示,注意对应大小写
%F,%T同样实现类似效果,分别格式化日期和时间
history 获得所有的历史指令
history 数字 显示最近的数字条指令
如果我看到对应指令,然后根据指令编号,直接输入
! 指令编号 即可执行对应指令,这些历史指令都存在于家目录隐藏文件 .bash_history 中
cat 直接在命令行显示文件内容,和gedit不一样
-n 查看文件同时显示行号
-b 文件空行不编号,但是给空出位置,显示非空行编号
-s 两行以上的空行只显示一行(可以和前面的组合 -sb )
同时打开多个文件效果
more
more 文件路径
分屏查看,会显示已经显示部分的百分比,
按回车滚一行,
按空格 或 Ctrl+F或F向下翻一屏,
Ctrl+B或B回滚一屏
q退出
more +num 表示从第num行开始查看,文件默认第一行为1
-p 选项 清屏 置顶显示内容
-s 连续2行以上的空行显示一个空行
more 也可以加多个文件,显示不同文件有专门的分割,这是与cat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