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操作系统 > armlinuxftp

armlinuxftp

发布时间:2022-10-08 16:03:42

⑴ 如何在Windows上建立arm-linux开发环境

在嵌入式产品大行其道的今天,Linux经过裁剪和优化而成的uClinux在嵌入式领域众多的操作系统中占有一席之地。从uClinux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它的含义,即“微控制器领域中的Linux系统”。

uClinux从Linux 2.0/2.4内核派生而来,沿袭了Linux的绝大部分特性。它是专门针对没有MMU(内存管理单元)的CPU,并且为嵌入式系统做了许多小型化的工作。它通常用于具有很少内存或Flash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在GNU通用许可证的保证下,运行uClinux操作系统的用户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Linux API函数。由于经过了裁剪和优化,它形成了一个高度优化,代码紧凑的嵌入式Linux。它具有体积小、稳定、良好的移植性、优秀的网络功能、完备的对各种文件系统的支持,以及丰富的API函数等优点。uClinux与Linux在兼容性方面表现出色,uClinux除了不能实现fork()外,其余uClinux的API函数与标准Linux完全相同。

uClinux的基本架构

Boot Loader:负责Linux内核的启动,用于初始化系统资源。这部分代码用于建立Linux内核运行环境和从Flash中装载初始化Ramdisk。

内核初始化:Linux内核的入口点是start kernel()函数。它初始化内核的其它部分,包括捕获、IRQ通道、调度、设备驱动、标定延迟循环,最重要的是能够fork“init”进程,以启动整个多任务环境。

系统调用函数/捕获函数:在执行完“init”程序后,内核对程序流不再有直接地控制权。此后,它的作用仅仅是处理异步事件(例如硬件中断)和为系统调用提供进程。

设备驱动:设备驱动占据了Linux内核很大部分。同其它操作系统一样,设备驱动为它们所控制的硬件设备和操作系统提供接口。

文件系统:Linux最重要的特性之一就是对多种文件系统的支持。这种特性使得Linux很容易地同其它操作系统共存。文件系统的概念使得用户能够查看存储设备上的文件和路径而无须考虑实际物理设备的文件系统类型。

交叉编译环境

uClinux是一个出色的开发平台,但是在我们能在电脑上编写自己的嵌入式应用程序之前,还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给uClinux建立完善的编译环境。关于交叉编译,简单地讲是指在一个平台(操作系统)上可以生成能在另一个平台上执行的代码。

但是对于有些不是很懂Linux环境的人来讲,用uClinux开发程序会感到诸多不便。这里提供了在装有Windows系统的宿主机(开发时所用的机器)上建立交叉编译环境的方法。

为了在Windows下开发嵌入式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可以在Windows环境下装上Cygwin软件。Cygwin是一个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Unix模拟环境,是Cygnus Solutions公司开发的自由软件。它对于学习掌握Unix/Linux操作环境,或者进行某些特殊的开发工作,尤其是使用GNU工具集在Windows上进行嵌入式系统开发,非常有用。

Cygnus首先把gcc、gdb等开发工具进行了改进,使它们能够生成并解释WIN32的目标文件。然后,把这些工具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去。一种方案是基于WIN32 APl对这些工具的源代码进行大幅修改,这样做显然需要大量工作。因此,Cygnus采取了一种不同的方法——他们写了一个共享库(就是cygwinl.d11),把WIN32 API中没有的Unix风格的调用(如fork、spawn、signals、select、sockets等)封装在里面。也就是说,他们基于WIN32 APl写了一个Unix系统库的模拟层。这样,只要把这些工具的源代码和这个共享库连接到一起,就可以使用Unix主机上的交叉编译器来生成可以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的工具集。以这些移植到Windows平台上的开发工具为基础,Cygnus又逐步把其它的工具(几乎不需要对源代码进行修改,只需要修改他们的配置脚本)软件移植到Windows上来。这样,在Windows平台上运行bash和开发工具、用户工具,感觉好像在Unix上工作。

生成交叉编译器

Cygwin软件目前最新版本是Cygwin DLL 1.5.9-1。它的网址是http:// Cygwin.com,上面就有该程序的压缩包,下载后解压安装就ok了。

在自己生成交叉编译器之前,首先对Cygwin进行一些设置。假设Cygwin安装在e目录下,在打开Cygwin窗口之前,进入到E:\Cygwin目录。在这个目录下,有一个文件名为Cygwin.bat的批处理文件,编辑该文件,在第一行后加入setCYGWIN--titlentea,这是因为Cygwin的启动批处理文件需要启动Unix文件系统模拟。修改完毕且保存后退出。双击桌面上的Cygwin图标,打开后默认用户为在Windows中登录的用户名(这里所使用的操作系统是Windows 2000 Professsional),在根目录(即E:\cygwin)下输入:

cd bin
mV Sh.exe Sh—original.exe
n —S bash.exe Sh.Exe

做上述几步的原因是大多数Linux系统把sh符号链接到bash,而Cygwin上的sh.exe和bash.exe是不同的,因此必须用bash代替sh。

从网站上下载生成工具链的各种源码,根据脚本文件build-ucLinux-tools.sh建立可在Windows下编译用户应用程序的交叉编译器,生成的交叉编译器最终被打包为arm-elf-tools-cygwin-yyyymmdd.tar.gz的文件,其中YYYY为生成交叉编译器的年,mm为生成交叉编译器的月份,dd为日期。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生成交叉编译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次错误,读者应该根据给出的出错信息,进行相应文件的修改。由于习惯上的原因,Linux下的压缩文件一般都是以.tar.gz或者.tgz结尾的。虽然用Windows下的解压软件,比如winzip或者winrar也可以解压这些文件,但是不推荐使用这类解压软件,因为可能会造成某些信息的丢失。

⑵ arm linux 中设置gpio下面的几个状态分别是什么意思

2,现在lcd比较热门,特别2d/3d加速。
请参考

⑶ Linux嵌入式交叉编译工具链问题 浅谈

简介

交叉编译工具链是一个由编译器、连接器和解释器组成的综合开发环境,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由binutils、gcc和glibc 3个部分组成。有时出于减小libc库大小的考虑,也可以用别的c库来代替glibc,例如uClibc、dietlibc和newlib。交叉编译工具链主要包括针对目标系统的编译器gcc、目标系统的二进制工具binutils、目标系统的标准c库glibc和目标系统的Linux内核头文件。第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目标平台。每个目标平台都有一个明确的格式,这些信息用于在构建过程中识别要使用的不同工具的正确版本。因此,当在一个特定目标机下运行GCC时,GCC便在目录路径中查找包含该目标规范的应用程序路径。GNU的目标规范格式为CPU-PLATFORM-OS。例如,建立基于ARM平台的交叉工具链,目标平台名为arm-linux-gnu。

交叉编译工具链的制作方法

  1. 分步编译和安装交叉编译工具链所需要的库和源代码,最终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

  2. 通过Crosstool脚本工具来实现一次编译生成交叉编译工具链。

  3. 直接通过网上(ftp.arm.kernel.org.uk)下载已经制作好的交叉编译工具链。

方法1相对比较困难,适合想深入学习构建交叉工具链的读者。如果只是想使用交叉工具链,建议使用方法2或方法3构建交叉工具链。方法3的优点不用多说,当然是简单省事,但与此同时该方法有一定的弊端就是局限性太大,因为毕竟是别人构建好的,也就是固定的没有灵活性,所以构建所用的库以及编译器的版本也许并不适合你要编译的程序,同时也许会在使用时出现许多莫名的错误,建议你慎用此方法。


方法1:分步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


  1. 下载所需的源代码包

  2. 建立工作目录

  3. 建立环境变量

  4. 编译、安装Binutils

  5. 获取内核头文件

  6. 编译gcc的辅助编译器

  7. 编译生成glibc库

  8. 编译生成完整的gcc

由于在问答中的篇幅,我不能细述具体的步骤,兴趣的同学请自行阅读开源共创协议的《Linux from scratch》,网址是:linuxfromscratch dot org


方法2:用Crosstool工具构建交叉工具链(推荐)

Crosstool是一组脚本工具集,可构建和测试不同版本的gcc和glibc,用于那些支持glibc的体系结构。它也是一个开源项目,下载地址是kegel dot com/crosstool。用Crosstool构建交叉工具链要比上述的分步编译容易得多,并且也方便许多,对于仅仅为了工作需要构建交叉编译工具链的你,建议使用此方法。

运行which makeinfo,如果不能找见该命令,在解压texinfo-4.11.tar.bz2,进入texinfo-4.11目录,执行./configure&&make&&make install完成makeinfo工具的安装

下载所需资源文件linux-2.4.20.tar.gz、binutils-2.19.tar.bz2、gcc-3.3.6.tar.gz、glibc- 2.3.2.tar.gz、glibc-linuxthreads-2.3.2.tar.gz和gdb-6.5.tar.bz2。然后将这些工具包文件放在新建的$HOME/downloads目录下,最后在$HOME/目录下解压crosstool-0.43.tar.gz,命

令如下:
#cd$HOME/
#tar–xvzfcrosstool-0.43.tar.gz

接着需要建立自己的编译脚本,起名为arm.sh,为了简化编写arm.sh,寻找一个最接近的脚本文件demo-arm.sh作为模板,然后将该脚本的内容复制到arm.sh,修改arm.sh脚本,具体操作如下:

# cd crosstool-0.43

# cp demo-arm.sh arm.sh

# vi arm.sh

修改后的arm.sh脚本内容如下:

#!/bin/sh
set-ex
TARBALLS_DIR=$HOME/downloads#定义工具链源码所存放位置。
RESULT_TOP=$HOME/arm-bin#定义工具链的安装目录
exportTARBALLS_DIRRESULT_TOP
GCC_LANGUAGES="c,c++"#定义支持C,C++语言
exportGCC_LANGUAGES
#创建/opt/crosstool目录
mkdir-p$RESULT_TOP
#编译工具链,该过程需要数小时完成。
eval'catarm.datgcc-3.3.6-glibc-2.3.2.dat'shall.sh--notest
echoDone.

在arm.sh脚本文件中需要注意arm-xscale.dat和gcc-3.3.6-glibc-2.3.2.dat两个文件,这两个文件是作为Crosstool的编译的配置文件。其中arm.dat文件内容如下,主要用于定义配置文件、定义生成编译工具链的名称以及定义编译选项等。

KERNELCONFIG='pwd'/arm.config#内核的配置
TARGET=arm-linux#编译生成的工具链名称
TARGET_CFLAGS="-O"#编译选项


gcc-3.3.6-glibc-2.3.2.dat文件内容如下,该文件主要定义编译过程中所需要的库以及它定义的版本,如果在编译过程中发现有些库不存在时,Crosstool会自动在相关网站上下载,该工具在这点上相对比较智能,也非常有用。

BINUTILS_DIR=binutils-2.19
GCC_DIR=gcc-3.3.6
GLIBC_DIR=glibc-2.3.2
LINUX_DIR=linux-2.6.10-8(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GDB_DIR=gdb-6.5

将Crosstool的脚本文件和配置文件准备好之后,开始执行arm.sh脚本来编译交叉编译工具。具体执行命令如下:

#cdcrosstool-0.43
#./arm.sh

经过数小时的漫长编译之后,会在/opt/crosstool目录下生成新的交叉编译工具,其中包括以下内容:

arm-linux-addr2linearm-linux-g++arm-linux-ldarm-linux-size
arm-linux-ararm-linux-gccarm-linux-nm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sarm-linux-gcc-3.3.6arm-linux-objarm-linux-strip
arm-linux-c++arm-linux-gccbugarm-linux-objmpfix-embedded-paths
arm-linux-c++filtarm-linux-gcovarm-linux-ranlib
arm-linux-cpparm-linux-gprofarm-linux-readelf

然后将生成的编译工具链路径添加到环境变量PATH上去,添加的方法是在系统/etc/ bashrc文件的最后添加下面一行,在bashrc文件中添加环境变量

export PATH=/home/jiabing/gcc-3.3.6-glibc-2.3.2/arm-linux-bin/bin:$PATH

至此,arm-linux下的交叉编译工具链已经完成,现在就可以使用arm-linux-gcc来生成试验箱上的程序了!












⑷ 如何为嵌入式开发建立交叉编译环境

下面我们将以建立针对arm的交叉编译开发环境为例来解说整个过程,其他的体系结构与这个相类似,只要作一些对应的改动。我的开发环境是,宿主机 i386-redhat-7.2,目标机 arm。
这个过程如下
1.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2. 建立内核头文件
3.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库(glibc)
6. 建立全套编译器(full gcc)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1. 选定软件版本号
选择软件版本号时,先看看glibc源代码中的INSTALL文件。那里列举了该版本的glibc编译时所需的binutils 和gcc的版本号。例如在 glibc-2.2.3/INSTALL 文件中推荐 gcc 用 2.95以上,binutils 用 2.10.1 以上版本。
我选的各个软件的版本是:
linux-2.4.21+rmk2
binutils-2.10.1
gcc-2.95.3
glibc-2.2.3
glibc-linuxthreads-2.2.3
如果你选的glibc的版本号低于2.2,你还要下载一个叫glibc-crypt的文件,例如glibc-crypt-2.1.tar.gz。 Linux 内核你可以从www.kernel.org 或它的镜像下载。
Binutils、gcc和glibc你可以从FSF的FTP站点ftp://ftp.gun.org/gnu/ 或它的镜像去下载。 在编译glibc时,要用到 Linux 内核中的 include 目录的内核头文件。如果你发现有变量没有定义而导致编译失败,你就改变你的内核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linux-2.4.25+vrs2,编译glibc-2.2.3 时报 BUS_ISA 没定义,后来发现在 2.4.23 开始它的名字被改为 CTL_BUS_ISA。如果你没有完全的把握保证你改的内核改完全了,就不要动内核,而是把你的 Linux 内核的版本号降低或升高,来适应 glibc。
Gcc 的版本号,推荐用 gcc-2.95 以上的。太老的版本编译可能会出问题。Gcc-2.95.3 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也是内核开发人员推荐用的一个 gcc 版本。
如果你发现无法编译过去,有可能是你选用的软件中有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其他所选软件不支持的原因,就相应降低该软件的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 gcc-3.3.2,发现编译不过,报 as、ld 等版本太老,我就把 gcc 降为 2.95.3。 太新的版本大多没经过大量的测试,建议不要选用。
回页首
2. 建立工作目录
首先,我们建立几个用来工作的目录:
在你的用户目录,我用的是用户liang,因此用户目录为 /home/liang,先建立一个项目目录embedded。
$pwd
/home/liang
$mkdir embedded
再在这个项目目录 embedded 下建立三个目录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build-tools-用来存放你下载的 binutils、gcc 和 glibc 的源代码和用来编译这些源代码的目录。
kernel-用来存放你的内核源代码和内核补丁。
tools-用来存放编译好的交叉编译工具和库文件。
$cd embedded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执行完后目录结构如下:
$ls embedded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3. 输出和环境变量
我们输出如下的环境变量方便我们编译。
$export PRJROOT=/home/liang/embedded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如果你不惯用环境变量的,你可以直接用绝对或相对路径。我如果不用环境变量,一般都用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有时会失败。环境变量也可以定义在.bashrc文件中,这样当你logout或换了控制台时,就不用老是export这些变量了。
体系结构和你的TAEGET变量的对应如下表

你可以在通过glibc下的config.sub脚本来知道,你的TARGET变量是否被支持,例如:
$./config.sub arm-linux
arm-unknown-linux-gnu
在我的环境中,config.sub 在 glibc-2.2.3/scripts 目录下。
网上还有一些 HOWTO 可以参考,ARM 体系结构的《The GNU Toolchain for ARM Target HOWTO》,PowerPC 体系结构的《Linux for PowerPC Embedded Systems HOWTO》等。对TARGET的选取可能有帮助。
4. 建立编译目录
为了把源码和编译时生成的文件分开,一般的编译工作不在的源码目录中,要另建一个目录来专门用于编译。用以下的命令来建立编译你下载的binutils、gcc和glibc的源代码的目录。
$cd $PRJROOT/build-tools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boot-gcc build-gcc build-glibc gcc-patch
build-binutils-编译binutils的目录
build-boot-gcc-编译gcc 启动部分的目录
build-glibc-编译glibc的目录
build-gcc-编译gcc 全部的目录
gcc-patch-放gcc的补丁的目录
gcc-2.95.3 的补丁有 gcc-2.95.3-2.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和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可以从 http://www.linuxfromscratch.org/ 下载到这些补丁。
再将你下载的 binutils-2.10.1、gcc-2.95.3、glibc-2.2.3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 的源代码放入 build-tools 目录中
看一下你的 build-tools 目录,有以下内容:
$ls
binutils-2.10.1.tar.bz2 build-gcc gcc-patch
build-binutls build-glibc glibc-2.2.3.tar.gz
build-boot-gcc gcc-2.95.3.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回页首
建立内核头文件
把你从 www.kernel.org 下载的内核源代码放入 $PRJROOT /kernel 目录
进入你的 kernel 目录:
$cd $PRJROOT /kernel
解开内核源代码
$tar -xzvf linux-2.4.21.tar.gz

$tar -xjvf linux-2.4.21.tar.bz2
小于 2.4.19 的内核版本解开会生成一个 linux 目录,没带版本号,就将其改名。
$mv linux linux-2.4.x
给 Linux 内核打上你的补丁
$cd linux-2.4.21
$patch -p1 < ../patch-2.4.21-rmk2
编译内核生成头文件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你也可以用 config 和 xconfig 来代替 menuconfig,但这样用可能会没有设置某些配置文件选项和没有生成下面编译所需的头文件。推荐大家用 make menuconfig,这也是内核开发人员用的最多的配置方法。配置完退出并保存,检查一下的内核目录中的 include/linux/version.h 和 include/linux/autoconf.h 文件是不是生成了,这是编译 glibc 是要用到的,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的存在,也说明了你生成了正确的头文件。
还要建立几个正确的链接
$cd include
$ln -s asm-arm asm
$cd asm
$ln -s arch-epxa arch
$ln -s proc-armv proc
接下来为你的交叉编译环境建立你的内核头文件的链接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l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linux
$i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也可以把 Linux 内核头文件拷贝过来用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
回页首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binutils是一些二进制工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我们常用到的as和ld。
首先,我们解压我们下载的binutils源文件。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jf binutils-2.10.1.tar.bz2
然后进入build-binutils目录配置和编译binutils。
$cd build-binutils
$../binutils-2.10.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target 选项是指出我们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我们可执行文件安装的位置。
会出现很多 check,最后产生 Makefile 文件。
有了 Makefile 后,我们来编译并安装 binutils,命令很简单。
$make
$make install
看一下我们 $PREFIX/bin 下的生成的文件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asp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r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s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我们来解释一下上面生成的可执行文件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add2line - 将你要找的地址转成文件和行号,它要使用 debug 信息。
Ar-产生、修改和解开一个存档文件
As-gnu 的汇编器
C++filt-C++ 和 java 中有一种重载函数,所用的重载函数最后会被编译转化成汇编的标号,c++filt 就是实现这种反向的转化,根据标号得到函数名。
Gasp-gnu 汇编器预编译器。
Ld-gnu 的连接器
Nm-列出目标文件的符号和对应的地址
Obj-将某种格式的目标文件转化成另外格式的目标文件
Objmp-显示目标文件的信息
Ranlib-为一个存档文件产生一个索引,并将这个索引存入存档文件中
Readelf-显示 elf 格式的目标文件的信息
Size-显示目标文件各个节的大小和目标文件的大小
Strings-打印出目标文件中可以打印的字符串,有个默认的长度,为4
Strip-剥掉目标文件的所有的符号信息
回页首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首先进入 build-tools 目录,将下载 gcc 源代码解压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cc-2.95.3.tar.gz
然后进入 gcc-2.95.3 目录给 gcc 打上补丁
$cd gcc-2.95.3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2.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
echo timestamp > gcc/cstamp-h.in
在我们编译并安装 gcc 前,我们先要改一个文件 $PRJROOT/gcc/config/arm/t-linux,把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这一行改为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你如果没定义 -Dinhibit,编译时将会报如下的错误
../../gcc-2.95.3/gcc/libgcc2.c:41: stdlib.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gcc-2.95.3/gcc/libgcc2.c:42: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如果没有定义 -D__gthr_posix_h,编译时会报如下的错误
In file included from gthr-default.h:1,
from ../../gcc-2.95.3/gcc/gthr.h:98,
from ../../gcc-2.95.3/gcc/libgcc2.c:3034:
../../gcc-2.95.3/gcc/gthr-posix.h:37: pthrea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还有一种与-Dinhibit同等效果的方法,那就是在你配置configure时多加一个参数-with-newlib,这个选项不会迫使我们必须使用newlib。我们编译了bootstrap-gcc后,仍然可以选择任何c库。
接着就是配置boostrap gcc, 后面要用bootstrap gcc 来编译 glibc 库。
$cd ..; cd build-boot-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
>--without-headers --enable-languages=c --disable-threads
这条命令中的 -target、--prefix 和配置 binutils 的含义是相同的,--without-headers 就是指不需要头文件,因为是交叉编译工具,不需要本机上的头文件。-enable-languages=c是指我们的 boot-gcc 只支持 c 语言。--disable-threads 是去掉 thread 功能,这个功能需要 glibc 的支持。
接着我们编译并安装 boot-gcc
$make all-gcc
$make install-gcc
我们来看看 $PREFIX/bin 里面多了哪些东西
$ls $PREFIX/bin
你会发现多了 arm-linux-gcc 、arm-linux-unprotoize、cpp 和 gcov 几个文件。
Gcc-gnu 的 C 语言编译器
Unprotoize-将 ANSI C 的源码转化为 K&R C 的形式,去掉函数原型中的参数类型。
Cpp-gnu的 C 的预编译器
Gcov-gcc 的辅助测试工具,可以用它来分析和优程序。
使用 gcc3.2 以及 gcc3.2 以上版本时,配置 boot-gcc 不能使用 --without-headers 选项,而需要使用 glibc 的头文件。
回页首
建立 c 库(glibc)
首先解压 glibc-2.2.3.tar.gz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源代码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libc-2.2.3.tar.gz
$tar -xzvf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directory=glibc-2.2.3
然后进入 build-glibc 目录配置 glibc
$cd build-glibc
$CC=arm-linux-gcc ../glibc-2.2.3/configure --host=$TARGET --prefix="/usr"
--enable-add-ons --with-headers=$TARGET_PREFIX/include
CC=arm-linux-gcc 是把 CC 变量设成你刚编译完的boostrap gcc,用它来编译你的glibc。--enable-add-ons是告诉glibc用 linuxthreads 包,在上面我们已经将它放入了 glibc 源码目录中,这个选项等价于 -enable-add-ons=linuxthreads。--with-headers 告诉 glibc 我们的linux 内核头文件的目录位置。
配置完后就可以编译和安装 glibc
$make
$make install_root=$TARGET_PREFIX prefix="" install
然后你还要修改 libc.so 文件

GROUP ( /lib/libc.so.6 /lib/libc_nonshared.a)
改为
GROUP ( libc.so.6 libc_nonshared.a)
这样连接程序 ld 就会在 libc.so 所在的目录查找它需要的库,因为你的机子的/lib目录可能已经装了一个相同名字的库,一个为编译可以在你的宿主机上运行的程序的库,而不是用于交叉编译的。
回页首
建立全套编译器(full gcc)
在建立boot-gcc 的时候,我们只支持了C。到这里,我们就要建立全套编译器,来支持C和C++。
$cd $PRJROOT/build-tools/build-gcc
$../gcc-2.95.3/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enable-languages=c,c++
--enable-languages=c,c++ 告诉 full gcc 支持 c 和 c++ 语言。
然后编译和安装你的 full gcc
$make all
$make install
我们再来看看 $PREFIX/bin 里面多了哪些东西
$ls $PREFIX/bin
你会发现多了 arm-linux-g++ 、arm-linux-protoize 和 arm-linux-c++ 几个文件。
G++-gnu的 c++ 编译器。
Protoize-与Unprotoize相反,将K&R C的源码转化为ANSI C的形式,函数原型中加入参数类型。
C++-gnu 的 c++ 编译器。
到这里你的交叉编译工具就算做完了,简单验证一下你的交叉编译工具。
用它来编译一个很简单的程序 helloworld.c
#include <stdio.h>
int main(void)
{
printf("hello world\n");
return 0;
}
$arm-linux-gcc helloworld.c -o helloworld
$file helloworld
helloworld: ELF 32-bit LSB executable, ARM, version 1,
dynamically linked (uses shared libs), not stripped
上面的输出说明你编译了一个能在 arm 体系结构下运行的 helloworld,证明你的编译工具做成功了。
转载仅供参考,版权属于原作者

⑸ hcl模拟器,宿主机提示没有可用的接口,请先配置host_1,问怎么解决在线等 !

1 GECMlO开发板硬件构成
ARM处理器是一种支持16/32位双指令集的高性能、低成本、低功耗的R ISC微处理器,目前已经占领了75%以I:的32位RISC嵌入式产品f仃场。本文所选用的ARM920T微处理器属于中端产品,应用也十分广泛。$3C2410是32位低功耗RISC宏单元,其工作频率为203 MHz,同时支持Thumbl6位精。简指令集,从而能以较小的存储空间需求,获得32位的系统性能。64M字节的SDRAM,由两片K4S561632组成,工作在32位模式下;64M字节NAND Flash,采用的是K9F1208,可以兼容16M,32M或128M字节;10M以太网接口,采用的是CS8900Q3,带传输和连接指示灯;2路UART串行口,波特率可高达115200bps,并具有RS232电乎转换电路Embedded·ICE(20脚标准JTAG)接口和并口式jTAG接口,支持ADS,SDT软件的卜.载和调试以及FLASH的烧写。
2 嵌入式Linux开发环境的搭建及开发工具的使用
2.1宿主机——目标机模式
进行项目开发前,先要做的是搭建一套基于Linux操作系统的应用开发环境,一般由目标板(GEC2410开发板)和宿主机(LiUUX虚拟机)所构成。如图1所示。嵌入式系统通常是一个资源受限的系统,因此直接在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平台上编写软件比较困难,有时候甚拿是不可能的.目前一般采用的解决办法是首先在通用计算机上编写程序,然后通过交叉编译生成目标平台七可以运行的二进制代码格式,最后再下载到目标平台上的特定位置.卜运行.用来编译这种程序的编译器就叫交叉编译器。为了不跟本地编译器混淆,交叉编泽器的名字一般都有前缀。例如:arm.1inux—gcc。交叉开发环境是指编译、链接和调试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它与运行嵌入式应用软件的环境有所不同,通常采用宿主机/目标机模式。

2.2 Linux服务器交叉编译环境的建立
Linux服务器是嵌入式Linux内核编译、应用程序开发、编译等的公共平台,在一个嵌入式系统的开发过程中,有许多工作需要通过它来完成。交叉编译工具用于编译在目标系统上运行的嵌入式Linux内核及应用程序,包括编译器、连接器、调试器以及代码转换J二具等实用程序,一般以瓜缩软件包的方式提供给我们,称为开发工具链(Toolchain).目前基于ARM架构的交叉编泽工具链为:allll-liuux.gcc-2.95.3。
1)GNU交叉工具链的下载
从ARM官方网站F载删.arm.tinux.org.ak,可以从该站点下载2.95.3工具链:
ftp://tip.arm.Iinux.org.uk/pub/armlinux/toolehain/cross-2.95.3.tar.bz2
2)cross-2.95.3.tar.bz2包的安装步骤
a.#mkdir/mr/local/arm;
b.#cp CROSS一2.95.3.tar.bz2/usr/local/ann;
C.#tar jxvf crog$一2.95.3.tar.bz2;
d.添加环境变量:在文{牛/ete/bashrc文件最后添加:
export PATH=/usr/local/arm/2.95.3/bin:$PATH:
e.工具链安装完成。
2.3配置NFS服务的步骤

NFS服务就是将宿主机的一个目录通过网络可以被挂载到其他计算机上。并且作为其他计算机的一个目录,其目的就是让不同的机器、不同的操作系统之间可以彼此共享文件。
NFS的使用分服务器端和客户端,其中服务器端提供要共享的文件,客户端通过挂载“mount”这一动作实现对共享文件的访问操作。下面主要介绍GEC24 10开发板的Linux系统与虚拟机的LintLx通过NFS实现文件共享的方法与步骤:
1)在虚拟机linux配置nfs服务,编辑nfs配置文件/etdexports,设置共享目录如:vi/etc/exports,添加:/root/nfs—share·(rw,sync,no—root—squash)。rW表示允许下位机读写该目录,no_root_squash允许下位机以主机root用户身份挂载根文件系统。
2)在虚拟机linux启动NFS服务:(修改配置文件后就需要蕈新启动施服务)#/etc/init.d/nfs reSTart或者用命令:#service nfs restarto.
3)防火墙的关闭。选择系统设置一》安全级别,将安全级别改为“无防火墙”。
4)用交叉网线连接PC机(虚拟机)与开发板,目的让两个linux处在同一个网络内。
开发板的ip地址是:192.168.2.223,因此配置虚拟机ip为192.168.2开头的ip地址,如可用下列命令配置:#ifcONfigethO 192.168.2.23。
5)在开发板linux系统中挂载虚拟机linux的NFS共享目录,执行下列命令:#mkdir/tmp/nfs#mount—t nfs一0 nolock192.168.2.23:/root/nfs—share/trap/nfs。
2.4交叉调试器的制作
2.4.1交叉调试器的结构
程序的调试足检杏程序正确性、可靠性、稳定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应用程序开发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交叉调试与本地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调试方式有所差别。本地软件开发调试器与被调试的程序往往运行在同一台计算机}:。而嵌入式软件开发过程中,调试时采用的是在宿主机和目标机之间进行的交叉调试。调试器运行在宿主机,但被调试的进程却是运行在目标板。调试器和被调试进程通过串口或者网络进行通信,调试器可以控制、访问被调试进程,读取被调试进程的当前状态,并能够改变被调试进程的运行状态。
2.4.2制作交叉调试器的方法
1)解压源码包:tar zxf gdb一6.0.tar.gz
2)配置:cd gdb一6.0
mkdir build..arm..1inux
cd build..arm..1inux
../configure--target=arm·linux一一prefix=/usr/local/arm/2.95.3/
3)编译:make
4)安装:make install
在/usr/locaL/arm/2.95.3/bin/目录下生成alTfl-linuxgdb工具
5)编译生成针对f1.Eln处理器的gdbserver
a.进入sdb源代码包中的gdb$erver目录
cd sdb-6.0
cd gdb/gdbserver
b.配置生成gdbserver
chmod U+X configure
CC=arnl—linux—gcc./configure一一host=arm-linux
c.Make,生成gdbserver、gdbreplay
6)通过凼,将gdbserver/gdbreplay到目标板中
7)启动目标板上的gdbserversabserver 192.168.1.88:2345 cross-teat其中192.168.1.88是目标板的IP地址。2345是任意指定的端口,也可以是其他端口。
8)启动宿主机端arm.1inux-gdb调试器在宿主机的工作目录中有对应的程序和源文件
#arm·hnux-柚CI‘OS8一teat
(gdb)target remote 192.168.1.88:2345
连接远程gdbserver
(sab)b main
设置断点
(Sdb)C运行

⑹ 在嵌入式linux中开启ftp服务,如何加上用户名和密码呢

使用命令:useradd nobody
useradd -d /var/ftp ftp
然后,新增/user/share/empty目录:mkdir /usr/share/empty
如果不行就设置匿名登录权限

⑺ 如何建立Linux下的ARM交叉编译环境

这个过程如下
1.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2. 建立内核头文件
3.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4.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5. 建立c库(glibc)
6. 建立全套编译器(full gcc)
下载源文件、补丁和建立编译的目录
1. 选定软件版本号
选择软件版本号时,先看看glibc源代码中的INSTALL文件。那里列举了该版本的glibc编译时所需的binutils 和gcc的版本号。例如在 glibc-2.2.3/INSTALL 文件中推荐 gcc 用 2.95以上,binutils 用 2.10.1 以上版本。
我选的各个软件的版本是:
linux-2.4.21+rmk2
binutils-2.10.1
gcc-2.95.3
glibc-2.2.3
glibc-linuxthreads-2.2.3
如果你选的glibc的版本号低于2.2,你还要下载一个叫glibc-crypt的文件,例如glibc-crypt-2.1.tar.gz。 Linux 内核你可以从www.kernel.org 或它的镜像下载。
Binutils、gcc和glibc你可以从FSF的FTP站点ftp://ftp.gun.org/gnu/ 或它的镜像去下载。在编译glibc时,要用到 Linux 内核中的 include 目录的内核头文件。如果你发现有变量没有定义而导致编译失败,你就改变你的内核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linux-2.4.25+vrs2,编译glibc-2.2.3 时报 BUS_ISA 没定义,后来发现在 2.4.23 开始它的名字被改为 CTL_BUS_ISA。如果你没有完全的把握保证你改的内核改完全了,就不要动内核,而是把你的 Linux 内核的版本号降低或升高,来适应 glibc。
Gcc 的版本号,推荐用 gcc-2.95 以上的。太老的版本编译可能会出问题。Gcc-2.95.3 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版本,也是内核开发人员推荐用的一个 gcc 版本。
如果你发现无法编译过去,有可能是你选用的软件中有的加入了一些新的特性而其他所选软件不支持的原因,就相应降低该软件的版本号。例如我开始用 gcc-3.3.2,发现编译不过,报 as、ld 等版本太老,我就把 gcc 降为 2.95.3。太新的版本大多没经过大量的测试,建议不要选用。

2. 建立工作目录
首先,我们建立几个用来工作的目录:
在你的用户目录,我用的是用户liang,因此用户目录为 /home/liang,先建立一个项目目录embedded。
$pwd
/home/liang
$mkdir embedded

再在这个项目目录 embedded 下建立三个目录 build-tools、kernel 和 tools。
build-tools-用来存放你下载的 binutils、gcc 和 glibc 的源代码和用来编译这些源代码的目录。
kernel-用来存放你的内核源代码和内核补丁。
tools-用来存放编译好的交叉编译工具和库文件。
$cd embedded
$mkdir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执行完后目录结构如下:
$ls embedded
build-tools kernel tools

3. 输出和环境变量
我们输出如下的环境变量方便我们编译。
$export PRJROOT=/home/liang/embedded
$export TARGET=arm-linux
$export PREFIX=$PRJROOT/tools
$export TARGET_PREFIX=$PREFIX/$TARGET
$export PATH=$PREFIX/bin:$PATH

如果你不惯用环境变量的,你可以直接用绝对或相对路径。我如果不用环境变量,一般都用绝对路径,相对路径有时会失败。环境变量也可以定义在.bashrc文件中,这样当你logout或换了控制台时,就不用老是export这些变量了。
体系结构和你的TAEGET变量的对应如下表

你可以在通过glibc下的config.sub脚本来知道,你的TARGET变量是否被支持,例如:
$./config.sub arm-linux
arm-unknown-linux-gnu

在我的环境中,config.sub 在 glibc-2.2.3/scripts 目录下。
网上还有一些 HOWTO 可以参考,ARM 体系结构的《The GNU Toolchain for ARM Target HOWTO》,PowerPC 体系结构的《Linux for PowerPC Embedded Systems HOWTO》等。对TARGET的选取可能有帮助。
4. 建立编译目录
为了把源码和编译时生成的文件分开,一般的编译工作不在的源码目录中,要另建一个目录来专门用于编译。用以下的命令来建立编译你下载的binutils、gcc和glibc的源代码的目录。
$cd $PRJROOT/build-tools
$mkdir build-binutils build-boot-gcc build-gcc build-glibc gcc-patch

build-binutils-编译binutils的目录
build-boot-gcc-编译gcc 启动部分的目录
build-glibc-编译glibc的目录
build-gcc-编译gcc 全部的目录
gcc-patch-放gcc的补丁的目录
gcc-2.95.3 的补丁有 gcc-2.95.3-2.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和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可以从 http://www.linuxfromscratch.org/ 下载到这些补丁。
再将你下载的 binutils-2.10.1、gcc-2.95.3、glibc-2.2.3 和 glibc-linuxthreads-2.2.3 的源代码放入 build-tools 目录中
看一下你的 build-tools 目录,有以下内容:
$ls
binutils-2.10.1.tar.bz2 build-gcc gcc-patch
build-binutls build-glibc glibc-2.2.3.tar.gz
build-boot-gcc gcc-2.95.3.tar.gz glibc-linuxthreads-2.2.3.tar.gz

建立内核头文件
把你从 www.kernel.org 下载的内核源代码放入 $PRJROOT /kernel 目录
进入你的 kernel 目录:
$cd $PRJROOT /kernel

解开内核源代码
$tar -xzvf linux-2.4.21.tar.gz


$tar -xjvf linux-2.4.21.tar.bz2

小于 2.4.19 的内核版本解开会生成一个 linux 目录,没带版本号,就将其改名。
$mv linux linux-2.4.x

给 Linux 内核打上你的补丁
$cd linux-2.4.21
$patch -p1 < ../patch-2.4.21-rmk2

编译内核生成头文件
$make ARCH=arm CROSS_COMPILE=arm-linux- menuconfig
你也可以用 config 和 xconfig 来代替 menuconfig,但这样用可能会没有设置某些配置文件选项和没有生成下面编译所需的头文件。推荐大家用 make menuconfig,这也是内核开发人员用的最多的配置方法。配置完退出并保存,检查一下的内核目录中的 include/linux/version.h 和 include/linux/autoconf.h 文件是不是生成了,这是编译 glibc 是要用到的,version.h 和 autoconf.h 文件的存在,也说明了你生成了正确的头文件。
还要建立几个正确的链接
$cd include
$ln -s asm-arm asm
$cd asm
$ln -s arch-epxa arch
$ln -s proc-armv proc

接下来为你的交叉编译环境建立你的内核头文件的链接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l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linux
$in -s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asm

也可以把 Linux 内核头文件拷贝过来用
$mkdir -p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linux $TARGET_PREFIX/include
$cp -r $PRJROOT/kernel/linux-2.4.21/include/asm-arm $TARGET_PREFIX/include

建立二进制工具(binutils)
binutils是一些二进制工具的集合,其中包含了我们常用到的as和ld。
首先,我们解压我们下载的binutils源文件。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jf binutils-2.10.1.tar.bz2

然后进入build-binutils目录配置和编译binutils。
$cd build-binutils
$../binutils-2.10.1/configure --target=$TARGET --prefix=$PREFIX

--target 选项是指出我们生成的是 arm-linux 的工具,--prefix 是指出我们可执行文件安装的位置。
会出现很多 check,最后产生 Makefile 文件。
有了 Makefile 后,我们来编译并安装 binutils,命令很简单。
$make
$make install

看一下我们 $PREFIX/bin 下的生成的文件
$ls $PREFIX/bin
arm-linux-addr2line arm-linux-gasp arm-linux-objmp arm-linux-strings
arm-linux-ar arm-linux-ld arm-linux-ranlib arm-linux-strip
arm-linux-as arm-linux-nm arm-linux-readelf
arm-linux-c++filt arm-linux-obj arm-linux-size

我们来解释一下上面生成的可执行文件都是用来干什么的
add2line - 将你要找的地址转成文件和行号,它要使用 debug 信息。
Ar-产生、修改和解开一个存档文件
As-gnu 的汇编器
C++filt-C++ 和 java 中有一种重载函数,所用的重载函数最后会被编译转化成汇编的标号,c++filt 就是实现这种反向的转化,根据标号得到函数名。
Gasp-gnu 汇编器预编译器。
Ld-gnu 的连接器
Nm-列出目标文件的符号和对应的地址
Obj-将某种格式的目标文件转化成另外格式的目标文件
Objmp-显示目标文件的信息
Ranlib-为一个存档文件产生一个索引,并将这个索引存入存档文件中
Readelf-显示 elf 格式的目标文件的信息
Size-显示目标文件各个节的大小和目标文件的大小
Strings-打印出目标文件中可以打印的字符串,有个默认的长度,为4
Strip-剥掉目标文件的所有的符号信息

建立初始编译器(bootstrap gcc)
首先进入 build-tools 目录,将下载 gcc 源代码解压
$cd $PRJROOT/build-tools
$tar -xvzf gcc-2.95.3.tar.gz

然后进入 gcc-2.95.3 目录给 gcc 打上补丁
$cd gcc-2.95.3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2.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no-fixinc.patch
$patch -p1< ../gcc-patch/gcc-2.95.3-returntype-fix.patch
echo timestamp > gcc/cstamp-h.in

在我们编译并安装 gcc 前,我们先要改一个文件 $PRJROOT/gcc/config/arm/t-linux,把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这一行改为
TARGET_LIBGCC2-CFLAGS = -fomit-frame-pointer -fPIC -Dinhibit_libc -D__gthr_posix_h
你如果没定义 -Dinhibit,编译时将会报如下的错误
http://www.cnblogs.com/gcc-2.95.3/gcc/libgcc2.c:41: stdlib.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http://www.cnblogs.com/gcc-2.95.3/gcc/libgcc2.c:42: unistd.h: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
make[3]: *** [libgcc2.a] Error 1
make[2]: *** [stmp-multilib-sub] Error 2
make[1]: *** [stmp-multilib] Error 1
make: *** [all-gcc] Error 2

⑻ ftp putfile出现12003错误 IIS的FTP应该怎么设置

用ffmpeg录像。
(1)编译x264
官网上下了个最新的x264,我下载的文件是last_x264.tar.bz2。

解压命令为#tar -jxv -f last_x264.tar.bz2,解压后的目录为x264-snapshot-20130313-2245。
进入解压后的目录,执行命令./configure --disable-asm,则会生成config.mak。之后就需要修改这个config.mak文件了,改写ARCH=ARM SYS=Linux CC=arm-linux-gcc,其中CC写成你自己的交叉编译环境位置,相应的AR、RANLIB也是,具体如下图所示。

⑼ 请教高手FTP架设的问题,移动硬盘一块,可插USB路由器一个,笔记本一台,如何做如何做一个简单的FTP服务器

windows操作系统自带有FTP服务 安装一下即可 不过不建议用操作系统自带的FTP
你可以下载一个SERV-U FTP软件 安装后添加一个账号即可以实现FTP服务 十分简单方便 如果你不会 可找找相关的教程瞧瞧 你也可以看看下面这个过程 我拷的别人的哈 懒得写
一、 安装原版软件和汉化补丁,这个过程就不多说了,想必没人不会的。
二、 建立第一个本地FTP服务器
安装完成后程序会自动运行,你也可以在菜单中选择运行。
1、 第一次运行程序,它会弹出设置向导窗口
将会带你完成最初的设置,
2、 单击“下一步”,出现“显示菜单图像”的窗口,问你是否在菜单中显示小图像,看各人喜欢了;
3、 单击“下一步”,这个窗口是让你在本地第一次运行FTP服务器,只要“下一步”就行了。
4、 接下来要你输入你的IP地址
如果你自己有服务器,有固定的IP,那就请输入IP地址,如果你只是在自己电脑上建立FTP,而且又是拨号用户,有的只是动态IP,没有固定IP,那这一步就省了,什么也不要填,Serv-U 会自动确定你的IP地址,“下一步”;
5、 在这儿要你输入你的域名如果你有的话,如:ftp.abc.com,没有的话,就随便填一个;
6、 “下一步”,询问你是否允许匿名访问一般说来,匿名访问是以Anonymous为用户名称登录的,无需密码,当然如果你想成立一个会员区什么的,就应该选择“否”,不让随便什么人都可以登录,只有许可用户才行,在此我们填“是”;
7、 “下一步”,问你匿名用户登录到你的电脑时的目录你可以自己指定一个硬盘上已存在的目录,如F:\\temp\\xyz;
8、 “下一步”,询问你是否要锁定该目录,锁定后,匿名登录的用户将只能认为你所指定的目录(F:\\temp\\xyz)是根目录,也就是说他只能访问这个目录下的文件和文件夹,这个目录之外就不能访问,对于匿名用户一般填“是”;
9、 “下一步”,询问你是否创建命名的帐号,也就是说可以指定用户以特定的帐号访问你的FTP,这对于办会员区可很有用哦,你可以对于每个人都创建一个帐号,每个帐号的权限不同,就可以不同程序地限制每个人的权利,方法将在后面讲到,这里选择“是”;
10、 “下一步”,请你填入所要建立的帐号的名称,如:ldr,
11、 “下一步”,请输入密码,如:123,
12、 “下一步”,询问登录目录是什么,这一步与第7步一样,如:F:\\temp
13、 “下一步”,询问你是否要锁定该目录,同第8步,这里选择“否”;
14、 接下来询问你这次创建的用户的管理员权限有几项选择:无权限,组管理员,域管理员,只读管理员和系统管理员,每项的权限各不相同;这里选择“系统管理员”;
15、 最后一步,点击“完成”就OK了,你有什么需要修改的,可以点“上一步”,或者进入Serv-U管理员直接修改。
至此,我们建立了一个域ftp.abc.com,两个用户,一个Anonymous,一个ldr。
三、 既然我们已经建立好FTP服务器,那么我们就应该可以用FTP客户端软件来尝试登录。
怎么办呢?其实很简单,我们不用上网,就可以测试。我们知道,不上网时,本地机的IP地址默认就为127.0.0.1,FTP端口号为21。打开FTP客户端软件,我就用FlashFXP来说明,打开快速连接,填入相应内容然后连接可以看到,我左边窗格以Anonymous登录,右边窗格以ldr登录,由于是本地机,所以速度奇快,上网后,假如我要让你登录到我的电脑上,我只要把我的上网时的IP地址给你,你就可以匿名访问我的电脑了(注意不要开防火墙),是不是很方便?

⑽ 如何使linux内核2.6.31支持yaffs2文件系统

下面操作的前提是:内核支持nand flash
一. 下载yaffs2源码,(我将源码反正/opt目录下),并解压源码,进入源码目录
# tar xzvf yaffs2.tar.gz
# cd yaffs2
二. 为内核添加yaffs2文件系统补丁,执行:
# ./patch-ker.sh c m /..../linux-2.6.31.1 <----c m后面接的是内核源码所在的目录
执行完后,在内核源码fs目录下就多了一个yaffs2目录,同时Makefile和Kconfig文件也增加了对yaffs2的配置和编译条件。
三. 配置内核对yaffs2的支持
这里的配置根据自己的需求,把不用的文件系统都去掉。
#make menuconfig
找到下面的配置:
File systems --->
DOS/FAT/NT Filesystems --->
<*> MSDOS fs support
<*> VFAT (Windows95) fs support
Miscellaneous filesystems --->
<*> YAFFS2 file system support
[*] Autoselect yaffs2 format
配置语言选项:
Native Language support --->
(iso8859-1) Default NLS Option
<*> Codepage 437(United States, Canada)
<*> Simplified Chinese charset(CP936, GB2312)
<*> NLS ISO8859-1 (Latin 1; Western European Language)
<*> NLS UTF-8
现在内核已经支持NandFlash和yaffs2文件系统,重新编译内核:
#make zImage
将编译好的内核烧入NandFlash后,再烧入yaffs2文件系统,就可以了。

四. 制作yaffs2根文件系统
1. 环境
(1) 交叉编译器版本: arm-linux-gcc 4.3.3
(2) Linux环境:redhat enterprise 5.5 (2.6.18-194.el5)
(3) 开发板:TQ2440

2. 编译busybox
(1) 获取busybox源码,放在/opt目录下,解压,进入busybox源码目录
#tar jxvf busybox-1.17.2.tar.bz2
#cd busybox-1.17.2
#vi Makefile
将164行改为CROSS_COMPILE = arm-linux-
将190行改为ARCH = arm
保存退出进入配置菜单
#make menuconfig 采用默认配置保存推出
#make
#make install
通过上面的步骤,在busybox-1.17.2的根目录下出现了一个_install目录,
在该目录下又有三个目录文件bin sbin usr和一个链接文件 linuxrc。

3. 创建根文件系统必要的目录
(1)在/opt目录下创建root_fs目录
#mkdir root_fs
#cd root_fs
(2)将busybox-1.17.2的根目录下_install中的bin sbin usr和linuxrc拷贝到root_fs
#cp -rf /opt/busybox-1.17.2/_install/* /opt/root_fs
(3)创建必要的目录
#mkdir dev etc home lib mnt opt proc root sys tmp var
(4)创建必要的二级目录
#mkdir usr/lib usr/share
#mkdir etc/rc.d
#mkdir var/lib var/lock var/run var/tmp

4. 创建必要的文件
(1) 获取库文件,(交叉编译工具下的库文件)到root_fs/lib目录中
#cp -rf /opt/arm/4.3.3/arm-none-linux-gnueabi/libc/armv4t/lib/*so* lib -a
(2) 将主机etc目录下的passwd、group、shadow文件拷贝到root_fs/etc目录下
#cp -f /etc/passwd /etc/group /etc/shadow etc
将目录/opt/busybox-1.17.2/examples/bootfloppy/etc下的所有文件拷贝到root_fs/etc下。
在这个目录下有三个文件fstab, inittab, profile和一个目录init.d,在目录init.d中有一个文件rcS。
#cp -rf /opt/busybox-1.17.2/examples/bootfloppy/etc/* etc
在目录etc下创建文件mdev.conf。mdev是?v的一个简化版本,
我们可以通过文件mdev.conf自定义一些设备节点的名称或链接来满足特定的需要,但在此处让它为空。
#touh etc/mdev.conf
(3)创建两个设备文件dev/console dev/null。
在linux内核源码文件init/main.c中有打开设备文件dev/console的操作如下:
static noinline int init_post(void)
__releases(kernel_lock)
{
………………………………
if (sys_open((const char __user *) "/dev/console", O_RDWR, 0) < 0)
printk(KERN_WARNING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n");
………………………………
}
内核启动执行到这里时mdev还没有构建dev目录,如果没有创建设备文件dev/console就将会打印警告
Warning: unable to open an initial console。
在内核启动的过程中要将产生的一些垃圾信息丢弃就需要空设备dev/null。
#mknod dev/console c 5 1
#mknod dev/null c 1 3

5. 修改文件
在启动过程中bootloader会传递参数init=/linuxrc给内核的main()函数,所以在文件系统被挂载后,
运行的第一个程序是linuxrc,而linuxrc是一个指向/bin/busybox的链接文件,也就是说文件系统被挂在后运行的第一个程序是busybox。
Busybox首先会解析文件/etc/inittab,这个文件中存放的是系统的配置信息,这些配置信息指明了接下来将要启动那些程序。
-------------------------------------------------------------------------------------------------------
(1)修改文件etc/inittab如下
::sysinit:/etc/init.d/rcS
s3c2410_serial0::askfirst:-/bin/sh
::ctrlaltdel:/sbin/reboot
::shutdown:/bin/umount -a -r

说明:
/etc/inittab 文件中每个条目用来定义一个子进程,并确定它的启动方法,格式如下
:::
:表示这个进程要使用的控制台(即标准输入、标准输出、标准错误设备)。如果省 略,则使用与init进程一样的控制台。
:对于Busybox init程序,这个字段滑意义,可以省略。
:表示init程序如何控制这个子进程,
: 要执行的程序,它可以是可执行程序,也可以是脚本

文件etc/inittab配置条目说明如下:
::sysinit:/etc/init.d/rcS
启动系统初始化文件/etc/init.d/rcS。字段sysinit表明文件/etc/init.d/rcS在系统启动后最先执行,
并且只执行一次,init进程等待它结束才继续执行其它动作。(脚本文件名一般为rc,后缀S代表单用户运行级别脚本)
tq2440_serial0::askfirst:-/bin/sh
在串口s3c2410_serial0上启动askfirst动作的shell。
S3C2410的串口名在/dev下是s3c2410_serialx。askfirst表明init进程先输出 “Please press Enter to actvie this console”,
等用户输入回车键之后才启动-/bin/sh。
::ctrlaltdel:/sbin/reboot
当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时,init重启执行程序。字段ctrlaltdel表明当按下Ctrl+Alt+Delete组合键时,执行相应的进程。
::shutdown:/bin/umount -a -r
告诉init在关机时运行umount命令卸载所有的文件系统,如果卸载失败,试图以只读方式重新挂载。
字段shutdown表明在重启关闭系统命令时执行相应进程。 ------------------------------------------------------------------------------------------------------------------------------
(2)当解析完文件etc/inittab后就将启动这些进程,首先要执行的是启动脚本etc/init.d/rcS。
修改文件etc/init.d/rcS如下:

#! /bin/sh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runlevel=S

prevlevel=N

umask 022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bin/hostname CPEmbed

/sbin/ifconfig lo 127.0.0.1 up

/sbin/ifconfig eth0 192.168.1.8 netmask 255.255.255.0

/sbin/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eth0

echo "---------------mount all-----------------"

/bin/mount -a

mkdir /dev/pts

/bin/mknod /dev/pts/0 c 136 0

/bin/mknod /dev/pts/1 c 136 1

/bin/mknod /dev/pts/2 c 136 2

/bin/mknod /dev/pts/3 c 136 3

/bin/mknod /dev/pts/4 c 136 4

/bin/mknod /dev/pts/5 c 136 5

/bin/mount -t devpts devpts /dev/pts

echo /sbin/mdev>/proc/sys/kernel/hotplug

mdev -s

/usr/sbin/telnetd &

/usr/sbin/vsftpd &

echo "******************************************"

echo "******************************************"

echo "** Kernel version: linux-2.6.31.1 **"

echo "** Date: 2012.04.12 **"

echo "******************************************"
说明如下:
#! /bin/sh 用busybox的shell
PATH=/sbin:/bin:/usr/sbin:/usr/bin //shell命令的搜索路径
runlevel=S //运行在单用户模式
prevlevel=N //前一个级别为n表示没有前一个级别
umask 022 //权限位掩码
export PATH runlevel prevlevel //将设置的变量导出到环境中
/bin/hostname CPembed //主机名,CPembed将出现在shell提示符中[root@CPembed/]#
/sbin/ifconfig lo 127.0.0.1 up //启动lo
/sbin/ifconfig eth0 192.168.1.8 netmask 255.255.255.0 up //配置ip地址
/sbin/route add default gw 192.168.1.1 eth0 //添加默认路由
/bin/mount -a //将文件etc/fstab中指明的文件系统挂载到对应挂载点上
后面的8行是对telnetd的配置
echo /sbin/mdev>/proc/sys/kernel/hotplug //用mdev来处理内核的热插拔事件。
当有热插拔事件产生时,内核就会调用位于/sbin目录的mdev。这时mdev通过环境变量中的ACTION和DEVPATH,
(这两个变量是系统自带的)来确定此次热插拔事件的动作以及影响了/sys 中的那个目录。接着会看看这个目录中是否有“dev”的属性文件,
如果有就利用这些信息为 这个设备在/dev 下创建设备节点文件。
mdev -s //建立dev目录。以‘-s’为参数调用位于/sbin 目录写的 mdev(其实是个链接,作用是传递参数给/bin目录下的busybox 程序并调用它),mdev扫描 /sys/class 和/sys /block中所有的类设备目录,如果在目录中含有名为“dev”的文件,且文件中包含的是设备号,则 mdev 就利用这些信息为这个设备在/dev下创建设备节点文件。一般只在启动时才执行一次“mdev -s”
/usr/sbin/telnetd & //后台运行telnetd
/usr/sbin/vsftpd & //后台运行vsftpd
------------------------------------------------------------------------------------------------------------------------------
(3)修改文件etc/fstab如下:
#device mount-point type option mp fsck order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none /tmp ramfs defaults 0 0
sysfs /sys sysfs defaults 0 0
mdev /dev ramfs defaults 0 0
在系统启动初始化文件/etc/init.d/rcS中有执行挂载命令/bin/mount -a ,这便是将文件etc/fstab中指定 的文件系统挂载到对应的挂载点上。这些文件系统的挂在是执行mdev -s命令建立dev目录的前提------------------------------------------------------------------------------------------------------------------------------
(4)在启动脚本etc/init.d/rcS执行完后将在串口s3c2410_serial0启动一个shell。Shell启动过程中会根据文件/etc/profile配置登陆环境。
文件/etc/profile修改如下:
USER=" 'id -un' "
LOGNAME=$USER
PS1='[\u@\h \W]# '
PATH=$PATH
HOSTNAME='/bin/hostname'
export USER LOGNAME PS1 PATH

具体说明:
USER="id -un" //获取用户名id-un与whoami命令有相同的功能
PS1='[\u@\h \W]# ' //PS1指定sh提示符的格式在本环境下将是[root@cyembed /]#
export USER LOGNAME PS1 PATH 将这些变量导出到环境。
(5)在用户登录时将在/etc下寻找三个文件passwd ,shadow, group匹配相关信息。
这三个文件修改如下:
/etc/passwd
root:x:0:0:root:/root:/bin/bash
bin:x:1:1:bin:/bin:/sbin/nologin
daemon:x:2:2:daemon:/sbin:/sbin/nologin
ftp:x:14:50:FTP User:/var/ftp:/sbin/nologin
nobody:x:99:99:Nobody:/:/sbin/nologin

/etc/group
root:x:0:root
bin:x:1:root,bin,daemon
daemon:x:2:root,bin,daemon
ftp:x:50:
nobody:x:99:

/etc/shadow root:$6$hnswPTgxzFaZHlLl$//:14819:0:99999:7:::
bin:*:14715:0:99999:7:::
daemon:*:14715:0:99999:7:::
ftp:*:14715:0:99999:7:::
nobody:*:14715:0:99999:7:::
------------------------------------------------------------------------------------------------------------
6. 制作yaffs2根文件系统镜像
用天嵌科技提供的yaffs2文件系统镜像制作工具mkyaffs2image,制作根文件系统镜像。
#./mkyaffs2image root_fs root_fs.bin

7. 将根文件系统镜像下载到nand flash并启动
启动信息如下:

阅读全文

与armlinuxftp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超解压兔子视频 浏览:20
单片机怎么测负脉冲 浏览:170
魅族备份的app在哪里 浏览:736
java倒三角打印 浏览:112
通达信回封板主图源码 浏览:44
战地什么服务器 浏览:299
安卓为什么老是闪退怎么办 浏览:803
乐高机器人的编程软件下载 浏览:223
工作中怎么使用加密狗 浏览:735
云服务器的后台找不到 浏览:98
php逐行写入文件 浏览:912
javaoracleweb 浏览:440
京东加密码怎么弄 浏览:467
单片机程序员培训 浏览:992
PHP商城源代码csdn 浏览:636
怎么把电脑里文件夹挪出来 浏览:693
java流程处理 浏览:685
ftp创建本地文件夹 浏览:660
腰椎第一节压缩 浏览:738
xp去掉加密属性 浏览: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