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利用setShadowLayer给TextView背景加阴影
1在代码中添加文字阴影
TextView 有一个方法
/**
* Gives the text a shadow of the specified radius and color, the specified
* distance from its normal position.
*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Color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Dx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Dy
* @attr ref android.R.styleable#TextView_shadowRadius
*/
public void setShadowLayer(float radius, float dx, float dy, int color) {
mTextPaint.setShadowLayer(radius, dx, dy, color);
mShadowRadius = radius;
mShadowDx = dx;
mShadowDy = dy;
invalidate();
}
mTextView.setShadowLayer(10F, 11F,5F, Color.YELLOW); 第一个参数为模糊度,越大越模糊。 第二个参数是阴影离开文字的x横向距离。 第三个参数是阴影离开文字的Y横向距离。 第四个参数是阴影颜色。(如果模糊度为0是看不到阴影效果的)
Button是继承TextView的,所以Button也可以在代码中使用setShadowLayer(float radius, float dx, float dy, int color)方法
2在配置文件中添加文字阴影
<TextView
android:id="@+id/name"
android:layout_width="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height="wrap_content"
android:layout_above="@+id/person_popularvalue"
android:layout_alignParentLeft="true"
android:layout_marginBottom="5.0dip"
android:layout_marginLeft="10.0dip"
android:shadowColor="@color/black"
android:shadowDx="0"
android:shadowDy="1"
android:shadowRadius="1"
android:textColor="@color/white"
android:textSize="14sp" >
</TextView>
android:shadowColor 阴影的颜色
android:shadowDx 阴影的水平偏移量
android:shadowDy 阴影的垂直偏移量
android:shadowRadius 阴影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地方 :将android:shadowRadius=0 的时候是看不到阴影的
Button的文字阴影效果的添加与上面的一样。
B. 国外有哪些关于Android的学习网站或资料或论坛
国外的Android学习网站最大资源帝Google官方——Android开发者网站。
Google官方开发者支持平台Android Developers,开发者可以找到Google关于Android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及发布应用(Distribute)的官方说明文档。
在Develop(开发)中,分别有教程(Android Training)、API指南(API Guides)、引用(Ref-erence)、工具(Tools)四项内容。下面就对这四项内容进行简单介绍。
(1)Android Training:在这个模块中,Google针对初学者和中高级开发者分别给出初级(Get Started)和高级(Advanced Training)两个级别的教程。网站右侧都提供Demo工程下载,使开发者可以很方便地下载学习。
初级教程内容包括应用界面搭建、管理Activity生命周期、对不同移动设备进行适配等内容。高级教程则包括了大量的Android系统特性及OpenGLes使用等内容。
(2)API Guides:该模块包含了Android API说明文档,对Android中的每个功能模块进行说明。说明文档中有大量的范例代码。如果对某一个控件或某一个传感器的使用不明白.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3)Reference:根据Android包结构对每一个类及类中的接13、方法进行说明。对一个Android方法的使用不是很明白时,就赶快来这里查查吧!可以使用网站右上角的搜索按钮来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文档说明。
(4)Tools:这个模块介绍了与Android开发工具使用方法。
C. Android图形系统(六)-app与SurfaceFlinger服务连接过程
经过上一篇的概览,我们对Android图形系统渲染流程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篇开始做细节分析。那么先来总结下app与SurfaceFlinger服务连接过程。
经过前面的activity 、window 、view 的分析我们大致了解了Activity的显示过程。其实Surface的创建过程与Activity的显示过程密不可分。
那么就从Activity.makeVisible 开始捋下流程:
1 Activity.makeVisible getWindowManager() 并执行addView。
2 经过WindowManagerImpl 和 WindowManagerGlobal addView , 最终创建了ViewRootImpl
3 ViewRootImpl 内部会new Surface() ,它是一个Parcelable对象,可在进程间传递,但目前仅是一个空壳,还未被赋值。
同时,通过WindowManagerGlobal.getWindowSession()获取了Session实例,准备好了与WMS通信,并且Session内有个成员变量SurfaceSession值得关注,它的初始化是在Session的windowAddedLocked方法,先埋个伏笔。
4 根据流程我们知道,最终ViewRootImpl会在走setView, 在这个方法中开始了两个流程:
requestLayout执行会走消息,因此它虽然在addToDisplay前面,但是执行是在之后的,因此我们先来看看mWindowSession.addToDisplay,这个过程最终是在WMS执行addWindow方法:
我们之前埋过伏笔的,windowAddedLocked创建了SurfaceSession 对象,并将当前 Session 添加到 WMS.mSessions 成员变量。SurfaceSession 的创建会调用 JNI,在 JNI 调用 nativeCreate()。
从这里开始要细说下了,这是应用程序与SurfaceFlinger建立连接的关键点:
跟踪到android_view_SurfaceSession.cpp 的nativeCreate()方法,创建了SurfaceComposerClient 对象,并且将这个对象赋值给类型为sp<SurfaceComposerClient>的智能指针mSession时,就会导致SurfaceComposerClient类的成员函数onFirstRef被调用:
SurfaceComposerClient类的成员函数getComposerService用来获得SurfaceFlinger服务的一个代理接口.
ComposerService类是单例模式,当我们第一次调用它的静态函数getInstance的时候,它就会在构造函数中获得SurfaceFlinger服务的一个代理接口,并且保存在它的成员变量mComposerService中,同时会通过这个代理接口的成员函数getCblk来获得一块匿名共享内存mServerCblkMemory。这块匿名共享内存是由SurfaceFlinger服务创建的,用来描述系统显示屏的信息,例如,显示屏的个数、大小、方向、密度等等信息。
这时候sm有值了,在接着onFirstRef()往下执行:
是不是感觉特别绕,下面来简单总结下:
首先ComPoserService作为client 与 SurfaceFlinger server进行binder IPC , 获取到SurfaceFlinger创建的Client对象,它相当于是SurfaceFlinger内部对应用程序客户端的封装对象,而Client与SurfaceComposerClient又互为binder ipc的两端,SurfaceComposerClient为client端,Client为server端。
这样,应用进程成功通过SurfaceComposerClient与SurfaceFlinger建立了连接。
下篇分析app请求SurfaceFlinger创建Surface过程。
参考:
https://blog.csdn.net/Luoshengyang/article/details/7857163
https://blog.csdn.net/armwind/article/details/73436532
D. Android通信方式篇(七)-Binder机制(Native层(下))
本篇文章针对向ServiceManager注册服务 和 获取服务两个流程来做总结。在这两个过程中,ServiceManager都扮演的是服务端,与客户端之间的通信也是通过Binder IPC。
在此之前先了解下Binder的进程与线程的关系:
用户空间 :ProcessState描述一个进程,IPCThreadState对应一个进程中的一个线程。
内核空间 :binder_proc描述一个进程,统一由binder_procs全局链表保存,binder_thread对应进程的一个线程。
ProcessState与binder_proc是一一对应的。
Binder线程池 :每个Server进程在启动时会创建一个binder线程池,并向其中注册一个Binder线程;之后Server进程也可以向binder线程池注册新的线程,或者Binder驱动在探测到没有空闲binder线程时会主动向Server进程注册新的的binder线程。对于一个Server进程有一个最大Binder线程数限制15,(#define DEFAULT_MAX_BINDER_THREADS 15)。对于所有Client端进程的binder请求都是交由Server端进程的binder线程来处理的。我的理解是:binder线程是进程进行binder ipc时的一条数据处理路径。
MediaPlayerService向ServiceManager注册过程如下:
相关类:
整个过程总结如下:
1 获取BpServiceManager 与 BpBinder
由defaultServiceManager()返回的是BpServiceManager,同时会创建ProcessState对象和BpBinder对象。然后通过BpBinder执行transact,把真正工作交给IPCThreadState来处理。
2 BpBinder transact
Binder代理类调用transact()方法,真正工作还是交给IPCThreadState来进行transact工作。
3 通过IPCThreadState 包装并转换数据并进行transact事务处理
每个线程都有一个IPCThreadState,每个IPCThreadState中都有一对Parcel变量:mIn、mOut。相当于两根数据管道:
最后执行talkWithDriver。
writeTransactionData:将BC Protocol + binder_transaction_data结构体 写入mOut, 然后执行waitForResponse:
由talkWithDriver将数据进一步封装到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通过ioctl(BINDER_WRITE_READ)与驱动通信。同时等待驱动返回的接收BR命令,从mIn取出返回的数据。
mIn包装的数据结构(注册服务handle = 0 ,code 为ADD_SERVICE_TRANSACTION):
4 Binder Driver
把binder_write_read结构体write_buffer里数据取出来,分别得到BC命令和封装好数据的事务binder_transaction_data, 然后根据handler,在当前binder_proc中,找到相应的binder_ref,由binder_ref再找到目标binder_node实体,由目标binder_node再找到目标进程binder_proc。然后就是插入数据:当binder驱动可以找到合适的线程,就会把binder_transaction节点插入到servciemanager的线程的todo队列中,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线程,就把节点之间插入servciemanager的binder_proc的todo队列。
5 ServiceManager
经过Binder Driver的处理,数据已经到了ServiceManager进程,在BR_TRANSACTION的引导下,在binder_loop()中执行binder_parser()取出数据,执行do_add_service()操作,最终向 svcinfo 列表中添加已经注册的服务(没有数据的返回)。最后发送 BR_REPLY 命令唤醒等待的线程,通知注册成功。结束MediaPlayerService进程 waitForResponse()的状态,整个注册过程结束。
获取服务的过程与注册类似,首先 ServiceManager 向 Binder 驱动发送 BC_TRANSACTION 命令携带 CHECK_SERVICE_TRANSACTION 命令,同时获取服务的线程进入等待状态 waitForResponse()。Binder 驱动收到请求命令向 ServiceManager 的发送 BC_TRANSACTION 查询已注册的服务,会区分请求服务所属进程情况。
查询到直接响应 BR_REPLY 唤醒等待的线程。若查询不到将与 binder_procs 链表中的服务进行一次通讯再响应。
以startService为例来简单总结下执行流程:
3.1 从方法执行流程来看:
Client :
1 AMP.startService 标记方法以及通过Parcel包装数据;
2 BinderProxy.transact 实际调用native的 android_os_BinderProxy_transact 传递数据;
3 获取BpServiceManager 与 BpBinder 同时会创建ProcessState。然后通过BpBinder执行transact,把真正工作交给IPCThreadState来处理;
4 IPC.transact 主要执行writeTransactionData,将上层传来的数据重新包装成binder_transaction_data,并将BC Protocol + binder_transaction_data结构体 写入mOut;
5 IPC waitForResponse talkWithDriver + 等待返回数据;
6 talkWithDriver 将数据进一步封装成binder_write_read,通过ioctl(BINDER_WRITE_READ)与驱动通信;
Kernel :
7 binder ioctl 接收BINDER_WRITE_READ ioctl命令;
8 binder_ioctl_write_read 把用户空间数据ubuf拷贝到内核空间bwr;
9 binder_thread_write 当bwr写缓存有数据,则执行binder_thread_write;当写失败则将bwr数据写回用户空间并退出;
10 binder_transaction 找到目标进程binder_proc并插入数据到目标进程的线程todo队列,最终执行到它
时,将发起端数据拷贝到接收端进程的buffer结构体;
11 binder_thread_read 根据binder_transaction结构体和binder_buffer结构体数据生成新的binder_transaction_data结构体,写入bwr的read_buffer,当bwr读缓存有数据,则执行binder_thread_read;当读失败则再将bwr数据写回用户空间并退出;最后,把内核数据bwr拷贝到用户空间ubuf。
12 binder_thread_write + binder_ioctl BR命令和数据传递
Server:
13 IPC.executeCommand 解析kernel传过来的binder_transaction_data数据,找到目标BBinder并调用其transact()方法;
14 IPC.joinThreadPool 采用循环不断地执行getAndExecuteCommand()方法, 处理事务。当bwr的读写buffer都没有数据时,则阻塞在binder_thread_read的wait_event过程. 另外,正常情况下binder线程一旦创建则不会退出.
15 BBinder.transact 到Binder.exeTransact 调用 AMN.onTransact
16 AMN.onTransact 把数据传递到AMS.starService去执行
17 AMS.starService Server处理了Client的请求了
然后原路replay回去,talkWithDriver 到Kernel ,然后找到Client进程,把数据拷贝到read_buffer里,最终唤醒IPC,把反馈传递回AMP.startService。完成启动服务。
3.2 从通信协议流程来看:
非oneWay:
oneway:
oneway与非oneway区别: 都是需要等待Binder Driver的回应消息BR_TRANSACTION_COMPLETE. 主要区别在于oneway的通信收到BR_TRANSACTION_COMPLETE则返回,而不会再等待BR_REPLY消息的到来. 另外,oneway的binder IPC则接收端无法获取对方的pid.
3.3 从数据流来看
从用户空间开始:
进入驱动后:
回到用户空间:
参考:
http://gityuan.com/2016/09/04/binder-start-service/
http://gityuan.com/2015/11/28/binder-summary/
http://gityuan.com/2015/11/14/binder-add-service/
http://gityuan.com/2015/11/15/binder-get-service/